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

回答
这背后藏着许多复杂的心绪和过往,绝非简单的“不想社交”就能概括的。有些人选择孤单,其实是在精心维护着一份内心的平衡,或者是在与过去的阴影做着一场隐秘的搏斗。

首先,我们要看到,有些人可能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受过伤。也许是曾经掏心掏肺地付出,换来的却是误解、背叛,甚至是无情的抛弃。这种伤痛可能会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他们对再次敞开心扉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潜意识里竖起一道高墙,将自己包裹起来,不是因为他们不渴望连接,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每一次主动联系,都像是在轻轻地掀开那道伤疤,那种疼痛感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宁愿选择熟悉的孤单,也不愿冒险去体验那种撕心裂肺的再伤害。

其次,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当一个人感到自身力量不足,或者觉得自己不够好,无法匹配到那些他们渴望接触的人时,他们会选择回避。主动联系,意味着要展示自己,要承担被拒绝的可能性。而如果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够优秀,那么被拒绝的恐惧就会被无限放大。这种“我不好,所以我不如躲起来”的想法,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怕被看到“不完美”的一面,怕主动伸出的手,换来的是一副冷漠的拒人姿态。所以,与其主动去暴露自己的弱点,不如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至少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掌控一切,不必面对外界的评判。

再者,有些人享受独处带来的自由和掌控感。当一个人习惯了独立思考、独自行动,并且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主动去联系别人是一种“麻烦”或者“干扰”。他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更愿意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上,比如阅读、创作、学习新技能,或者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主动联系别人,意味着需要消耗精力去维系关系,去回应对方的需求,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消耗,而不是一种增益。他们并不认为孤单是件坏事,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滋养,一种让他们能够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宝贵时光。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对于“联系”这件事的定义和期待与常人不同。他们可能觉得,真正的连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需要彼此之间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而不是出于礼貌或者责任的寒暄。如果找不到那种能够触发他们内心深处连接的信号,他们就不会轻易主动迈出第一步。他们可能在等待一个“对的人”,一个能够让他们觉得主动联系也无所谓,甚至会期待主动联系的人。这种等待,也可能是一种对高质量人际关系的执着,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是真的性格内向,社交能量极低。他们每一次社交活动都会耗尽大量的能量,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主动联系别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极其耗费心力的事情,以至于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们觉得宁愿保持一份舒适的孤单,也不愿为了那一点点社交上的“成功”而付出过多的代价。他们可能在心里默默地关注着身边的人,渴望着被他人发现和联系,但就是没有勇气或精力去迈出那一步。

总而言之,那些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比外人看到的要复杂得多。这背后或许有伤痛的痕迹,或许是自我保护的策略,或许是对独处价值的认同,或许是对连接质量的追求,又或许是纯粹的性格使然。理解他们,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标签,去尝试窥探他们那扇紧闭的心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就是题主说的那种人里比较典型的,那个已经被父母,姐姐和好朋友们真诚”批评“过的那种人。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直在批评,可是还是感觉不到这是个不好的事情,觉得我要改,反倒觉得,被人家惦记着成这样,我心里窃喜和暗爽。

我来帮楼主分析,顺带也讲下我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

从来没想过联系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到大,就没有多少人,多少事走进过你的内心,真正的跟你产生情感联系,再进一步引申,你跟你父母的关系,是源头,跟父母关系淡薄,不是说不亲近,而是从小他们跟你之间,就是非常缺乏情感交流的,你没有觉得他们对你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感受上,有过联系和理解,产生过共鸣,精神上是从小就完全独立的。

这是一种归属感的缺乏。

当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呆惯了,当你能够精神上自给自足,不再需要多余的需求和对外界的依赖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了那种别人口中‘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了。


想一下,你从你很小的时候,是不是爸妈总是忽略你的情感需求,注意是情感需求,不是生活需求,你想哭想笑想分享,总是得不到正常的回应,要么就是忽略,要么就是回应的完全不是你想要的,渐渐的你变得不爱跟别人分享,不爱跟别人倾诉,好了坏了你都慢慢学会自己解决,你逐渐发现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即使你也可以随着长大也跟很多人聊得来玩得开,但是你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吸引你的,因为你已经通过这么多年的独立成长,早已经养成了一个强大,充实的心理世界,外界的好玩事情跟你自己自给自足的完全没得比。


