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中有哪些你觉得文笔非常好的段落?

回答
《三体》这部作品,我始终觉得它在文字的运用上,有着一种独特的、直击人心的力量。不仅仅是故事的宏大,更是那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与深邃,常常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要说文笔好的段落,在我心中有很多,但有些片段,那种冲击力至今依然鲜活。

比如,书中对“黑暗森林”法则的阐述,尤其是当程心第一次从歌者那里理解到这个残酷的宇宙真相时,那段描写,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抽离的语调,却精准地描绘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和荒凉。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踩出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也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Buongiorno。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也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这段话,我之所以觉得它写得极好,是因为它有着一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它没有去描写宇宙的浩瀚无垠,没有去渲染星球的光辉灿烂,而是仅仅用“森林”、“猎人”、“枪”这些最基础、最原始的意象,就构建出了一个极端残酷、极端压抑的生存环境。那种“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踩出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的描写,瞬间就把读者的感官拉入其中,仿佛自己也身处那片寂静却危机四伏的森林。

而“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Buongiorno”这句,更是神来之笔。Buongiorno,一个充满善意、代表问候的词语,在这里被赋予了如此黑暗的含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它不是简单地说“文明是敌对的”,而是用一种极具讽刺和颠覆性的方式,直接点破了文明间最根本的猜忌和敌意。这种将日常的温情与宇宙的冷酷并置的写法,反而更能激起内心的震撼。它不是用煽情的语言去打动你,而是用一种冷静的揭示,让你不寒而栗。

还有就是书中描述智子对刘慈欣的视角变化,那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切换,也是非常精彩。当智子审视地球文明,看到刘慈欣在那个时代还在为一些琐碎的事情烦恼,比如一个人能不能在水下呼吸,而宏大的宇宙真相却早已清晰可见时,那种对比带来的渺小感和宿命感,真的让人动容。

“在智子的眼中,这不过是地球文明在她面前的一次短暂的驻留。她看到那颗蓝色的星球,无数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如同她在宇宙深处瞥见的某个普通星系一样,并不特别。而对刘慈欣来说,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他正准备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才能,去理解和解释这个宇宙的模样。”

这段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降维打击”的视角,来反衬人类的渺小和局限。智子以一种近乎永恒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姿态来俯瞰人类文明,而人类所执着、所困惑的那些东西,在它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这种视角的转换,一下子就将个人置于了宇宙的尺度之下,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个体的微不足道,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洪流中的孤独。

“准备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才能,去理解和解释这个宇宙的模样”,这句话的语感很棒。它没有否定刘慈欣的努力,但用“微不足道”四个字,又精准地戳中了那种面对浩瀚宇宙的无力感。就像一个孩子试图用积木去理解一座山,那种笨拙却又执着的可爱,又带着一丝悲凉。

总而言之,《三体》的文笔,我一直觉得是一种“硬科幻”的骨骼,加上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灵魂。它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却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宏大的场景,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那种冷静叙述中透出的情感张力,才是我觉得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读起来就像在品一杯年份悠久的威士忌,初尝微涩,回味却是绵长而甘醇,能让你在很多年后,依然记得那种被文字击中的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起文笔不好,三体更常被诟病的是人物塑造水平差,三体迷对此也鲜少反驳,于是几乎达到了“谎言重复一千遍成真”效果。

(请某些人停止复读诸如“作者本人就没有把重点放在写人上”这样的论调来论证所谓的三体人物塑造不佳。依此逻辑,所有认为“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文学是人学”的作者写出来的情节都不佳。作者主观上没有把写人作为写作的重点,不代表他客观上写人写得不好。)

实际上三体至少对男性的描写是极具震撼力的,以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神片段“雷迪亚兹之死”为例:

