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车企(尤其ABB这种有实力的)为什么不制造动力普通(2.0左右)但内饰超豪华的车?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非常核心的逻辑。按理说,以ABB(奥迪、宝马、奔驰)这些品牌的技术实力和品牌溢价能力,要打造一款“动力普通但内饰超豪华”的车,绝非难事。但他们为什么很少这么做,或者说这么做的市场定位很微妙?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的考量,涉及到品牌定位、消费者心理、成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维度。

一、 品牌基因与消费者期待的“绑定效应”

ABB之所以能成为ABB,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造出好车,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几十年的市场耕耘,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品牌形象和价值认知。

性能是“招牌菜”: 长期以来,这三个品牌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突出其在驾驶性能、操控感和动力总成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宝马的“纯粹驾驶乐趣”,奔驰的“驾驭激情”,还是奥迪的“科技进取”,动力和操控都是它们最核心的卖点之一。消费者购买这些品牌的车,很大程度上也是冲着这份“高级”的动力体验来的。如果突然推出一款2.0动力“平平无奇”,但内饰“奢侈到爆炸”的车,这在情感上就和品牌基因产生了割裂,会让一部分核心拥趸感到困惑,甚至觉得“这不是我认识的XXX”。
豪华的“标配”是性能: 在大家普遍的认知里,豪华车的豪华不仅仅体现在用料、做工和配置上,也包括更强的动力储备和更线性的动力输出。想想看,当你坐进一辆劳斯莱斯,即便不是V12,至少也要有源源不断的推背感。如果一辆号称“超豪华”的车,起步加速像辆家用轿车,那种感觉是很别扭的。消费者会觉得,这么好的内饰,配2.0的动力,是不是有点“虚有其表”?这种心理落差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豪华”的感知。

二、 成本与价值的“最优解”在哪里?

制造一辆车,尤其是豪华车,其成本构成非常复杂。在ABB的成本核算中,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是成本的大头之一,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部分。

动力系统是“硬骨头”: 研发高性能发动机、匹配先进变速箱、调校底盘悬挂,这些都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和精密的制造工艺。ABB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与其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动力普通”的动力总成,不如将现有成熟、性能出色的动力系统应用到不同车型上,这样可以摊薄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内饰的“边际效应递减”: 内饰的豪华感,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更精细的材料(真皮、实木、金属、Alcantara)、更考究的工艺(手工缝线、激光切割)、更丰富的配置(座椅按摩、香氛系统、高级音响)以及更具艺术感的设计来营造。这些虽然也能增加成本,但相比于从零开始研发一套顶级动力总成,其边际成本的增长往往是线性的,或者说更容易控制。更重要的是,内饰的豪华感是消费者最直观能感知到的“面子工程”。
“卖点”的性价比: 对于车企来说,将有限的成本投入到哪里能获得最大的市场回报?如果一款车的主打卖点是“超豪华内饰”,那么在动力上稍微“减配”一点,可能对整体销售策略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差异化策略。但问题在于,ABB的品牌定位不允许它这样做。消费者期待ABB的豪华,是全方位的,是内涵和外延并重的。只抓内饰,而忽略了动力这个核心要素,就如同盖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地基却不稳固。

三、 市场定位的“细分”与“错位竞争”

汽车市场早就高度细分了,ABB并非没有尝试过在不同定位上推产品。

“伪”豪华车的市场空间: 确实存在一些品牌,它们凭借出色的内饰和配置,以及相对“够用”的动力,在中低端市场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他们更注重“面子”和舒适性,而非驾驶乐趣。但ABB的品牌定位不允许它们去争夺这个市场,它们的对手是同级别的其他豪华品牌,而非普通品牌。
“性能”也是一种“豪华”: 试想一下,一辆2.0的动力,即便内饰再好,开起来平平无奇,它的目标客户是谁?是那些不差钱,但对驾驶毫无兴趣,只想享受安逸舒适的“老板”们吗?但这部分市场,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超豪华品牌,或者一些顶级SUV,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它们在动力和品牌aura上都远超ABB。ABB如果要进入这个细分市场,就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品牌价值,这是非常困难且风险巨大的。
错位竞争的“不划算”: 如果ABB真的推出了“动力普通但内饰超豪华”的车,它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果不是动力,那它凭什么跟其他豪华品牌竞争?如果它想卖得比同级别动力更强的车型贵,消费者买单吗?而且,如果它降低了动力门槛,可能会挤占自家其他车型的市场空间,形成“内耗”。

