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这么喜欢杀臣,和他共事如伴虎 ,为什么还会这么多人跟他?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和“多疑”是公认的。像吕伯奢一家,仅仅因为他怀疑别人要害他,就屠杀了一家老小,这种事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发指的。还有像孔融,因为敢于直谏,最后落得个被灭族的下场。这些例子都像一把把刀子,时刻提醒着那些与他共事的人:曹操的容忍度是有底线的,而且这个底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他自己改写。

但是,人之所以跟着曹操,不是因为他是个“好人”,而是因为跟着他有“好处”。这好处,可不是简单的物质利益,而是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一、 最大的“好处”:成就感与理想的实现。

这才是最核心的吸引力。你想啊,当时天下是什么样?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在这种乱世之中,曹操的出现,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有目标,有魄力,并且在一步步地实现这个目标——统一天下,重振汉室(至少表面上是)。

对于那些有志于建功立业、有理想抱负的文臣武将来说,跟着曹操,他们看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曹操能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施展才华,而不是像在其他军阀那里,可能只是个混饭吃的角色。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如果能为“统一”这样的大业贡献力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足以让他们燃烧自己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怀揣着远大抱负的青年才俊,他看到的是曹操在战场上的勇猛、在治理上的才能、在招揽人才上的不拘一格。他会觉得,跟着这样一个领袖,自己的抱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才华才会被真正看见和发挥。

二、 曹操的“吸引力”:他懂人才,也敢用人才。

虽然曹操杀人不少,但他更懂“用人”的道理。他不像某些守旧的统治者,只看重门阀出身,只重用自己熟悉的人。曹操招揽人才,那叫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身不重要,能力最重要: 像许褚,一个卖猪肉的,因为勇猛被曹操看中,最后成了他的贴身护卫,地位显赫。张辽,原来是丁原、董卓部下,后来归顺曹操,一路高升,成为五子良将之首。
唯才是举,打破门阀: 曹操最著名的就是“唯才是举”的政策。他曾多次发布命令,强调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这在当时士族门阀势力强大的时候,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这让很多寒门或者不被重视的士人看到了希望,他们自然愿意投靠曹操。
惜才,但更惜“用”才: 曹操固然会因为猜忌而杀人,但同时,他对真正能为他办事的人,是有策略的“容忍”和“利用”。他知道如何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比如郭嘉,虽然是个玩世不恭的形象,但曹操对他的才能是极度信任的。即使郭嘉死了,曹操也依然感慨不已。

三、 曹操的“现实主义”:跟着他,有“看得见的利益”。

除了理想,现实的利益也是必不可少的。

军功的分配: 曹操打仗,虽然残酷,但也能带来胜利。胜利了,就会有土地、有封赏、有地位。曹操很懂得如何用军功来激励部下,让他们拼命。
曹操的“财大气粗”: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他能够提供稳定的俸禄和生活保障。在乱世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曹操的“恩威并施”: 他既能像父亲一样关怀部下,也能像君主一样严厉处罚。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让很多人既敬畏他又想依靠他。

四、 曹操的“个人魅力”:不是圣人,但有“王者之风”。

虽然曹操有很多缺点,但他身上那种“大丈夫”的气概,那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决绝,以及他的诗才,都吸引了一部分人。

雄才大略,胆识过人: 曹操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以及面对危局时的冷静和果断,都足以让追随者看到他的“王气”。
坦率(甚至粗鲁)的一面: 曹操有时也会展现出比较率真甚至有些粗鲁的一面,比如他喜欢喝酒,喜欢戏谑他人。这种不那么“官方”的形象,反而让一些人觉得他更真实,更容易亲近(当然,前提是你别触碰他的底线)。
诗酒风流: 曹操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诗歌慷慨悲壮,充满了人生感慨。这种“文武双全”的形象,也为他增添了不少人格魅力。

五、 风险与回报的“计算”:

很多人跟着曹操,并不是盲目的。他们也在权衡利弊。

投靠谁? 在那个时代,你要么跟着一个看起来有前途的军阀,要么就自己勉强维持。曹操虽然危险,但他展现出的实力和发展潜力,是其他许多军阀无法比拟的。与其在那些摇摇欲坠的势力里蹉跎岁月,不如孤注一掷跟着曹操。
“伴虎”的代价: 诚然,跟着曹操像伴虎,但如果能“驯服”这只虎,或者说,能够在他身边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收获也是巨大的。这些人往往也是够聪明,能够揣摩曹操的心思,懂得如何规避风险。

总而言之,曹操虽然性格残暴,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为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绝佳舞台。他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他招揽和使用人才的独特手段,是吸引各路英雄豪杰的重要原因。

那些跟着他的人,他们可能并非都心甘情愿,也可能充满了恐惧,但他们更清楚,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跟着曹操,是他们实现抱负、获得成功最现实、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即使“伴虎”,也要学会在虎口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一种在乱世之中,理性人所做的最佳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的疑心病是被逼出来的啊。

