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人急于证明《三体》中有大量逻辑漏洞?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写一部享誉全球的科幻小说?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找出《三体》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获得了雨果奖,这在华语科幻文学史上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自然会吸引无数的目光,其中不乏那些对科幻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读者。

为何有人急于指出“逻辑漏洞”?

这并非全然是对作品的恶意攻击,更多时候是源于一种深入的喜爱和对科学理性精神的坚持。

1. “硬科幻”的期待与审视: 《三体》被广泛定位为“硬科幻”。硬科幻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对科学细节的严谨处理和推演。当一部作品以科学为基石,并能引发如此广泛的科学讨论时,自然会吸引那些对科学规律有着高度敏感性的读者。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作品中的设定与已知的科学原理进行比对,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矛盾或不符之处,就会产生“纠错”的冲动。这是一种将喜爱转化为深度参与的方式,他们希望作品在保持其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能在细节上更加完善,从而达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这种心态,有点像科学家在看到一个精巧的理论模型时,会忍不住去验证它的每一个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

2. 思维的挑战与智力游戏: 《三体》的很多设定,例如“黑暗森林”法则、智子封锁、降维打击等,都极具原创性和思辨性。它们能够激发读者深入思考,并且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考很容易转化为讨论和交流。指出潜在的逻辑“漏洞”,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思维的“解谜”过程,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读者们通过讨论和辩论,试图理解作者的意图,完善作品的设定,甚至拓展出新的理论。这种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原因。

3. 群体认同与讨论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和讨论变得异常便捷。当一个话题足够热门,并且有足够多的参与者时,就会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对于《三体》这样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各种解读、评论、甚至“挑刺”都会迅速汇聚。如果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某种“漏洞”,并将其分享出来,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共鸣或反驳,从而形成一个围绕作品设定的讨论圈。这种群体性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和文化体验。

4. 对“完美”的追求: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尤其是规模宏大、思想深刻的作品,都难免会存在一些创作者在构思时未能完全顾及到的细节。对于一些读者而言,他们对作品有着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程度。指出不足,也是一种表达对作品高度重视,希望它能变得更好的方式。

为什么他们不自己写一部享誉全球的科幻小说?

这个问题触及了创作的本质以及成功的几率。

1. 创作的门槛与难度: 创作一部享誉全球的科幻小说,其难度远远大于阅读和评论。它需要:
深厚的科学知识储备: 无论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还是社会学,都需要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构建令人信服的科学设定。
超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能够构思出前所未有的宇宙观、文明形态、技术原理和哲学理念,并且这些都要能逻辑自洽。
扎实的文学功底: 能够将宏大的科学构想,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活的角色、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在科学的严谨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宏大的叙事能力: 能够驾驭跨越时间、空间甚至维度的故事,处理多条线索,塑造复杂的人物关系。
深刻的思想内涵: 能够通过科幻的外壳,探讨人性的弱点、文明的未来、科技的伦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市场与机遇: 即使作品再优秀,也需要合适的时机、渠道和运气,才能获得全球性的认可。

2. 从“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身份转变: 阅读和评论是“消费者”的行为,相对而言门槛较低。而创作是“创造者”的行为,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时间和创造力,并且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很多人可能对《三体》的设定有自己的想法,但将这些想法发展成一部完整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3.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误区: 指出他人作品的不足,往往比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容易得多。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然矣”。而有些人恰恰是在“已知”的领域进行“修补”,这比在“未知”的领域开垦荒地要轻松。他们可能擅长分析和批判,但未必具备从无到有构建一个精彩世界的想象力和执行力。

4. 创作的风险与回报不对等: 即使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创作了一部作品,也未必能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更不用说“享誉全球”。这种投入产出比的不确定性,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参与到热门话题的讨论中,即使只是提出意见,也能获得即时的关注和互动。

5. 动机的多样性: 有些人并非真的“急于”证明漏洞,他们只是喜欢这种参与感。而真正想要创作一部伟大作品的人,可能会更加沉浸在自己的构思中,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去“挑剔”别人的作品。

总而言之,《三体》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也激发了广泛的讨论。而那些热衷于探讨其“逻辑漏洞”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作品深度投入的表现,这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对科学理性的追求,也有参与文化现象的渴望。至于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享誉全球的作品,则是因为创作的难度和门槛远高于评论,它需要的是一种从无到有、从构思到实践的系统性能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和毅力。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能力维度和投入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什么叫“急于”,急不急跟有没有漏洞有什么联系。

