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打仗的时候都是两军互射?直接把导弹都打到对方国家的平民地区不是更有威慑力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伦理和策略层面的困境。简单来说,尽管你提出的想法——直接用导弹攻击平民地区以制造最大恐慌——从纯粹的“威慑”角度看似乎有其“逻辑”,但在现实的战争中,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避免直接针对平民地区进行大规模、无差别攻击,并且“两军互射”是更常见也更符合国际法和战争伦理的选择。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捋一捋:

1. 国际法和战争伦理的束缚:区分战斗员与平民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代国际法,尤其是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了战争中区分战斗员和平民的义务。平民,以及民用物体(医院、学校、住宅区等),是被严格保护的对象,不得成为攻击的直接目标。

直接攻击平民地区是什么性质? 这被视为“战争罪”。如果一个国家故意、有计划地攻击平民聚居区,那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制裁,甚至可能在战后被追究战争责任。这不仅会摧毁其国际声誉,还可能导致其在国际舞台上被孤立,失去一切盟友的支持。
“两军互射”的合法性: 相反,攻击对方的军事目标(军队、军事装备、军事基地等)在战争法框架下是允许的。即使这种攻击可能会波及到平民,只要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来尽量减少附带损害(虽然这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完全避免),并且攻击目标是合法的军事目标,就不算直接违反战争法。

2. 政治和宣传的考量:赢得民心,维持国际支持

战争从来不只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和心理上的较量。

国内民众的支持: 如果一个国家因为攻击平民而遭受巨大伤亡,国内民众的情绪会非常复杂。一方面可能加剧复仇情绪,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对政府决策的质疑,尤其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一个被视为“残暴”的国家,其国民士气也可能受到影响。
国际舆论的导向: 国际舆论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无差别攻击平民,很容易被贴上“邪恶”、“野蛮”的标签,失去潜在的盟友和支持者的同情。相比之下,将攻击限制在军事目标,即使造成了附带损害,也更容易在国际上赢得一定程度的理解或至少避免一边倒的谴责。美国在“9·11”事件后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虽然也引发了争议,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反恐和打击基地组织的军事目标展开的,其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尽管后续发展复杂)。而某些直接轰炸平民地区的行为,则往往会引发全球性的愤怒。
为战后谈判和治理埋下隐患: 如果一方采取了极端手段,即使在军事上取得优势,也可能导致战败方或中立国出于道义考量,不愿与这样一个国家进行和平谈判,或者对其战后治理产生极大的阻力。

3. 策略上的“威慑”与“升级失控”的风险

虽然直接攻击平民能制造恐慌,但这种“威慑”可能具有双刃剑效应,并且常常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以牙还牙”的风险: 如果一方率先攻击平民地区,对方很可能也会效仿,导致战争迅速升级为全面的人道灾难,而双方的平民都将付出惨重代价。这种“相互毁灭”的威慑,往往会超出最初的控制范围,让发动攻击的一方也无法承受。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真的不顾一切地用导弹打击对方所有大城市,对方也如法炮制,那将是一场怎样的人间炼狱?战争的烈度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军事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削弱敌方的战争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制造恐慌。虽然恐慌可能影响民心士气,但如果军事目标(如军队、指挥系统、补给线)没有被有效摧毁,战争就无法真正结束。反过来,如果因为攻击平民而导致国内民众的极端抵抗,反而可能让战争更加持久。
情报和精准度问题: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精准打击。如果目标是“平民地区”,那么所谓的“精确”就变得模糊。攻击平民地区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广泛的打击范围,这既不符合“精准”的军事理念,也更难在事后为“附带损害”找到借口。

4. 报复和反制的问题

战争是双方实力的较量,而不是单方面的表演。

对方的反击能力: 假设一个国家用导弹攻击了对方的平民区,对方必然会有强烈的报复措施。这种报复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能在经济、政治、网络等多个层面展开。而且,如果对方拥有核武器,那么这种升级可能直接导向核战争,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不想看到的。
盟友的态度: 如果一个国家采取如此激进的手段,其盟友可能会被迫与其划清界限,甚至倒戈相向,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被视为“疯狂”或“反人类”的国家为伍。

那为什么会发生“两军互射”?

