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人跟风黑国足?

回答
“跟风黑国足”是一个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可以从 历史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心理、媒体传播 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

一、 历史原因:期望与失望的巨大落差

中国足球,特别是国家男子足球队,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期望。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国家队就一直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国家体育的闪亮名片,也寄托着民族复兴的荣光。然而,现实却是漫长的低谷和一次又一次令人扼腕的失败。

长期低迷的成绩: 从亚洲杯的最好成绩(1984年亚军、2004年亚军)到世界杯的唯一一次参赛(2002年),再到之后多年在亚洲赛场上屡屡止步于小组赛或预选赛阶段,特别是未能进入2002年之后的世界杯,以及在亚洲杯上表现不佳,这些历史性的挫折累积了球迷的失望。
“恐韩症”、“恐日症”等阴影: 中国男足在与亚洲顶尖球队如韩国、日本、伊朗等比赛中,长期处于劣势,甚至难以拿出有竞争力的表现,这使得球迷对其能力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怀疑。
对中国足球发展的长期不信任: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足球的体制、联赛运营、青训体系等方面都曾出现过不少问题(例如假球、黑哨、足球腐败等),这些都让一部分球迷对中国足球的“根”产生了不信任感,认为即使换了教练换了球员,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二、 现实表现:持续的低迷与令人费解的场面

近些年来,尽管足球投入不少,国足的现实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一些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场面,直接刺激了球迷的情绪。

比赛结果的不理想: 输球本身并不可怕,但输给一些实力明显不如自己的队伍(例如在亚洲范围内的某些鱼腩球队),或者在关键比赛中发挥失常,都会引发强烈的批评。
战术、技战术水平的质疑: 很多时候,国足在比赛中展现出的战术执行力、个人技术、临场应变等方面,与亚洲强队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球迷会质疑教练的水平和球员的能力。
“态度问题”、“精神属性”的争论: 很多球迷认为国足球员在比赛中缺乏拼搏精神、斗志不高,甚至出现“踢得不积极”的情况。这种对球员“职业道德”的质疑,是导致批评的重要原因。
场面上的荒诞和反常: 有时候,国足在比赛中会踢出一些“神操作”,比如后卫回传失误送点,门将长时间控球不传,球员之间配合失误等,这些超出常人理解的场面会成为球迷嘲讽和攻击的对象。

三、 社会心理:宣泄、群体效应与网络文化

“跟风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网络时代被放大和加速。

情绪的宣泄口: 足球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而国足的长期不振,成为许多中国人在现实生活压力下宣泄不满情绪的一个出口。通过批评国足,可以将生活中的不顺、对其他社会问题的抱怨,转移到对一个相对“安全”的目标上。
群体极化与归属感: 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体使得拥有相似观点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效应。一旦某个观点(例如“国足不行”)被广泛认同,就会出现群体极化,不批评国足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加入“批评大军”可以获得一种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网络文化与“玩梗”: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对国足的批评很多时候已经演变成了“玩梗”或“黑话”。例如,“亚洲第一大”的调侃,对某些经典失败案例的反复提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批评的严肃性,但也使得批评变得更加流行和有趣,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很多时候,一部分网民并非真心热爱足球,只是喜欢参与到热闹的讨论中。国足的失败事件往往能引发巨大的流量和讨论,满足了这些人的参与感。
逆反心理: 有时候,官方或媒体对国足过于“鼓吹”或“期待”,反而会激起一部分人的逆反心理,认为这种过度期待是不现实的,从而选择“唱反调”。

四、 媒体传播:放大与引导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

负面新闻的放大: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放大国足的负面新闻、争议事件和失败时刻。一旦出现一个有讨论价值的事件,媒体会持续报道,形成舆论焦点,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讨论。
“批评”成为一种内容生产模式: 很多自媒体、体育评论员甚至部分传统媒体,将“批评国足”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内容生产模式。他们通过尖锐的评论、犀利的分析来吸引读者,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对国足的批评声音。
话题的易传播性: 国足的低迷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转发和讨论,形成病毒式传播。
对“客观”的追求与对“流量”的追求之间的张力: 一方面,媒体有责任客观报道;另一方面,在商业运作下,流量成为关键,而批评国足显然更容易带来流量。

