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打针这么疼,人不直接把药喝进去呢」?

回答
嗨,宝贝!你今天打针一定很不舒服吧,我知道疼,妈妈/爸爸也知道。你问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药喝进去,非要打针呢?

你想啊,我们身体里面就像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复杂的城市。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很多道路,也有很多很多守卫,他们要保护我们身体,不让坏东西进来捣乱,也不让身体里的好东西跑出去。

为什么喝药有时候不行?

你想,当我们把药喝下去的时候,它得经过我们的嘴巴,然后慢慢地经过食道(就是你吞咽食物时候经过的那条路),最后才到我们的胃里。

第一关:消化系统。 我们的胃就像一个很厉害的“处理厂”,它会把我们吃下去的所有东西都分解,变成身体能够吸收的小分子。但是,有些药呢,就像很娇贵的“快递”,它们在胃里经过胃酸一泡,或者被胃里的“分解酶”一搅和,就变质了,就没用了,甚至会变成对身体不好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辛辛苦苦寄出去的包裹,在运输过程中被雨淋湿了,里面的东西都坏掉了,没法用了。
第二关:吸收的慢。 即使药没有在胃里被破坏,它也需要时间慢慢地从肠道里被吸收进血液。血液就像我们城市里的“运输车”,把药送到需要治疗的地方去。如果吸收得慢,那我们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会一直疼下去,或者病情加重。这就好像交通堵塞了,救护车送药送得很慢,病人等不及了。

打针为什么这么快有效?

打针呢,就像是绕过了这些“检查站”和“运输慢车道”,直接把药送到身体里最需要它的地方。

直接进入血液。 我们注射的时候,针头会穿过皮肤,把药液直接“灌”进血管里。血管就是我们身体里最快的“高速公路”,药液一进去,就像一支特快专递的包裹,立刻就被血液“搬运车”拉着,飞快地在全身运转。
直达病灶。 血液会把药送到全身各处,包括我们生病、发炎的地方。如果你的胳膊不舒服,血液就会把药送过去,让它在那里工作,赶走捣乱的“坏细菌”或者修补受伤的地方。
更高效。 因为药液直接进去了,而且是“浓缩”地送过去,所以它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好像把需要的工具直接送到工地,而不是先送到仓库,再慢慢搬运过去。

为什么会有点疼?

那为什么打针会疼呢?

针头穿过皮肤。 我们的皮肤是很敏感的,里面有很多神经末梢,它们会告诉我们大脑,有没有东西碰到我们。针头穿过皮肤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小的警报器响了,皮肤里的神经就告诉大脑:“嘿,这里有东西进来了!” 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到疼。
药液推进去。 有时候,药液推进去的时候,也会让那个地方的组织稍微胀一下,有点挤压的感觉,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有点疼。

但是你想啊,这种一点点疼,是为了让你的身体更快地好起来,赶走那些让你不舒服的“坏蛋”,让你以后能更开心地玩耍、奔跑,对不对?医生和护士叔叔阿姨们也尽力让我们少疼一点,他们很有经验的。

所以,虽然打针会有点疼,但它是我们身体最快、最有效拿到药的办法。就像有时候为了最快到达目的地,我们需要搭乘最快的交通工具,即使它可能没有散步那么舒服,但它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你真是个很棒的孩子,能问出这么聪明的问题。等你长大了,也会明白更多关于身体和药物的神奇之处!现在,我们还是想想怎么让身体快点好起来,然后去玩我们最喜欢的游戏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药是陆军,有些药是空军,它们战斗的方式不一样呀!

生病的时候,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开出不同的处方。有时候是口服药物,有时候需要打针,有时候则是一套组合拳:打针吃药。相信每个小朋友在被针扎的嗷嗷哭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深度思考:打针这么疼,为什么不能直接喝药呢?(妈妈内心的os:叫你喝药的时候你也没有配合过啊!)