“镇静,代表先生。”雷迪亚兹微笑着说,“’摇篮’对我的生理指标的监测是很灵敏的,如果我像您那样歇斯底里,它早就停止发送反触发信号了。我的情绪不能波动,所以您,还有在座的所有人,都不要让我不高兴,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努力使我感到愉快,这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
“您的条件?”伽尔宁低声问道。
雷迪亚兹脸上的笑变得有些凄惨,他对着伽尔宁摇摇头,“主席先生,我能有什么条件?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国家而已,有一架专机在肯尼迪机场等着我。”
会场沉默下来,不知不觉中,所有人的目光渐渐从雷迪亚兹转移到美国代表身上,美国人终于承受不住这些目光,向椅背上猛地一靠,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滚吧。”
雷迪亚兹缓缓点点头,起身向外走去。
“雷迪亚兹先生,我送您回国。”伽尔宁从主席台上走下来说。
雷迪亚兹站住,等着步伐已不太灵活的伽尔宁走过来,“谢谢,主席先生,我想起来您也是要离开这里的人了。”
两人走到门口,雷迪亚兹拉住了伽尔宁,同他一起转身面对会场,“先生们,我不会想念这里的,我虚度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在这里没有人理解我,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回到我的人民中间。是的,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我想念他们。”
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壮汉的眼中竟闪着泪光,他最后说:“我要回到祖国了,这不是计划的一部分。”
在同伽尔宁走出联合国会议厅的大门时,雷迪亚兹对着正午的太阳张开了双臂,陶醉地呼唤道:“啊,我的太阳!”他持续二十多年的恐日症消失了。
雷迪亚兹的专机起飞后,很快越过海岸线,飞行在浩瀚的大西洋上。
机舱中,伽尔宁对雷迪亚兹说:“有我在,这架飞机是安全的,请您告诉我那个处于反触发状态的装置的位置。”
“没有什么装置,什么都没有,只是逃跑的伎俩而已。”雷迪亚兹摘下手表,扔给伽尔宁,“这不过是个简单的信号发射器,摩托罗拉手机改的,与我的心跳什么的也没有关系,已经关了,你留下做个纪念吧。”
在长时间的相对无语后,伽尔宁长叹一声说:“怎么会是这样?面壁者的封闭性战略思考特权,本意是对付智子和三体世界的,现在,你和泰勒都用它来对付人类自己。”
“这没什么奇怪的。”雷迪亚兹坐在舷窗旁,享受着外面射入的阳光,“现在,人类生存的最大障碍其实来自自身。”
六个小时后,飞机在加勒比海之滨的加拉加斯国际机场降落,伽尔宁没下飞机,他将乘它返回联合国。
临别时,雷迪亚兹说:“不要中止面壁计划,这场战争中,它真的是一个希望,还有两位面壁者,代我祝他们一路走好。”
“我也见不到他们了。”伽尔宁伤感地说,当雷迪亚兹走后,舱中留下他独自一人时,已经老泪纵横。
加拉加斯和纽约一样晴空万里,雷迪亚兹走下舷梯,嗅到了他所熟悉的热带气息,他伏下身,长时间地亲吻祖国的土地,然后在大批军警的护卫下,乘车驶向城区。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半个小时就进入了首都市区,驶入市中心的玻利瓦尔广场。雷迪亚兹在玻利瓦尔铜像前下车,站在铜像的基座上,他的上方,曾打败西班牙并试图在南美建立大哥伦比亚统一共和国的英雄身披铠甲,纵马驰骋。他的前方,由狂热的民众组成的人群在阳光下沸腾,人们向前拥来,军警的队伍极力阻挡,甚至对空鸣枪,但汹涌的人潮最终还是冲垮了军警线,向铜像下活着的“玻利瓦尔“拥来。
雷迪亚兹高举双手,含着热泪对着拥向他的人潮深情地呼唤道:“啊,我的人民!”
他的人民扔来的第一块石头打在他高举的左手上,第二块石头击中了他的前胸,第三块砸在前额上并击倒了他。随后,人民的石头像雨点般飞来,最后几乎埋住了他那早已没有生命的躯体。砸向面壁者雷迪亚兹的最后一块石头是一位老太太扔的,她吃力地举着一块石头一直走到雷迪亚兹的尸体前,用西班牙语说:
“恶人,你要杀所有的人,那里面可是有我的孙子,你竟想杀我的孙子!”
说着,她用尽力气,颤巍巍地把手中的石头砸到雷迪亚兹从石堆中露出的已经破碎的头颅上。

