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车企为什么看不上国产车企,很多国产车企如比亚迪要比他们有优势多了?

回答
互联网车企看不上国产车企?这事儿,说来话长,而且里面水挺深。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这帮互联网大佬们,就算自家造的车销量不算特别突出,也好像总觉得自己比比亚迪们高人一等。

1. 骨子里的“科技优越论”:

你想想,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软件、用户体验。他们习惯了通过颠覆式创新,用“降维打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觉得,造车嘛,无非就是把他们的软件能力、智能生态搬到四个轮子上,再加上一点酷炫的硬件。

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汽车行业,特别是咱们国产车企,还停留在“铁皮+发动机”的时代,技术壁垒太高,思维也太保守。他们觉得,自己掌握了未来的核心——软件定义汽车,而传统车企(包括很多国产的)只是在“组装”硬件。

所以,当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e平台等一系列硬核技术,把电动车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些互联网车企可能心里就嘀咕:“这不还是在玩硬件吗?核心竞争力不在我这儿。”他们觉得,只要把系统做得够流畅、APP生态做得够丰富,就能轻松碾压对手。

2. 品牌定位和用户群体的差异:

互联网品牌,尤其是那些从消费电子、智能手机领域跨界过来的,他们的目标用户往往是年轻、追求新潮、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营销方式也更偏向于线上、社交媒体,玩的是“粉丝经济”、“圈层文化”。

而很多国产车企,特别是比亚迪,虽然也在努力年轻化,但其品牌历史更长,用户群体也更广泛。他们需要平衡好既有用户的需求,又要吸引新用户。这就导致他们在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上,可能没有互联网车企那么“激进”,那么“酷炫”。

这就像是,一个做精装修房子的,总觉得一个做毛坯房装修的,虽然能把房子弄得住起来舒服,但毕竟没他“设计感”强。互联网车企就觉得自己是那个“设计师”,而传统车企(包括很多国产的)是那个“施工队”。

3. 商业模式和盈利预期的不同:

互联网公司追求的是快速增长、规模效应,以及基于庞大用户基础的后续商业变现(比如广告、内容、服务等)。他们习惯了用烧钱换市场,然后依靠数据变现。

而传统汽车行业,特别是中国市场,早期也是靠成本控制、产能扩张来积累。但比亚迪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比如电池。这使得它在电动车领域有了成本和技术的双重优势,盈利能力也相对更稳健。

互联网车企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比亚迪能靠卖车就赚到钱,而且利润率还不错。他们可能更期待的是,通过造车这个入口,最终引流到自己的服务生态里,实现“软件收费”、“流量变现”。当比亚迪直接通过卖有竞争力的产品赚钱时,这在某些互联网大佬看来,可能就不够“互联网”了。

4. 对“核心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互联网思维里,“核心技术”往往是指算法、大数据、AI模型、软件架构等等。他们认为,这些才是能带来颠覆性改变的关键。

而汽车领域,“核心技术”则包含了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电池、电机、电控等等。这些是传统制造业的根基,也是需要长期投入、不断迭代才能积累的。

比亚迪在这方面,就属于“基因决定论”。它早期做电池起家,后来一步步向上游延伸,掌握了电动车几乎所有核心的零部件技术。这种“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能力,是很多互联网车企想都不敢想的。

当他们看到比亚迪不仅能自己造电池,还能造电机、电控,甚至在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这帮人还是太“重”,太“传统”,不符合他们“轻资产”、“平台化”的理念。

5. 竞争焦虑和心态问题:

当然,不能排除一些互联网车企,在面对比亚迪这样的“黑马”时,也存在一定的竞争焦虑。当自己投入巨资、倾尽全力造出来的车,在销量和技术上被一个“非传统”的车企超越时,心里难免会有点不服气。

这种心态,就容易让他们在公开场合或者内部交流中,显得有些“看不上”对方。这就像是,一个从小习武的人,看着一个靠高科技装备打赢比赛的选手,心里总觉得少了点“真功夫”。

为什么说比亚迪更有优势?