其实,无论是打针还是吃药,目的都是一个:把有效成分送入血液循环中,抗击疾病。这两种用药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最优的选择。

口服药:我走的慢,但我方便又安全

口服药吃下去以后,先得经过我们的消化系统 ,然后才能进入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药物经过口腔来到胃部,然后依次通过大肠、小肠,最后进入血液中输送到病灶部位。


走这么一大圈,要依次经过口腔、食道以及胃肠道中消化液、粘膜、肝药酶的“蹂躏”,会损失一部分药效。所以,很多药都有一些保护措施,比如糖衣、胶囊之类的:

包裹住药物的糖衣和胶囊不光是为了吃药方便、口感好,更重要的是保护药物有效成分不要过早的释放,尽可能的让有效成分多保留一会。所以,吃药的时候千万别自作主张,既不能把糖衣药片掰开,把胶囊里的药物单独拆出来吃,也不能随意自行增减药量。

如果用赛跑来形容药物起作用的速度的话,注射药物就像百米冲刺,而口服药就像1500米跑。那么,为啥医生开药,一般都会首选口服药呢?这是因为,用药不仅要考虑起效速度,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用药经济性。

和打针比起来,口服药物不直接损伤皮肤或黏膜,服用更方便,也更经济。医生开好药,说清楚服用剂量和次数,回家按时按量吃就行了。

很多儿童药物还会做成卡通图案,以及酸甜的口感,让孩子更好接受,不容易产生抗拒心理。这可要比按着孩子来一针,打的孩子哇哇大哭容易多了。

所以,口服药就像行军打仗中的陆军兵种,虽然行军速度慢,但好在踏实稳定,你永远可以相信他。但是,当病情紧急的时候,就需要打针了。

打针:我见效快,有点疼,也有风险

我们都经历过打针,无论是打在屁股上、手臂上还是扎在血管上,都挺疼的。但是,这种方法的优势就在于,直接让药物直接进入肌肉组织或者血液循环,见效非常快。

药物起效速度: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屁股针)>口服药物

当病人情况比较严重,或者病情紧急、变化非常大的时候,医生就会果断的动用打针的方式来救治病人了。但是,注射用药也对药品、操作者和病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药物见效快,也意味着一旦有问题,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速度也快。所以,注射药物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除了药效以外,还会对药物的菌群、悬浮物、PH值以及药品的稳定性等方面做出严格规范:

所有各种注射剂,除应有制剂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符合下列各项质量要求:
①无菌;注射剂内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的要求……
③澄明:溶液型注射剂内不得含有可见的异物或混悬物,应符合卫生部关于澄明度检查的有关规定。
④安全:注射剂必须对机体无毒性反应和刺激性……
——百度百科

而像打点滴这种事,是非常考验护士技术的。万一孩子非常抗拒,拼命抵抗,不是不好扎上,就是扎伤以后针头跑了,俗称“鼓针”了,孩子还得再挨一针。我们县最早引入静脉注射的时候,我就成了小白鼠。当时卫生所里七个护士,围着我一共扎了5针,才给我扎上了,其中还有不把针头拔出来,反复在手上来回扎、找血管的操作……感觉自己命真大。

打针还有一个隐患,就是在过程中会带来微粒污染。这些微粒里,最常见的就是来自输液准备过程中。比如护士一般要先掰开安瓿([bù])瓶,然后再用针管取药。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玻璃纤维脱落,并进入注射器/输液器,打到人的身体里。输液后常见的发热反应,很多都是由输液微粒引起的。

郑渊洁的童话《如鲠在喉》就讲过这个知识点:

曲径安瓿瓶的玻璃碎屑要比直径安瓿瓶少得多,所以他要出很多钱,给国内换上曲颈安瓿瓶的生产线,让我们的用药更安全(大意)。

这些微粒,如果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也会让人生病。所以,国家卫生部门也多次出台法令法规,避免过度输液的治疗方式。

但是,即使有风险,但是打针治疗的方式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胰岛素、青霉素,如果口服,还没到达战场就已经被身体消化掉了,无法起到治病作用,必须通过注射给药。

我们常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医学治疗上,也是如此。即使打针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但是和把病治好的收益相比,冒点风险仍然是值得的。

所以,打针就像战时的空军一样,能够用最短时间,出现在需要的地方,神兵天降,对疾病发起精准的打击,效果显著。

最后,还是希望小朋友们多运动,健康饮食,提升抵抗力,这样才是远离打针吃药的最好办法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