“两军互射”通常发生在战场上,是军队在军事对抗中的常规操作。

军事目标的合理性: 交战双方的军队、军事基地、武器装备、交通枢纽(如用于军事运输的桥梁或铁路)等都是合法的军事目标。当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时,自然会进行火力对抗,互相摧毁对方的军事力量。
战术和战略需要: 通过火力压制、炮击、导弹打击等方式,可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为己方部队提供进攻或防御的优势。
控制风险和维持一定程度的秩序: 相较于无差别的攻击,将火力集中在军事目标上,虽然仍会造成伤亡和破坏,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战争的范围和烈度,避免了彻底失控的人道灾难,也为日后的谈判留下了余地。

总结一下:

直接将导弹打到对方国家的平民地区,虽然从字面上看似乎能制造最大的“威慑”,但这种做法在现代战争中是极其罕见且不被允许的。它不仅触犯了国际法的底线,也违背了起码的战争伦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政治、宣传和策略上的负面影响,以及导致战争失控、无法收拾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其所谓的“威慑”效果。

相反,“两军互射”是基于军事目标、符合战争法则的合法行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战争升级、维持一定秩序、并为战后局势留下余地的策略选择。战争是残酷的,但它的进行仍然受到规则和理性的约束,即使这种约束有时看起来很微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说的非常对

北约轰炸南联盟军队的时候,南联盟没有投降,而且还干下来一架F117

北约转而轰炸贝尔格莱德的民用设施,然后南联盟跪了

1999年3月23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北约决定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空袭。代号为“盟军行动”的空袭正式拉开帷幕。
1999年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联盟屈服。
1999年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轰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1999年5月7日,5枚联合直接攻击制导炸弹击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3名中国记者被炸死,个别外交人员受伤,馆舍被毁,此事件中国称为五八事件,随着中国大陆爆发1999年中国反美示威活动
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透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最后米洛舍维奇被迫接受了北约驻军科索沃的条件,北约虽然承诺解除科索沃势力的武装,但是完全没有遵守,还把米洛舍维奇送进监狱


就像现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无差别炮击,欧美连睁只眼闭只眼都不肯了,直接亲自下场谴责巴勒斯坦

2021年了,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国际公约只在强国玩弄小国时,单向有效

阿富汗平民被英美澳虐杀的事儿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请问相关国际组织在干嘛?

打仗这种事,从来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没有攻击平民,只能说明没有收益

user avatar

这不巧了么?八十年前,这个地球上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简称“三德子”,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隔着英吉利海峡,他们组队轰炸英国的工业设施,有一天一架飞机失误把炸弹丢到了平民区,引起了不小的伤亡。“三德子”们和题主一样,一拍脑门:“呦呵?炸平民区更方便快捷杀人更多啊,我干嘛费劲吧哈的瞄着工厂?我去炸平民区逼他们投降不好么?”于是三德子开始把轰炸目标重点转向了平民区。有足够的威慑力吗?换来的是英国皇家空军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工业区的工厂得以复工生产修复出了更多更先进的战斗机迎击敌人,虽然平民区的伦敦市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几次大规模轰炸里单日伤亡数千人)

但是没有一个人屈服,大家同仇敌忾,上到王室下到平民恪尽职守,疏散部分需要保护的人口去郊外,在城市筑建更多更稳固的防空设施,加入志愿雷达,气球预警观测站,营救我方跳伞飞行员,抓捕敌人跳伞飞行员。

这就是大不列颠空战,这就是伦敦上空的鹰!

无独有偶,三德子们在东线也遇到了一座英雄的城市,它有一个让三德子难以忘怀的名字:斯大林格勒!

在斯大林格勒,三德子几乎炸平了城池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曾经城市里的守军挤压到离伏尔加河一公里不到的狭窄地域。

然而斯大林格勒的人民屈服了么?他们顽强的在废墟里生活,配合红军战士在废墟瓦砾中与三德子殊死搏斗,炮火声一辆辆T-34坦克从拖拉机厂的生产线上开下来,工人们来不及刷漆就驾驶坦克搭载着红军战士杀向敌人。火车站一天之内易手八次,马马耶夫冈一天内易手十一次,没有一个平民被三德子的炮火吓倒,反过来,他们发誓要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


(资料显示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至少有十万市民没有撤离而是留下来生活,生产以及与红军一起打击德寇)

八十年前三德子愚蠢的失败了,八十年后题主依然来问这个问题。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

你可以炸平我们的城市,可以杀死我们的平民,但只要我们手里还有一支枪,我们也要彼汝娘之!

user avatar

题主说得对。

英国就搞了千机大轰炸。

一次出动一千余架轰炸机,甚至造成国内轰炸机飞行员训练困难,对德国城市居民密集区进行无差别大轰炸。

什么平民,什么战争公约,全都不管了。

美其名曰“打击德国产业工人的战争热情”。

美军对此也很感兴趣。于是也这样炸。甚至能把一座城市炸成石林。

比如说1945年2月,为了在苏军面前炫耀武力,美英合伙欺负人,命令空军看到苏军抵达以后,就把德累斯顿炸成废墟。

这种事英美经常干。

我们最好不要学。

user avatar

因为你这么干了,别人也能这么干,而且合理。

光想着杀别人全家,自己也会被别人杀全家的。

交战规则是P民最后的保障了,劝提这个问题做个人吧,毕竟你也在平民区住着。

user avatar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下象棋的时候,你会不会起手就死抓对方五个兵给对方威慑力?