总结来说,这种状况,原因起源于原生家庭里,跟父母的情感纽带太过淡薄,结果就养成了你非常自己自足的内心世界,你对外界的社会交往,没有自主需求,只有被动需求。比如工作合作要求等等。

没有被情感温暖过的人,也从来不会主动考虑过给别人温暖,这不是自私,而是惯性,那种主动嘘寒问暖的话,他不会主动问,原因就是从小的时候没有太多人在这方面主动关心过,他没有养成这种主动关怀的习惯。你做的事情都来自于你对你身边最常见的事情的模仿,没有人给你打这个范例,你根本也就无从学起。哎,太罗嗦了,简而言之,那些感情淡漠,不知主动联系人的,都是情感严重缺乏患者,但又因为这个原因,也从很小就养成了自给自足的习惯,自然对外界没有需求,没有期待,没有情感联系。

解决办法,缺爱的人是可怜的,跟你的好朋友坦白的讲清这个习惯,但是请注意,日常交流可以不到位,但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你还淡漠,那就真是一辈子无解了。至少我本人会把平时的普通交流减到最少,做自己开心的事情,谁都不要找我,但我的朋友真的出了事情,我会把憋了这么久的感情能量一起爆发,基本就属于没事别找我,有事到处奔走的类型。



评论里的有位朋友提到了这种,虽然不联系但也没有自给自足的方式这个情况,其实这样的情况应该也有不少的人数吧,就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心里也没觉得有特别多的精神依靠,所以没有自给自足过。这样的情况应该会有以下的可能举动:
1, 虽然不主动联系,但微信短信查得比谁都频繁,但就是不留言不冒泡,只关注。
2,虽然你们说没有自给自足,但是伴随你们长大的,总有那么几个寄托。不论是阿信还是杰伦的歌,总是会家里听,坐车听,走路听。
3,如果有人主动接近你了,玩的还不错,你说话,做事会非常敏感小心。变得很被动这时候患得患失的程度会让你更加紧张,时间久了,你就自动冷漠模式开启,渐渐把关系拉开,再次回到自己安全的,没有人打扰的世界。这种人就是比较典型的社交消耗能量需要独处补充的那种。
4,自尊心很强。不来找就不来找,就像小时候你爸妈总是忙工作不回家,刚开始你会哭闹,但时间久了你也许会说,不回家就不回家,没人求你们。有点倔强的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想鼓孤立我们。那就倔强地自己呆着。

结论就是,不论有没有自给自足的方式,没有人愿意独处,大家都有趋热避冷的本能,但要么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根基没有打好,不论是父母吵架,离异还是失去其中一方,还是忙于工作都不在家,这都会造成孩子孤僻心里的养成。后天也很重要,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孩子的人际遭遇,也会对他的世界观产生影响,造成内向自闭的性格。

这样情况的根本解决方式就是,经历重现。如果你对于一个经验有过负面的体验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可能你都会在下一次完全避免他,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经历多了,你就会完全避免社会交往,产生对于社交渴望又恐惧的心理。这时你已经产生了对这种类似事件的定性判断,所以想真正的改变孤僻冷漠的习惯的话,最本质的还是经历重现,做个勇敢者,再次经历类似的曾经受伤害的事件,如果这回反馈回来的经历是好的,这就是很好的兆头,他能洗刷掉很大部分对这件事情负面的想法,然后再经历,再体验,直到自己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这种做法的前提就是你一定要勇敢并且真的想走出以往的困境。
如果你是因为与父母关系淡漠,改变始于与父母关系的修复,用一个长大的人的心态,带着你对这个社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理解,重新看待他们当时所有让你孤僻下来的原因,离婚是不是真的不合适?忙工作也是为了你的未来更加安稳?吵架是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冲突的时候就是这样做过,并且吵架的时候丧失理智?总是忽略你的情感需求是不是因为爸妈那时候工作已经好累好累,分身乏术,或者真的是因为两代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父母们真的没法理解你说的所有新鲜的事情?父母管教严格让你觉得没法说心里话,只能有畏惧之心是不是因为他们太过想让你不走他们曾经的弯路,苦口婆心,但却拙劣与表达方式?