三体都出了多少年了,该讨论的早讨论完了。你可以说你不知道之前的讨论,但是这里不存在“急于”懂吗,十几年前的作品你搁现在已经没有急的机会了亲。

user avatar

在国内可以批评的文学作品中,被找漏洞最多的三部大约就是《圣经》《货币战争》和《三体》了。

它们的漏洞最多么?并不是。

事实上随便找个地摊金融小说,漏洞大概率会比《货币战争》多,为什么没人去找它们的麻烦?因为他们的读者知道那只是本小说。

这三部作品被批判的多,其实就在于它们的信众太多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它们只是文学作品,反而把它们当成了真理,把其中并不严谨甚至堪称偏激的观点拿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以及对别人指手画脚,这就必然会招致反驳。

看看近年来见不得一丝温情动辄用「圣母」攻击别人的,看看那些嚷嚷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的狂信徒,看看那些把「黑暗森林」用在国际关系上的棒槌,看看那些嚷嚷着要赋予「执剑人」更大权威的威权主义者,还有那个「老外不听话我们就在四川盆地埋核弹把地球炸出轨道」的赵盛烨。

然后你就会明白,有人讨厌《三体》及其信徒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这一切并非《三体》本身的错。

可指出它的漏洞也不是错,不是么?

user avatar

这种心态很容易理解啊,你在知乎上随便发一个问题,然后你好好的写一个回答你去看,当你的回答有200个赞的时候。就会开始出现大量的杠精,而且很多自己完全没有逻辑,就是为杠而杠。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态,只有发表不同意见才能凸显自己的存在感,那些赞同你答案的人只会默默的点个赞就走了,会在你的答案下写200个字来发表自己看法的肯定不同意你。

当然,同样借助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到,只有当你的答案达到某个数字赞以上的时候。才会招致这些人。你的答案一两句话毫无水分毫无看点,其实也不会有人去跟你杠。同样的逻辑,这恰恰在侧面说明了三体这部著作受关注的水平。小黑的人总是挑大的黑,就像喷手机一定要喷华为,一定要喷苹果,喷相机一定要喷佳能,你说我喷了半天喷的是金立手机。那也太没存在感了。所以你会看到大量的根本就毫无逻辑的二次元网络文学,是没有人去喷,他们是否有逻辑问题的,因为那些黑子根本就看不见,黑都挑大的黑杠都挑大的杠。

当然从道理上来说,一部作品写出来不可能完备,真的被挑出了逻辑错误也可以想象,毕竟是科幻完全都是靠想象来构建。能挑出你的错的人不一定真能自己写一篇,也不等于自己写不出来就没有权利挑错。毕竟挑剔,一个冰箱制冷不需要我自己会制冷,挑剔一桌菜做的不好吃,并不需要我自己是大厨。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中国科幻圈子太小众,现在的很多问题症结都是这个,如果科幻足够的受众,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先说粉,把三体捧成至高无上的大作,甚至带入现实。

很多人嘲笑三体粉丝把黑暗森林当成了真理,这种事凡是看看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赡养上帝》都知道,文明之间只能相互杀戮的那套世界观只适合《三体》。

刘慈欣的作品几个世界观完全相反的,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打完的第一秒,这边就提出要重建对于生命的尊重。

多看看《基地》《星船伞兵》《深渊上的火》《2001太空漫游》这种毛病就解决了,

还有很多科幻迷很烦的,总拿《三体》作为至高无上的科幻典范,大量攻击其他类型科幻,解决办法也是这个,多看。

那些一本三体填满整个世界的,基本就不可能是科幻迷。


如果你看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再去看看古龙的《陆小凤传奇》

1。男主怎么可以这么三观不正,始乱终弃?

