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跟一个3岁半的小孩解释「做自己」是什么意思?如何帮助孩子做自己?

回答
嘿,宝贝儿!你知道吗,每个人啊,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一样!

“做自己”是什么意思呀?

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玩的玩具是什么呀?是那个圆滚滚的球,还是那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车?(停顿,让孩子回答)哇,你喜欢这个!那你的好朋友喜欢什么呢?可能他喜欢搭积木,对不对?

“做自己”呀,就是说,你要像你喜欢你的球一样,喜欢你自己!就是说,如果你喜欢画画,就开开心心地去画画;如果你喜欢唱歌,就大声地唱起来!就像你现在喜欢踢球一样,这就是你呀!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你看着别人玩一个你不太喜欢的玩具,但是他们玩得很开心,你就想试试看?(停顿,观察孩子反应)嗯,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但是呀,“做自己”不是说你要变成别人,而是你要找到你最开心、最喜欢做的事情。

想想看,你今天早上起来,是不是自己选了这件小熊图案的衣服?(指着衣服)那件蓝色恐龙的也不错,但是你就是喜欢小熊的,对不对?这就是在“做自己”!你喜欢小熊,你就穿了小熊的衣服。

怎么帮你“做自己”呢?

我们来想想怎么让你更喜欢做自己,好不好?

1. 发现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我们一起来玩玩各种玩具吧!你试试这个橡皮泥,也试试那个拼图,看看哪个让你觉得最有趣?哪个让你停不下来?(鼓励孩子尝试,不要催促)
如果我们一起去公园,你想玩滑梯还是秋千?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还是就在旁边看看?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都要支持你。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你不太想做某些事情?比如妈妈让你收拾玩具,你觉得有点累?那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比如我们先玩五分钟,然后就收拾,这样是不是就好一点了?这就是在听你自己的想法。

2. 让你有自己的想法:
当你想吃苹果的时候,如果我们有香蕉和橙子,你可以说:“妈妈,我想吃苹果!”(示范用语言表达需求)我们听到了你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找到苹果。
当你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我想看这个故事!”(鼓励孩子主动提出想要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一起读,因为这是你喜欢的故事。
当你想和别的小朋友玩一个游戏,但他们玩的是另一个,你可以先问问他们:“我可以加入你们吗?”如果他们说可以,你就一起玩;如果他们有自己的规矩,你也可以说:“那我想玩我的积木了!”

3. 鼓励你尝试新事物,但不要强迫:
宝贝,我们去楼下玩玩吧?有好多小朋友在那里玩呢!你可以去看看他们怎么玩,如果想加入,我们就去;如果不想,我们就在旁边玩你自己的沙子也很好。
你想学画画吗?我们可以去报个画画班,你试试看,如果喜欢,我们就继续;如果不喜欢,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去学别的。

4. 允许你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学习:
有时候,我们做的东西可能不是最完美的,比如你搭的积木塔倒了,或者你画的画颜色不太对。没关系!谁都会犯错的。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为什么它倒了,下次我们搭得更稳一些;或者你觉得颜色不对,我们再拿别的颜色试试看。这都不是坏事,反而能让我们学到更多。
你摔倒了?疼不疼?没关系,我们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继续走。重要的是你没有因为害怕摔倒,就不敢迈步。

5. 尊重你的感受:
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太好,或者有点生气,你可以说出来:“我有点不开心。”妈妈会抱抱你,听你说说为什么不开心。我们不让你假装开心,而是让你知道,你的所有感觉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如果你不愿意分享你的玩具,我们可以和你商量,比如:“这个玩具是你最喜欢的,我们先玩一会儿,然后可以给小朋友玩一下下吗?”让孩子有选择,而不是强迫。

小小的总结一下:

“做自己”就是:

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你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你敢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但也知道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勉强。
你觉得做你自己,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就像你现在,可以跑跑跳跳,可以大声笑,可以抓着我的手问“为什么”,这都是最棒的你呀!妈妈永远支持你做那个最开心、最棒的你!好不好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儿童个性的发育,其实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要父母不过于干涉,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是,帮助孩子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肯定能让他终身收益。

不过,这需要从小开始,题主的孩子已经3岁了,虽然现在才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但也比一直不关注要好些。

我的一篇旧文了,转发过来:

小家伙,你很有个性,我揍你一顿可好?

小熊最近越来越有个性了。

下午从幼儿园回来,妈妈问他:“今天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小星星?”

小熊说:“我今天表现非常好,吃饭很乖,睡觉很乖,拍球拍得好,画画也画得棒,不过老师没注意到,所以没得到小星星。”

外婆说:“没关系,只要你乖乖的,老师一定会发现的。”

小熊简直不屑一顾:“不管老师有没有发现,我都是个好孩子!”

哎哟,你个臭小子,不得了啦!简直个性爆棚。

怎么办,我揍你一顿可好?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儿童个性的发育,自有其规律,规律是什么呢?

且听D爸慢慢道来:

三、四个月的小婴儿,能握住一个摇铃玩具玩,他们或许会发现,自己能够摇动它耶,而且,还能让它发声哦,这让宝宝相当骄傲。

而且,宝宝还会慢慢发现,自己和摇铃是两样不同的东东哎,自己能够控制摇铃哦。

不要小看这一发现。

虽然这是发育中的一小步,却是宝宝人生中的一大步,它能帮助宝宝将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这就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萌芽。

七、八个月时,孩子能坐稳后,家长可以放一面大镜子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对着镜子玩。

绝大多数宝宝对这个新玩具都很感兴趣。

但是,他们知道镜子里面的那个家伙就是自己吗?

