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短视频平台「假靳东欺骗中老年女性」现象背后,我们该如何解决互联网中面向中老年人的情感诈骗问题?

回答
短视频平台“假靳东”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它暴露了互联网时代,面向中老年人群体的情感诈骗问题,其背后成因复杂,解决之道也需要多管齐下。这不仅仅是技术或法律层面的对抗,更是社会关怀、教育普及和平台责任的综合体现。

“假靳东”现象的剖析:为何中老年人容易成为目标?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类诈骗之所以能得逞,并非偶然。中老年群体在信息时代面临着一些特殊挑战:

情感需求的空白与慰藉的渴望: 许多中老年人退休后,子女不在身边,社交圈子相对缩窄,容易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被关爱,而“假靳东”们恰恰利用了这一点,用看似体贴入微的言语和行动,填补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空虚。
信息差与辨别能力的局限: 相较于年轻一代,部分中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了解程度和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能不太熟悉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传播模式,容易轻信那些包装精美的“人设”和“故事”。
对权威和明星的崇拜心理: 靳东作为一位荧幕形象深入人心的演员,其公众认可度和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诈骗者利用了这一点,模仿其口吻和风格,让目标群体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误认为对方是真实的偶像,甚至是“知己”。
营销话术的精准套路: 诈骗团伙往往经过精心策划,他们会提前研究目标人群的心理,设计出一套套精准的“情感诱饵”。从最初的嘘寒问暖,到分享“生活感悟”、“人生哲理”,再到逐渐引导消费,每一步都踩得很准,环环相扣。
社交信任的迁移: 随着现实生活中社交网络的缩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情感寄托在网络世界。当一个网络“人设”表现得如此“真实”和“关心”,他们很容易将这种信任感放大,甚至超越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认知。

如何打破“情感诈骗”的牢笼?多维度解决方案

解决面向中老年人的情感诈骗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手段,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 加强信息普及与数字素养教育:

官方与媒体的宣传引导: 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中老年群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短视频平台自身、社区宣传栏等渠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法,包括“假靳东”这类情感诈骗的套路,以及如何识别和防范。
社区与老年大学的培训: 充分利用社区的阵地作用,组织针对中老年人的免费智能手机使用和网络安全培训班。课程内容应涵盖如何辨别虚假信息、如何设置隐私保护、如何识别网络诈骗链接、以及如何理性看待网络上的“明星”或“成功人士”。
子女的积极参与和沟通: 子女是中老年人最亲近的人,应该主动关心父母在网络上的活动,与他们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耐心讲解网络风险,分享自己的网络安全经验,避免直接指责或嘲笑,而是以帮助和引导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支持。

二、 平台责任的强化与监管:

提升技术识别能力: 短视频平台应投入更多资源,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假冒名人”、“虚假人设”、“诱导消费”等行为的识别和拦截。例如,对于大量出现模仿同一公众人物的账号,应进行重点筛查。
完善举报与处理机制: 平台应建立更便捷、高效的举报通道,并确保对举报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反馈。对于被证实存在诈骗行为的账号,应坚决予以封禁,并向用户公开处理结果,起到警示作用。
加强内容审核与管理: 平台应加大对直播内容、视频内容的审核力度,对于含有明显诱导消费、虚假承诺、情感操纵等内容的,应及时进行干预或下架。可以考虑针对特定高风险内容设置“风险提示”。
优化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 平台的注册协议和隐私政策应更加清晰易懂,明确告知用户平台的内容规范和免责声明,提醒用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三、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法力度:

明确法律界定与惩处: 对于利用网络进行情感诈骗的行为,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并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可以考虑将网络情感诈骗纳入电信诈骗的范畴,予以严厉打击。
追究连带责任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平台因监管失职,未能有效阻止重大诈骗事件发生,可以探讨追究其连带责任的可能性,以促使平台更加重视风险防控。
跨部门联动与信息共享: 公安、工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动,形成合力,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诈骗案件,为技术识别和法律打击提供支持。

四、 社会心理的关怀与支持:

倡导健康的网络社交文化: 引导社会形成一种理性、健康的线上社交氛围,鼓励人们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陌生人。
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更多地关注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线下社交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从源头上减少他们对网络情感慰藉的过度依赖。例如,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成立老年兴趣小组等方式,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鼓励互助与信息共享: 鼓励中老年人之间建立互助网络,分享防范诈骗的经验,共同抵制网络欺诈。

总结来说, 解决互联网时代面向中老年人的情感诈骗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用“教育+技术+法律+人文关怀”的组合拳,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不能让科技的进步,反而成为某些不法分子侵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让互联网真正成为连接老年人与世界、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积极力量,而不是让他们陷入虚假情感陷阱的温床。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个人到平台,再到整个社会,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太带节奏了。

原问题不是这么问的,问题已经被修改过,原问题是:

感谢 @战斗力汪胜的伯爵 截了图。

这个事件本质是:老太太出轨,把夫妻共同财产给网络小白脸骗子花,这老太太还在家里砸东西有家暴嫌疑。

正确的做法是道德谴责老太太不是东西。

这个提问的媒体太没有道德了,愣是转移话题成:如何反思满足中老年女性情感需求问题?

反思个鸟?!

这种缺德媒体,为什么总让受害者反思?

这两口子,自愿结婚,老太太出轨,受害者是她老公。你让受害者反思?岂有此理!

换位思考。一个老头出轨,拿夫妻共同财产养小三,或者给网络女骗子花。按这种缺德的媒体提问思路,应该是:如何反思满足中老年男性情感需求问题?

言外之意,你不满足我情感,我就出轨有理呗———这就是我们中国当下的媒体?

本人大量文章已被删除,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eacherzhangfu

user avatar

原来我觉得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那傻缺媳妇是作者虚构,现在看来还是老周见多识广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