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宁愿臆想刘备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沽名钓誉,却不愿相信史书一字一句记载下的昭烈帝?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

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

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看,一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的故事,往往比一个“勤勤恳恳、仁义为本”的君主的故事,更能引起某些人的兴趣。

“人设崩塌”的爽感: 很多人在解读历史人物时,有一种“揭秘”的心理。他们喜欢看到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德楷模,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复杂甚至阴暗面。如果刘备真的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扮演“仁德”角色的伪君子,那对他“大仁大义”的崇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人设崩塌”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仿佛掌握了不为人知的“真相”。
权力斗争的现实感: 历史,尤其是三国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是残酷的权力斗争。在很多人看来,在那个乱世之中,没有谁是真正的“完人”。那些最终能够凭借实力和谋略爬上高位的人,必然有其冷酷、算计的一面。将刘备也纳入这种“权谋家”的范畴,反而更能符合他们对那个时代“丛林法则”的认知。他们会觉得,如果刘备真的是那么“纯粹”的仁德,怎么可能在那个时代生存下来,又如何能建立蜀汉?
“人性本恶”的预设: 有一部分人,倾向于“人性本恶”的哲学观。他们认为,任何人,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受到私欲、权谋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容易相信刘备的仁德是一种“包装”,是一种为了实现野心的工具,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品德。

二、 史书记载的局限性与解读的空间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史书本身以及我们如何解读史书。

“一家之言”与“官方视角”: 记载刘备的史书,如《三国志》,是由陈寿所著。陈寿生活在蜀汉灭亡后,当时蜀汉的史官在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下,很可能需要在撰写史书时考虑政治影响,甚至有所“避讳”或“美化”。虽然陈寿以“善叙事,辨勤惰”著称,但即便如此,史书的记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或者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叙事。
“溢美之词”与“宣传工具”: 史书中对刘备的“仁德”描述,如“仁而善待百姓”、“抚孤恤寡”、“宽仁厚下”等,虽然有其史实基础,但不可否认,在史书的编撰过程中,也可能包含了对这位汉室宗亲、兴复汉室的“正统”代表人物进行褒扬的成分。这种褒扬,在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看来,可能就是“过度宣传”,甚至“粉饰太平”。
“细节的缺失”与“想象的填充”: 史书毕竟是简略的叙事,它记录的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但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以及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往往是不足的。当史书留下空白时,人们的想象力就会开始填充。如果史书中对刘备“仁德”的论述,没有足够多令人信服的、可以追溯的细节支持,那么质疑的声音就更容易出现。人们可能会揣测,那些“仁德”的表现,是否只是在关键时刻的权宜之计,而不是贯穿始终的本性。
“史料的选择性”: 任何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都需要进行史料的选择和组织。陈寿选取了哪些史料来展现刘备,又省略了哪些,这本身就可能影响我们对刘备的整体认知。那些不符合“仁德”形象的材料,是否因为不被采纳,而让我们错过了刘备的另一面?

三、 现代视角下的“反思”与“质疑”

再者,我们不能忽略现代人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方式,与古代人可能存在的差异。

“批判性思维”的普及: 现代社会教育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人们不再像古代那样,盲目地接受历史的叙述,而是会主动去质疑、去分析、去寻找“不同的声音”。将过去的“圣人”或“英雄”进行“去神化”,还原其“真实”人性的一面,在现代人看来,是一种更成熟的历史观。
“功利主义”的审视: 很多人在看待历史人物的行为时,会不自觉地套用现代的“功利主义”视角。他们会分析刘备的每一个举动,是否都服务于其最终的政治目标。如果发现某些“仁德”的行为,似乎也巧妙地为他带来了声望、人心或政治上的利益,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将其解读为“沽名钓誉”的策略。
“道德标准”的变迁: 即使我们承认刘备的行为在当时是合乎情理的,但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些行为(例如,在早期,刘备也曾为了生存而依附过曹操、孙权)可能会被放大,被解读为“不忠”、“不义”。而与其说刘备是“伪君子”,不如说他是在那个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符合当时规则的事情,只是这种“规则”与我们现代的道德直觉有所不同。