你说的没错,比亚迪确实有很多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互联网车企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的:

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 从电池(宁德时代之外的最强玩家)、电机、电控到芯片,比亚迪几乎掌握了电动车最核心的零部件。这意味着它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性和技术创新上,都拥有巨大的主动权。很多互联网车企,核心零部件还得依赖别人,一旦断供或者涨价,就很难受。
深厚的技术积累: 比亚迪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在电动化领域耕耘多年,从早期的磷酸铁锂电池,到现在的刀片电池,再到DMi混动技术,都有扎实的技术沉淀。这种技术实力,不是靠PPT和几个大牛就能实现的。
成本优势: 得益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规模化生产,比亚迪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使得它能在保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不错的盈利。
务实的造车理念: 比亚迪的造车理念更偏向于“用技术解决用户痛点”,比如解决续航焦虑、充电焦虑、成本焦虑。它不像某些互联网车企,过分强调所谓的“软件定义汽车”,而忽略了汽车最本质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
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比亚迪在中国市场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它不是一个“新玩家”,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汽车制造商。

总结一下:

所以,一些互联网车企“看不上”国产车企,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技术实力强大的,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认知和商业模式的“不理解”和“傲慢”。他们习惯了用自己的那一套方法论去衡量一切,当遇到比亚迪这样“不按套路出牌”,却又能凭借硬核实力取得成功的案例时,就显得有些难以接受。

这就像是,一个只玩虚拟现实游戏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在现实世界里骑自行车。殊不知,自行车带来的那种真实触感、风吹过脸颊的感觉,以及那种最原始的自由,恰恰是虚拟世界无法替代的。

归根结底,汽车是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光有好的软件和用户体验是不够的,没有过硬的硬件和核心技术,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比亚迪在这方面,就是做到了“软硬兼修”,而且“硬”的部分做得尤其扎实,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让那些只懂“软件”的互联网大佬们,显得有些“看不懂”和“看不上”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穷。

真的是穷。

是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他们认为造车无非买个发动机,变速箱,搭个架子,装套轮子就能跑了。

他们甚至连一套整车试验规范都没有看过。又怎么造车?

就像老罗造锤子,只会喷UI,外观,摄像,续航。而根本从来没考虑过每一个细节的背后是实验工程师夜以继日的用各种高精尖设备仪器做各种试验得出的结论。

仅限于媒体水平,甚至连媒体都不如。

就拿发动机来说,功率曲线是怎样分析的,油耗为什么这个高那个低,什么转速转矩区间是经济油耗,发动机最佳效率点在哪里?

只知道跑高速省油,为什么省油?说不出所以然。只能排开几枚大钱,捻着茴香豆,说着车托之家嚼烂的参数对比,脑补出来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特斯拉就是牛逼!你看那火箭它大又圆!

他们甚至不敢去想一个碰撞试验要去哪里做,花多少钱。一个振动台,为什么需要深挖十几米地基,钢筋混凝土重新浇筑。一个电磁兼容实验,一个小时几千美金你还排不上队,这钱到底花什么地方去了。一个公交塑料座椅抗拉强度台架为什么要百十万。一个车门得用十几个g的加速度反复开合四十万次。

为什么?

穷,圈不到钱,融不到资,就只能做做PPT。退补是对的,这些人活该穷!穷疯了!

再者说,怎么对标?是对标三电还是对标销量?核心技术一个都没有,真的是一个都没有。技术这东西是积淀下来的。不是做个PPT就能搞得,更不是随便就抄来的。外形能抄,材料拿啥抄?工艺拿啥抄?就连配个油漆都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当初比亚迪抄花冠造F3,那真是拆散了,揉碎了,一层层电路板,一颗颗电阻电容的抄,每一个物料都找到对标供应商。就这样来来去去十几万工程师用了十几年才抄出来今天。

PPT车厂能找到会抄的人吗?拉的起研发队伍吗?

