本来美国想维持半导体的优势地位,就是倾销
卖的比国产价格高点,甚至更低。
如果中国搞国产,那就提价,等国产的出来以后,就大幅降价,让搞国产的亏死
想进来投资的厂商,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亏死。
但是这个制裁,相当于空出来几万亿的市场规模出来
对于中国半导体行业而言,一下子突然出来了几万块的市场规模,还不乐死。
深圳多了一大堆转型去做芯片的企业了
中国真的怕被制裁就是石油和农业了
为啥老美会做一些傻逼政策:
想来原因无非就是:
1、不想信中国人会搞出来。
2、立威:你看华为想搞高科技,被我搞死了,你们中国人安心做互联网割韭菜得了
3、苏联带的心理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制裁,中国一定会崩溃
4、只要我们坚持制裁,是对中国政府的侮辱,中国人民会起来反对中国政府(不要问为什么白种人会有这个逻辑,我也不知道)
中国半导体行业都在抢产能,没有空来答题。
老哥来答个题,因为产能抢到了。
以下是正文时间,先说结论:
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芯片不是一个好生意,因为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但是美国的大制裁,导致目前IC行业的估值偏高,通过科创板上市的公司的估值就清楚的看到这个现象。因为奇货可居, 市场上奇缺,价格自然就贵了;反而对冲了这些风险,因为只要投资中有少量成功的案例,就有极大的回报率,就足以弥补其他的失败投资损失。
目前中国的科创板鼓励本土的集成电路产业上市,通过科创板上市,解决风投投资退出的问题,政策支持,资本喜欢,目前是从所有芯片公司的的角度,是千军万马过科创板;目前很多风投都在找芯片项目,虽然有2000多家,但是资本也不少;高回报率下的有利可图是目前资本涌入芯片行业的一个推手;这个也有“懂王”的一份功劳,也是科创板的政策的导向;
这个是中国半导体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是不直接利用国家资金,就可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投资芯片;想想从2014年大基金成立以来的不易,那时的逻辑是,芯片成熟期长,回报慢,需要国有资本的投入来支持芯片产业,所以大基金应运而生;那个时候只是少数资本的孤军奋斗,原来投资芯片的投资人,一张桌子就能坐齐;现在几乎所有资本都想在芯片行业分一杯羹,是大兵团作战;科创板的推出以及芯片行业过高的估值,让资本闻到了金钱的味道,目前不断有朋友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芯片行业,看看有没有投资的机会;前几年是区块链的风口,AI的风口,现在是芯片的风口;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IC设计公司已经有2000多家,现在数量每年还在不断的上升;基本上所有的芯片赛道,都有中国公司打算做或者正在做;如果有人发现有个细分芯片品类,外国有而中国没有,恭喜,这就就可以分析下这个品类的全球营收,预期做出来后的初创公司占比,一个完整BP就有了,然后可以开一个芯片创业公司,等着风投打钱了;
根据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每个国家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在美国的单边大制裁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芯片供应链必要性,不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材料,市场的逻辑是全都要有;“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如果中国没有这个芯片,就值得去做,这是芯片创业及投资逻辑;
这个其实就是默认一个公理,为了避免被制裁。任何种类的芯片供应链都应该掌握在中国手里;如果没有,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所有的芯片中国早晚会有,如果你不做,早晚也有人会做;
但是现在发现这个越来越难了,大到GPU,CPU,汽车电子,小到电源管理芯片,都有公司在切入;类似 SSD 控制器,AI芯片等等这种曾经的风口赛道上也是挤满了公司,都有几十家在竞争;不过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芯片需求占比世界的50%,但是中国芯片的自给率还是很低(目前的统计是30%),我国的2025战略是要到70%,这个中间的差值就是驱动力;
有这么这么多芯片公司,这些芯片公司都要流片,都要给客户送样,因此芯片的供应链就忙起来, SMIC/TSMC的MPW,shuttle 都要提前几个月预定,MASK也不充分,价格也有所上涨;WAFER的产能也要预订,否则根本就没有了,价格也要涨,基板都要提前半年起;当一窝蜂投入的时候,就发现,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我们的光伏产业在扩产时,也是国外硅片涨价,利润下跌,几代光伏大佬折戟沉沙,最终只有搞定了全产业链,目前中国才坐稳了全球光伏产能占全球超过60%的地位;
