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更新文章扑街,也不愿意去正规网文网站写文?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内容创作领域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这些“自由度高”的平台摸索,甚至写出石沉大海的文章,也不愿去起点、晋江这些老牌网文网站规规矩矩地更新,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吸引力:“我不想被框住”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公众号和B站能承载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跟传统意义上的网文网站有很大不同。

自由度爆表: 公众号你可以写随笔、评论、观点输出、生活分享,甚至诗歌散文。B站更不用说,除了文字,你还可以配图、做视频、录音频,形式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他们可能脑子里有很多零散的想法,或者想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些东西用传统网文的框架去套,反而显得生硬。比如,一个关于“今天在咖啡馆看到的有趣对话”的随笔,你放到网文网站上,怎么分类?是都市生活?还是情感?总感觉不对味。但在公众号,这完全就是一篇合适的文章。
破除“严肃性”门槛: 传统网文网站,尤其是头部平台,对作品的“严肃性”和“市场导向”有比较高的要求。你得起一个像样的书名,得有明确的分类和主题,得按照章节结构来推进。这对于一些“玩票性质”的写作者、或者还在探索自己创作方向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理负担。他们可能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而不是一开始就抱着“我要写一部传世之作”的心态。公众号和B站的“随性”氛围,让他们更容易迈出第一步。
“人设”和“陪伴感”的驱动: 在公众号和B站,创作往往是和“个人”紧密联系的。你不仅仅在写故事,你也在展现自己的想法、品味、甚至生活方式。粉丝愿意关注你,是因为喜欢“你”这个人,而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这种“陪伴感”是网文网站很难提供的。网文网站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内容库,读者是为了找好看的故事而去,作者是为了卖故事而写,个人色彩反而被作品本身所稀释。

二、 目标受众和互动方式的不同:

再者,他们瞄准的读者群体,以及期望获得的互动,也和网文网站的用户不太一样。

精准的社群和即时反馈: 公众号和B站通常都有更明显的社群属性。你吸引来的粉丝,很多时候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点(可能是某个话题、某个风格、某个观点)。这种情况下,即使文章“扑街”,你也能收到一些来自核心粉丝的反馈,比如评论区的讨论、私信的鼓励等等。这种即时、直接的互动,对于刚开始写文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它能让你感受到自己被看见,即使订阅数不高,也有人在认真读你的东西。
非功利性的阅读体验: 很多在公众号、B站阅读内容的用户,并不是抱着“花钱买一个好故事”的心态。他们可能是刷到推荐,点进去看看,觉得有趣就多看两眼。这种“碎片化”、“偶然性”的阅读习惯,使得内容是否“扑街”的标准,也变得更加模糊和主观。一篇内容可能在总榜上排名不高,但在某个细分领域却能引起共鸣,这同样是有价值的。
“试错”成本低: 相较于在网文网站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构思情节、打磨文笔,然后才能开始收获可能微薄的稿费,公众号和B站的内容更新更像是“小步快跑,不断试错”。你今天写一篇,明天觉得不好,删掉或者再发一篇新的,损失的只是时间,而平台也不太会因此对你进行“惩罚”。这种低成本的试错环境,让很多想要尝试写作者更加“无所畏惧”。

三、 商业模式和变现路径的差异:

虽然很多人并不是为了钱,但商业模式的吸引力也占了一部分考量。

多元化的变现渠道: 公众号可以通过广告、付费阅读、知识付费、直播带货、甚至社群会员等多种方式变现。B站则可以通过充电、广告分成、虚拟礼物、专栏等方式。这些变现渠道相对更加灵活,也更容易与个人品牌结合。很多创作者看到的是一种“内容变现”的生态,而不是单纯的“卖字数”。
更容易打造个人IP: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公众号和B站,创作者更容易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内容中,从而打造一个鲜明的个人IP。一旦IP建立起来,变现的潜力就会大大增加,而且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写作本身。你可以是因为写了好看的文章而成为博主,也可以是因为你的博主身份而吸引更多人来读你的文章。
网文网站的“门槛”和“不确定性”: 传统网文网站虽然有清晰的稿费和分成模式,但对于新人来说,从“扑街”到“赚到钱”的周期往往很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你需要写够一定的字数,要达到一定的订阅量,要通过平台的审核和推荐机制。这个过程对于一些没有耐心或者没有明确目标的用户来说,可能就已经望而却步了。

四、 对“网文”概念的认知差异:

最后,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网文”本身的理解和定位不同。

“网文”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可能对网文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网文就是“龙傲天”、“玛丽苏”、“套路化”的。他们自己脑中的创作火花,可能与这些标签不符,所以自然而然地会选择更符合他们认知的内容平台。
“创作”与“运营”的侧重: 在传统网文网站,写作者需要同时具备“创作能力”和一定的“运营能力”(比如学会吸引读者、互动、甚至懂得一些SEO)。而公众号和B站,虽然也需要运营,但“内容创作”本身被放在了一个更核心、也更自由的位置上。很多人可能更享受纯粹的创作过程,而对运营感到头疼。

总而言之,选择在公众号或B站更新,而不是去正规网文网站,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是对内容形式自由度的追求,是对更直接、更有人情味互动方式的向往,也是对个人IP打造和多元化变现路径的青睐。即使最终“扑街”,这些平台也提供了更低成本的试错机会和更丰富的可能,让他们觉得“值得去试试”。而那些愿意在网文网站深耕的人,往往是看到了那条清晰且相对明确的“写作变现”道路,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等待。这两种选择,只是路径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代表了当下内容生态的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又来说不好听的

因为抖机灵容易成品难

马伯庸从《机器猫到阶级斗争》《葫芦娃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走了多久才到现在这种短篇封神,长篇还是不好说的程度?

