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平台打未成年“擦边球”,为何屡禁不止?

回答


互联网平台对未成年人“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驱动、监管困境和技术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利益驱动:流量与变现的诱惑
1. 青少年用户是流量高地
未成年人群体活跃于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平台,其注意力易被低龄化内容(如“萌宠”、“二次元”)吸引。例如,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将儿童内容推向更广泛用户,从而提升日活和广告收入。2021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报告》显示,超60%的未成年网民每日接触短视频时长超过1小时。

2. 打赏与充值的灰色产业链
部分平台通过设计“虚拟礼物”“抽奖机制”诱导青少年消费。例如,某直播平台上,未成年用户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家长银行卡进行高额打赏,平台则通过佣金分成获利。据《2021年网络直播行业白皮书》,未成年人打赏金额占全网直播收入的3%,但其监管成本远高于收益。

3. 内容付费与广告变现
部分平台为吸引青少年关注,推送含低俗、暴力或诱导性内容(如“挑战”类视频),通过增加用户停留时长获取广告分成。例如,某短视频平台上曾出现未成年人模仿危险行为的“探险”视频,此类内容因流量高被算法优先推荐。



二、监管漏洞与执行难度
1. 实名认证易被绕过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平台强制实名制,但部分用户通过借用他人身份信息(如父母账号)或使用虚假身份证件规避。例如,“青少年模式”常因用户手动关闭而失效,且人脸识别技术在复杂场景下(如多人共用设备)存在误判风险。

2. 算法推荐的“黑箱操作”
平台通过个性化算法推送内容时,可能无意中放大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例如,某直播平台为追求用户粘性,将含敏感内容的视频推送给未成年用户,而监管方难以追踪具体数据流向。

3. 跨部门协作不足
互联网监管涉及网信、公安、教育等多部门,但信息共享和协同执法存在壁垒。例如,某平台因未及时下架违规内容被处罚,但因缺乏实时数据监测,监管部门难以快速响应。



三、技术挑战与平台应对策略
1. 年龄识别技术局限性
当前主流的“AI+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成年人身份验证中存在误判。例如,部分平台使用“人脸检测”替代“年龄识别”,导致算法无法精准区分青少年与成年用户。

2. 内容审核的动态博弈
平台通过关键词过滤、敏感词库等手段限制内容,但违规内容常以隐晦方式出现(如谐音、图像符号)。例如,“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关键词被替换为“小可爱”“萌娃”,导致审核系统难以识别。

3. 平台逐利与合规的矛盾
部分企业将“青少年模式”视为形式主义,仅在后台设置而不主动引导用户切换。例如,某游戏平台虽有防沉迷机制,但通过“跳过认证”功能绕过限制,导致未成年人可无限时游玩。



四、未成年人自身特点与家庭监管缺失
1. 认知能力不足与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处于成长期,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力。例如,某平台上的“网红主播”通过夸张表演吸引关注,部分青少年将其视为榜样并效仿。

2. 家庭监护薄弱
许多家长因工作繁忙或技术知识匮乏,无法有效监督孩子上网行为。例如,《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仅35%的家长能熟练使用“青少年模式”功能。

3. 社交需求与孤独感
未成年人可能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慰藉,而部分平台利用此心理设计“虚拟陪伴”内容(如AI聊天机器人),诱导其沉迷并消费。



五、法律与行业标准的不足
1. 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
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明确要求平台履行责任,但对新兴业态(如元宇宙、生成式AI)缺乏针对性规定。例如,某虚拟偶像直播中包含暴力内容,因未被明确规定而难以追责。

2. 处罚力度有限
当前对违规平台的罚款金额通常较低(如50万元以下),与企业利润相比微不足道。例如,某短视频平台因推送低俗内容被罚30万,但其年利润超百亿,难以形成威慑。

3. 行业自律机制缺失
部分平台缺乏内部审核流程,仅依赖外部监管。例如,某直播公司未设立专门未成年人保护部门,导致违规内容长期存在。



六、社会观念与文化因素
1. “流量至上”的行业思维
一些企业将青少年用户视为“刚需”,认为“护城河”需通过低龄化内容吸引关注。例如,某平台推出“儿童向”产品线,以迎合家长需求但实际存在诱导消费风险。

2. 公众监督意识薄弱
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视度不足,举报渠道不畅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及时曝光。例如,《中国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报告》显示,仅10%的用户曾主动举报内容违规。



结语:综合治理需多管齐下
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技术升级(如动态年龄识别、AI实时监测)、法律完善(细化新兴业态规则)和社会共治(家长培训、行业自律)三方面入手。例如,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对高风险内容进行透明化处理,可为我国提供参考。唯有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责任—家庭监护—公众参与”的闭环,才能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净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事物,它无益甚至有些微的坏处,不代表就该被处罚和惩戒。

