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在一线城市月薪 3-5 万的人幸福感最低?你认同吗?

回答
关于一线城市月薪 35 万的人幸福感最低的说法,我个人觉得这很有道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高企的生活成本是压垮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住房: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35 万的月薪听起来不低,但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这笔钱大部分都得拿去“养房”。就算不买房,租金也是一笔巨款。假设你一个月薪 4 万,刨掉五险一金和税,到手差不多 3 万多。在北京,郊区一个像样点的两居室,月租金怎么也得八九千甚至一万出头吧?如果想住得离公司近点,或者稍微好一点的小区,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往上涨。剩下两万多,够日常开销、社交、人情往来,但攒钱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其他生活开销: 除了房租,孩子教育、老人赡养、交通通勤、日常饮食、衣物鞋包、社交娱乐等等,都是不小的开支。尤其是有家庭的人,孩子的学费、补习班、兴趣班,都是一笔不小的固定支出。就算夫妻二人都是这个收入水平,也顶多是“刚刚够花”,谈不上富裕或者有太多可自由支配的钱。

二、“内卷”和竞争压力无处不在,精神内耗严重。

职业竞争: 在一线城市,任何一个岗位背后都有成百上千个和你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盯着。35 万的月薪,意味着你可能在一个比较好的公司里担任一个不错的职位,但离“金字塔尖”还差得很远。这意味着你时刻需要保持警惕,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否则很容易被淘汰。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竞争,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社会比较和焦虑: 一线城市也是信息最发达的地方,你很容易看到身边那些月薪十万、二十万,或者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这种横向比较会加剧个人的焦虑感,让人觉得自己的收入“不够看”,即使已经比很多人强了。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加上现实中触手可及的更高收入人群,很容易让人产生“我为什么还没达到那个水平”的失落感。
时间被挤压: 为了应对高企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职业竞争,很多月薪 35 万的人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长时间的通勤,加班加点,很少有时间留给自己或者家人。当一个人连自由支配的时间都很少时,幸福感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目标感和奋斗感可能被消耗殆尽,陷入“舒适区”的陷阱。

“努力了但没感觉有什么改变”: 月薪 35 万,意味着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职业能力,但离财务自由、买房买车(在某些城市买房仍是奢望)等人生终极目标,可能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每天辛苦工作,赚的钱大部分用于维持基本生活和应对日常开销,感觉像是原地踏步,看不到明显的进步,这种“原地踏磨”的感觉非常磨人心志。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很多人怀揣着梦想来到一线城市,但残酷的现实可能让他们不得不向生活妥协。当当初的理想和激情被现实的柴米油盐消磨殆尽,只剩下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幸福感自然难以维系。
缺乏突破的可能性: 有时候,月薪 35 万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想要再往上一个台阶,可能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而且成功的概率并不高。这种看不到明显突破口的瓶颈感,也容易让人感到沮丧和迷茫。

四、个人感受和价值观的影响。

对幸福的定义: 幸福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有些人可能更看重物质享受,有些人则更看重精神富足、人际关系或者个人成长。对于那些更看重后两者的人来说,即使物质条件尚可,如果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或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幸福感自然会下降。
家庭和情感支持: 如果一个人在一线城市打拼,却缺乏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或者情感生活不顺遂,那么即使收入不低,也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影响幸福感。
期望管理: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期望。如果一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无法完全满足,那么幸福感自然会低。

我认同这种说法吗?

我倾向于认同这种说法,因为我观察到并且也听到过很多身边的朋友或同事处于这个阶段,他们确实面临着上述提到的诸多压力和困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月薪 35 万的人幸福感都最低,幸福是多维度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本身心态比较好,或者有强大的情感支持系统,亦或是对生活有着更低的物质需求,他们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线城市,月薪 35 万这个收入群体,确实很容易陷入一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困境,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内耗,从而导致幸福感不升反降。他们可能是在为“一线城市”这个光环,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职业发展机会、教育资源等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这种成本的体现,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的“焦虑”和“紧绷”。

总而言之,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受到收入水平、生活成本、个人心态、社会环境以及人生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月薪 35 万的群体来说,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往往会放大这些因素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结论很可能是准确的:
月薪3-5万水平,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小镇做题家在一线城市的收入上限。

我的个人观察,一个人如果早早的认识到自己在事业上的平庸,其实是一件幸事。
我父母那一辈亲戚里,很多国企员工早早地放弃了职业晋升之路,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到现在退休的年龄,家庭和睦,孩子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在社会立足。
他们一辈子工资都没上过5000(在小城市)但单以幸福感论,他们的幸福感是相当高的。