五、 对比效应与期望管理

与世界强队的对比: 看到其他国家(包括亚洲其他国家)足球水平的快速提升,与国足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效应会加剧球迷的失落感和不满。
其他体育项目的成功反衬: 中国在其他体育项目上(如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功,这些成功也反衬出足球项目的“不争气”,进一步放大了对国足的失望。
未能有效管理期望: 尽管国足水平不高,但围绕国足的宣传和期待往往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比赛前。当这种高期望未能实现时,失望和愤怒会更加强烈。

总结来说,很多人“跟风黑国足”,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遗留的失望、持续不佳的现实表现、网络时代的群体心理与传播效应,共同塑造了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这种批评既有对中国足球发展现状的真实不满,也夹杂着情绪宣泄、群体认同和网络文化等非理性的成分。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这个复杂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黑国足不叫跟风,跟风是一阵子,网民记忆很短,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国足的段子九零后应该是从小听到大。就我所知,零六年《中国队勇夺世界杯》08年春晚小品“什么运动看的让人更揪心”。国足上一个巅峰应该是零二年进世界杯,从那之后,除了礼让叙利亚之外,就再没什么国民性记忆的成绩了,硬追溯起来怕是小二十年了,从磁带机到智能机时代了,这根本不能叫跟风,这是传统。

第二,这个传统的形成不是网友看客的错,网友的记忆很短,在没有公权力介入的情况下,一个劣迹艺人可能几个月就能洗白重生,一个轰轰烈烈的新闻可能几个星期就没有了下文。

普通人大部分新闻只是看个乐子,奈何国足最擅长给大家找乐子,我作为一个中国居民,我听到跳水举重乒乓球,我就知道可以看对面怎么出糗了;我听到跨栏短跑接力赛,我知道,悬念很大但我们也有牛逼的可能;听到国足我自己就笑了,我知道乐子肯定不会在对面那里,这能怪我吗?你说这是我刻板印象?

一个小学生如果天天跟人说下次保证考好,结果一次比一次烂,那街坊四邻也会笑话他,何况他下一次了二十年,从小屁孩下一次到了中年人呢。

所以,国足的未来还是在他们自己的手上,刘翔也被人骂过,现在全是反思道歉,就单单对国足苛刻吗?如果情况依旧没有什么变化,那没办法,民众总是需要乐子的,法国就投了一次,已经被嘲讽八十年了,这才哪到哪啊。

最后,我这篇没有任何跟风黑的文字,只是心平气和的阐述了普通人视角看国足的情况,如果这都受不了,只能说明气性跟实力在某些群体这里毫无联系,也不要跟我说什么你行你上,踢足球我可能真不行,但谁给我每年税前三百万,千万豪宅百万跑车,我在我的领域里拿出的成绩一定不会让人说:“反正都是输,我上也一样。”

user avatar

跟风?,从二十几年前的冯巩牛群两位老师开始,再到赵本山跟宋丹丹两位老师,春晚上有多少拿男足调侃的段子呢。

冯巩老师说为什么男足连亚洲都出不去,就是因为足球队里差十一个女的。

有什么东西看着糟心,但是又很多人看,足球 中国足球,现在可以加上一句中国男足。

从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男足就一直不行,02年世界杯算是突破记录,这么多年了,男足有什么更大的突破吗?

那个时候说我国的足球环境不行,足球场太少如何如何,这个理由我都听了快二十年了。

二十年足够一代人成长起来,为什么男足还没有成长起来,天宫空间建好了,航母下水了,歼20都常态飞行执行任务了,为什么男足还是那个叼样子。

为什么这次闹的这么大,往年男足为什么没叫的这么大声,因为巩汉林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某些运动员拿的钱太多了,又拿不出成绩。

这下可戳到某些人的鸡儿上了,骂他们踢的多菜都可以,但是这句话很可能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才令某些人如此的愤怒。

还有的人说球盲不能喷男足,为什么不能喷,老子交税了,你们那群人吃的海参,肏的嫩模 住的别墅 开的豪车,有老子的一分税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