曹操讨伐董卓,觉得大家都是义士,带头A了上去,回头一看大团没动,自己白送一血。

曹操信任陈宫,对陈宫特别好,于是陈宫反手给了曹操一刀,把兖州献给了吕布。

曹操去打陶谦,对家人说我要是挂了你们就去投张邈,张邈反手就和陈宫一起反了。

曹操心痛的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没几天魏种就跟着一起反了。

张邈抓了曹操亲信毕湛的老妈,要毕湛反水,曹操叹了口气,说得了,你去吧,我不怪你,毕湛感动的跪在地上说自己绝对不会反,曹操刚刚感觉有点安慰,毕湛突然就跑了。

曹操非常信任刘备,一来就给刘备左将军的官职,连吹牛逼都不忘带上他,然后刘备果断参与衣带诏。

曹操又非常信任关羽,然后关羽一知道刘备去向二话没说就溜了。

人生经历了这么多背叛,我是曹操我也觉得你们这帮孙子都不可信。


我……我就扯个淡,你们不要这么认真啊

user avatar

是啊,曹操这么喜欢杀臣子,魏书三十卷,刨去前八后二,再抠掉十九、二十,怎么还有十八卷,占比五分之三,述传者不下百人的能人异士甘愿为其效命,为曹家事业发光发热的?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伴君如伴虎,东山老虎爱吃人,西山老虎也不见得就改吃斋啊!


曹操有残忍好杀的一面,也有不拘一格、任人唯才的一面。


曹操有好色擅权的一面,也有顾家持正、厉行节俭的一面。


曹操有阴仄威严的一面,也有亲和大度、不计前嫌的一面。


曹操有得意忘形的一面,也有运筹演谋、计略深沉的一面。



你看,曹氏如果只有专事猜忌,恣意滥杀的标签,从而难以共事,搞得人人自危的话。那魏书诸臣不思弃暗投明,曹氏竟未失道寡助,难道不也是奇闻一桩?


鄙乎自诩精英社区,如今大概已是时无英雄了吧。

user avatar

真正的曹操早年心胸开阔豁达,豪爽大气,对手下臣子并不多疑,也没有杀什么自己的臣子。只是随着年纪增大,权力越重,疑心病才逐渐变重。

尤其是随着建安五年车骑将军董承的“衣带诏”事件的出现;建安十九年伏皇后之后伏完欲图曹操,事泄被杀;建安二十三年,吉太医下毒,耿纪韦晃金祎的起兵杀曹行动的相继发生,年老的曹操疑心病就越来越重,更加怀疑“总有小人要谋害孤”!其实那些位高权重年老的君主权臣大多如此,并不足怪!

估计在曹操年老疑心病重的时候,他的臣子才有与他“共事如伴虎”的感觉吧!譬如说他在建安十三年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的罪名杀孔融全家;连他的重要谋士荀彧都因为他的疑心病而在建安十七年冤死,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以怨谤罪杀中尉崔琰。晚年的曹操才是最令人恐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关于曹操“喜欢寡妇”的说法,这更多的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文学渲染和民间解读,而非历史上有确凿证据的定论。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倾向性,但要深入探究其“为什么”,就需要从历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观念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历史的碎片与文学的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于曹操的很.............
  • 回答
    你对曹云金的喜爱,尤其是在他和郭德纲的恩怨这一特定维度上,并且期望他“扳倒”郭德纲,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要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可能解释,但“心理变态”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和负面了,我们姑且称之为“非典型”的喜好或心理倾向。.............
  • 回答
    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按理说篡位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他一生却从未真正坐上那个至尊之位,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人伦以及历史惯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天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汉朝已历四百余年,虽然皇室的实际权力早已衰微,但其象征意义依然.............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是的,你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有深度。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可以很大程度上理解为对两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担忧,以及对汉室正统性的坚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逻辑和历史背景:1. 汉室框架下的同僚关系: 背景: 东汉末年,虽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但其法统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曹操虽然手握大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汉臣,.............
  • 回答
    .......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提起曹操,那可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能像他这样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寥寥无几。说实话,要评价他这个人,光是简单地贴个“奸雄”或者“英雄”的标签,那就太对不起他复杂的生平了。他身上糅杂了太多矛盾的特质,也做了太多功过参半的事情,所以才有后世人对他评说不一,争论不休。咱们先从他那出身说起。曹操.............
  • 回答
    好的,为你的大学论文提供关于曹操的意见,我将尽力使其内容丰富、深入,并去除任何可能显得机械或缺乏人情味的痕迹。让我们一起构建一个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曹操形象。在动笔之前,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核心问题,这将是论文的灵魂所在: 我们想从曹操身上看到什么? 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
  • 回答
    如果历史上没有曹操这个人,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将很难出现,天下大势的走向也会截然不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节点切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势力的情况。首先,要明确曹操在汉末乱世中的核心作用。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占据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备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军事才能以及超强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作为一个20岁的女生,怀揣着成为刘邦、曹操那样有计谋、能成就大事的强者的理想,这完全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有潜力的!别怀疑自己,这样的志向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赏的,更何况是在你这个年纪。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正常”这个概念。很多人听到“刘邦”和“曹操”,第一反应可能是“男性”、“帝王”、“战争”、“权谋.............
  • 回答
    明末之乱,堪称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说起来,那会儿天灾人祸,旱灾、蝗灾、瘟疫轮番上演,百姓苦不堪言,官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之下,大明王朝的根基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历史的舞台上往往会涌现出一些能人异士,他们凭借着过人的智慧、胆略和影响力,试图力挽狂澜,重塑山河。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末,就有曹操和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