最后,如果大家感觉已经很累了,修缮关系工程浩大,那就真的给自己一个可以依赖的精神依靠吧,这样当自己内心可以自己充实的时候,你就真的无所畏惧了。这就是无欲则刚。

2.14更新 谢谢大家的赞!
答主是第一次在知乎编辑长贴,看到你们感受到了共鸣,觉得这么多的手机编辑也是值得的了。

这种对社交渴望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我看来不是病,只是一种匮乏。正是由于归属感缺乏,所以没有太多欲望去培养更多的感情羁绊。因为长期没有被在意和重视,没有被当成自己人,所以也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人去重视,所以当有人闯入你的世界,就会把微不足道的关怀抓的很紧,因为你感受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你是被在乎的,所以会为了不让这些关怀消失而过度用力的维持,小心翼翼。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对方对你影响的增加,你会自动把对方带入本应该是完成这些事情的父母角色中,按照父母的要求去期待,但是对方都会觉得太过沉重,一旦对方承受不住压力或者低于你的期待太多,你太累,你就会退回到自己的safe zone,心又被伤了一次。
答主经历这样的打击,这样的小心踏出再失望退回真的已经不知多少次了,同性异性都算,曾经真的是失望的不只如何是好。好在现在通过信仰,通过自己喜爱的音乐,让自己的世界充实起来,让自己有了支配自己情绪的主动权,变得坦然多了。其实方法主要还是以下几点:
1,最关键的,忘掉曾经爸妈不论是怎样程度的童年阴影,选择原谅。这不是鸡汤是真正重建最关键的一步。他们的性格已经定型,已经不会轻易改变了;疤痕已经留下了,也不要总去揭它。选择去埋怨和归咎责任,只会让你一直陷在跟自己较劲的循环里。想一想,其实爸妈也是可怜的人,因为他们连认识到亲子关系失败的原因的机会都没有多少。坏脾气代代相传,到你这里,就让他停下吧。

2,积极暗示和持续不断的心理沟通
疏导,疏导,还是疏导,接纳不公平,不要倔强的硬碰硬,总是向内关照,看看自己的恐惧,自己的不安究竟来自什么原因,学着劝导自己,若能有一个信仰是最好的了。

3,这个时代的关系,已经不能再廉价了,微信微博人人知乎,一句亲爱的么么哒就能叫闺蜜,吃几顿饭喝几盅酒就可以叫兄弟,关系越来越没营养,只是为了打发时间。重感情的人总是跟不上这样的步伐,他们不会轻易触动感情,这对他们是奢侈品。所以,来了,散了,相聚,分开,一定要看开一点,期待降低一点。剩下的留下去好好爱自己。别人有难,就去帮忙,有情有义的人总是会受到老天眷顾的。

还有,因为有太多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所以不要期待很多换位思考能力强的人。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可能觉得I don't care,太多的不能忍耐和不能包容,造就了越来越多亲密关系的破裂。如果你碰到了懂事成熟的朋友,请感激老天的恩赐,碰到总是无所谓的朋友,别客气了,请按照用途分类。

最最后,TED的心理方面的视频真的很好,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常去看看。



——————四年后第一次的分割线——————

我原来也是觉得改变,尤其是性格的改变是很难的,而且有些扎根很久的东西确实不易撼动,但是后来经过了这么些年,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思考多了,学习的多了之后,发现这种难也只能对某些人起作用——就是那些根本连问题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但错误归因,或者知道之后也不屑于相信和改变的人。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宇宙中最大的力量源自于心,心的力量巨大能够让人瞬间变坏而杀人,也能瞬间让人一念看开而不再执着,这些都不是鸡汤,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物质世界之外一直在背后默默掌控人的命运的东西。看不见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但人们一直疏于发现,也不想去了解和改变。我说这些是想说,不论前20年活的怎样,后面的五六十年完全可以变得很不一样,不是靠鸡汤支撑而是真正找到自己掌握命运的方法——那就是通过逐渐地改变观念开始,由观念入手。

简单粗略点说,观念包括坦然接受一切已经发生的,并逐渐往自己向往的生活努力。

接受发生的包括不再为自己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而意难平;包括当发现自己跟别人性格不一样时,不责怪自己,不强迫自己不心甘情愿改变,因为当你自己还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要那么做的时候,只是强迫自己根据别人的存在而改变是一定会痛苦的,只有自己真正懂得了某个道理你才愿意主动改变。