疫情的导致 芯片产业的需求增加,万物互联,AI,5G,汽车电子,每一波浪潮都提升了半导体是需求;东京地震、美国寒潮,欧洲疫情,加剧了大家对芯片供应链的担心,囤货随之而来;供应链紧张致使大家抓紧囤货,囤货加剧了紧张;现在进口芯片都涨了20%,目前还是缺货,这场缺货潮,现在看来,会极大的重塑全球的半导体供应链;
中国大陆的产能扩张也在进行,2020年疫情中的半导体设备市场,中国大陆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大陆占了26.3%。其次是中国台湾,占了24%,韩国占了22%,其次是北美9%,日本10%,欧洲3.9%;
中国增长了最多,首次占据了第一名,大家都知道,中国台湾和韩国投资的主题分别是台积电和三星,海力士,但是大陆的半导体制造公司都有哪些就比较分散,到底是谁买了这么多的设备,陆续投产后就能看到结果,让子弹再飞一会;
资本涌入芯片行业不是来扶贫的,而是来赚钱的,
目前看,科创板向芯片行业倾斜的机制,是对资本的有效引导,对冲芯片行业巨大风险的利器,通过芯片产业税收支持政策以及科创板的推出,形成推拉的合力,从而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万千资本汇入芯片产业的星辰大海,这个是目前最成功的引导,其意义比大基金的成立的意义还要大,比免税还有明显,这个意味着重塑芯片供应链的弹药是充足的,是汇集众多资本的“人民战争”,不是孤军奋战;
2000多家芯片公司以及更多的后来者,不可能都活下来。从芯片设计业看,今天美国就是中国的未来。从中可以看到趋势。英伟达, 英特尔,amd, 高通,博通,marvel, 巨头林立,给后来的芯片设计公司基本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从机会遍地到垄断横行,这个是客观规律。
几年之后,大局已定,半导体行业洗牌,头部企业凸显,半导体企业价值逐渐回归理性;不会再看到那么夸张的半导体企业的估值。10年之后,国内巨头垄断,芯片创业的机会稀缺。被大企业并购是最好的出路;等到芯片供应链重塑完成,中国芯片供应链能够达到中国制造2025所说的70%,估值自然就会恢复到正常区间;
每一次新的业态诞生都是伴随着重大驱动事件,如果没有卡脖子的风险的话,可能芯片行业的格局就比较稳定,这个转移不会那么迅速,但是这次的芯片供应链的风险,就会打破现在固有的格局,加速了供应链向中国的转移的速度。
不是不害怕美国制裁,而是美国制裁中国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上个世纪日本的产品是和美国有明显的竞争关系。日本汽车和美国汽车,日本半导体和美国半导体,特朗普还是个小年轻的时候就号召大家抵制日货。
但是今天的中国和美国实际上是在产业链不同的位置,很多时候中美互为对方的客户。
你要想对付中国,正确的做法是倾销。对付华为手机,应该用更便宜的苹果手机。对付中兴华为的通信设备,应该用更廉价的北电思科设备。但是美国人现在就是无法倾销,只能制裁自己的客户。
美国制裁的结果是帮助中国下了决心,尽可能发展可控安全的上下游企业,只要有美国人参与的都不敢用。
几十年之后,美国人大概会为搞制裁而恼怒后悔。
美国没有整体制裁,只是不让台积电给华为代工。
大多数企业设计了芯片去流片都没问题。
上游除了最先进的不卖,大多数设备还是卖的。
国家投资大,各路人马来分钱。火热是一定的。
建立完全自主的产业链还需要时间,有个过程。
不仅仅是半导体行业,整个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电子行业从最前端的消费电子如oppo,大疆,到上游公司的阻容、PCB生产,再到更上游的自动化产线配套设备,再到芯片设计、生产,乃至各种工业软件,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产替代。
认识一个做芯片封装自动检测设备的朋友,算法自研,以前要把设备卖进芯片封装厂太难了,定制开发,送样品测试,试用,最后供货一两台还不一定能结款。现在芯片封装厂为了供应链安全不被美国制裁,能用国产尽量用国产,不能用国产创造条件也要用国产,国产小厂供货质量不达标,还派技术人员上门共同解决问题,潮水一般的订单,技术规格差一点没关系,甚至更贵也没关系,先款后货没关系,送货周期半年也没关系。
这个朋友今年挣了不少钱,但客户并不完全满意,因为这个自动检测设备有个核心部件是一个德国的光场相机,降低了整条产线的国产化率,于是也开始寻思国产替代,找了个模具厂开了个光场镜头,招了几个算法工程师,把光场3D成像也解决了。
华为被川普狂虐的那一阵,大疆、oppo,中国制造业的每个公司,每个供应链团队,没有哪家不算自己的供应链安全性,没有哪家不开始搞国产方案测试,到现在如火如荼3年了,有些行业技术点突破了,回头来看,这些技术壁垒也没那么难,有的还差老远,上下求索中。
所以美国啊,真是神助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