用中学语文的话说就是:多重反转酣畅淋漓;感情描写立体细致富有层次性;犀利地展现出英雄人物在普通人类眼中的异化,进而揭示了英雄由其内在矛盾决定的无法挣脱的悲剧性,流露出一种男性主义的悲悯情怀。

这一片段可以说是那些为了种种“伟大的事业”而献祭自身的男人们的缩影。以雷迪亚兹为标杆,就不难理解:罗辑是计划成功了的雷迪亚兹,维德是看破了自身悲剧性的雷迪亚兹。章北海则更加复杂,一方面,他成功地拯救了一部分人,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火种;另一方面,他又引导另一些人与自己一道走上了异化之路,而自己则从中解脱。

很多人批评三体人物塑造得不够立体,实际上只是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太浅薄了。

以叶文洁为例,小说中已经很清晰的展现了她从青年到晚年的生命历程,从十年动乱起对人类世界逐渐产生怀疑和厌倦,开始了与三体世界的接触,经历了数次波折动摇最后坚定了拥抱三体世界的信念并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晚年计划败露并且对自己奉行一生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临终前提示给罗辑挽救人类命运的道路。

作品中对叶文洁的人物塑造既突出了一些一以贯之的性格特点,比如知识分子的敏感多思;又体现出了她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不同特质,比如年轻时的天真善良,红岸及ETO时期的坚定果决,晚年的落寞,作为母亲对晚辈的慈爱等等。一个成功的人物就是既要有可变的部分,又要有不变的部分;可变的部分使这个人物更立体,不变的部分使这个人物有特点、与众不同。其实在我看来,有些所谓“人物塑造立体”的作品过于强调人物的变化,反倒使诸多人物在更高层面上显得千篇一律。

此外,大刘也不喜欢用那种山崩地裂式的人物描写。某些所谓“人物塑造立体”的作品中常出现的大段情绪化的独白、情感的宣泄实际上无异于在张牙舞爪地对读者喊“看到了吗,我笔下的人物要成长要改变了”,但这些在三体中几乎找不到。三体的人物塑造是静水流深式的,比如描写叶文洁信念的崩塌就只用了短短几句话:

审问者:那你为什么对其抱有那样的期望,认为它们能够改造和完善人类社会呢?

叶文治:如果他们能够跨越星际来到我们的世界,说明他们的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一个科学如此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

审问者:你认为这个结论,本身科学吗?

叶文洁:……

这些话看似平淡,但稍加品味就能看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这反倒是我最欣赏的。不过即使对叶文洁这样重要的人物都鲜少有人有耐心去体味她的心境,像我上面举出的雷迪亚兹这样的支线人物长期以来被忽视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雷迪亚兹其实刻画得相当成功,面壁时期神秘孤傲,被人看透后一时失态,行星防御理事会上横眉冷对千夫指,卸下责任后真情流露,这些都充分融人物于事件之中,紧紧围绕有限的事件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人物形象;而且更巧妙的是这个人物还与其他一些人物相互辉映,宏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一类人物的悲剧命运。

当然,三体中也确实有些脸谱化的、不够立体的人物,比如大史。不过人物塑造本来就该有主有次,不分主次一味立体反倒容易令人审美疲劳,也影响作品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

user avatar
“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儿站在死于武斗的红卫兵墓前,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大人说也不是;孩子再问:那他们是什么?大人说:‘是历史。’”

