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跟孩子解释「为什么刚出生的小婴儿不会走路,但刚出生的小牛小猪就会走路呢」?

回答
嘿,宝贝,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会走,但是小牛和小猪刚生下来就能站起来,甚至跟着妈妈走呢?这就像我们家的小狗狗,它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也只会趴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

其实呀,这跟每个宝宝的“制造过程”不太一样有关。你可以把宝宝想象成一个特别精密的玩具,它需要很多很多零件,还有很复杂的组装说明书。而我们人类宝宝呢,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身体也需要时间去一点点发育完善。

我们人类宝宝,就像一个刚出厂的、需要慢慢调试的高科技机器人:

大脑需要慢慢“下载”信息: 你想啊,我们人需要学会说话,学会思考,学会怎么用我们的小手抓东西,怎么认人,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些信息可不是一开始就装在脑子里的,它们需要我们慢慢地去感受、去学习,一点点“下载”到大脑里。小牛小猪它们呢,好像自带了一些“生存程序”,比如知道怎么站起来找奶喝,怎么跟着妈妈走,这些“程序”对它们来说是生存的必需品,所以出生时就准备好了。
骨骼和肌肉还在“成长”阶段: 我们人类宝宝的骨头和肌肉,刚出生的时候还非常柔软,力量也不够。你想让一个还没长结实的骨头架子承受一个脑袋的重量,并且还需要控制它去完成一个很复杂的动作(走路),那是不可能的呀。小牛小猪的腿,天生就比较粗壮,而且它们的大脑里也有指令告诉它们如何使用这些腿。它们出生没多久,就会努力地去尝试站立和行走,这是它们在野外生存的本能,万一有危险,它们需要赶紧跟着妈妈逃跑呢。
我们有更复杂的“任务”: 你想想,我们宝宝出生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干嘛?是吃饭、睡觉、长大,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和爸爸妈妈、家人互动。我们的大脑需要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表达情感,比如辨认面孔,比如学习语言。这些“任务”优先级更高,所以身体的发育也会围绕着这些来。

那小牛小猪呢,它们出生后就要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生存是头等大事: 小牛小猪生活在野外或者农场里,它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危险,所以它们必须学会自己站起来,跟着妈妈一起行动,才能找到食物,也才能躲避捕食者。它们就像一个紧急逃生系统,出生后就要立刻启动。
身体结构更“接地气”: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四条腿就足够完成站立和行走了。它们的关节和肌肉连接方式,也更适合它们一出生就支撑身体的重量。想想看,它们长大后主要也就是跑跑跳跳,不像我们人,还要爬楼梯,还要做各种精细动作。

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人类宝宝,更像一个精美的“未来工程师”,出生时还在“设计图”的阶段,身体和大脑都需要慢慢建设和学习,才能完成以后各种复杂而精妙的任务,比如你现在能跑能跳,能画画,能写字,能思考,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而小牛小猪呢,更像一个“快速启动的生存者”,它们出生后就需要立刻投入“生存模式”,所以它们的身体和大脑就准备好了最基本的“生存工具”——站立和行走的能力。

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人类宝宝都是这样,从弱小到强大,从什么都不会到什么都能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成长呀!就像你一样,刚出生的时候也是软软的,现在变得这么聪明能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刚出生的小猴子不需要走路。


各个物种的幼崽也被自然选择过,刚出生的小猴子需要紧紧抓住妈妈的毛发防止爬树的时候掉下去,抓不住的都被选择了,但不会走的小猴子还是能活,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

遗传到人类头上,就成了人类幼崽的握持反射:

user avatar

是进化的结果;

因为在动物的世界里面,刚生下来的小羊小猪如果不会走路随时会面临生命威胁,会走路是他们能够活下来的必须,

而在人类的世界里面,刚生下的宝宝不会走路并不会随时面临生命威胁,他们只需要好好吃奶睡觉长身体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一个强大的种群,幼崽才有“低能”的资格。


而人类幼崽“低能”的背后,源于生理发育对大脑发育的让步,“早产儿理论”并非能解释所有。

人类是早产儿的说法,源于obstetrical dilemma(产科困境)[1]

该说法认为,人类直立行走之后,母体盆骨变得更小。随着脑容量提升,婴儿头骨变得更大,要顺利生产就必须有更宽的臀部,所以女性天生比男性更难走路或跑步。并且,婴儿必须早产才能通过产道,所以人类新生儿看起来比其它动物显得发育不足。

