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宁愿捐钱上亿的钱给母校或者做慈善而不把这个钱来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福利?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自己拼命干活,为老板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却享受不到多少“红利”,反而这些钱又被捐了出去?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钱该花在哪里,更深层的是价值取向、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对社会的回馈方式等等。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点:企业家并非“不顾员工死活”的冷血动物,但他们的决策逻辑和视角,往往跟普通员工更看重眼前利益有所不同。

一、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声誉的考量:

“留名”与“传世”的渴望: 对于很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甚至财富自由。这个时候,个人的物质需求可能已经不是首要的了。他们会开始思考更长远的价值,比如自己的名字能否被载入史册,能否对社会留下点什么,能否在后人心中留下正面的形象。捐赠给母校,尤其是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教学楼、图书馆,或者设立奖学金,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长效的“留名”方式。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对个人奋斗历程的一种纪念和升华,满足了他们对社会贡献的渴望和认可的需求。
慈善是更高效的社会影响力放大器: 相比于给员工普遍涨薪,捐出一笔巨款做慈善,其社会影响力往往更大、更广。比如,一笔钱用于改善山区儿童的教育条件,其社会效应可能远远超过几千个员工的福利提升。企业家可能会认为,这笔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更能体现其作为成功人士的社会责任感,也能更有效地解决某些社会痛点。这是一种“以小博大”的社会贡献方式。
公关与品牌形象: 巨额捐赠,尤其是具有新闻效应的捐赠,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不仅能吸引潜在的消费者、合作伙伴,甚至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关系,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有时候,这笔钱花在慈善上,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可能比直接用于员工福利更为可观,尽管这种效益难以量化。

二、企业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的优先顺序:

战略性投入与投资回报: 企业家的思维更注重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投资回报。他们可能会将“可支配的利润”进行优先级排序。
研发与创新: 很多时候,将钱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上,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如果投入研发能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其回报可能远超短期内给员工涨薪。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进军新市场、加强品牌营销、并购其他有潜力的公司,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可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未来的增长空间。
人才培养(战略性): 虽然不是直接福利,但企业家也可能选择将资金用于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引进高端人才、建设企业大学等,这些也是对员工“福利”的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但其回报周期更长,且更具战略性。
现金流与风险抵御: 企业经营是有风险的,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竞争加剧都可能带来挑战。企业家需要保留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突发情况,或者抓住未来的战略性机遇。如果企业正处于扩张期或转型期,大量的资金可能被锁定在生产线、供应链、库存或市场开拓上,用于员工福利的“盈余”可能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多。
股权激励与长期利益绑定: 有些企业家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住和激励核心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共享长期利益。这种方式虽然不直接表现为当下的高福利,但能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果实,并与其利益深度绑定。相较之下,直接提高全体员工的福利,可能更像是“消费”利润,而不是“投资”企业未来。

三、员工福利的复杂性与边际效应递减:

福利提升的边际效应: 员工福利的提升确实能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但当福利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高的福利提升,其对员工积极性的边际效应会递减。例如,已经享受了非常优厚的薪资、保险、带薪休假的企业,再加一点点,可能不如一次成功的企业项目让员工感到更有成就感。
福利公平性与管理难度: 如何制定一套公平、且能让所有员工都满意的福利方案是极其困难的。员工的诉求是多样化的,有些人希望涨薪,有些人希望更多的假期,有些人希望更好的培训机会,有些人希望改善工作环境。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成本巨大,且管理起来非常复杂。相比之下,捐赠给母校或做慈善,其决策流程相对简单,且社会认可度高。
“付出”与“回报”的匹配: 企业家可能会认为,员工的薪酬福利应该与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匹配。如果他们认为现有福利已经足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并且企业的发展还有更优先的资金需求,他们自然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能带来更大回报或更重要价值的地方。

四、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实践:

社会资源配置者的视角: 一旦企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企业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社会资源的重要配置者。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财富的用途,思考如何用这笔钱来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这种思维方式,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回馈社会的自觉: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非完全是被迫的,他们可能怀有强烈的回馈社会的自觉。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机会和环境,因此有责任用自己的财富来回报社会,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榜样力量的传递: 通过捐赠和慈善,企业家也在向社会传递一种积极的价值观,鼓励更多的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关注社会责任。

总结来说,企业家选择捐钱上亿而不直接用于提高员工福利,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个人层面的价值实现和声誉追求: 留名、社会影响力、品牌提升。
2. 企业层面的战略规划和投资回报: 研发、市场、现金流、风险抵御。
3. 福利本身的复杂性和边际效应: 管理难度、边际效应递减、与企业发展优先级对比。
4. 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和资源配置者的视角: 回馈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榜样力量。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员工,而是他们的财富观、价值观、企业发展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来“花钱”。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极少数企业家确实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但就大多数而言,他们的决策背后,往往有着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复杂的考量。对于员工来说,理解这一点可能有助于缓解一些不平衡感,当然,也希望企业家们能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多地考虑如何让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员工,也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这同样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过诈捐吗?