与其说是月薪3-5万的人幸福感偏低,倒不如说是幸福感偏低的人更容易落入月薪3-5万的区间:
事业平庸的人,早早地认识到自己的平庸,将精力投入了家庭生活或者个人兴趣,可以过得很幸福。
事业足够成功的人,在事业上足以获得社会认可,成就感和意义感,也会很幸福。
而月薪3-5万的人,大概率是公司的技术骨干或者中层或管理人员。繁杂的工作挤压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但又给不了足够意义感和成就感。
一部分人会逐渐晋升成为“成功人士”,但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个痛苦的阶段卡很久,毕竟顶尖的位置并不多。

[以下为硬广]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卡在这个痛苦的阶段的时候,不如反思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应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好好关注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
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充满痛苦的阶段。
比如给我投简历,来微软上班。
[硬广结束]

user avatar

我还真是一驰名商标较真儿机,为这么一调查,动用了好几个搜索引擎……

果然屁都没搜出来!

反之,我键入“3到5万”“幸福”这俩KEY之后,搜出来的结果大都是各大自媒体小编,撰出来的文儿,说这收入是幸福感最强的高光波段。

——自媒体小编可是到不了这个月薪的喔,仰慕之情溢于言表,顺着鼻子眼儿喷出来的内种。

甚至我还搜到了阔别已久,清奇形象已经在我脑海中渐渐淡去的马云马总的发言,说月入3到4万最幸福,入千万以上麻烦就跟着来了……

——鉴于后半句已经在他自己身上进行过活体实验,经查属实!所以我是不是有理由相信他前半句也是真的?

所以我就想问问题主,这调查您是自个儿脑补出来的嗦?

一线城市3到5万的月薪大概其是个什么水平。

互联网金融这类高薪行业,中型厂商的总监,大厂的经理高级经理,能够上3w这个门槛;中型厂商的高管,大厂的总监,平均月过5w不难,有些账面少,外快多,里外里也能过这道坎。

假如说这帮人的幸福感低确实存在的话……不好意思,大都出于人家自己顾影自怜的凡尔赛。

确实,这帮人是不易,外边得拓业务;里边得抓管理;左手紧紧抱住合作伙伴大腿猛喊爸爸;右脚使劲踢竞争对手牛子怒骂孙贼;往上猛舔高层求条活路;往下力压下属榨取价值……

抛开道义不谈,只说工作量,脑力体力,这帮人是真的不轻松。

白天上班不太敢说实话,嬉笑怒骂全看人脸色的是他们;晚上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约三五好友出来借酒浇愁,上半场沉默不语,下半场二两猫尿下肚酒入愁肠四十来岁大老爷们失声痛哭狂吼三万英尺的,还是他们……

你说他们是资本家的走狗?他们此时此刻,真的好像条狗耶……但也惹人怜,这帮人大都人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孩儿,要不是生活拿枪口怼着他们腰眼儿,谁乐意顶着半脑袋白头发咣咣磕头磕到头破血流?

从权位看,他们确实不如身家八九十位数的大寡头们活得尊严。

从自有看,他们确实也不如月入万八千的小年轻来的恣意。

但他们就没幸福感了么?

非也非也。

说酸一点,这个年龄这个位置这个收入水平的人,要的是内种“稳稳的幸福”。

比他们位高权重的人,享受的是“支配”型的幸福,能颐指气使号令天下的赶脚。这个是显性的,人人能看得到。

比他们位卑言轻的少年郎,享受的是“自有”型的幸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洒脱。这个也是显性的,人人也能看到。

收入3到5万这个群体幸福则在暗处。

你看不见他们时尝把酒言欢,但他们能按揭房贷。

你看不见他们办八千一年的健身卡,但他们能给孩子报三万一季的夏令营。

你看不他们买最新款的传说皮肤,但他们年尾岁终能给老家父母打款过节。

稳定的幸福,往往都是这种被世俗的铁线牵绊住的,被动的幸福。

激昂不足,厚重有余。生命的所有快慰,凝成一句话:

保持住,就挺好。

如果说,月薪不足万的境界,在悬崖的这头。

财务自由,在悬崖的内头。

那么月薪3到5万这个区间,就是链接悬崖两端的一道绳。

这个区间里每个人,都是李泉一首歌:

走钢索的人。

颤颤巍巍,亦步亦趋,平衡杆左边事业,右边家庭,前有堂前白发引路,后有膝下黄口孺子加油。

不走上一遭,可得行啊?

这是幸福也是哀伤。不信低头看,悬崖底下,失足跌落的中年危机们……

骨!累!若!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