对方射你军事目标,你射平民,射着射着你发现对方把你部队射没了……

瞎胡闹吗这不是?

射完对方军队再慢慢射平民不好吗?擒贼先擒王这句话真就没听过吗?

user avatar

如果我国要武统台湾,那么我敢说,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高层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跑路去美国。

哪怕你威胁他们要是敢跑的话,就把台湾炸的寸草不生,他们跑路起来也绝对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以下原答案

我来举个例子。

1945年的3月到6月,柯蒂斯·李梅将军带领美国空军对日本大规模地投放燃烧弹,直接烧死日本近50万人,更是让800万人流离失所,大量的建筑被夷为平地,许多城市甚至所见之处毫无生机。

这一场袭击被后世戏称为李梅烧烤。

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立刻就宣布无条件投降。

直到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日本政府才宣布无条件投降。

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伤亡约14万人,长崎原子弹爆炸死亡的人数约8~9万人。两次原子弹加起来的总人数,也及不上李梅烧烤的人数。

所以日本政府的高层,根本就不会关心平民的伤亡。甚至平民伤亡的越多,他们在国际舆论上更能够占取优势。典型的就是要送死,让平民先去送死,有利益我政府高层先拿。

日本政府直到现在都会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在国际上上蹿下跳。

他们会反复强调自己有多少平民百姓死在了原子弹下,他们会反复强调这些平民百姓是多么的无辜,多么的可怜。

但日本政府从来不会说自己在南京大屠杀制造了三十多万人死亡的惨案。而这些死去的人,大多数也都是平民百姓。

这一群政客关心的,从头到尾就只有自己的利益。平民百姓,在他们的眼中,和物资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为什么原子弹一出,日本告政府高层就乖乖投降了?因为他们终于意识到,核弹之下众生平等。再来一发核弹,大家就要一起玉碎了。

所以真正有威慑力的,不是告诉对方政府高层,我有能力杀光你的平民,我有能力摧毁你的军队,而是要告诉对方,政府的高层,我有能力灭了你。

user avatar

这么做了以后你的军队怎么办?等着被别人的导弹炸平吗?

user avatar

战争更多时候是政治的延伸。

大多时候战争为了啥?为了有筹码谈判啊。你看英法战争打了那么多年,普鲁士一跳出来,俩人就手拉手言和了。

现在你上来就炸了人家平民,那还谈个der啊。不死不休啊,你想坐下来谈要点儿好处,人家平民乐意吗?人家连战争动员都不用了,直接站大街上发枪了。

user avatar

参考上个世纪反法西斯战争。

事实证明,虽然中国的平民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残杀了不少,但却大大增加了日本在战争中的经济投入!

《孙子兵法》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题主的思路,显然是把战争当儿戏了。把战争认为是“比赛杀人多少”的游戏!

可实际上,战争却是全宇宙最烧钱的工作!一个国家要想发动战争,势必要付出极其高昂的成本!

而如果战争本身不可能带来足够巨大的收益,根本不会有政治家愿意发动战争!

为什么好勇斗狠的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没有发动过战争?因为特朗普是优秀的商人,他太懂得收支利害的关系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是完全抹除一个另一个国家,那它会选择在敌国的平民区执行地毯式的轰炸。

但是,炸完之后呢?飞机的油钱谁出?士兵的工钱谁出?炸弹的采购运输投放费用谁出?这笔支出又要从哪里赚取?

你会发现,当你轰掉了敌人的平民区之后,这里的一切社会功能全部丧失,你想在这里种田都下不去种子。根本不要想用敌人的地盘赚钱!

行,你不炸平民区,那就残杀平民吧。这活成吉思汗熟啊!告诉我,大元王朝在世几天?还没我爷爷活的久。残杀平民,这就相当于宣告“本次操作并不出于政治立场,纯粹就是我杀着开心。”(政治立场和商人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收益。但是残杀平民是没有任何收益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和你这个阵营已经失去了谈判的余地!没有投降,只有死战。

毕竟,你杀平民是杀着玩,那投降你杀得可开心了,死战的话还能让你不开心一下。“敌人不开心,咱就开心”。所以,死战到底!


