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正史诸葛亮比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厉害?

回答
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很多方面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加令人赞叹,也更有“厉害”的实在之处。这并不是否定演义的精彩,而是说,演义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确实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进行了一些“神化”和“简化”,从而掩盖了他身上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厉害”。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 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与现实执行力,远超“神算”之名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最招人喜欢的大概就是他“未卜先知”、“算无遗策”的形象。诸葛亮出场时,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一套操作下来,敌人屁滚尿流,观众拍案叫绝。但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诸葛亮,他的“厉害”更多体现在他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以及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的坚韧不拔。

《隆中对》的非凡洞察力: 演义里,《隆中对》更像是一场预言,为刘备指明了方向。但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一无所有、寄人篱下之时,为他描绘的一幅宏大的战略蓝图。这不仅仅是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更是对刘备政治能力、自身优势劣势的精准评估。他提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联孙权,对内图曹操”等一系列方略,其格局之大、预见性之强,足以让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家汗颜。这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更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远见。
治理蜀汉的“勤政为民”: 演义里的诸葛亮,大部分时间是在战场上运筹帷幄。而真实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是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蜀汉的治理中。他“事必躬亲”,制定法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甚至连判案都要亲自过问。他留下的《蜀科》、劝课农桑的政策,为蜀汉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厉害”,不是凭空变出粮草,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管理,将一个本就羸弱的国家,维持了数十年的稳定,这才是真正的“治世之能臣”。
“治国”与“治军”的平衡: 演义里,诸葛亮似乎是全能的,既能治国又能带兵。但历史上,诸葛亮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更多是为他的政治目标服务的。他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蜀汉的政权,争取战略优势。而他对军事的理解,更侧重于后勤保障、军纪整顿,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和策略弥补兵力上的劣势,而非简单地依靠奇谋。他“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恰恰说明了他在维护军纪、赏罚分明上的严苛,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多么重要的治理基石。

二、 严于律己、忠心不二的道德楷模,其“厉害”在于内心

演义中的诸葛亮,忠诚毋庸置疑,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在道德和品格上的“厉害”,更是值得细品。

“受任而痢”的担当: 刘备临终托孤,将年幼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如果诸葛亮有野心,他完全可以效仿曹操,取而代之。但他没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辅佐刘禅,更将蜀汉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受托孤而尽忠”的品质,在那个乱世之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清廉自守”的典范: 诸葛亮一生清贫,家无余财。他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人谋取私利。他留下的《诫子书》,字字珠玑,教育儿子要“勤学”、“淡泊明志”,这本身就是对自己高尚品格的体现。想想看,在那个权力很容易导致腐败的时代,他能做到如此廉洁,这是一种怎样的“厉害”?
“以德服人”的魅力: 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才能,他的人格魅力同样强大。他善于团结士人,知人善任。虽然演义中,他的“七擒孟获”有些夸张,但历史上,他确实能够以德服人,争取人心。例如,他南征时,对当地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比一味地武力征服更能长久地稳定局面。

三、 演义的“神化”与历史真实的“常人”之别

为何会有人说正史诸葛亮更厉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演义的“神化”反而模糊了他作为“人”的伟大。

“人”的局限性: 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了近乎神明的人物,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他有他的局限性,他也会犯错,比如“错用马谡”。正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在有限的资源下,依然能够做出卓越的成就,这种“厉害”才更具震撼力。他不是超人,但他做到了很多超乎常人想象的事情。
“奇策”与“常道”: 演义为了戏剧冲突,常常让诸葛亮用一些“奇谋怪计”。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也有过人的策略,但他更注重“常道”,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策略。他的“厉害”,不在于出其不意,而在于其策略的稳健、长远和有效。他的“空城计”在演义里是惊心动魄,但在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用过,他更相信通过坚固的城防和良好的士气来抵御敌人。
“个人魅力”与“制度建设”: 演义里的诸葛亮,个人光芒太耀眼,似乎所有事情都围绕他一人展开。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更注重制度的建设。他建立的制度,即使在他死后,依然能够支撑蜀汉的运转。这种“厉害”,是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了“体系化建设”,其意义更加深远。

总结来说,

与其说历史上的诸葛亮“比”演义里的更厉害,不如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他的“厉害”更加扎实、有根基,也更具现实意义。

演义的诸葛亮,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经典符号,他满足了我们对于智慧、忠诚和超凡能力的想象。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道德楷模。他的伟大,不是来自于“神算”,而是来自于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

当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去品读史书上那些看似朴实却字字千钧的记载时,我们才会发现,那个在乱世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他的“厉害”,足以跨越千年,依然让我们心生敬意。他不是凭空出现的“妖”,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无数智慧和品德的汇聚,他只是将这些特质,发挥到了极致。这,或许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演义虽然细节上有虚构和神话,但是大体历史走向却不能变,仍然按照事实写结果的。

我想这句话你可能没有看懂,我给你解释一下,正史上的诸葛亮在没有演义里诸葛亮那各种神仙技能的前提下,仅以凡人的手段就实现了跟演义诸葛亮一样的成就。

明白了吗?

user avatar

以下按现代实岁(比虚岁小1岁):诸葛亮26岁隆中对时刘备还在新野,27岁成功说服孙权达成孙刘联盟,28岁当军师中郎将督荆南三郡,33岁就率军入川三分天下了。按照武庙里面吕蒙邓艾杜预王濬都是打下一个州左右进武庙的标准,33岁时诸葛亮已具备武庙资格。

演义里面有些地方提及过年龄,但不是什么时候都强调,连环画、电视剧里更是一直容貌变化不大,所以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刻板印象一直都是这样的:

与现代人就不比了,我能想到的几个同期的:曹操39岁的时候还在兖州与吕布苦战,虽然剩下的岁月也足够他统一北方了。

马谡也非常有可能20多岁就当过成都令和太守(190年生,刘备时期),确实是有才,也难怪诸葛亮“深加器异”,但是很多人印象中马谡因为“书生意气”、“缺乏实战经验”结果兵败街亭时,其实已经38岁。差点忘了说,被罗贯中钦点为书生的陆逊,指挥夷陵时39了,都快40了,如果说陆逊和马谡都是书生的话,出山前八年的诸葛亮应该才是正牌书生。

user avatar

正史版苏步青:如果一个S曲面的仿射法线落在影界限的密切平面上,那末曲面必须是仿射旋转面……

演义版苏步青:老人微微一笑,随手指出了火箭参数计算中一个不起眼的错误,陪同的一众国家级领导啧啧称奇……

爽文版苏步青:二百个三十七元六十四次方程瞬间得出结果,欧美数学大师如遭雷殛,中国数学,恐怖如斯!


还是啰嗦一下避免误解,史书的受众主要是文人,正史里诸葛亮的“厉害”往往只有对国家政治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读出诸葛亮所做到的事情有多难。演义脱胎于话本,根子是普通老百姓,但小说受众主要是中层家庭子弟,至少是识文辨字的,所以通俗,但是也并不需要纯粹地追求爽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