四、 技术的传承与品牌的“自我升级”

这三个品牌都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产品的竞争力。

动力是技术展示的“窗口”: 强大的发动机、先进的传动系统、创新的驱动技术(如四驱、电驱动),这些都是汽车制造商展示其工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窗口。ABB通过在动力总成上的不断突破,来巩固其技术领先的形象。如果突然“示弱”动力,反而会传递出一种“技术停滞”的信号。
面向未来的“动力转型”: 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的加速,ABB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即使是燃油车,也在向更高效率、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再去制造一款“动力普通”的车,显得有些“逆潮流”。它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投入到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品上。

总结一下,ABB不轻易制造动力普通但内饰超豪华的车,核心原因在于:

1. 品牌基因与消费者期待的冲突: 强大的动力是它们多年来建立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一旦放弃,会损害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2. 成本与价值的权衡: 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它们更愿意将技术和资本投入到巩固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而不是去制造“瘸腿”的产品。
3. 市场定位的清晰: 它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往往对驾驶体验有着一定的要求,单纯依靠内饰豪华来吸引他们,是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的。
4. 技术的传承与自我进化: 动力是展示技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品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ABB就完全没有“豪华但动力不突出”的车型。比如一些针对特定市场的“舒适取向”车型,或者一些小排量入门级豪华车,它们的动力确实不算强劲,但内饰也达到了豪华品牌的标准。但如果上升到“超豪华”这个层面,并且强调“动力普通”,那就和ABB的核心战略有所偏移了。它们更愿意在“全方位豪华”的基础上,再通过内饰的升级来区分产品序列,而不是以牺牲动力作为代价来突出内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8和7系有2.0T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非常核心的逻辑。按理说,以ABB(奥迪、宝马、奔驰)这些品牌的技术实力和品牌溢价能力,要打造一款“动力普通但内饰超豪华”的车,绝非难事。但他们为什么很少这么做,或者说这么做的市场定位很微妙?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的考量,涉及到品牌定位、消费者心理、成本.............
  • 回答
    当“热效率”成遮羞布:消费者如何对抗车企的热效率造假近年来,“热效率”这个词在汽车行业里如同被赋予了魔力,成为各大车企争相宣传的核心卖点,尤其是在燃油车领域。更高的热效率意味着更低的油耗,更环保的排放,这无疑是吸引消费者的有力武器。然而,当“热效率”的标签背后隐藏着赤裸裸的造假行为时,消费者权益就受.............
  • 回答
    话说,车圈里最近老是听到“阿克曼角”这个词儿,一提这个词儿,不少车主就跟着心慌,说自家车打方向打得狠了,会出现一些怪声响,甚至车身也跟着一阵阵地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背后藏着啥学问,今天咱就掰扯清楚了。“阿克曼角”是啥玩意儿?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阿克曼角”究竟是啥。简单来说,它就是指汽车在转.............
  • 回答
    关于车企为应试而获得25%偏置碰撞好成绩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所谓的“应试”,通常指的是车企在安全测试中,针对性地优化车辆设计,以满足特定的碰撞测试标准,尤其是在一些“亮点”或“关键”的测试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 2.............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题,南京福特外包和吉利极氪的正式岗,各有各的吸引力,也各有需要权衡的地方。我来帮你仔细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聊聊南京福特外包。福特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大品牌,它的技术积累和管理体系都是摆在那里的。即便你拿到的offer是外包性质,也意味着你很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比较成.............
  • 回答
    车企热炒的“智能网联系统”究竟是什么?车企们如今热衷宣传的“智能网联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汽车本身(硬件)、车载电子设备(软件)、以及汽车与外部网络(互联网、其他车辆、交通基础设施等)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一个高度集成、能够提供丰富智能服务和信息交互的复杂生态系统。更形象地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汽车的.............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汽车行业里这个经常被提及的“白车身”。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新车发布会,还是技术讲解,或者在汽车论坛上,总能听到“白车身”这个词?为什么它这么重要,让车企们时不时都要拿出来说道说道呢?说白了,“白车身”就是汽车最核心、最基础的骨架,是汽车最原始、最naked的状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
  • 回答
