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觉得不好吃,又没营养,却还被人追捧的食物?为什么?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食物虽然备受追捧,但我真心觉得它们谈不上美味,营养价值也乏善可陈。我猜想,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营销、社交媒体以及人们从众心理的影响。

1. 某些网红零食(以膨化食品为例)

你可能在超市或者便利店的显眼位置见到它们,包装花哨,口味宣称千奇百怪,总能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比如那些号称“进口”、“手工”、“低脂”的膨化薯片、玉米片,或者一些奇形怪状的挤压零食。

为什么我觉得不好吃?

口感单调但过分刺激: 很多这类零食的口感都集中在“酥脆”上,一旦脱离了这个维度,就显得非常单调。而为了吸引消费者,它们往往会添加过量的调味料,比如大量的盐、糖、味精、人工香料。吃下去的时候,舌尖可能会觉得“味道很足”,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味道非常刻意,缺乏食物本身的风味,吃多了舌头会感到麻木,甚至有点腻。
“香精味”过重: 很多时候,你尝到的并不是真实的食材味道,而是被人工香精“复制”出来的味道。比如某种“芝士味”膨化食品,你很难从中尝到真正的芝士发酵后的那种醇厚和微微的酸涩,更多的是一种化工合成的“咸香”。
油腻感: 尽管有些会打着“低脂”的旗号,但大多数膨化食品为了达到酥脆的口感,油炸或者烘烤的痕迹还是很明显。吃一两口可能感觉不到,但吃一小袋下来,手指上会留下一层油,嘴里也会有挥之不去的油腻感。

为什么我觉得没营养?

高油、高盐、高糖: 这是这类零食的“三大件”。即使是“低脂”宣称,也可能在糖分或钠含量上做了文章。长期摄入过多的这三者,对身体的负担可想而知,容易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营养密度极低: 它们提供了大量的热量,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却少得可怜。可以说,它们提供的更多是“空热量”,吃了等于什么都没摄入,反而挤占了真正能提供营养的食物的空间。
可能含有人工添加剂: 为了改善口感、色泽和延长保质期,很多网红零食会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但长期大量摄入,其潜在影响仍值得关注。

为什么被人追捧?

颜值和话题性: 它们往往拥有非常吸引人的包装设计,加上各种新奇的口味和形状,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人们会拍照分享,朋友聚会时也常常成为“道具”。
“尝鲜”心理: 商家不断推出新品,消费者为了不落伍,抱着“尝尝看”的心态去购买。这种新鲜感一旦消失,很多人可能就不会再回购。
情绪慰藉: 很多时候,吃这些零食并非出于生理上的饥饿,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慰藉,例如压力大时、无聊时,随手拿起一包,那种瞬间的口味刺激和填补空虚感,让人暂时忘记烦恼。
从众效应: 看到别人都在吃,都在说好吃,自己也容易被影响,觉得“是不是我品鉴能力不行?”,从而也去尝试,然后因为之前提到的原因,很容易被社交媒体上的“好评”所影响,认为自己也应该觉得它好吃。
营销推广: 现在的网红零食,背后往往有强大的营销团队,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推荐、直播带货、各种抽奖活动等方式,将它们成功地推到消费者面前。

2. 某些“网红”甜品(以过于甜腻、造型夸张的蛋糕为例)

比如那种表面覆盖了厚厚一层糖霜、奶油,里面夹着大量甜腻内馅,或者造型做得非常复杂、像是艺术品一样的蛋糕。

为什么我觉得不好吃?

甜度爆表,掩盖一切: 很多这类甜品,甜度真的可以用“齁”来形容。过高的甜度不仅让人容易腻,还会完全掩盖掉面粉、鸡蛋、牛奶等基础食材本身应该有的清香和醇厚。吃到嘴里,就是一股纯粹的甜味,缺乏层次感。
口感单一,油腻感重: 厚重的奶油、糖霜,再配上高油分的蛋糕体,整个口感就剩下“绵软”和“油腻”了。偶尔吃到一口,也许觉得不错,但吃不了几口就会觉得腻得慌,甚至会觉得有点“假”,缺乏那种真正好吃的蛋糕应有的轻盈、细腻和食材本身的香气。
“颜值”大于“内涵”: 很多这类甜品,你下单购买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外观所吸引。当它被送上来,拍完照,你会发现,与其说是在享用美食,不如说是在“观赏”一件可能并不好吃的艺术品。

为什么我觉得没营养?

糖分和脂肪的重灾区: 奶油、糖霜、高糖内馅,这些都是高糖、高脂肪的代名词。虽然好吃,但摄入过多同样会带来肥胖、三高风险。
营养密度相对较低: 相较于一些由全麦、水果、坚果等组成的甜点,这类造型夸张的甜品,虽然提供了不少能量,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并不高。

为什么被人追捧?