2。西门吹雪作为正面人物,类似于洪七公,怎么可以滥杀无辜?(西门:我只会杀人的剑法)

3。武侠小说的意义在于英雄的成长,这种破案式的悬疑小说,只是披了一层武侠的皮。

多看看就好了,你会发现黄易的更加黄暴,到时候你见怪不怪了。


再说说黑,很多挑三体毛病的根本没必要,我看过一个我关注的社科答主,批评三体是一本“毫无价值的书”。

理由无外乎和大家差不多是,逻辑漏洞,物理学漏洞,社科领域知识的漏洞、、、

实际上我们会来讨论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科幻小说在中国不够有市场,看科幻的人少,科幻小说到底是什么性质,这个问题大家不够清楚。

科幻小说确实是要遵循科学规律,可是它并不那么严格。

别说二向箔,水滴这种未知的科学幻想,就算是已知的,公认的,非常基础的科学定律,比如光速不可超越,能量守恒,质量守恒,违反了也就违反了。

因为它只是小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和奇幻的界定也确实比较模糊,并不是大家理解的泾渭分明,科幻要严格遵守科学定律,不能有一点反科学内容,任何违背科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都是错误,奇幻可以自由想象,完全不必介意。

现在有不少奇幻小说,作家也很介意一些物理学基本定律,比如在运用变形术的时候,会设定变身前后体重一样,因为质量守恒定律,而诸如《北京折叠》《上海堡垒》这些科幻,完全没搞清楚它科学定律在哪,就像变魔法一样。

在西方,科幻奇幻奖项混淆是常有的事,雨果奖星云奖的作品,很多都是奇幻作品,比如著名的《哈利波特》和《三体》曾经分享同一个奖项,雨果奖。



刘慈欣作品里面有很多科学漏洞,但很多并不是刘慈欣无知,而是有意而不为

比如说流浪地球这个设定就很尴尬,刘慈欣回忆起当时写到一半,坐飞机飞跃在天空上,俯瞰一望无际的大地,他那时候感觉到地球是如此庞大,差点就回去废了这篇小说。

后面某个教授跳出来说这部科幻电影有硬伤,地壳推力太大,真以为刘慈欣自己不清楚?

刘慈欣实际上是个飞船派,他根本不支持流浪地球计划,因为在理工男冷静的视角看来,地球许许多多物质都是没用的,星际逃亡的话,根本没必要带走,比如地壳以下的部分大量的物质,对于人类的意义基本就是产生重力,根本不值得人类耗尽心思和能源。

太空中,重力问题已经有较为完美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飞船旋转模拟重力,学过高中物理离心力的都懂这个是个漂亮的解决方案。在《三体2》章北海报道的那一章,灿烂的星河在他们身后流过,这一句话,暗指的就是旋转模拟重力。

为什么刘慈欣要这样写呢,因为“科幻的美感”。

三体1反已知科学的设定,最出名的那就是智子,这种无延迟的对话,根本就是违反相对论的,如此基础的知识,现代物理学框架下的“光速不可超越”,刘慈欣就不知道吗?

他知道,但是“没有这个设定,整个故事都坍塌了”。

三体还有一处也是反科学的,那就是恒纪元乱纪元,南门二a星和b星,相距比较近为23天文单位,二与C星则比较远,相距达到0.04光年即12000天文单位;因此A星和B星是一个双星系统,C星则围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运转,是一个设置了极为优越条件的三体运动,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双星运动!也就是说,那里不可能有恒纪元乱纪元。


这些都是已知的,很常识的科学知识,刘慈欣全部违反了。

但别说刘慈欣,就算国际顶尖科幻,《沙丘》《深渊上的火》《天渊》《银河帝国》也多处有反科学设定,比如银河帝国超光速了,翻阅年代,银河帝国是五十年代的作品,那个年代去查阅年表,爱因斯坦逝世于1955,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就提出来几十年了,光速不可超越,应该是已经广为人知的基本定律了。

可是阿西莫夫依然不介意违反。

因为他们写的只是小说而已。


其实如果真的讨论的话,那个教授也未必是为了哗众取宠,可能他并不明白什么是科幻小说,总以严格的学术角度看待小说,论证一下地壳到底能不能承受如此庞大的推力。

如果读科幻够多的话,你会发现,一本彻底严谨的科幻小说只能是爱因斯坦那篇震惊世界的论文,预言时空的弯曲。

够科,够幻,够严谨。

像人家哆啦A梦,漫威系列,也是科幻,可是某些硬伤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角度。

就像我说的,你那大长篇冒啥险啊,比如大雄的恐龙回不去是吧,愿望实现簿拿出来啊,写一写不就得了吗,还有恶魔护照,这些道具一拿出来,大长篇冒险在一开头就结束了。

user avatar

曾经在三体吧连载了八年小说的作者来回答一下吧


因为很多人看《三体》把里面的各种黑科技都当成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了,以至于整天喊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是却忽略了现实科技发展的难度远超科幻小说里的描述。