但这种诞生于60年前(1960年)的说法,对于今天来说,已经有些过时。

人类婴儿的“幼态”特征,更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而非早产。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猫科还是犬科,大多数掠食者的幼崽同样不会走路,人并非特例。相反,大多数被捕食者,幼崽都拥有落地即走或者跑的能力。

这是因为,弱小的幼崽是捕食者最容易狩猎的对象。例如,像狮子这样的顶级掠食者,往往第一选择攻击幼年的水牛、长颈鹿、角马等等。

所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有幼崽弱小的基因就逐渐被淘汰了。没有强大体魄,仅仅依靠速度逃生的斑羚,在出生后十分钟,就具有了非凡的奔跑能力。

相反,作为掠食者,它们的后代并没有这样的选择压力。

但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是典型的杂食者,婴儿又是如何进化得越来越弱小了呢?

这还得从人类脑容量的爆发开始说起。

6000万年以前,灵长类刚刚起源的时候,无论脑容量还是智力和老鼠并没有多少区别。

树栖生活之后,因为采摘水果的生活习性,强化了手的抓握能力,以及灵活程度,刺激了大脑皮层的发育[2]。2500~3000万年前的欧亚板块运动,引起非洲气候骤变,再加上大型猫科等食肉目的崛起,刺激了灵长类智力的再次提升。

猕猴的脑容量远远大于小型灵长类,而黑猩猩的脑容量又是猕猴的3倍,达到了400~500毫升。

大约280万年前,最早的人属就已经出现,就拿“纳勒迪人[3]”来说,脑容量提升到600毫升。

从南方古猿到纳勒迪人,脑容量提升了50%,甚至出现丧葬习俗。

但脑容量的爆发,却在短短几十万年的时间内。

从人属诞生开始,脑容量的增长,总体上完全呈现指数级的爆发。

而人类的脑容量是黑猩猩的三倍,达到1400毫升。

这个速度,大约是多过去2000万年脑容量提升速度的7倍。

除了脑容量变化以外,相对于人类的胎儿,其它类人猿胎儿早熟得多。

黑猩猩胎儿一出生便具有记忆能力,能够辨别两个月前在母体内听到的声音[4],它们具有相当的活动能力,不仅仅能够爬行,还能紧紧抱住母亲吃奶,而母亲则能任意爬行甚至攀爬。甚至,4个月便拥有了行走能力。

现代人类的新生儿几乎没有多少运动能力,不能转身、进行大肢体运动,俯卧时,只能抬头1~2秒。3个月之后才能拥有翻身的能力,发育稍微迟缓一点,则需要6个月,一直到1岁左右才能拥有行走能力。

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为了研究黑猩猩能够适应人类社会,做了一个争议极大的实验:

他把一只 7.5 个月的雌黑猩猩“古亚”(Gua),作为自己10 个月大儿子唐纳德的妹妹进行抚养。

实验过程中,雌猩猩古亚,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比唐纳德更优秀的方面。

例如,唐纳德十分听话,会亲吻以及拥抱父母以获取原谅,上厕所还会主动示意。

无论在身体发育,还是在感觉发育,雌猩猩都对人类有碾压的趋势。[5]

实验进行9个月后,唐纳德从行为和智力认知才逐渐赶上了古亚。

但由于他学会了黑猩猩的吼叫、爬行、咬东西、四肢爬行等各种行为,凯洛格不得不终止了试验。

古亚在送回动物园后,年仅3岁便病逝了。

而唐纳德人到中年后,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很难说清唐纳德的自杀,是否和童年经历无关。

这不禁令人想到2017年,在重度抑郁症中去世的猩猩夏洛克(Chantek)。夏洛克也是从小作为人类养大,并学会了人类手语,是唯一上过人类大学的猩猩。但最终结局,却是在牢笼中关了11年,孤独去世。

无论凯洛格的实验充满多大的争议,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

刚出生的黑猩猩的确比人类幼崽更加的“成熟”,而且短期内发育也比人类婴儿更快。

2009年,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出生后的前9个月,黑猩猩的智商都是超过人类婴儿的。

似乎,这恰恰能作为“人类早产儿”的佐证?