四、 媒体传播与“流量密码”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如今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影响。

“吸引眼球”的叙事: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解读历史的视频、文章,其中很多为了吸引点击和流量,会选择更具争议性、更“反转”的叙事方式。将刘备塑造成一个“隐藏极深的伪君子”,显然比一个“老实人”更有话题性,更容易获得关注。
“标签化”的倾向: 现代信息传播往往倾向于将人物“标签化”。“伪君子”是一个比“仁德君主”更具冲击力和标签性的词语。一旦某个“标签”贴上,后续的解读很容易就会围绕这个标签展开。

总结来说, 有些人宁愿相信刘备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不愿完全接受史书的记载,并非完全是对史书的否定,而是源于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方式、对人性的预设,以及对“真相”的追求。他们可能认为,史书的记载是“官方美化”的,是“过于理想化”的,是未能触及到权力游戏背后更残酷、更真实的运作。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即使是历史上的伟人,也必然带有普通人难以避免的复杂性、自私性和功利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史书就是不可信的,而是提醒我们在阅读历史时,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性,理解史书的局限性,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物自身的处境,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而“伪君子”的解读,不过是众多解读中的一种,它满足了某些人对历史人物“深度挖掘”的心理需求,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认知的视角,尽管这种视角可能带有主观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是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不就是真君子么……

我觉得风气最诡异的就是,明明是三国,却偏偏只有捧曹贬刘和捧刘贬曹……

孙权:“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不能够,有姓名……”

user avatar

论品质,刘备是让刺客不忍动手刺杀,虽常怒却从未屠城,深得众心的一代豪杰;论成就,刘备是白手起家戎马一生,终与魏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昭烈皇帝。如果不抹黑一些比他们品质、能力都强的,如果这样的人被捧起来了,他们如何心安理得地去作恶呢?不过是借着黑他,给自己的不光彩的恶言恶行找台阶下罢了。

与刘备对应的曹老板,属于那种优点缺点都极其明显的狠角色。那些抹黑刘备吹捧曹操的人,也绝不会是真心推崇曹操。他们往往爱从曹操征战杀戮乃至屠城、霸占人妻的事迹里,通过把自己代入其中而得到些许春风得意的快感,不去关注曹操的优点,而是让曹操的缺点成为放纵自己的理由。

真正喜欢曹老板的人,绝不会大肆贬低刘备这个被他亲口承认的对手;喜欢刘老板的人,最多也只是给曹操扒一些人品上的劣迹,而不会去否认曹操的能力。就算真的想去怼对方,也会认认真真地找一些有史可查、有据可依的东西来说,而不是捕风捉影,出口便是恶毒的咒骂。