2008年汶川地震后,某电视台搞了捐款直播仪式,吸引全国企业家为汶川捐款。当时现场非常热闹,企业家都纷纷举牌,牌子上写的都是很大很清楚的公司名称和捐款金额,有5000万的,有一亿的,有两亿的。

台下观众的巴掌都拍麻了,那个让感动得哟,就别提了。

可是捐款仪式过后,收上的捐款很少,很多企业都消失了。

反正现场的免费广告也打出去了,好名声也赚到了,该吃的也吃了,该拿的也拿了,许诺的捐款我就是不给,你能怎么我?你要是曝光我,就会损害人民企业家的光辉形象,那时候自有人找你麻烦。

还有一个叫何巧女的女首善,承诺捐款180亿,可是一分钱没掏不说,还套走8亿,留下200亿的债务跑路。

有个统计,大概是2019年,慈善家们承诺捐款共计250多亿,只收上来80多亿,三分之一。

还有个被称为国学大师,研究印度教的北大教授,曾经写下遗嘱,把他的一切藏品以及生活用品,包括一桌一椅都捐给北大。把北大都感动哭了,对他进行了热烈报道,给了他很多荣誉,生活上更是特殊照顾。可是,这个人去世前又改了遗嘱,一切都给儿子。当然是后面的遗嘱为准了。北大干吃哑巴亏。人家的好名声早就举世闻名,抹不去了,也不敢抹,自己也怕丢人,家丑不可外扬。

所以啊,我们都要长点心眼,听说有人要捐款时,不要急忙感动,得让子弹飞一会儿。飞一会儿还不行,碰到那些要裸捐的,得飞几十年之后再决定感动还是不感动。


看评论区有人对国学大师的反悔不承认,我就再把这事说的详细一点:

国学大师和其儿子长期不和,矛盾很深,互不往来。

2001年(大概是这个时间,我记不太清楚了),国学大师与北大签了捐赠协议,要裸捐,死后将自己的所有藏品和生活用品,包括一桌一椅都捐赠给北大,意思是一点都不留给儿子。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有几个猜测,这里就不说了。

反正后来儿子听说父亲把一切都捐赠给北大,就和父亲和好了。于是国学大师就开始后悔了。

2008年,国学大师病重的时候,北大副校长去看望他,并问了他捐赠的事,他就说不想捐赠了。

后来又私自给儿子写了遗嘱,还有当场的录像,遗嘱的内容就是:

在北大的藏品只是让北大暂时保管,并没要捐给北大。他死后,由他儿子全权处理他的一切事物和事务。

这当中的一切事物,显然包括藏品,意思是他的藏品要给他儿子全权处理,北大无权处理。

当然这个遗嘱是他和儿子私下写的,北大不知道。

这些遗嘱都在法院的判决书里写着,不是我捏造的,也不是国学大师的儿子捏造的。是国学大师的真迹,还有当场写遗嘱的录像。

国学大师去世后,一次儿子到国学大师的藏品间去查看,发现部分藏品被盗,就报了案。案件很快被破,是国学大师的秘书盗窃的。

案件惊动了北大。北大很纳闷,国学大师已经把藏品捐给北大了,北大已经接管了,他儿子哪里来的钥匙进藏品间?他又有什么资格报案?

至于儿子哪里来的钥匙,天知道,哈哈。

这个时候儿子告诉北大,这些藏品属于他所有,他父亲已经撤销了捐赠意向。就把他父亲生前写的遗嘱拿给北大看。北大这才如梦方醒。

于是双方就展开了藏品的争夺战,打起了官司。

通常来说,遗嘱都应该是最后一份有效,最后一份能自动推翻以前的遗嘱。

但是儿子的官司败了,二审法院判北大赢。法院的主要理由就是,捐赠给公益的东西不能撤销。

法院并没不承认国学大师反悔,撤销捐赠,也没不承认国学大师最后的遗嘱是真迹,只是说他的撤销捐赠无效。

儿子的官司虽然败了,但是不等于国学大师没反悔捐赠,只能说反悔没成功。他有撤销捐赠的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白纸黑字。

至于儿子说国学大师生前发现他的藏品被盗,流入拍卖市场,才想撤销捐赠的,这个说法非常可疑。

一 国学大师生前没说过这话,这话是大师去世后儿子说的。如果大师生前发现藏品被盗不说出来,解释不通。

二 大师发现藏品被盗,就应该报案,或者北大报案,但是没报案。

三 北大副校长去看望他时,他只是流露出他不想捐赠的意思,并没说是因为发现藏品被盗才不想捐赠的。

四 国学大师生前如果因为发现藏品被盗,想撤销捐赠,就会和北大表达出来这个意思。但是北大毫不知情。直到他去世后,儿子拿出来新遗嘱,北大才知道他撤销捐赠的事。

所以这句话很可能是儿子编造的,这话在法院里争夺遗产没有效力,但是能为国学大师撤销捐赠作出冠冕堂皇的合理解释,以表明大师撤销捐赠不是因为私心,既让撤销捐赠合情合理,又不让国学大师丢失名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