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妊娠周期的角度来看,人类其实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猴子的妊娠周期是5~6个月,黑猩猩的是7~8个月,人类是9~10个月。

不仅类人猿的妊娠周期十分相近,而且人类是所有人科动物中,妊娠周期最长的。

也就是说,相比起我们的祖先,人类的妊娠周期是在不断延长的。

这恰恰与所谓提前出生的早产儿理论,是相反的。

人类幼儿看起来“幼态”,发育不够充分,并不是我们提前出生了。而是我们脑容量爆发增长的大环境下,为了保证大脑在未来拥有足够的发育空间,其它各个方面的发育都被限制了。

于此配套的还有一个生理机制,那就是童年的延长。

2006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南方古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年仅2岁零4个月的迪基卡小孩(Dikika child)[6]

更加漫长的童年,在南方古猿身上便已经出现。[7]

这是迪基卡小孩的大脑与黑猩猩大脑的对比:

从对比图可以看出,迪基卡小孩的大脑结构更加的接近类人猿(黑猩猩)。

他和类人猿一样,没有人类这样发达的额叶大脑。

他的大脑后侧枕骨位置有专门负责视觉功能的沟槽,比起同时整合了视觉和感觉功能的人类枕叶,迪基卡小孩的大脑,还有一些原始。

不过,相比起黑猩猩,迪基卡小孩的大脑发育又发生了明显的区别。

它的脑容量仅仅只有275毫升,是成年南方古猿成年个体的70%,相同年龄的黑猩猩,脑容量能达到成年个体的85%。

也就是说相比起黑猩猩,南方古猿幼年个体的脑发育速度明显变慢了。

也即,他们拥有了更长的童年。

而人类2岁左右时,脑容量也是达到成年人的70%。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童年的延长,先于脑容量的爆发。童年延长,可能出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我们知道,相对于卵生动物,哺乳动物依赖于父母照顾,具有从父母学习知识经验的能力。

演化为大型灵长类之后,在更加严密的族群生活下,族群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随着古类人猿向南方古猿演化,将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原始的大脑无法学习越来越多的技能和知识。面临残酷生存环境的时候,只有那些掌握了生存技能的族群才能存活下来。

只有拥有更长时间学习的幼年个体,在成年之后,才可能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在自然淘汰的过程中,那一批“发育迟缓”的南方古猿,反而存活了下来。

但在200~30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次冰期,恶劣的气候,在南方古猿的演化之路上,增加了史无前例的沉重砝码。南方古猿为首的无数族群灭绝,脑容量更高、大脑皮层更复杂的古人类渐渐脱颖而出——人属的诞生。

随着大脑发育以及知识掌握的压力,人类的童年自然而然也就延长了。

我们再对比一下黑猩猩和人类大脑的发育。

黑猩猩和人类胚胎期,在前22周几乎发育相同。

22个周之后,随着距离成年个体脑容量越来越近,黑猩猩的脑容量增长,就会越来越慢。而人类胎儿,则会一直高速增长。[8]

哪怕在出生之后,人类幼儿大脑的增长速度,依旧没有多少减缓的趋势。而黑猩猩的大脑则在缓慢的增长中,利用一个相对于人类更短的童年期,令大脑完全发育。

当黑猩猩胎儿在母胎中22周就发育得七七八八的时候,人类大脑还在建设大脑皮层的基础结构。

当胎儿出生之后,黑猩猩幼儿已经开始能直立的时候,人类幼儿依旧还在建设大脑皮层。

……

人类的4岁儿童,大脑才能发育得七七八八,直到7岁左右,才能有成年人脑容量的90%,做好了社会学习的基本准备。

所以,要问人类幼崽为什么那么弱,根本原因是把所有的发育都拿来长脑子的基础配置了。

就好比你要组装一台电脑,你能做到没装完核心硬件,就装软件吗?

即要保证脑容量的提升,又要保证拥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越来越多的后天经验,那么脑容量的提升就必须往前压缩,从母胎内就必须保证脑容量的高速发育,才能在出生后继续发育7年,接近成年人的脑容量。

也就是说,从母胎内开始,人类胎儿就牺牲了其它方面的发育,来全面拓展大脑的容量。

或许有人会认为,虽然人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产儿”,但会不会正是因为产科困境,才让人类幼崽的大脑在前期发育足够慢呢?