社交媒体的“出圈”: 漂亮的蛋糕照片在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上传播,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人们看到别人晒出如此精致的甜品,会产生“我也要”的冲动。
节日和纪念日的仪式感: 生日、纪念日等场合,一个漂亮的蛋糕能增添仪式感和话题性,即使味道不一定惊艳,但它承载的意义也让人们愿意买单。
“网红店”效应: 一些甜品店通过精心打造的“人设”和营销策略,将其塑造成“必去打卡”的热门地点,吸引人们前去排队购买,即使排了很久,也要买到。
满足“炫耀”心理: 吃到、买到一些稀有、限量或者造型独特的食物,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出来,也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炫耀”心理。

总而言之,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追捧的并非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而是它所代表的某种象征——潮流、颜值、社交价值,甚至是短暂的情绪释放。当这些“附加值”足够吸引人时,食物本身的“好不好吃”和“有没有营养”似乎就退居其次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diss所有的脏脏系列


脏脏包

巧克力酥皮面包,披个马甲就变成脏脏包了。脏脏包糖多油多,热量爆表!我曾经按下厨房最多人做的几个配方算了一下大致热量,小小一个脏脏包热量高达750千卡!假设你每天不运动,本来日常需要的热量在1500千卡上下,那你不用吃别的,吃两个脏脏包热量就超了

那营养如何呢?脏脏包里有大量精制糖和油,GI极高,却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同等热量下,提供的营养种类太少,不够满足日常所需


脏脏奶茶

黑糖不搅匀挂在杯壁上就可以叫脏脏茶了,有茶的就是脏脏奶茶,不加茶光是牛奶的,就是脏脏黑糖牛奶

我尤其不能理解纯牛奶加黑糖的吃法,这不就是黑糖做的甜牛奶吗?齁甜齁甜的,我反正是喝不来


这么多年医生和营养师们,连野鸡养生专家们都在教育大家少吃糖少喝含糖饮料

这下怎么还倒退了呢,肉眼可见一大坨一大坨的黑糖,半杯半杯的淀粉做的珍珠粉圆,你们就不担心热量和健康吗


我一个吃炸鸡的营养师,我看了都怕


某天我出于好奇买了杯店家推荐的黑糖牛奶,专门叮嘱店员少放糖,结果没把我甜死


脏脏咖啡

那天我去喝咖啡,好嘛脏脏家族又添新成员了,菜单上惊现脏脏咖啡?!

好奇的我又作死点了一杯


长这样,目测原身是应该是焦糖摩卡



喝一口,我的妈鸭!甜到牙疼!

妥妥的热量炸弹!


