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在关羽投降的时候对他这么好?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长尽忠”的义气,曹操是看在眼里的。他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虽然手段狠辣,但在某些方面,却很欣赏并能理解这份忠诚。他知道,如果他此时对关羽不好,不仅得不到关羽的人,更会落得个“不义”的名声,这对日后收揽人心极为不利。所以,他必须表现出一种“惺惺相惜”的态度。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是曹操看中了关羽那“万人敌”的才能。你想想,在那个乱世,谁不渴望得到一位能征善战、勇猛无比的将领?关羽在斩颜良、诛文丑这两件事上的表现,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颜良、文丑都是当时北方的名将,曹操在袁绍手里吃了多少亏?关羽一出手,就如同破竹一般,将这两员大将轻易斩杀,为曹操解了燃眉之急。这份功劳,足以让曹操对关羽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他心里明白,得关羽一人,胜过千军万马。所以,他自然要“礼遇有加”,希望能够将关羽收为己用。

再者,曹操是个极其懂得“笼络人心”的政治家。他知道,对待像关羽这样有骨气、有原则的人,如果一味地用强硬手段,只会适得其反。反而,用“恩”来感化,用“礼”来对待,反而更能让他心服口服。你看,他给关羽安排舒适的住处,赏赐金银财宝,甚至还亲自给他授官封侯,赐予“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些可都是极高的荣誉,是对一个臣子最高的肯定。曹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关羽觉得,跟了我曹操,才是最好的归宿。他希望通过这些“恩赏”,让关羽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从而慢慢打消他回去找刘备的念头。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曹操的一点“自信”和“博弈”。他相信自己的魅力和实力,认为一旦关羽在他手下久了,感受到了足够的优待和施展才华的平台,自然就会被他所吸引,甚至忘记刘备。就像他后来所说的,“吾今日待关羽,甚厚。如其不受,其必去。” 他已经做好了关羽会离开的准备,但他还是要用尽全力去争取。这是一种极致的“人才战”,也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

还有一点,咱们也得承认,曹操对关羽的“好”,更多的是一种“求才若渴”的欣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兄弟情谊”。他看到了关羽身上那种难得的忠诚、勇猛和智慧,这些都是乱世之中最稀缺的品质。他愿意为了得到这样的人才,放下身段,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一种“爱才之心”,虽然夹杂着政治目的,但这份欣赏和尊重,也是实实在在的。

总而言之,曹操对关羽的好,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关羽忠义之举的理解,更有对其“万人敌”才能的极度渴望,以及作为政治家高超的笼络和博弈手段。他希望通过“恩”和“礼”来收服人心,更希望借关羽之手,为自己的霸业添砖加瓦。虽然最终关羽还是选择了回刘备身边,但曹操当时所做的一切,足以载入史册,成为一段佳话,也彰显了他这位君主独特的用人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收买关羽的人心,也不是收买其他敌对将领的人心,而是安抚自己的手下:今后我老曹说话,还是会兑现的。

当年老曹跟小关抢秦宜禄的前妻杜氏,这事做得是太难看。(杜氏不但结过婚,还有拖油瓶秦朗,这两位也是重口味。)老曹心里清楚,小关在这事上面子失得太大,不可能跟自己。

当年关羽反复向曹操请求,城破要纳杜氏,弄得全营皆知。老曹自己纳了杜氏之后,杜氏的前夫秦宜禄(袁术做媒,攀了高枝,娶汉室宗亲),还愿意在老曹手底下做官。人家背后肯定嘲笑小关:你拿什么跟老曹争啊。

抓到关羽,曹操手下人,肯定会传:知道吗,当年小关帮曹老板做完项目,曹老板把答应小关的奖金给私吞了。---- 啊?还有这事?老板答应过我拿下那个城请旨封我万户侯,会不会兑现啊?

所以曹老板必须站出来表个态:你们看,我没兑现的奖金,早晚会以其他形式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曹操性格中一个颇为矛盾和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为什么曹操对关羽和蔡瑁的态度会如此不同。首先,得从“忠诚”这个概念说起。在曹操眼中,忠诚是绝对重要的,但这里的忠诚,更多的是指对“曹氏政权”本身的忠诚,而非对某个特定个人的忠诚。关羽,即便身在曹营,他心中念.............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厚葬”关羽,史书上确实记载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之情,但“厚葬”二字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曹操的性格来理解,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极其奢华的仪式。更准确地说,曹操是对关羽的死采取了非常重视和有尊严的处理方式,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和复杂的情感。首先,我们得明确“厚葬”在历史上的含义。 古代所谓的.............
  • 回答
    说到曹操不给关羽通行文书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那会儿,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也就是甘夫人和糜夫人,只好暂时委身在曹操那里。曹操这人心思缜密,又善于笼络人心,他对关羽的才能是相当赏识的,总想着能收为己用。于是,他就给关羽安排了各种好职位,还赐予了他很多恩典,什么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那都是流水一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老百姓们从前爱把诸葛亮、关羽这些人物供起来,现在回头看看,好像曹操、司马懿这些“反派”或者说“实用主义者”反倒越来越得人心了。要我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咱老百姓看事情的角度、对“成功”的定义,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导向都在悄悄挪窝。从“忠义”到“能力”的转移:你想啊.............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权力斗争场景。康熙擒拿鳌拜与汉献帝诛杀曹操,虽然都发生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但两者的背景、条件、操作方式乃至最终结局都大相径庭。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关门”这个说法,在现代语境下常常带有一种私密、突然且掌控局面的意味。在古代宫廷.............
  • 回答
    曹操和袁绍,这对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关系宛如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最终的背叛与决裂。最初,他们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讨伐黄巾起义,是那个乱世中互相倚重的战友。然而,随着权力版图的扩张,以及个人野心的膨胀,他们之间的合作裂痕越来越深,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分裂。要理解他们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一些最受读者喜爱和关注的角色。将赵云和关羽的命运进行对比,确实能引出许多关于人物能力、历史背景、以及演义小说创作角度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正史。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解读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关羽威震华夏”这事儿,总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被奉为圭臬?你提到周瑜和曹爽,确实,他们也都有过轰轰烈烈的时期,也曾在各自的舞台上搅动风云。但“威震华夏”这几个字,用在关羽身上,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并非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比较.............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恩恩怨怨的,圈里人都知道个大概,但具体细节,真假掺着,也难说个清清楚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事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地步的。曹云金被“逐出”德云社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不欢而散”和“单方面宣布不再续约”。 你得知道,德云社不像一个公司,签了劳动合同,解约了就解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