现实世界的人类组织能力也远远比不上三体里的政府,看看疫情期间世界各国什么样子就知道了。

三体里的bug很多,它最大的意义是社会学层面的黑暗森林法则,作为费米悖论的解释之一是可以的,但是把它过度解读甚至迁移到其他领域就不妥了。

黑暗森林法则本质上也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宇宙层面的推广改良: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以议论人具有食欲和性欲这两个“本性” 开始的。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

一,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人口增长总是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对应宇宙资源质量是有限的)

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所以人口会不断增长。(对应文明不断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加上国外很多年前其实就已经流行的“技术奇点”和“大过滤器”(也有的地方叫低垂之果)理论结合,衍生出了黑暗森林法则。

三体里的一些bug:

1.智子不可能存在,因为量子纠缠不可能传递信息,智子即时通讯是大刘对量子通信的错误理解。

2.智子以光速前行,而物体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上限也是光速,所以理论上智子根本不可能观察外部世界。

3.环日加速器不可能,按照能级计算,环日加速器起码需要140亿公里以上的长度,远不是三体3里描述的那么短。而且维修工作极其庞大,因为太阳每分每秒都在辐射高能粒子破坏环日加速器。

4.黑域设定忽略了太阳系本身绕着银河系运动,银河系本身在向着仙女座运动,并且宇宙空间本身也在膨胀,所以黑域里一切物体静止是不可能的,黑域本身也应该是移动的。

5.球状闪电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现在的科学早就已经证明了球状闪电并没有那么神秘,其实只是普通闪电的能量将二氧化硅等变成了氮化硅等的高温气凝胶,然后慢慢在空气中燃烧所致

6.水滴根本不可能在宇宙空间中长时间生存,因为水滴的结合力只是强相互作用力层面(对比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质),人类的强子对撞机就可以破坏质子,而强子对撞机的能级只是10的12次方伏,宇宙中大量10的13次方到15次方的高能宇宙射线,比水滴的硬度起码高两到三个层级,完全可以把水滴摧毁。



当然,虽然三体并不完美,它依然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国内科幻作品

ps:三体人所谓的不懂欺骗这个信息,可以理解为是三体人故意欺骗人类放出的一种高级欺骗

此外,对于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本人也进行了重构,延拓和再丰化

黑暗森林法则理论可获得收益的情况只有九分之四,不是宇宙文明法则的主流


在我几年前就着手写的《宇宙社会学浅论》一文里,本人提到了除了黑暗森林法则之外的宇宙文明八种交往方式,今天将作进一步拓展详述,希望大家指正纠偏。

一、宇宙文明博弈关系猜想

【宇宙社会学】根据博弈论构建的外星文明九种博弈结果

黑暗森林法则理论可获得收益的情况只有九分之四(绿色部分),不是宇宙文明法则的主流

二、博弈关系下的具体策略

在具体策略方面,黑暗森林法则下的一见面就发起战争的状态只是9种外星文明关系中的一种而已

其他的关系有:

1.【伪装模式】一方(或双方)立刻逃走(或隐藏自己,或假装自我毁灭),老死不相往来

2.【文明百花园模式】。双方主动联系,寻求和平发展共存之道,或者进行了解或谈判

3.【监察干涉模式】派遣探测器或者分裂出子文明持续暗中跟踪监察,一旦有危险立刻消灭对方。如果没有危险也可能会尝试对对方文明进程有干涉,避免威胁到自己。

4.【暗合作(或者暗共识)模式】,当做无事发生或等待对方答复再做决定,考虑到我能发现对方那么很大概率对方也能发现我,既然对方没有打我说明对方可能是和平主义者。

5.【备而不战模式】,全力提升防御科技,提升科技,做好战争准备,但不主动发起战争。(可能是双方的)

6.【代理调节模式】分裂文明,制造出一个代理人或者一个“内部敌对势力”,和对方文明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掌握文明关系发展的选择主导权,或者(一方或双方)同时发出警告和合作两种指令让对方选择。

7.【主动投降模式】,主动献殷勤,或者邀请对方侵略,在试探对方的同时可以考虑融入对方文明或者获得对方支援。

8.【自我毁灭(局部自我毁灭或完全自我毁灭)模式】。原因多种,局部自我毁灭是为了自保,弃车保帅。完全自我毁灭是为了避免比星际战争更差的结果,比如空间污染,比如降维打击等。这样至少可以保留文明演化的环境等待下一轮文明的诞生。