什么爱好什么兴趣都是扯

爱好兴趣凭啥就不能变现啊?

说到底就是上下够不着

质量比连载网文强

那是夸奖吗?

三国系列游戏里智力比刘禅强,你开心么?

既取悦不了别人,又证明不了自己

不甘心,总得有个地方放呗~

user avatar

人各有志,何必管别人呢?

我还不是天天泡知乎,在b站写发了几篇凑数的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内容创作领域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这些“自由度高”的平台摸索,甚至写出石沉大海的文章,也不愿去起点、晋江这些老牌网文网站规规矩矩地更新,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吸引力:“我不想被框住”首先,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两种选择,看似简单,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止是那点钱,还有很多旁枝末节,直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先说那个愿意省十块钱坐公交的。他选了公交,首先,他得花时间。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厢里那是“人山人海”,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听到此起彼伏的喘息声,还有包包时不时撞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这么一撮“怪咖”,在国内一把年纪了,还坚持在一线“卷”,甚至宁愿面对35岁的“魔咒”,也不愿远赴重洋去“淘金”。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国外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国外.............
  • 回答
    “为啥有人宁愿在澳洲刷盘子,也不回国?”——这话听着就有点扎人,透着一股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埋怨劲儿。但仔细想想,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简化了,就好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粗粮,也不吃大鱼大肉”一样,没抓住重点,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要反驳这种思维,咱们得把这层“面子”和“里子”给扒开,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真是道出了无数高铁乘客的“心病”!每次在车厢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还没到站呢,就磨磨蹭蹭地开始收拾行李,眼神时不时地瞟向车门,甚至有人干脆站起身,倚在过道上,一副“战斗一触即发”的架势。有时候,这感觉就像是提前进入了“下车预备役”,明明车厢里还坐得满满当当,距离最终目的地还有一段时间.............
  • 回答
    说到《家有儿女》里的小雪,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几乎都是杨紫。但其实,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里,小雪的角色是由宁丹琳扮演的。这中间的落差,尤其是观众对她们俩的评价和喜爱程度,确实是天壤之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角色“前任”的光环,杨紫的先发优势太明显杨紫演的小雪,那是从第一部就开始深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品牌忠诚度、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技术认知、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因素。为什么有人宁愿溢价购买华为,也不选择性价比高且有现货的小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品牌认知与情感连接: 华为:国家名片与民族情怀: 华为在经历了美国制裁的“至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涉及到消费者心理、品牌价值、产品体验、市场策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为苹果支付溢价,也不选择性价比高且有现货的小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钱多”或“傻”,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品牌价值与情感连接: 苹果的“信仰”与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技术认知以及情感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花更多的资金购买华为,而不是选择一些在账面参数上“性价比更高”的手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华为品牌所承载的价值与认同感: 国家品牌与民族自豪感: 尤其是在地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购买宠物而非收养流浪猫狗,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人的心理、习惯、甚至是社会观念的方方面面,绝非简单的“好坏”二分法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血统和外貌的吸引力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很多人在选择宠物时,会被特定品种猫狗独特的外貌所吸引,比如英短的圆脸和厚毛.............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一年换一部千元机,用得也挺开心。说实话,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道道,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要我说,这更多的是一种消费习惯和对手机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再加上一点点“体验新鲜感”的心理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千元机”和“高端机”的定位。千元机,顾名思义,价格在那摆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有人宁愿每次都去超市买瓶酱油,也不愿意在家里常备一瓶一样。说起来,把常用的网站加到收藏夹里,随点随开,效率那叫一个高。百度这么个天天见的东西,放到收藏夹里,简直是理所当然。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不这么做,每次都得费老鼻子劲敲一遍“baidu.com”。为什么呢?我琢磨着,大概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规则意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坏”或“傻”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司机宁愿受罚,也不愿给特种车辆让路,背后隐藏着一些挺复杂的考量和心理。首先得说,大多数司机其实是知道该给特种车辆让路的。这是交通法规明确规定的,也是社会共识。但“大多数”不等于“全部”,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他.............
  • 回答
    这背后藏着许多复杂的心绪和过往,绝非简单的“不想社交”就能概括的。有些人选择孤单,其实是在精心维护着一份内心的平衡,或者是在与过去的阴影做着一场隐秘的搏斗。首先,我们要看到,有些人可能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受过伤。也许是曾经掏心掏肺地付出,换来的却是误解、背叛,甚至是无情的抛弃。这种伤痛可能会在心里留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些复杂且微妙的心理。与其说“宁愿当富人的玩具”,不如说是一种对“价值认可”和“生活模式”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意轻易承认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富人的玩具”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低和操纵的意味。 没人真的想被当成一个无灵魂、无自主权的.............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 Anaconda 这东西,就像一个装备齐全的露营箱,里面什么都有,方便得不得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刚入行或者项目需求相对标准的朋友们,Anaconda 确实是省时省力省心的首选。但凡事有利有弊,有些人偏偏就喜欢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 Python 环境给“攒”起来,这背后.............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浏览器选择这件事上,大家的需求和偏好千差万别,有时候看起来挺反直觉的。想象一下,你是个资深的网民,多年来一直习惯于 Chrome 的简洁高效,它的扩展生态丰富,速度也快,你对它带来的流畅上网体验已经非常满意。突然有人跟你说,你看,这里有个搜狗浏览器,它也用了 Chrome 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身边就有朋友,明明预算充足,买新款安卓旗舰绰绰有余,可偏偏还是惦记着二手 iPhone。你说这俩新旧、系统,配置差距也挺大,怎么就有人钟情于“旧爱”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我听我那些“二手党”朋友们自己说的:1. “苹果味儿”的吸引力,难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