    合资车企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不仅仅是股权结构上的调整,更可能触及到在中国市场行之多年的“合资自主”模式的根基,甚至可能重塑合资车企的研发体系。“合资自主”的兴衰与股比放开的联动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合资自主”这个概念是如何在中国汽车市场孕育并壮大的。在过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也真是奇怪,现在人手一部手机,车载导航、听歌、接打电话都离不开手机,可为什么汽车厂家在设计内饰时,就是不“痛快”地给咱们专门弄个原厂的手机支架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疏忽,而是里头牵扯了不少门道。咱们先想想啊,造一辆车,那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每一步.............
  • 回答
    曾几何时,汽车厂商的销量数字更像是一个神秘的内部报告,寻常百姓很难窥其一二。即便有一些行业分析会放出笼统的月度或季度数据,但具体到某个品牌、某款车型,往往只有通过媒体的零星报道才能得知。而现在呢?随便刷刷汽车新闻或者看看车企官网的最新动态,销量数字简直是铺天盖地,成为车企公关宣传的重头戏。这背后绝非.............
  • 回答
    传统车企杀入智能汽车赛道,这可不是一件“初出茅庐”那么简单,他们身上自带不少“老本行”的优势,让不少新势力望尘莫及。一、 深厚的造车积淀:这才是立身之本! 技术底蕴,不是盖的: 别看现在智能汽车讲究的是软件、算法,但归根结底,它还是得是个“车”。传统车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造车经验,意味着他们在底.............
  • 回答
    汽车圈里,最近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车企似乎不太爱找明星真人代言了,反而把目光投向了虚拟偶像。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法?会不会成为未来的潮流?我跟你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车企过去那么喜欢找明星代言?说白了,就是看中了明星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一个当红明星,粉丝们对TA的喜爱,很容.............
  • 回答
    互联网车企看不上国产车企?这事儿,说来话长,而且里面水挺深。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这帮互联网大佬们,就算自家造的车销量不算特别突出,也好像总觉得自己比比亚迪们高人一等。1. 骨子里的“科技优越论”:你想想,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软件、用户体验。他们习惯了通过颠覆式创新,用“降维打击”.............
  • 回答
    不少消费者都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车企,尤其是那些产品线横跨多个细分市场的,在设计自家不同级别车型内饰时,常常会呈现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候,你坐进一辆入门级车型,再坐进一辆顶配车型,如果不仔细对比,很容易觉得两者在设计语言、布局和风格上高度相似。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难道车企就不能给消费.............
  • 回答
    年底被车企裁员,房贷还不起,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和令人焦虑的处境。但请不要过度恐慌,重要的是冷静下来,分析现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一、 评估你的财务状况和负债情况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需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晰、真实的了解。1. 明确房.............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消费者,包括我自己,在体验极氪001时会产生的疑问。一方面,极氪001在硬件配置上,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用料扎实,很多方面都达到了越级甚至标杆的水平;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软件体验上,尤其是大家比较看重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等功能,又会让人觉得和那些“新势力”相比,总有点“差口气”的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门道。你想啊,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那叫一个底蕴深厚。但到了电动化这档子事儿,风向就有点变了。你想,在中国这个市场,那可真是个大染缸,也真是个大舞台。新能源汽车这块,中国发展得那是相当快,而且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你.............
  • 回答
    如果国内汽车市场取消了外资车企与一汽、广汽、上汽等国有品牌的强制性合资合作,丰田、福特、大众等国外品牌在华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将发生巨变,这无疑会对这些品牌在华的车型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多方面的,远非简单的“会不会进一步提升”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强制合资,这些国外车企.............
  • 回答
    车展曾经是汽车行业的盛事,各大车企摩拳擦掌,将最新最炫酷的车型搬上舞台,吸引全球目光。然而,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一个趋势:许多车企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传统车展抱有极高的热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再热衷”,而是多方面因素促使他们重新审视投入与产出比,并寻找更有效的沟通与营销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车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合资车企的利润分成和中方话语权这两个话题,尽量客观、详细地阐述,同时避免一些“AI范儿”的生硬感。首先得明白,合资车企的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商业合作,是双方股东基于各自的优势和目标进行的资源整合。这个合作的核心自然围绕着“利益”展开,而“话语权”则是实现和保障这些利益的重要手段。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