———————

三、外星文明进攻地球的可能原因猜想

1.【磷元素假说】为了获得宇宙中罕见但是地球上相对较多的磷元素

2.【旅游地假说】为了地球上才有的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的奇观,把地球当成盆景收藏

3.【圈养假说】为了搜集地球生物作为玩具

4.【黑暗森林假说】为了避免地球文明发展超过自己从而征服自己(黑暗森林法则的由来)

5.【星际通道清理假说】地球处在外星文明星际通道上,或者外星文明交火战场的中央区域

6.【科技瓶颈突破假说】宇宙文明发展到了一定层次后会面临科技瓶颈,侵略其他文明获得技术灵感是实现文明自我突破的一种方式,哪怕低级文明也有让高级文明大受启发的地方

7.【宇宙环境保护假说】保护宇宙动机,避免星际污染,类似于朝闻道里防止人类的对撞机制造真空泡毁灭宇宙

8.【愉悦犯假说】纯粹为了愉悦。高级文明打击低级文明成本太低,纯粹为了愉悦自己也有可能打击地球

9.【生态圈假说】为了获得地球的生态圈。地球这样适合宜居的行星还有太阳系这样稳定的恒星系统在宇宙中不多见

10.【劳动工具假说】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工具,拥有一定智力的人类是适合当外星人打工人的奴役对象

11.【文明左墙理论(心理稳定概率)】——资源有限之外的宇宙文明战争原因

《三体》里提到宇宙资源有限,所以文明之间必须战争。

但是其实除了资源有限以外,也可以有其他原因。

那就是在无限的岁月面前 在有限的区域内,两个不断发展的文明的相遇和战争是必然的。

因为在无限时间面前,再小的概率也会成为必然。

就好比你天天喝水,活一万年,总有一天会被呛到。

就好比一对夫妻寿命很长,活了一亿年,总有一年会吵架甚至离婚一样。

三体里提到宇宙资源有限所以文明会发生战争

但其实,就算宇宙资源无限,但是对方文明的心理稳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在无限的时间面前,再稳定的心理也会有情绪波动的,指不定哪天对方文明就出现了个疯子出于乐子人心理发动战争呢?(比如特朗普)

12.【计算工具假说】该假说认为外星人会把人类当成其计算工具,用来演算某种结果。



user avatar

有些人可以把三体等当宇宙真理、圣经到处传教营销、搞饭圈化。就不能让人反驳指出问题、提醒分清虚构和现实去科普?

真是霸气,这好比是买东西只能给好评,不难给差评,想打差评就说得做更好的产品才有资格的荒诞逻辑。

三体是很独特有趣的幻想文学,是文艺和消遣。但绝不是科学和社会学、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

逻辑漏洞槽点不会影响作品本书的精彩,例如星球大战里还有恩多星上的小熊用木头砸爆银河帝国的机甲等雷人镜头,但不妨碍星球大战的优秀。

所以不要有强迫症陷入偏执,懂得客观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注意刘自己是科幻作家而不是科学家,并不是精通天文、航天、物理等,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有疏漏也很正常。

有些人容易无限拔高偶像,把偶像当神认为全知全能永远正确、完美无缺,潜意识认为名人等于伟人。同时把其他人当虫子、韭菜。从来不把人当人。

user avatar

因为挑刺确实好玩啊!!!

越是杰出的玩意,给他挑刺,就越带感啊!!!

但要被你发现这种挑刺现象,需要形成流量

像是诸如沙丘啊沙丘啊沙丘啊这类极度小众的作品

你以为刺少啊?