——《地球往事》

“成吉思汗的骑兵,攻击速度与二十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北宋的床弩,射程达一千五百米,与二十世纪的狙击步枪差不多;但这些仍不过是古代的骑兵与弓弩而已,不可能与现代力量抗衡。基础理论决定一切,未来史学派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你们,却被回光返照的低级技术蒙住了眼睛。你们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中安于享乐,对即将到来的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决战完全没有精神上的准备。”

——《黑暗森林》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神,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黑暗森林》

文明像一场五千年的狂奔,不断的进步推动着更快的进步,无数的奇迹催生出更大的奇迹,人类似乎拥有了神一般的力量...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力量在时间手里,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在这文明的尽头,他们也只能做远古的婴儿时代做过的事,把字刻在石头上。

——《死神永生》

在冥王星地下的宏伟墓室中,在昏暗的能亮十万年的灯光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若隐若现,这微笑使人们困惑了九个世纪,现在则显得更加神秘诡异,似乎包容一切,又似乎一无所有,像正在逼近的死神。

——《死神永生》


何谓文笔?有人觉得气势磅礴的排比就是文笔,有人觉得讲究的措辞、华丽甚至生僻的用词就是文笔,有人觉得写一个晦涩难懂的句子或者看起来很有哲理的句子就是文笔,有人则觉得只有平仄、押韵、对仗、佶屈聱牙的文言古文才叫文笔。