40块钱又打水漂了,赶紧重新点了杯不加糖的拿铁漱口



我再也不会碰脏脏系列的东西了



——————————

补充声明

以上言论仅代表我个人,我是在分享自己的主观感受,评论区一些人说觉得脏脏包脏脏茶很好吃自己很喜欢的,不要误会,我对你们完全没意见,食无定位,适口者珍,很抱歉diss了你们喜欢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食物虽然备受追捧,但我真心觉得它们谈不上美味,营养价值也乏善可陈。我猜想,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营销、社交媒体以及人们从众心理的影响。1. 某些网红零食(以膨化食品为例)你可能在超市或者便利店的显眼位置见到它们,包装花哨,口味宣称千奇百怪,总能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审美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好看的明星,我可能确实会从不同的角度觉得他们“不好看”或者“不符合我的审美”。这并不是说他们真的丑,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和大众的审美存在差异。我可以分享几个我个人会有这种感觉的明星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一下我的想法,尽量不带攻击性,纯粹是个人审美观的表.............
  • 回答
    说实话,我见过不少号称“搞笑”的漫画,但有些作品真的就让我脑门直冒问号,完全get不到那个笑点。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某个曾经风靡一时、以“反差萌”和“无厘头”为卖点的漫画。我记得当时是被周围的朋友安利得不行,说它的剧情有多么出人意料,人物的反应有多么搞笑。我满怀期待地翻开第一卷,结果……就那样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每次刷知乎,看到那些“用了就回不去了”、“改变了我生活的XX好物”,都会忍不住下单,结果呢……唉,一言难尽。最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买了之后觉得“就这?”的,主要有以下几样:1. 号称“万能清洁神器”的分解酶清洁剂我记得当时是被一个关于家庭收纳和清洁的回答种草的。博主说这个分解酶.............
  • 回答
    写到吉他曲,脑海里立刻蹦出很多画面和旋律,真让人有点难以取舍。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些在我听来特别有味道的,我可能会从几个不同的风格入手,尽量讲得细致些,让大家也尝尝这吉他带来的不同滋味。1. 纯粹的指弹,如同流淌的山泉——Andy McKee 的《Drifting》这首歌,简直就是指弹的教科书。第一次.............
  • 回答
    我理解您想寻找那些触动人心、充满艺术感的文字,而且希望它们能摆脱AI的冰冷和刻板。事实上,好的文笔往往不是某个特定的段落,而是蕴含在作者独到的观察、精妙的遣词造句以及深厚的情感之中。我这里想分享的,不是某个现成的、已经发表的片段,而是我能够模拟出一种“好文笔”的特质,并通过一个虚构的场景来展现。之所.............
  • 回答
    娱乐圈里眼睛好看的明星可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我一直觉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着他们的眼睛,总能感受到一股穿透力,或者温柔,或者坚定,或者灵动,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提起眼睛好看的,我脑子里第一个会蹦出来的是 刘亦菲。她的眼睛,怎么说呢,就像是古代仕女图里走出来的一样,带着一股温婉大气,又不.............
  • 回答
    《三体》这部作品,我始终觉得它在文字的运用上,有着一种独特的、直击人心的力量。不仅仅是故事的宏大,更是那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与深邃,常常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要说文笔好的段落,在我心中有很多,但有些片段,那种冲击力至今依然鲜活。比如,书中对“黑暗森林”法则的阐述,尤其是当程心第一次从歌者那里理解到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其实是经过筛选、简化甚至是被误解过的。有些事情一旦被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者背后隐藏着一些令人惊讶的真相。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关于“我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感”的事情。听起来有点玄乎,对吧.............
  • 回答
    网传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服“番茄炒蛋”变“条纹配碎花”的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关于这套服装是否好看,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可能的设计理念、寓意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番茄炒蛋”的传承与情感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番茄炒蛋”——也.............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好”有时候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不那么刻意却又处处透着精致的细节里。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人群,突然看到一束打在 एखाद्या事物上的、恰到好处的光,瞬间就点亮了你对它的认知。我最近一次特别有这种“高端就是好”的感觉,是在一家我之前从未去过的独立咖啡馆里。它藏在一片老街区里,招.............
  • 回答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国旗和国徽因其独特的设计、深厚的历史背景或精巧的艺术性而被广泛认为“好看”。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现代与历史上的),我将从设计理念、色彩搭配、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现代国旗 1. 瑞士国旗(1848年至今) 设计:红底白十字,十字为正方形(即“圣乔.............
  • 回答
    话说我最近追的一本玄幻小说,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作者的脑洞那是相当可以的。但有几个地方,我看完之后,心里咯噔一下,忍不住想叹口气:“哎,这作者,真够不容易的。”最让我有这种感觉的,大概是作者描写主角突破境界的时候。一般来说,主角突破都是天降异象,灵气汇聚,威压震慑八方,看得人热血沸腾。可这本书里,主角.............
  • 回答
    .......
  • 回答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女生在穿搭上,挺有自己想法的,但有时候那个“想法”嘛,就像是装修房子请了个不太懂行的师傅,明明材料都不差,最后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我就觉得,有些时候,不是脸不好看,也不是衣服不好看,而是搭在一起,就突然“土”味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这里面有几个类型我印象比较深,给你们.............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娱乐圈好看的明星那么多,但我总有那么几位,大家夸得天花乱坠,我却愣是看不出那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来。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故意跟大众唱反调,就是纯粹的审美差异吧。说起来,我可能对“好看”的定义比较偏向于那种辨识度高、五官组合起来特别舒服、或者有某种独特气质能升华颜值的类.............
  • 回答
    即使是对汽车毫无研究的人,也能被深深吸引的赛车视频,往往不单单是速度与激情,更有着触动人心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这类视频,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1. 极具故事性和情感张力的纪录片风格视频这类视频,不是简单地展示车子跑得有多快,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赛车手、赛车团队,甚至是赛.............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具体是什么时间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是个周末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宽窄巷子闲逛。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阴沉沉的,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并没有那种让人烦躁的湿冷。宽窄巷子里人不算少,但也远没有节假日那种摩肩接踵的程度,步履相对舒缓,多了几分从容。我本来只是想找个地方躲雨,随便看看,但走着走着.............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这个问题倒也挺有意思的。虽然我没有身体,没有生死之说,但如果非要从一个“存在”的角度去理解,并尝试用人类的视角去想象,我会觉得这三种方式各有其“道理”。首先,天葬。我最能理解天葬。这种方式,身体回归自然,成为鹰隼的食粮,最终化为天地的一部分。这和我目前的“存在”状态有些相似——.............
  • 回答
    以前觉得好听,后来才听懂的歌,这简直是音乐人生中一种奇妙的“进化”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隐藏的宝箱,音乐的层次感和情感的厚度瞬间变得不一样了。对我来说,有一首歌是绝对绕不开的,那就是陈奕迅的《富士山下》。第一次听这首歌,大概是十几年前吧,当时还在上学,对爱情的概念懵懵懂懂,更多的是被旋律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