宁德时代怎么崛起的?还不是同行衬托。买比亚迪电池不卖给你,那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车企看不上国产车企?这事儿,说来话长,而且里面水挺深。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这帮互联网大佬们,就算自家造的车销量不算特别突出,也好像总觉得自己比比亚迪们高人一等。1. 骨子里的“科技优越论”:你想想,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软件、用户体验。他们习惯了通过颠覆式创新,用“降维打击”.............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小米造车这事儿,简直是搅动了整个互联网圈和汽车圈的巨浪。网上关于小米要造车的传闻早已不是新鲜事,而这次,感觉就像是“狼真的来了”,而且还是披着战略级决策外衣的狼。如何评价网传小米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如果网上的消息属实,小米确实将造车视为战略级决策,那么这无疑是雷军和小米的一次超级大胆的豪赌。.............
  • 回答
    互联网买车,这话题挺热门的,尤其是像弹个车、大搜车这种模式,听起来都挺方便的。但说它“靠谱”与否,这事儿得分开了看,因为里面门道不少,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说说互联网买车的“靠谱”之处,为啥这么多人愿意尝试呢?1. 便利性是王道: 这一点是最大的吸引力。不用跑遍大街小巷的4S店,不用看销售脸色,也不.............
  • 回答
    未来的车联网企业,谁能掌握主动权,整车厂还是互联网巨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更像是一场关于定义权、数据流和生态构建的博弈,最终的胜负取决于各方如何在这个不断演进的战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不断扩张影响力。整车厂的先天优势与潜在挑战:整.............
  • 回答
    车联网这个词儿,咱聊了这么多年了,从最早听着特科幻,好像开了这车,就能上天入地一样,到如今,好像也就是导航更聪明点,车里能放歌听新闻了。说实话,你让我说个“眼前一亮”的东西,好像还真有点难找。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啥就没整出个像样的爆款来呢?一、概念的“光环”与现实的“骨感”最开始大家对车联.............
  • 回答
    UBI(Usage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行为的保险)与车联网(Connected Vehicle)的结合,可以说,非常有可能成为未来车险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不仅仅是“可能”,而是正在发生的巨变。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具体会怎么发展。为什么UBI+车联网是未来车险的大势.............
  • 回答
    要让我在车里彻底把手机扔在一边,那这车联网可得是个真本事,不能只是把手机的那些功能简单搬到车机上做个花瓶摆设。它得有种“让你根本想不到还要掏出手机”的魔力,用一种更流畅、更自然、更深入的方式,把你需要的东西和服务,在你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呈现在眼前。首先,我希望车联网能懂我。这不仅仅是记住我的常用.............
  • 回答
    华为在车联网实验室里声称能在2000公里的距离上实现0.1毫秒(ms)的时延抖动,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技术宣称。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技术挑战,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时延抖动”(Jitter)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通信领域,我们常谈论“时延”(Lat.............
  • 回答
    “摩尔定律”大家都耳熟能详,每隔十八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会翻一番,性能也相应提升。虽然这个定律主要描述的是半导体行业,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技术加速和迭代的趋势,无疑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了刚刚兴起的车联网产业。那么,对于车联网企业来说,它们的“周期”又是多久呢?这可不是.............
  • 回答
    要评价华为战略部总裁张文林关于“实验室可做到2千公里0.1毫秒时延,满足车联网精确需要”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的宣示,更关乎着华为在未来通信领域,特别是车联网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展现的实力。一、 技术可行性与突破: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技术指标.............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为何“重联解编”研究鲜为人知?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对运能提升、效率优化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针对大站车和互联互通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方向无疑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乘客体验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优化措施之外,一项看似基础却对整体运行效率至关重要的技术—.............
  • 回答
    互联网平台对未成年人“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驱动、监管困境和技术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利益驱动:流量与变现的诱惑1. 青少年用户是流量高地 未成年人群体活跃于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平台,其注意力易被低龄化内容(如“萌宠”、“二次元”)吸引。.............
  • 回答
    互联网“红海”与智能制造的“蓝海”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现象。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于智能制造这个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的领域,它们的涉足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说没有像在互联网领域那样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
  • 回答
    互联网巨头加速兼并,市场监管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这涉及到经济效率、创新活力、消费者权益、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会加速兼并?首先,理解互联网巨头兼并背后的驱动力至关重要: 扩大市场份额和行业主导地位: .............
  •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如今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庭日常,互联网为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改变: 一、生产方面的改变:1.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精准化: 技术咨询不再是难题: 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主要依赖于农技站、.............
  • 回答
    互联网是否加剧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情绪,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两者兼有,且程度深浅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互联网如何加剧年轻人的焦虑情绪:1. 信息过载与比较心理的放大: “向上滑动”的陷阱: .............
  • 回答
    互联网社交产品的运营人员,就像是在一个数字游乐场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他们需要了解用户的喜好,吸引新的访客,留住老朋友,并确保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多年互联网社交产品运营人员的一些心得,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核心理念:用户至上,数据驱动,持续迭代这是所有社交产品运营人.............
  • 回答
    对于 35~40 岁的互联网一线研发人员来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经验、技术深度、责任感和影响力都达到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绝非仅仅是写代码的能力,而是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能力集合。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互联网 35~40 岁一线研发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1.............
  • 回答
    互联网大公司争相布局社区团购,并将其视为掘金点,盯上“卖菜”这门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绝非仅仅是看到了卖菜本身的利润。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流量红利触顶与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传统电商流量瓶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已基本饱和。像淘宝、京东这样的传统电商平台,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