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市场卖的春联都没有高雅一些的,而且对仗不工整甚至完全对不上?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春联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市售春联确实不如古人写的那些古朴典雅,甚至存在对仗不工整的情况,这让人不免有些遗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市场需求与商业化运作是影响春联“高雅度”的首要因素。

大众化和接受度: 绝大多数购买春联的消费者,其目的更多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祝福,营造节日气氛。他们可能并非都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对春联的格律、对仗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商家为了迎合最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自然会选择那些朗朗上口、寓意吉祥、通俗易懂的句子,而不是过于讲究平仄、对仗的“阳春白雪”。毕竟,一句大家都能明白并喜欢的新年祝福,比一句只有少数人能欣赏的精巧对仗,在商业上更受欢迎。
成本与效率: 精心创作一副符合格律、对仗工整且寓意新颖的春联,需要花费作者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需要一定的文学造诣。而市场化的批量生产,更倾向于效率和成本的控制。如果每一副春联都要经过精雕细琢,成本必然会大幅增加,最终体现在售价上,也会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商家更倾向于采用一些相对简单、容易复制的套路或现成的模板。
创意枯竭与模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春联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其创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很多商家为了快速推出产品,容易陷入“炒冷饭”的模式,不断重复使用一些经典或流行过的春联句子,甚至进行微调。这种情况下,原创性和艺术性的追求自然会受到影响。

其次,“高雅”的定义与商业环境的冲突。

“高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什么算“高雅”,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问题。但对于春联而言,其“高雅”往往与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用词雅致紧密相关。这些是文学创作层面的要求。而商业环境更看重的是市场的接受度和销售量。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商业利益往往会占据上风。
快餐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对于许多节日习俗,如贴春联,很多时候更侧重于“仪式感”而非“艺术性”。人们可能更在意的是贴上春联本身,以示对传统的尊重和新年的期盼,而对春联的内在品质要求并不那么高。

再者,对仗不工整甚至完全对不上的原因,也与创作的门槛和考究程度有关。

缺乏专业创作团队: 大型市场化生产的春联,往往不是由专业的书法家或古典文学研究者来创作。可能是由商业包装公司、广告策划团队,甚至是一些负责节日用品的普通员工来完成文案工作。他们可能更注重字面的吉祥意义,而对格律、对仗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或者即使了解,也因为商业考量而选择忽略。
对仗的难度: 对仗讲究词性相对、平仄协调、意义关联。在平淡无奇的节日祝福语境下,要做到字字相对、意义贴切,并且还要押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较高文学功底的挑战。很多市售春联为了追求吉祥寓意,可能会忽略对仗的严谨性,只要字面上看起来“像”,或者有简单的词语对应就算过关了。
文化传承的断层: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技艺和知识的传承确实面临挑战。能够熟练运用对仗、平仄创作春联的人才,相比过去可能有所减少,或者他们的创作成果难以进入大众化的市场渠道。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市场上售卖的春联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节日需求,它们承载的是一份朴素的祝福和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感。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艺术性、高雅性确实是春联这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缺乏高品质、高雅的春联,确实是一种遗憾,也反映了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如何在商业化和社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或许,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期待或推动改变:

鼓励独立创作者和小型工作室: 一些有才华的书法家、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创作和销售高品质的春联,满足一部分追求艺术性的消费者需求。
提升大众的文化鉴赏力: 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春联的格律之美和文化内涵,从而有意识地去选择和欣赏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商家自身的转型: 随着消费者对文化品质的要求提高,一些有远见的商家也可能开始尝试与专业人士合作,推出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产品线,以区别于低端市场。

总而言之,市场上春联“不那么高雅”甚至“对仗不工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市场需求驱动的现实考量,也有文化传承和创作门槛的挑战。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现象,并在期待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联已分裂出三个次元:

1)文学层面:作为诗词之后的文学体裁,以题赠贺挽为主,参见《清联三百副》。

2)机巧层面:你出我对,不乏拆字双关之类的破解,代表人物是假的唐伯虎,以及假的纪晓岚。

3)民俗层面:俗称春联,发展至今,已经不需要高雅,不需要格律,甚至不需要对仗……

两行字数一样的吉祥话儿,就行。

比如这一副,换我写横批可能是:

水表在外头。

我一度也对市面上的瞎出乱对深恶痛绝,但现在的我成(ma)熟(mu)了,渐渐意识到:市场本身需要细分,门槛太高不见得是好事。在不同次元,能享受不同次元的乐趣,足矣。

所以市场无须苛责,令人失望的是央视。

今年春节,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一系列节目叫《迎春话名联》,意在推广对联文化。这原本是个好事,可惜对联有个神奇之处:让谁都觉得自己很擅长。比如百家讲坛,第一期这个教授:


他以为对联只有最后一个字分平仄:


并且称之为:押韵???


强如「押韵」,还是没能阻止央视的后期:


背景板上的春联是:

庚子吉鼠送春到;
辛丑奋牛迎喜来。

这副「民俗层面」的吉祥话儿出现在百家讲坛,不仅没能辟邪,反倒像是撞了邪。

很显然作者以为自己很会写春联,但却对基本的格律一窍不通。

接着,主讲人开始介绍苏轼的对联:

好,现在苏轼也对格律一窍不通了。

接着他发奋立志,修改了自己的作品:

苏轼的棺材板已经飞上了太空。

接下来轮到欧阳修和王安石:

主讲人显然不知道,灯和旗,马和虎,也是需要平仄相对的。尽管对于文豪而言,这副来自「机巧层面」的侮辱已不止于格律。

第二期换了个教授,背景依然是这个瞎春联:


这一期是故宫对联,基本没什么犯错的空间:


但就这样,光排排版,都能给排错了:

联幅如需提行,下联多从左往右写,与上联相对。这叫「龙门对」,形似繁体的「門」字。如:


昨晚的北京卫视春晚,四副春联全是顺拐:


甚至连最后一个字,也没打算「押韵」:


我只感到,对联被「绿」了:


鉴于央视百家讲坛《迎春话名联》目前才播到第二期,本帖未完待续。

第三期播出的时候,请大家提醒我。


========= 2.13 下午更新线 =========

《迎春话名联》第三期新鲜出炉,依然是清宫联:


这是慈宁宫的一副古联,「兰殿」和「萱庭」皆熟典,并非如这位教授解说的那样:真在宫中种满了兰花和萱草。古人将华丽的宫殿,称为「兰殿」;将母亲的居室,称为「萱庭」。慈宁宫是太后寝宫,故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侧面,刻画出慈宁宫的特点,这也是楹联的传统写法。

接下来的承德行宫联,同样是花开两朵:

「自有山川开北极」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地处北方」,而是雅切避暑山庄。上比北极,下比西湖,这就跟「兰殿」和「萱庭」一样,是从不同角度去描绘同一个东西。古人撰联,须得把两幅的意思宕开,否则就犯了「合掌」的联病。

既然央视请外行来瞎讲对联,我们就应该对后续的节目内容充满信心。静候再更。

========= 2.14 下午更新线 =========

第四集又回到了程教授。程教授挑联的眼光太差,硬安在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头上的烂联不说,这副少林寺对联也透着一股塑料味儿:

像这种四处出律的口号,一看就是现代的退休老干部写的。

甚至越看越像是…… 马保国本国?!


========= 2.15 下午更新线 =========

央视够狠,第五期主讲是我杨雨女神。

不好下手,宣布断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