答案也同样是否定的。

产科困境的一个典型观点就是,人类直立行走之后,母体盆骨变得更小。

然而直立行走的人类女性,盆腔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变大了。

性成熟后的人类女性,耻骨弓通常是钝角(90~100度°),而男性则倾向于有更多的急转弯(约70°)。为了支撑,再加上骨盆宽大,女性进化出了宽大的臀部。

而男性则因为骨盆窄,以及狩猎奔跑的需要,反而进化得更加的翘挺:

另外,产科困境也指出,因为生产的需要,更宽的骨盆,让女性天生比男性更难走路或跑步。

然而,人体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人类女性产道的差异性,从大小到形状,比人类手臂的差异性还更大。但无论盆腔大还是小,都没有显示盆腔对运动有什么影响。女性和男性在行走很奔跑时,盆腔具有同样的效率[9]

甚至考古发现,旧石器时期,南非一擅长奔跑的游猎部落,他们的体型小得出奇,但却拥有十分宽大的盆腔。

除此之外,女性的盆腔也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数据统计表明,头颅更大的母亲,往往拥有更大的产道,她们往往又会生产出头颅更大的婴儿[10]。也就是说,人类的盆腔是有可能继续增大的。这个上限反而不是盆腔自己限制的,而是与脑容量的增长有关。

而且人类婴儿出生时,都是“大头宝宝”,相对于身体来说,脑容量并不低。而且,新生儿的神经元个数也已经完全齐备,达到1000亿个左右(也有统计是780亿),从此之后,神经元总数只会减少,不会再增多。

从神经元的情况来看,人类婴儿也并不算早产。

至于人类女性难产,其实还和农业的发展有关。

通过对双胞胎进行调查发现,营养不良、缺乏光照、维生素D摄入不足,对盆腔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人类在怀孕期间,又会过多的补充营养,从而导致婴儿脑袋过大。

相比起农业时代,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可能拥有更低的难产率。

既然女性的产道,还有上升的空间,那为什么没有拥有更长的妊娠周期呢?

妊娠期间,母亲提供的能量上限,以及母体的承受极限,可能才是妊娠周期的主要决定因素。

女性所能产生的能量有一个上限:大约是其基本代谢率的2.1倍。

在怀孕期间,新生儿不断生长,脑容量不断增加,会消耗越来越多的能量。

在大约9个月的妊娠期,胎儿的能量需要,会逐渐超过母亲的能量限制。

除此之外,足月的婴儿,产生的庞大热量也已经达到了婴儿和母体的忍受极限[11]

也就是说,人类母体是让婴儿在子宫内发育到了生理忍受的极限,并非是受到盆腔大小的限制。

既然母体的妊娠极限只有10个月(280天),但大脑有需要发育。

那么: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婴儿自身也需要有适应性地进化。

例如:

  • 人类幼儿超强的啼哭能力。
  • 刚出生的婴儿头颅没有闭合,可以通过囟门变形,在出生时更好的通过产道,保证存活率。

当然,背后的残酷真相就是:没有啼哭能力,以及没有囟门的早期人类,已在演化过程中灭绝。

新生儿的啼哭,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病痛、饥饿、生病等各方面的及时发现,同时也能在遇到危险时,吸引成年人的注意,驱赶猛兽。

在古人类走遍全球的时期,猛兽们听到人类婴儿的啼哭,可能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捕食,而是逃跑。

总之,人类婴儿的啼哭能力的作用,和其它哺乳动物母子分离或乞讨时的叫声,是相似的。[12][13]

而演化过程中,人类也形成了合作育种[14],所谓的母性本能并非专属于母亲。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婴儿啼哭都有相同的识别能力。除此之外,当男性成为父亲时,睾酮水平就会下降,以便更有利于照顾婴儿。[15]