所以。在战争中针对平民,只会增加敌对阵营抵抗的决心,增加我方阵营达成目的所要付出的成本,这是根本没有任何好处的。

所以,历史上没有一个战略家敢对平民出手!

人民是一切政治行为服务的对象,当你试图对民众下手时,你就离溃败不远了!


补充:鉴于评论区很多人强行举例欧洲人殖民美洲的残暴杀戮意图反驳,我在此也强调一下殖民美洲的后果——政权独立!!

翻看美洲殖民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欧洲人并不用心经营这块新大陆。他们把多数精力都放在欧洲,而美洲只是非常单纯的提款机,本质仍然是服务欧洲市场。政府对美洲殖民地的剥削非常严重,迫使当地政权独立。美国诞生。

很显然,欧洲殖民者对于美洲的态度仍然是那副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们不在意北美原住民的死活,同样也不在乎发配过去自家兄弟的死活。他们的眼中只有财富!

然后,如每一个历史节点一样,压迫→反抗→战争。受损的仍然是欧洲殖民政权。

还是那句话,人民是一切政治行为服务的对象,当你试图对民众下手时,你就离溃败不远了!

欧洲殖民者对于人民剥削的态度,正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显然你不明白战争法里的交战规则是什么。

当军人袭击外国军人时,这叫战争;

当平民袭击外国军人时,这叫游击战;

当平民袭击外国平民时,这叫恐怖主义;

当军人袭击外国平民时,这叫国家恐怖主义。

如果是在战争期间,军人杀害外国平民则叫战争罪。




user avatar

你这样搞别人别人也可以搞你啊。你打仗的目的是和敌人互赌亡国灭种还是占别人的便宜?互赌亡国灭种,那简单,你就随便杀吧,有一点,你可别逆风,逆风你也亡国灭种。美军已经告诉你了,打平民敌人会越打越多,多到树都会说越南话。

还有一个问题,打仗打的就是钱!战争资源是有限的!比如敌我各有一百发子弹,有九百百姓一百兵,你见人就杀,别人只打你的兵。假设子弹是长眼睛的一发射死一条命。那么请问,当你杀死一百人时,敌人还有多少战斗力?90兵。而你,没有兵了,全是百姓。输了第一层。然后这90有专业训练的大兵再进你国搞亡国灭种(参上)对抗的是900没有任何训练的平头百姓,吊起来打,想怎么奴役怎么奴役,要打要杀随他高兴。赢了第二层。你把资源全浪费在没用的地方,还搞亡国灭种的对赌,那就不要怪敌人太凶残了。

国际公约那种玩意儿,约束下小国和第三方插手、势均力敌的大国还行,要是在杀红了眼的大国那里,你敢搞亡国灭种的勾当,那就来呀,谁怂谁是狗,输了去西伯利亚挖土豆!

德国人给苏联搞亡国灭种弄死人家几千万,德国人输的时候东线德军还要拼命突围出去找美国人投降,因为自知对苏罪恶滔天落入人手不得好死,苏联也不负众望,400万德国降兵整死一半,要不是英美在欧洲也占了场子,在德国本土再弄死几百万也说不定。东线的日本鬼子弄去西伯利亚当苦力,冻死冻截肢的不计其数,不是天闹黑卡投的早抱美国大腿,你要一亿玉碎怕是求仁得仁。

user avatar

(本来俩人对着抽嘴巴只是工作,你啪一下给人家孩子一巴掌,这就变私仇了。。)

…………………………………………………………………………

不列颠战役德军就是这么打输掉的。

作为为登陆英国本土(“海狮计划”)争夺制空权的战役,前期英德两方在拼战斗机,轰炸机都在炸对面的军用机场,消耗对方能够出勤的战斗机数量。

在这个阶段德军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数量是4000架,英军1900架。

由于空战主要发生在英国上空,所以英军出勤率更高,受伤的飞机和跳伞的飞行员大部分可以回收,甚至可以利用双方坠毁飞机上的铝材。但即使这样英军还是在消耗战里节节败退,濒临崩溃。

决定性转折发生在1940年8月25日英军对柏林市区的轰炸。在这之后希特勒为了进行报复,下令德国空军转而开始大规模轰炸英国各个城市的民用目标,这样英国空军的作战部队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在9月15日,在经过了8天的补充和整备之后,英国空军集中出动了19个中队的战斗机,对当天轰炸英国的800架德机进行了拦截,击毁68架,重伤80架。英方自己损失34架。这场战斗也被视为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