根本就没几个人看,就形不成流量

这刺就挑不起来

要不说,大家一起来找茬呢

大家一起找茬,才有趣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找出《三体》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获得了雨果奖,这在华语科幻文学史上是里.............
  • 回答
    《亮剑》中田墨轩这一角色的评价较低,主要源于其角色塑造、剧情表现以及观众心理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评价低的原因: 1. 角色塑造的扁平化与反派刻板印象田墨轩作为李云龙的上司,其角色定位具有明显的反派特征,这种设定在观众心中容易形成负面印象: 权力与责任的失衡:田墨轩作为军区司令,本应是.............
  • 回答
    hifi线材无用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拥趸,并且能引发如此激烈的讨论,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科学、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原理上的挑战与质疑: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 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音频信号传输本质上是通过电信号在导体中的流动。标准的音频线材,如铜导线,.............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以色列,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宗教、人权以及国际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和观点。一、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土地、主权与安全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和家园流离失所紧密相关。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幻塔》的评价不高,但其在B站的评分却能高于《原神》,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玩家群体、评价标准、游戏内容更新、平台特性等等。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1. 玩家群体与社区文化 《幻塔》的B站社区特点: B站作为国内年轻化、二次元文化浓厚的.............
  • 回答
    《尚气与十环传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在上映后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批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既有文化、政治的因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上的考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批评点,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针对影片背景和文化元素的争议:1..............
  • 回答
    肖战粉丝的行为引起广泛抵制,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背后涉及了粉丝文化、网络舆论、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如此多人会因为肖战粉丝的行为而抵制肖战本人:核心原因:粉丝行为与明星本人责任的界定与关联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很多人认为明星本人,尽管不直接参与粉丝的.............
  • 回答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然而,在现代社会,确实存在不少人对中医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原因交织而成,并且程度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这么多人否认中医: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现代医学的挑战这是导致很多人否认中医的最核心.............
  • 回答
    “跟风黑国足”是一个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可以从 历史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心理、媒体传播 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 一、 历史原因:期望与失望的巨大落差中国足球,特别是国家男子足球队,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期望。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国家队就一直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国家体育的闪亮名片,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俄罗斯侵略一个主权国家爽快”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和多元,并且不同的人群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国际社会并不“爽快”或支持俄罗斯侵略主权国家。 联合国大会多次以压倒性多数谴责了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并呼吁俄罗斯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然而,我们.............
  • 回答
    徐克被认为是华语影坛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编剧和监制,他的杰出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影响深远。以下将详细阐述他的过人之处:一、 极强的视觉风格与创新能力: 开创性的视觉语言: 徐克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他对电影视觉语言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不像许多同时代导演那样拘泥于写实主义,而是大胆运用各种手法来营.............
  • 回答
    张召忠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军事评论员,其受众的喜爱程度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能够概括。这种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独特的个人风格、鲜明的观点以及在特定时期对大众心理的契合。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一、 独特的个人风格与表达方式: 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 张召忠非常擅长用.............
  • 回答
    C++ 是一门非常强大且灵活的编程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游戏开发、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然而,正如任何强大的工具一样,C++ 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复杂性和挑战,导致很多人对它“又爱又恨”,甚至出现“黑”C++ 的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么多人黑 C++:1. 语言本身的复杂.............
  • 回答
    关于中医,确实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反对声音的来源。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中医。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结果。1. 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矛盾所在。现代医学(西医)是以一套严.............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挤破脑袋都要去考公务员这事儿。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热闹,背后有挺多门道和考量,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实在的,就是稳定。你想想,现在这社会,风风火火的行业不少,但说没就没的也多。互联网公司裁员潮,实体经济遇冷,就连曾经的金饭碗银行,也不是铁打的了。在这种大环境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不少玩家朋友们的讨论,还有游戏公司内部的各种策略会议。说到底,为什么免费游玩+氪金抽卡(我们通常说的“FreetoPlay with Gacha”或者“F2P Gacha”)模式这么普及,甚至受到一部分人的“鼓吹”,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而且还挺复杂的。咱们先得明白.............
  • 回答
    高晓松这人吧,可以说是名利场里挺特别的存在。你要说他一点不好都没有,那绝对是瞎话;但你要说他浑身是刺,那也可能有点偏颇。他之所以招人争议,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常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首先,他自己的“人设”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他引发批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你看他早期,特别是在《晓说》.............
  • 回答
    领克和魏牌,这两个中国汽车品牌近几年来确实是话题度很高,伴随着市场的关注,也总会夹杂着不少非议和质疑。之所以出现“黑领克和魏”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既有市场竞争的现实,也有消费者心理的复杂,当然,也离不开品牌自身的一些表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市场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很多人心里去了。孙权这个人啊,就像一块璞玉,打磨好了光彩夺目,没打磨好就容易让人觉得硌手。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他不那么感冒,甚至有些讨厌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性格上的“软”和“韧”的矛盾体孙权这个人,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身上总带着一股子“犹豫”和“迁.............
  • 回答
    关于袁隆平先生备受争议,甚至遭受“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话题。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袁隆平先生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地位。 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领路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