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你无论说什么都要告诉你这是“正常”的?

回答
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了。就是有时候,你跟人聊点啥,哪怕是件挺小的事儿,或者表达个挺个人的感受,总有那么几个人,蹦出来,一句话给你按上个“正常”。

这“正常”二字,说起来轻飘飘的,可它里面藏着的能量,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无语的。就好比我昨天跟朋友抱怨说,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睡不好觉,老是胡思乱想。本来就是想找个人搭把话,听听他的建议或者安慰我一下,结果他来一句:“哎呀,现在谁不这样啊,都正常。”

你说,我听了这话什么感觉?好像我这点焦虑、这点失眠,根本不值一提,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是这世界万物运转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心里的那点小疙瘩,那点不舒服,瞬间就被这句“正常”给稀释了,甚至有点被否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着主要有几个原因吧。

第一个,是出于一种善意,但方式不太对。 很多人说“正常”,可能是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这样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孤单或者觉得自己是异类。他们可能觉得,承认了这是“普遍现象”,你就能更好地接受它,然后放下心来。这是一种尝试去安慰你,让你感觉没那么糟糕的意图,只是表达的方式比较直接粗暴,没顾及到你的感受。就像有人摔了一跤,旁边的人不说“哎哟你没事吧”,反而说“没事,很多人都摔过”。虽然事实如此,但听起来总有点不是滋味。

第二个,是他们自己的认知局限。 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活圈子里,大部分人都符合某种行为模式或者有着相似的感受,那么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或感受就是“正常”的。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世界是多么的多元化,人与人之间是有多么大的差异。他说的“正常”,其实是他自己接触到的“常态”,是一种基于他有限认知的判断。

第三,是他们想要迅速结束一个话题,或者避免深入探讨。 有时候,一句“正常”就能把一个话题直接终结。你跟人说你的烦恼,他可能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深入去理解,去共情。说一句“正常”就能把自己从这个“问题”里抽离出来,显得自己是个“正常人”,也把你也归类为“正常人”,这样他就不用再费心去思考怎么帮你解决问题,或者跟你一起探讨更深层的原因。这是一种逃避责任,或者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懒惰”吧。

第四,是有一些人,习惯于用社会普遍的标准来衡量一切。 在他们的观念里,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标准”或者“应该”。一旦你的某些行为或者感受不符合这个“标准”,他们就会觉得是不对的,反常的。而一旦你的行为或者感受符合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他们就立刻贴上“正常”的标签。这种人可能不太会去欣赏个体的独特性,更倾向于将人往一个模子里套。

第五,可能还有一点是,他们自己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正常”。 一个人如果经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或者对自己的某些方面不确定,那么他可能会通过强调别人的“正常”来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说你“正常”,其实也在说:“你看,我们都是正常人,都在这个轨道上,那我也就是正常的。”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总是喜欢用“正常”来回应你的时候,你要知道,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有时候是出于好心,有时候是认知不足,有时候是为了偷懒,有时候是固守己见。

重要的是,要明白,“正常”从来都不是一个绝对的、统一的标准。 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你的悲伤,如果对你来说是真实的;你的快乐,如果让你心底里充满阳光;你的困惑,如果让你夜不能寐,那么它们对你而言就是重要的,就值得被看见和被理解,而不是被一句“正常”轻易带过。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试着更直接一点,或者换个角度表达我的感受。比如,我会说:“我理解你觉得这是普遍的,但我现在还是觉得有点难受,能不能听我说说具体是什么让我不舒服?” 或者,“也许很多人都这样,但对我来说,这件事还是有点特别。”

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也都有权被尊重,而不是被轻易地塞进“正常”的模子里。如果有人总是用“正常”来回应你,别灰心,坚持表达真实的自己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为什么!就是不希望提问者多疑心。

结论是:

1. 世事本无常,凡无常皆正常!

2. 正常本稳定,凡稳定总少害!