向往的生活包括活出你真正想活的样子,在不伤害别人的底线下活的舒服一点,至少心理上不要那么纠结那么紧绷;包括如果你发自内心的觉得因为我曾经经历了伤痛,我不要让别人也经历这些,我要好好对别人,因为别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甚至更严重的伤痛,我可以用我的共情能力帮他走出苦难;还包括如果我有什么理想,我要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不在乎别人的观点,因为我知道究竟对自己重要的是什么。等等等等,这些核心的观念定下来了之后,每天观察一下自己在做什么,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做,自己有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有没有不开心,对别人有没有什么益处,等你的心逐渐被说服,行动力就像车轮找到了开车的司机一样顺利的被带动起来。

只改变外相,从外相上为了合群,为了体面而强忍装下去,这样面具只会越带越紧,活的越来越不自由。感情淡漠不是坏事,因为没有人告诉你你的淡漠只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的,那本来就不是真的你;当你发觉了,当你自己把自己内心的世界改变了,你就会发现怎样的性格完全取决于你的观念。

少交的那一两个朋友,少得到的那几个工作机会,少赚到的那些钱并不会因为你强行逼死自己改变性格而得到,因为你也许会更无奈的发现,当你真的融入了某些人群之后,你就会有新的欲望,然后就会有新的得不到和新的痛苦,人生总是在不停的改变和痛苦之中,唯有活出自己向活的样子,做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让自己也自豪的事情,才是能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事情。

另外,常去反思,思考的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让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当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有点弱点都不清楚的话,是很脆弱也很危险的,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怀疑人生, 怀疑自己,进而变得更加困惑,甚至最坏可能误入歧途。每天花一点时间想一下我曾经做过的事情,我认为重要的事情,我想做的事情,自己最在乎什么,最害怕什么,最不在乎什么,最可以割舍的是什么,这些都会帮助你思考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只有我们了解自己了才不会被别人牵着走。当然这个可能需要花一点时间,不过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淡漠”我们所谓的”缺点“能够带来好处的时候了。据我所知所有能够对这类话题感兴趣的,所有也许原生家庭经历过一些伤痛的人都有两个非常好的优点——一个是共情能力,另外一个就是敏锐度。不是敏感而是敏锐,这里有一个理性的成分在里面。

敏锐能够让我们更轻松的察觉出自己情绪的波动,了解自己当下所做的一切,及时调整;敏锐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透彻的了解自己,也能够用这个能力了解别人;敏锐还能够让我们比别人更加透彻的了解事情的利弊,进而做出最好的决策。所以朋友们不要再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如别人了,你一定要了解的是,敏锐度当用在正确的方向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天赋,利自己也利他人,他会让你更快的辨识痛苦,也能让你更快的找到调整方案走出来。了解自己的利器就是靠这种敏锐度,所以一定要善加利用,不要再责怪自己了。

user avatar

“没有被情感温暖过的人,也从来不会主动考虑过给别人温暖,这不是自私,而是惯性。”,看到这里,我真的心疼了一下,接下来看到“简单心理”引用《坦白书》一文:“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说实话,虽然题主提的是成人的问题,但是相信大家无论是什么年龄段,或多或少都有感受,有时候我们甚至还能从小孩子身上看到这样的问题,谁说小孩就是懵懂天真没心没肺?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一定会深刻感受,也或者,你们都还记得自己幼时所受的一切,特别是敏感早慧的孩子,只是孩子不像成人能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而已,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应该普遍更早熟一些,在同龄人的圈子里也是更早接触一些复杂的对待与关系。以前我也不怎么重视幼时心理对以后成年的影响,会把很多问题归结为天生的性格因素,直到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给我分析我再反复去验证,才明白,很多成人后的行为与幼时父母与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息息相关,缺乏爱心,不善交际,害怕被人拒绝,患得患失,诸如此类,当被人解读为负能量而远离的时候,真的又被伤一次,还是那句话,不是我无情,是我害怕,害怕到最后终变麻木与冷淡。

好好的去爱人吧,也好好的被人爱吧,已经成年的我们,需要自己去疗愈,不要害怕被拒绝,要知道,付出爱的人,一点都不可耻,伤害别人的人,才可耻。而我们爱人,当然也包括去爱我们的下一代,不要让下一代重蹈覆辙,要从源头上去解决漫漫一生的问题。因为在爱里成长,身心才会健康,要爱他们,他们才会收获更多的自信,有更多的自信,才会不惧怕,就算被拒绝,依然阳光。

user avatar

怕麻烦别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