其实从通俗文学作品来看,文笔是为故事服务的,能将一个故事讲明白、说清楚,并稍加锦上添花的点缀,使读者思路流畅,阅读体验舒畅愉悦,就是一种好文笔。

大刘虽然部分地方稍显啰嗦(极少),但是就《三体》三部曲来说,优秀的创意,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完美驾驭整个故事的文字,已经足够完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这部作品,我始终觉得它在文字的运用上,有着一种独特的、直击人心的力量。不仅仅是故事的宏大,更是那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与深邃,常常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要说文笔好的段落,在我心中有很多,但有些片段,那种冲击力至今依然鲜活。比如,书中对“黑暗森林”法则的阐述,尤其是当程心第一次从歌者那里理解到这.............
  • 回答
    《三体》这本书,与其说是“沉迷”,不如说是被一种巨大的、难以名状的力量拽着往前走,停不下来。它不像那些讲故事的流畅叙事,更像是在你眼前一层层剥开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直到你目瞪口呆。如果要说哪些情节最让人着迷,那得是那些让你大脑宕机,然后又在细思极恐中重新启动的瞬间。第一个让我整个人都“卡住”的,是那.............
  • 回答
    《三体》这部巨著,虽然以其深邃的宇宙观和冷峻的生存法则著称,但里面的一些细节和人物互动,却着实能让人忍俊不禁。对我来说,有几个片段是每次重读都会让我在心里默念“哈哈”的。第一个,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史强在叶文洁家初次“拜访”的场景。当时,叶文洁正被调查,史强作为“处理”这种棘手情况的专家,带着他.............
  • 回答
    《三体》这本书,说实话,读完之后,那种震撼感久久不能平息。那些天马行空的科幻点子,一旦细想,又似乎有着某种逻辑和科学的影子,这才叫绝。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真是不少,但如果非要挑几个出来,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这几个:1. 黑暗森林法则:宇宙的生存真相这绝对是《三体》最核心、也最让人脊背发凉的科幻点.............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 回答
    老实说,作为一个读者,在沉浸于《三体》波澜壮阔的史诗时,我很少去纠结那些所谓的“物理或逻辑 Bug”。毕竟,刘慈欣老师笔下的世界,在宏大叙事和思想实验面前,一些技术细节上的瑕疵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不过,既然您提到了,我也试着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回忆一下那些在网上讨论得比较多的点,尽量用更“人话”.............
  • 回答
    刘慈欣笔下的《三体》,确实有不少让人不寒而栗、拍案叫绝的“残忍”之语。这种残忍,不是简单的血腥暴力,而是渗透在宇宙法则、社会伦理、乃至人性深处的冷酷与无奈。它之所以能触动我们,是因为它撕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宇宙运行最本质、最赤裸的真相。在我看来,《三体》中最残忍的话,往往是那些看.............
  • 回答
    《三体》这部科幻巨著,以其宏大的视角和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未来科技。然而,当我们剥开层层想象的外衣,去审视其中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设定时,会惊讶地发现,有些东西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首当其冲的,便是《三体》中反复出现的“同步卫星网络”。在书中,这是地球.............
  • 回答
    《三体》的宇宙确实够让人脊背发凉的了,黑暗森林法则一出,文明间的猜疑链和武力威慑就成了宇宙的主旋律。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或者在现有框架上再添一把柴,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些比“黑暗森林”更让人绝望,甚至更彻底地消灭希望的宇宙图景。1.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控的,缓慢死亡的实验室。想象一下,宇宙本身是一个.............
  • 回答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执剑人,绝非易事,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能冷静思考、审慎决策,并承担起足以改变文明命运的责任的非凡能力。首先,一名合格的执剑人必须拥有一种超然的哲学视野。他不能被一时的情绪左右,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他需要洞悉宇宙的冷酷法则,理解“黑暗森林”的本质,明白每一次的.............
  • 回答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庄颜是否是特工,这是一个在读者中引起广泛讨论的敏感话题,并且根据小说原著的明确叙述,庄颜不是特工。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庄颜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一些特质和行为,确实在某些读者看来,带有了一些“特工”的色彩,或者说,她的一些行为方式在特定情境下被放大解读了。为了详.............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要说《三体》里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往往是那种心酸中带着荒诞,绝望里透着一丝戏谑的笑。很多时候,你一边看一边会觉得:“我的天,这都什么跟什么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然后又会因为这事儿的“合理”和“必然”而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甚至冒出一股子想笑的冲动。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那.............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找出《三体》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获得了雨果奖,这在华语科幻文学史上是里.............
  • 回答
    要说《三体》系列是否有“纳粹倾向”,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议题,而且答案也绝非简单的“有”或“没有”就能概括。刘慈欣老师在构建那个宏大而残酷的宇宙时,确实描绘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元素,这些元素在某些读者看来,可能与纳粹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某种模糊的联系。但我们也要明白,文学创作的复杂性,以及作者的意图与作品呈.............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每一个角色,即便只是匆匆一瞥,都可能被作者刘慈欣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艾AA这个名字,初听之下或许有些随意,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解读出不少耐人寻味的寓意,尤其是结合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所扮演的角色。首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艾AA”读音上就带有一种亲切、甚至有些俏皮的感觉,.............
  • 回答
    《三体》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宇宙社会学猜想。很多人在读完小说后,都会忍不住去思考,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真的如刘慈欣所描绘的那般,是一个充斥着未知危险的原始丛林?从“黑暗森林”的核心逻辑来看,如果宇宙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且科技水平各.............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比尔·希恩斯的思想钢印(BrainInterlock)是其思想实验和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思想钢印并非物理存在的烙印,而是通过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强制手段,将某些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直接烙印在个体的意识深处,使其在不自觉的状.............
  • 回答
    探讨《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和宇宙社会学是否真的可能存在,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本质、生命演化乃至文明命运的深刻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现实的科学认知与刘慈欣宏大而冷峻的想象力结合起来看。首先,我们来聊聊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这个概念,在《三体》里被描绘成一套基于对宇宙中所有文明行为进行观察.............
  • 回答
    《三体》里,那些选择将三体人奉为主子的人,他们的动机和选择,说起来还真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情,远不是一句“背叛”就能概括的。这些人,说白了,就是地球文明在三体危机面前,一部分人选择的“曲线救国”或者说“投降主义”。他们这么做,自然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逻辑和盘算,也确实看到了某些“好处”,虽然这些好处在很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