一个事物该被处罚,不代表就该由公权力和强力部门出手。

一个事物应该被公权力和强力部门处罚,不代表处罚方式只有禁止和封杀一种途径。

这本来应该是最正常的逻辑。

但是有无数人自然而然看到“一个事物,他无益甚至有些微的坏处”就跳转到主张“应该封杀和禁止”了。

令人感叹

user avatar

一、只要你不断扩展边,啥球都是擦边球,鲁迅先生曾说过…看到…就想到…

二、什么打未成年擦边球,胡说八道,全网无论成年还是未成年用户都只能看擦边球

三、你不给成年人看真球,自然就会有擦边球,食色性也,圣人这个行业已经被取缔了

user avatar

我擦边球是在界内不?是你监管捞过界了懂不。你过界都过的如此理直气壮,我擦个边又怎么了。无非是你觉得别人都不算人呗。

擦边就是人权,不尊重擦边球就是反人类。

user avatar

定义边就一定有擦边,这是个数学问题,你直接禁止全集就肯定没有擦边球了

user avatar

“擦边球”的必要条件是“在规则许可范围内,但位于许可范围的边缘”,它在许可范围内,“禁”都不该“禁”,谈何“屡禁不止”?这是把自己划定的许可范围当放屁、还洋洋得意自己机动灵活有主意了?

定了规则,就要尊重规则,在规则许可范围内的,那就是合法合规内容,不应该被“禁”,更遑论“屡禁不止”,你自己定的规则你自己都不尊重,那你还定什么规则?你干脆宣布“我就是王法,只要我看不惯就可以被禁止”就完了呗。

当然,在“合法合规”和“不合法不合规”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实践中常出现的事情,但这个灰色区域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找不到一个客观且可执行的标准去严格的划分黑白,因此存在一个区域可以被解释成合规也可以被解释成不合规,在权力机构禁止或允许前,没人能断定它合规还是不合规——这个区域的作品当然“屡禁不止”,因为只有有关部门禁了的时候,它才能被确认是违规的,在有关部门禁止之前,没人知道它违不违规。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你所谓擦边球就是因为没有标准。但未成年人是有标准的,所以面对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管控未成年人而不是管控所谓擦边球的内容。

很多人看待这种问题总是喜欢站在受众主体上看,事实上管束从来就不缺乏,只不过管束的是受众群体本身。

比如一个酒吧一个KTV,你说怎么杜绝它里面的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你难道一首歌一首歌,一个人一个人一瓶酒一瓶酒,每一份饮料的去甄别吗?当然不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是未成年人你就不要进去。所以卖烟的地方会直接挂出来,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而不是去具体甄别香烟,到底哪一种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大还是小。所有的管控都有一个执行难度和管控成本的问题。

具体的网络内容,你说擦边球怎么定义?它之所以叫擦边球就是因为没法定义,真正违规的已经被禁了,而所谓擦边球就是因为它本身没有违规,但你觉得不合适,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怎么界定?没法界定,所以只能界定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因为一个人有几岁可以通过身份证,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去准确界定。

另外一方面,这个世界要照顾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不是所有。我是一个对自己行为有充分责任能力的成年人,那我就喜欢看擦边球的内容,可不可以呢?为什么要为了照顾所谓的未成年人,而不允许我合理的去看,并没有违规违法的内容?

况且擦边球是会升级的,今天露大腿叫擦边球你禁止,明天露胳膊就是擦边球,后天只要脖子在外面就是擦边球。每次当你提升法规要求的时候,所谓的擦边不也在提升吗?法规永远有边界,只要有边界就永远有擦边。按照这个逻辑下去,就只有把平台封了才行,再有效的内容管理都不如直接封平台来的有效。

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不是只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存在的,而是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满足所有人多样化的需求。朝鲜的未成年人肯定没有这个擦边球内容的问题。你想变成那样吗?

user avatar

把擦边球禁掉,那就等于形成了新的边界。

新边界比原来的的边界缩小了一圈,那自然又会出现新的擦边球,于是又会有人来问,为什么不把新擦边球禁掉啊?于是禁掉了,等于又形成了新新边界。

新新边界比原来的新边界又缩小了一圈,那自然又会出现新新的擦边球,于是双会有人来问,为什么不把新新擦边球禁掉啊?于是禁掉了,等于又形成了新新新边界。

新新新边界比原来的新新边界又缩小了一圈,那自然又会出现新新新的擦边球,于是叒会有人来问,为什么不把新新新擦边球禁掉啊?于是禁掉了,等于又形成了新新新新边界。

新新新新边界比原来的新新新边界又缩小了一圈,那自然又会出现新新新新的擦边球,于是叕会有人来问,为什么不把新新新新擦边球禁掉啊?于是禁掉了,等于又形成了……咦,不对,原来的空间已经缩小成一个点了,二维降成一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