在16和17日,英军乘胜进攻,炸伤炸毁了德军集结在法国沿岸准备用于海狮计划的上百艘舰船,迫使希特勒下令停止为登陆行动集结船只。对英国的空袭也改为只在夜间进行。

这就在实际上宣告了“海狮计划”的无限期推迟,德国空军失去了战斗的目标,也就彻底输掉了不列颠战役。进而失去了赢得二战欧洲西线(和南线)战争最好的一次机会。同时德军在三个战略方向上疲于奔命,也导致了东线没能速战速决,最终被盟军彻底拖垮。


所以如果有机会消灭敌方的军事力量,就千万别在平民身上浪费火力。

以上。

user avatar

回避与敌对方正规军交战、而直接对敌对方平民进行杀伤散布恐慌的行为,要么是自恃对方投送能力远弱于己、以至于无力对己方平民施以对等报复情况下的单方面屠杀;要么是己方干脆就没有可被攻击的实体目标、以至于完全不惧怕对方报复行动情况下的非对称冲突。

前者在历史上通常被称为战争罪行或“战略打击”,后者则通常被称为恐怖主义或“超限战”。二者在历史上都不少见。

user avatar
  1. 一定程度的伤亡的确会产生舆论压力,但这种压力往往是有助于提升被攻击方的凝聚力的,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家人有了伤亡你是要求投降还是要求参军报仇?这种例子从二战到中东中欧屡见不鲜(最近的例子如正在进行的阿以冲突)。只有当伤亡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吓阻对方,但是否能结束战争还要看对方的战争意志和局面严重程度。
  2. 战争期间舆论是被严格控制的,这要看ZF组织能力。
  3. 用导弹杀死平民效费比太低,如果仅仅是为了杀人而杀人,即使不用核武器也有更高效的武器,如常规航空炸弹、火箭炮等。
  4. 二战后,以杀死平民为目的的方式在政治上太容易陷于被动,哪怕你包装一下(如误伤、使用了错误地图等等)也算块遮羞布,否则你只能沦为KB组织,大规模屠杀平民更是得不偿失。

user avatar

开团了你在补兵,美其名曰“在给兵线压力”。队友2打5赢了还好说,如果队友4打5被团灭了,你猜他们喷不喷你。

火力这东西从来就没有“够用”过。别说是刷平民区了,二战的时候,德国空军首要战绩就是刷人头,苏联空军首要战绩就是掩护轰炸机群。后果就是打起来了,德军飞行员随时可能扔下轰炸机编队抢占高位,苏军飞行员只要可能就尽力保证轰炸机编队的队形,于是德国陆军被苏联空军炸成狗,俄国人至今还津津乐道这件事。

user avatar

两伊战争后期(1988年年初),伊拉克就是向伊朗德黑兰、库姆等主要城市发射了大量飞毛腿导弹,给伊朗造成了巨大损失,当年双方就结束了战争。

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向沙特、以色列、巴林的城市也发射了大量飞毛腿导弹。但是美军部署的爱国者反导系统以及海空两军对伊拉克军事目标大范围的快速打击,伊拉克企图伤害平民来逼迫国际方面接受停战的企图无法得逞。

user avatar

如果军事水平差距不大。

你对敌方射导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敌人军国主义立马爆炸。左翼基本右化,屈服是不可能的。参考911。

而对方又射回去,你方左,右翼立马迅速割裂。因为是你方先行下手,左派没有右化的理由,但因为大量平民伤亡,右派也会更加极端化。

如果你方右派占优,核战争。

如果你方左派占优,和平,向敌国妥协赔款。失去霸权争夺资格是小,接下来可能是内战。当然内战的结局总比核战争要好。

user avatar

弱的一方派人弹去炸你幼儿园的时候你别骂恐怖主义就行了。

user avatar

根据二战时英美对德战略轰炸的经验,40%SSD(四成建筑物完全损毁)只能让城市在几个月内生产力下降,之后就能恢复到挨炸前的生产能力,完全毁灭一个城市的生产力需要炸到95%SSD,而钢混建筑物的抗压能力又非常高——作为结果,siop95计划里,把莫斯科炸到95%损毁需要在182个投射点扔下核弹才行,换成杀伤力更低的常规导弹又需要丢多少?

别小看了人类的耐受力和重建能力,几百枚导弹落到市区就逼迫一个熬得过二战的大国投降,那是现代版昭和参谋才会做的美梦。

至于小国的战争,小国打小国哪来的那么多钱买成千上万枚导弹,他们连成千上万的炮弹都买不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