说点不中听的,这种宁愿相信臆想也不愿面对史料、还去大肆宣扬这种臆想、甚至意图覆盖史料影响的人是非常可恶的,他们根本做不到对人对事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可悲的,除非他们开始尝试自省,否则无药可救,这种臆想并不是在树立理想和目标来激励自己奋斗,而只是通过自欺来给自己的不思进取甚至是堕落找借口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品牌忠诚度、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技术认知、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因素。为什么有人宁愿溢价购买华为,也不选择性价比高且有现货的小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品牌认知与情感连接: 华为:国家名片与民族情怀: 华为在经历了美国制裁的“至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涉及到消费者心理、品牌价值、产品体验、市场策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为苹果支付溢价,也不选择性价比高且有现货的小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钱多”或“傻”,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品牌价值与情感连接: 苹果的“信仰”与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技术认知以及情感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花更多的资金购买华为,而不是选择一些在账面参数上“性价比更高”的手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华为品牌所承载的价值与认同感: 国家品牌与民族自豪感: 尤其是在地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购买宠物而非收养流浪猫狗,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人的心理、习惯、甚至是社会观念的方方面面,绝非简单的“好坏”二分法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血统和外貌的吸引力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很多人在选择宠物时,会被特定品种猫狗独特的外貌所吸引,比如英短的圆脸和厚毛.............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一年换一部千元机,用得也挺开心。说实话,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道道,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要我说,这更多的是一种消费习惯和对手机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再加上一点点“体验新鲜感”的心理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千元机”和“高端机”的定位。千元机,顾名思义,价格在那摆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有人宁愿每次都去超市买瓶酱油,也不愿意在家里常备一瓶一样。说起来,把常用的网站加到收藏夹里,随点随开,效率那叫一个高。百度这么个天天见的东西,放到收藏夹里,简直是理所当然。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不这么做,每次都得费老鼻子劲敲一遍“baidu.com”。为什么呢?我琢磨着,大概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内容创作领域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这些“自由度高”的平台摸索,甚至写出石沉大海的文章,也不愿去起点、晋江这些老牌网文网站规规矩矩地更新,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吸引力:“我不想被框住”首先,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规则意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坏”或“傻”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司机宁愿受罚,也不愿给特种车辆让路,背后隐藏着一些挺复杂的考量和心理。首先得说,大多数司机其实是知道该给特种车辆让路的。这是交通法规明确规定的,也是社会共识。但“大多数”不等于“全部”,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他.............
  • 回答
    这背后藏着许多复杂的心绪和过往,绝非简单的“不想社交”就能概括的。有些人选择孤单,其实是在精心维护着一份内心的平衡,或者是在与过去的阴影做着一场隐秘的搏斗。首先,我们要看到,有些人可能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受过伤。也许是曾经掏心掏肺地付出,换来的却是误解、背叛,甚至是无情的抛弃。这种伤痛可能会在心里留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些复杂且微妙的心理。与其说“宁愿当富人的玩具”,不如说是一种对“价值认可”和“生活模式”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意轻易承认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富人的玩具”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低和操纵的意味。 没人真的想被当成一个无灵魂、无自主权的.............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 Anaconda 这东西,就像一个装备齐全的露营箱,里面什么都有,方便得不得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刚入行或者项目需求相对标准的朋友们,Anaconda 确实是省时省力省心的首选。但凡事有利有弊,有些人偏偏就喜欢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 Python 环境给“攒”起来,这背后.............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浏览器选择这件事上,大家的需求和偏好千差万别,有时候看起来挺反直觉的。想象一下,你是个资深的网民,多年来一直习惯于 Chrome 的简洁高效,它的扩展生态丰富,速度也快,你对它带来的流畅上网体验已经非常满意。突然有人跟你说,你看,这里有个搜狗浏览器,它也用了 Chrome 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身边就有朋友,明明预算充足,买新款安卓旗舰绰绰有余,可偏偏还是惦记着二手 iPhone。你说这俩新旧、系统,配置差距也挺大,怎么就有人钟情于“旧爱”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我听我那些“二手党”朋友们自己说的:1. “苹果味儿”的吸引力,难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自己拼命干活,为老板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却享受不到多少“红利”,反而这些钱又被捐了出去?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钱该花在哪里,更深层的是价值取向、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对社会的回馈方式等等。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它涉及到社会文化、个人偏好、心理因素,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考量。要说为什么有的男生会选择“接盘”而对老实女生不感冒,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接盘侠”这个词。它通常指的是一种带有戏谑甚至贬义的语境,用来形容一个男生,在一段关系中,明知女方可能与他人有过感情.............
  • 回答
    明星长期住酒店,宁愿不租房,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懒得麻烦”的小情绪,而是一套精心计算过的“成本效益分析”外加对生活品质和隐私的极致追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宁愿把酒店当家。首先,最直观的“钱”的问题: 酒店的“全包式”服务,你懂的。 租房,你得考虑装修(明星的品味可不是普通人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些非常根深蒂固的层面,也涉及到很多我们生活中都可能遇见甚至经历过的复杂情境。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守着贫穷,也不愿意迈出那一步去努力改变?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懒惰”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情感纠葛。首先,我们得明白,“受穷”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含义和承受程度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概括。为什么有些人选择“混日子”,而不是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层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细细聊聊。一、 对“工作”的固有认知与现实的落差首先,很多人心里对“工作”的定义,可能和现实中的工作不太一样。 理想化与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这么一撮“怪咖”,在国内一把年纪了,还坚持在一线“卷”,甚至宁愿面对35岁的“魔咒”,也不愿远赴重洋去“淘金”。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国外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国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