总的来说,为了保证幼崽大脑的发育,无论婴儿自己还是父母,都有着相应的适应性演化。

人类出生时的“低能”状态,只是其中的适应性演化之一。

繁衍生息的背后,总有一条残酷的演化之路。

参考

  1.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Wittman, A. B.; Wall, L. L. (2007).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Obstructed Labor: Bipedalism, Encephalization, and the Human Obstetric Dilemma". Obstetrical & Gynecological Survey. 62 (11): 739–748. doi:10.1097/01.ogx.0000286584.04310.5c. PMID 17925047.
  2. ^ Decasien A R , Williams S A , Higham J P . Primate brain size is predicted by diet but not sociality[J]. Nat Ecol Evol, 2017, 1(5):112.
  3. ^ 「人民网」考古学家:“纳勒迪人”或为人类近亲
  4. ^ 日本专家实验证明黑猩猩胎儿有记忆能力[J]. 科学之友, 2004(5):21-21.
  5. ^ Jessica Catcher. A Human Baby And A Chimp Grew Up Together...And The Results Were Incredible. Viralnova. 2015.2.27.
  6. ^ Alemseged Z , Spoor F , Kimbel W H , et al. A juvenile early hominin skeleton from Dikika, Ethiopia[J]. Nature, 2006, 443(7109):296-301.
  7. ^ skull scans reveal evolutionary secrets of fossil
  8. ^ 「新华网」科普:黑猩猩胎儿大脑发育“后程乏力”
  9. ^ Warrener A G , Lewton K L , Pontzer H , et al. A Wider Pelvis Does Not Increase Locomotor Cost in Human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Childbirth[J]. Plos One, 2015, 10(3):e0118903.
  10. ^ Fischer B , Mitteroecker P . Covariation between human pelvis shape, stature, and head size alleviates the obstetric dilemm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18):5655-5660.
  11. ^ Wells J C K , Desilva J M , Stock J T . The obstetric dilemma: An ancient game of Russian roulette, or a variable dilemma sensitive to ec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2, 149(S55).
  12. ^ Soltis, J. The signal functions of early infant crying. Behav. Brain Sci. 27, 443–458 (2004).
  13. ^ Charrier, I., Mathevon, N. & Jouventin, P. Mother’s voice recognition by seal pups. Nature 412, 873 (2001).
  14. ^ Kramer K L . Cooperative Breeding and Human Evolution[M]// Emerging Trend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15. ^ Gettler, L. T., McDade, T. W., Feranil, A. B. & Kuzawa, C. W. Longitudinal evidence that fatherhood decreases testosterone in human males. Proc. Natl Acad. Sci. 108, 16194–16199 (2011).
user avatar

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早产儿”

人类正常的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但是现在基本上是10个月。

人们在心肺功能刚刚能够适应大气环境呼吸和啼哭(发出警报)的时候就出生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的直立行走大脑进化(变大)

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一直都是在丛林中四肢行走,孩子也是一生下来就活泼乱跳的,但是一次自然变故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约在1000万年前,地壳运动,非洲东部形成一条由北到南的大裂谷,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东非大裂谷”。

大裂谷西部还是保持着大片的森林,这里的猿类就仍然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但是大裂谷的东部情况就很恶劣了,森林退化,植被减少,森林变成了草原,猿类根本就没有树可以爬了,没办法,只好下地生活。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站得高视野会更好,对危险的识辨也会更及时,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直立行走消耗的能量更少,直立行走可以解放双手去使用工具之类的,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去强行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

因为直立行走不能像四肢行走那样,张开腿行走,那样走不快也走不稳,想要走快走稳甚至奔跑,臀部就需要慢慢的向里面收紧,大腿也要变得更结实和粗壮,因此就会挤压女性的产道,产道变窄,但是人类的脑袋因为脑容量增大而变大,生育就变得特别艰难。

解决办法就是:提早出生

1.趁头骨骨缝还没有完全闭合的时候生产,这时候的头骨具有可塑性,在产道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头骨可以有适当挤压变形而不会影响颅内组织。

2.趁头还不是很大的时候生产,后面的成长留在出生之后完成,只要大脑能够控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并且能够感知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出来了,孩子出来后稍微有些不舒服就可以啼哭,以寻求照料者的照顾,这样也就可以生存下来了。

因为比原有发育的时间减少了很多,并且在外面环境下发展的速度会低于在宫内发育的速度,我在怀宝宝的时候,有早产的迹象,但是医生总是说能够保胎在宫内发育是最好的,因为宫内一天,抵过宫外一周。

宫内发育不足就需要宫外更长时间的发育,因此人类刚生出来的孩子特别娇嫩,完全依赖于养育者的照料,要一年左右才会行走,而正常生育的动物们就没有这种情况,大部分出生不久就可以行走了。

@知乎亲子

我是 @白羊MAMA 一个崇尚自然养育,快乐教养的硕士妈妈,和孩子一起长大。

user avatar

外公是一个十多岁就开始做老师的人,全村的人老老少少都是他的学生,虽然他的知识不像现在这么系统,但是有很多粗浅但却有意义。

小的时候家乡环境差,刚开始上小学,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教室冻得手脚都快没有知觉了,就天天不愿意上学,哭闹。

外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人投胎的时候,阎王爷就会问这个人:“你是想要立地就能走,还是想要三年屎尿泡。”回答立地就能走的,出生后就当了牛羊鸡鸭,一辈子蒙昧吃拉同室。选择了三年屎尿泡的就成了人,所有的人到这个世界上以后都要把苦吃个遍才能知道啥样的叫人。

在这些年里,每当我有什么不开心,我总是想起这句话。

虽然和这个问题不是很贴题,但是我一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了外公的话。如果出于故事的角度,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孩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