有人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判断这一点,叫做“点红实验”。

先偷偷地在宝宝的鼻子上点上一个红点,然后观察宝宝照镜子时的反应。

在18个月之前,宝宝对镜子很感兴趣,对镜子里面的那个家伙也很感兴趣,有时甚至会到镜子后面去找找他,但是,就是不会去摸摸自己的鼻子。

18个月-2岁的宝宝就不同了,他们会观察到自己的动作与镜子里面那位的动作有些相似,这让宝宝困惑不已。甚至,有些宝宝会开动小脑筋,做出努力思考状,或许,还真的有谁想出了答案,这样的宝宝,有成为“哲学家”的潜力。

2岁的宝宝,自我意识会出现质的飞跃。他们看到镜子里宝宝的红鼻子后,会摸摸自己的鼻子啦。这提示我们,宝宝很可能已经懂得,镜子里面的,就是他自己。

所以,2岁这个阶段,被称为“terrible 2”。因为宝宝们已经觉醒啦,他们现在知道:

“我,是一个宝宝!”

从此以后,宝宝的语言中,会逐步大量地出现:“我的!我来!我要!……”

此时的宝宝,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是完全正常的,虽然只是一个旧了的毛绒娃娃,甚至一片树叶,也会敝帚自珍。

作为父母,请尊重宝宝的这一行为,不要指责或强迫他分享。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我这篇文章:“宝宝,愿意分享才是乖孩子哦”,“那我就不当乖孩子了”

而且,宝宝还有了点小脾气,你说:“宝宝,吃饭啦。”他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不吃!”你说:“宝宝,洗澡啦。”得到的回复同样是:“不洗!”

当然喽,人家已经是个小小人儿啦,可不能啥都听你的。

作为父母,请理解宝宝的这一想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其选择。

不过,也有一点儿小技巧,比如说,你可以这么问:“宝宝,你现在是吃饭还是吃菜?”还有:“宝宝,你要爸爸给你洗澡还是妈妈给你洗?”

嘿嘿,够奸诈吧。

3岁半到4岁的宝宝就更厉害啦,他们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的能力,稍晚一点的,多数也会在5岁时出现。

想当初,他们一般只会无条件地接受成人的评价:“妈妈觉得我很乖”,“爸爸说我是个捣蛋鬼”。。。

所以,父母应该怎么做,不用我多说了吧。

不过,慢慢地,他们会出现独立的自我评价,并逐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批判态度。

宝宝可不是盏省油的灯!

小熊就正处于这一阶段。但是,我知道,即使是一名成年人,常常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何况孩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个性”现在基本是一个褒义词。所以,保护孩子个性发展的萌芽,不要让他们以后变得唯唯诺诺,需要从小培养。

一般从4岁开始,宝宝还会开始出现自我情绪的体验。

刚开始,只是比较低级的“宝宝好开心”(愉快)、“宝宝很生气”(愤怒)等体验,慢慢地,会出现比较高级的自尊、羞愧、委屈等情绪。

对于宝宝的情绪,宜疏不宜堵,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样不好,你懂的。

来点具体操作,看两个例子:

案例一:

小东:明天幼儿园要表演节目了,我好紧张。

小东妈妈:没什么好担心的,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台表演。

案例二:

小西:妈妈,弟弟打我。

小西妈妈:弟弟还小,你是哥哥,不要和他计较。

大家看看,这两个亲子沟通有没有问题呢?

有!

这两种都是家长很容易犯的错误。

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像伤心、生气、害怕等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

上面两个案例中,家长的做法,都是在暗示孩子:“你不应该有这种情绪。”如果长期这样,孩子会认为,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有了负面情绪后,他也不会倾诉,闷在心里。

家长如果长期阻止孩子表达负面情绪,会造成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状况,自控力差。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不善于表达负面情绪,造成很大的内心压力。

想想你自己,是否有这种情况?不要让孩子也这样吧。

所以,可以尝试这样回复:

案例一:

小东:明天幼儿园要表演节目了,我好紧张。

小东妈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是很紧张的,大家都很紧张。

案例二:

小西:妈妈,弟弟打我。

小西妈妈:弟弟这样做不对,是弟弟错了。

看似简单的答复,所造成的结果完全不同。孩子未来的幸福,就在这点滴之中。

然后,让我们再说说其中的自尊感吧,这很重要。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及伴随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出现自尊感的萌芽,6岁的孩子,基本都能体验到自尊感,并且,逐渐趋于稳定。所以,3~6岁这个阶段是宝宝自尊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宝宝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如果他获得成功较多,获得正面评价的机会也多,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水平也就较高;反之亦然。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大约在同时期,宝宝也会出现自我调控的能力。

和成长发育的其他方面一样,这种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随着宝宝的成长而逐步提高,一般来说,女孩的自我调控能力高于男孩。

对于幼儿来说,家长需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他的行为,比如:“我们不打人!”在你的教育作用下,宝宝能够逐渐按照家长的指示来调控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只有这样,宝宝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交生活当中,为下一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D爸装个逼,来上一段学术性的结尾吧!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构成。

关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育,正确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得到良好的自我提升。

这非常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