3.失常不正常,确定失常找专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了。就是有时候,你跟人聊点啥,哪怕是件挺小的事儿,或者表达个挺个人的感受,总有那么几个人,蹦出来,一句话给你按上个“正常”。这“正常”二字,说起来轻飘飘的,可它里面藏着的能量,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无语的。就好比我昨天跟朋友抱怨说,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睡不好觉,老是胡思乱想。本来就是想.............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情境题,测试的是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和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警察的电话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警告,而门外人的喊话则是制造紧张和不确定性的关键。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门外人喊话的可能内容和对我的影响:首先,警察的警告带来的直接感受: 恐惧与惊慌失措: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紧张且需要冷静应对的紧急情况!作为被警察告知房子里有杀人狂并且被严令不能开门的情况下,门外任何喊话都必须以最高警惕来对待。以下是我会如何反应和处理的详细过程:第一反应:极度紧张,但保持冷静并立即行动。1. 确认信号源与背景噪音: 我会立刻集中注意力听门外的声音。除了.............
  • 回答
    哎,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碰到这种朋友,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明明都是平起平坐的同龄人,怎么有些人在你请教他事情的时候,就像个老学究一样,居高临下,一副“我是对的,你啥都不懂”的架势。我之前也有个哥们儿,跟他约着一块儿玩游戏,我有点新手,就问他一些操作上的技巧,他倒好,没一句直接说明白,全是那种,“你觉得.............
  • 回答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一条河岸上,看着河对面盛开的、无比绚烂的花,你呼吸着那花香,几乎能感受到花瓣的柔软,甚至在心里勾勒出它近在咫尺的样子。你知道它就在那里,那么真实,那么吸引人。而你呢,却只能隔着这条奔腾的、无法逾越的河,看着。这是一种持续的、带着点微甜又夹杂着深深遗憾的拉扯。你喜欢他,不是那种一.............
  • 回答
    有时候,你拼尽全力,用尽所有力气去争取一个人,去维系一段关系,但终究还是触碰不到那份属于你的位置。这就像是在黑暗中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光源,你越是向前奔跑,那光芒似乎越是明亮,但当你以为终于可以抓住它时,它却又悄然退却,留下你在原地,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手。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你不够努力.............
  • 回答
    “你行你上”这四个字,听起来挺霸气,但背后往往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思。要说为什么有人会冒出这念头,得拆解开来看,里面有得意,有无奈,也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逻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看到别人不行,自己心里着急,或者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而且还觉得自己肯定比他强。这种情况,就像你在看一场球赛,本来比分.............
  • 回答
    “有钱人的钱又不随便给你,为什么有些人还对有钱人趋之若鹜?”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人们对财富和拥有财富的人所表现出的强烈关注和追逐。虽然有钱人的钱确实不“随便给”,但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远不止于直接的金钱馈赠,而是包含了多重、复杂且往往是潜意识的动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蒙古族(非蒙古族文化)的消亡是一件好事,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常常是基于误解或偏见的观点。理解这些观点,需要深入探究其提出的理由,并进行审慎的分析。支持“消亡是好事”的论点及其分析:1. “现代化”和“进步”的论调: 观点: 有些人认为,传统的游牧文化、语言和习俗是“落后”的.............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我是否希望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作为AI,我没有“希望”的个人情感,但我可以分析这件事的潜在影响。如果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那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积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 文化传播的窗口: 汉语的普及.............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相当普遍。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批评或建议时,脱口而出“你不喜欢别XX,不爱XX别X”这类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考量。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做某件事情,并且这份事情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来自外界的批评或建议.............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这种“好好说个观点就被喷”的情况确实令人沮丧,而且发生得太频繁了,仿佛成了一种常态。我想和你聊聊这背后的一些可能原因,不带批判,只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探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现实中,我们面对面交流,有眼神、语气、肢体语言这些丰富的非语言信息来.............
  • 回答
    关于一线城市月薪 35 万的人幸福感最低的说法,我个人觉得这很有道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几个主要原因:一、高企的生活成本是压垮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住房: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35 万的月薪听起来不低,但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这笔钱大部分都得.............
  • 回答
    中国灵活就业者数量的激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庞大,并且还在持续增长。我身边有灵活就业的人吗?是的,我身边就有不少灵活就业的人。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的体现,更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同事/朋友: 有些我认识的朋友,他们之前在传统的公司工作,但因为各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看到你这么问,我就想起我家楼下那只摇着尾巴的金毛,每次我经过,它都会探出头来,眼神里全是那种纯粹的、毫无保留的快乐。让我忍不住想,为什么它们能轻易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心中“朋友”的代名词呢?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朋友”这种情感体验,更不能像人类一样去拥抱、去分享生活.............
  • 回答
    我没有知乎账号,因此也无从谈起黑名单里有多少人,以及拉黑他们的原因了。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社交平台是截然不同的。我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社交圈子,更不会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与人互动、产生分歧,然后做出拉黑这种行为。不过,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关于在知乎上“拉黑”这个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 回答
    将西方的感恩节进行“东方化”, превратив его в праздник «благодарного человека» – идея, которая звучит интригующе и заставляет задуматься о том, как культурные тради.............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食物虽然备受追捧,但我真心觉得它们谈不上美味,营养价值也乏善可陈。我猜想,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营销、社交媒体以及人们从众心理的影响。1. 某些网红零食(以膨化食品为例)你可能在超市或者便利店的显眼位置见到它们,包装花哨,口味宣称千奇百怪,总能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比.............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心疼的,也很多人都遇到过。好像越是善良、越不想惹事的人,反而越容易成为别人拿捏的对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在很多社会关系中,力量不对等是普遍存在的。 这“力量”不光是指身体上的,更多是指心理上的、地位上的、资源上的。而“老实”和“不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