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能容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却容不下蔡瑁举州投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曹操性格中一个颇为矛盾和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为什么曹操对关羽和蔡瑁的态度会如此不同。

首先,得从“忠诚”这个概念说起。在曹操眼中,忠诚是绝对重要的,但这里的忠诚,更多的是指对“曹氏政权”本身的忠诚,而非对某个特定个人的忠诚。

关羽,即便身在曹营,他心中念的是刘备,这是人尽皆知的。曹操为何能容忍?因为他看到了关羽身上的“义”,一种高尚的、超越了狭隘忠诚的“义”。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恰恰体现了他坚守承诺,即便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也恪守了对刘备的恩义。曹操深知,这样的“义”是极为难得的,能够收服这样的人才,即使他最终会离开,其价值也是巨大的。曹操欣赏关羽的勇武和忠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优待”,能够策反关羽,让关羽真正为自己效力。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想法,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足以说明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以及他对这种“义”的价值判断。更何况,关羽在曹营期间,也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斩颜良、诛文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曹操看来,只要关羽的才华和能力能够为自己所用,哪怕他心中有旧主,也比那些虚情假意、阳奉阴违的人要强。他甚至认为,能够让关羽“心在汉”,最终也可能让他“心在曹”。

反观蔡瑁,他举州投降,表面上看是“归降”,是“臣服”。但曹操容不下他,是因为他对这种“投降”的性质有着更深的洞察。

首先,蔡瑁的投降,是出于一种“自保”和“利用”。蔡瑁本来是刘表麾下的大将,有一定的势力和地位。在刘表去世、刘备与刘琦争夺荆州控制权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依附于即将南下的曹操。他的动机,更多的是想在新势力崛起时,为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荆州士族争取一个有利的地位。这种投降,缺乏一种“忠于强者”的纯粹性。曹操看得很清楚,蔡瑁并非真正认同他的统治,也不是被他的“仁德”所感召。

其次,曹操对荆州本土士族的态度,是充满了警惕的。荆州士族,尤其是以蔡瑁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刘表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他们对曹操的到来,更多的是一种“被征服”的无奈,而非“感恩戴德”。曹操深知,这些人拥有强大的地方影响力,如果不能被彻底收服,他们就会成为潜在的威胁。蔡瑁举州投降,表面上看起来是带来了荆州的地盘和人口,但实际上,曹操更担心的是蔡瑁及其背后的势力,会成为他统治荆州的阻碍。

更重要的是,曹操并非对所有投降者都心慈手软。他之所以容不下蔡瑁,还可能与当时的一个具体事件有关。在曹操刚抵达荆州的时候,蒯越(也有说法是蔡瑁)献计,建议曹操假意宣布荆州士族无罪,然后借机将他们聚集起来,一网打尽。这个计策虽然毒辣,但非常符合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风格。然而,这件事的性质,是“算计”和“铲除”,而不是“忠诚”。如果蔡瑁真的是真心诚意地归降,并且没有其他阴谋,曹操或许会给予一定的礼遇。

但后来,蔡瑁与张允等人合谋,试图在曹操渡江的时候发动兵变,将曹操献给刘备。这暴露了蔡瑁真实的意图——他并非真的臣服于曹操,而是想利用曹操的兵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不惜出卖曹操。这种“背叛”的企图,是曹操绝对无法容忍的。曹操的“容不下”,其实是在他发现蔡瑁的真实面目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计策,借黄盖献诈降之计,将蔡瑁和张允等人按在船头,用链子锁住,防止他们作乱,最终在长坂坡时,将他们处死。这并非是曹操一开始就打算杀蔡瑁,而是蔡瑁自身的阴谋和背叛,导致了他的结局。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曹操欣赏关羽的“义”,并希望将其收为己用,即使知道他心有所属,但仍愿意以礼相待,试图感化。而蔡瑁的投降,在曹操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投机,缺乏真心诚意的臣服,并且最终暴露了其阴险的政治野心和背叛意图,这自然触犯了曹操的底线。一个是他愿意用“情”和“礼”去争取的人才,一个是他发现其“奸”和“险”后必须清除的障碍,对待方式自然天差地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说正史。蔡瑁投降之后,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最后封爵为汉阳亭侯。曹操到襄阳的时候,还去蔡瑁家里拜访过。

这俩年轻时候就认识,曹老板至始至终对蔡瑁,都像个普通老朋友。

并不存在什么容不下的。

再来,按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国志+演义+电视剧的一锅烩来看,也不难理解。

理由特别简单,关羽是个好员工,蔡瑁不是。


首先说业务水平。

论武力值,关羽:两军阵前,万众之间,勇冠三军的颜良,一刀就剁了。

蔡瑁:……。

论带兵,关羽:刘备集团独领一军的不二人选,骑兵步兵水军全能型将领。

蔡瑁:荆州水军统领。

论战绩,关羽:从河北打到江南,各方势力公认的虎熊之将,万人敌。巅峰时以少量兵力同时周旋曹操孙权主力,围樊城、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差点打出个大结局。随后经历孤军无援、盟友捅刀、老板小舅子背叛等等连环点背,交代了。
蔡瑁:参与献策平定江南贼寇,扶持刘琮上位,实际掌握了荆州大权。趁着老板尸体还没凉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战而降。

单论业务水平,一个行业内公认的大牛,和一个见风使舵的老混子员工,换了你是老板,你给谁面子?


再说职业操守。

关羽是怎么对老板的?

从刘备车库创业阶段就开始加入,走南闯北兢兢业业,吃馒头就咸菜从不抱怨,公司屡次破产也从不置疑老板。大半辈子奋斗在一线,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背锅,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始终没红过脸(好像有什么不对)。

唯一一次到曹操那儿打短工,还是因为刘老板老婆孩子被曹操给一锅端了。一换公司,还大受曹老板赏识,好酒好菜,美女大宅。

结果呢?

全退了回去,不图钱不图色,一门心思想着一件事,干活。

剁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全了曹老板的一番情意,扭头挂印封金而去。

然后跨关山越长河,把刘备老婆送回了他身边。从此身先士卒,忠心不二。直到十九年后,孙权砍下了他的脑袋,再不曾有过另一个老板。

关羽这辈子,无论输赢成败,始终对得起刘备。

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关某人拿钱干活,又何曾对不起你曹老板?

而蔡瑁呢?

刘表把荆州水军都交给他,还娶了他妹妹,立了他的亲外甥做荆州的接班人。在刘表弥留之际,可以说蔡瑁就是荆州的实际掌控者。

所谓皇亲国戚,大权在握,不过分吧。

然后刘表一死,几十万荆州军马,数年间辛苦经营,转头就投了曹操,换了自己荣华富贵,连个磕巴都没打。

高下立判。

我知道,有人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是很正常嘛?

我同意,同时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我想问一句,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腿一弯就跪下了,认个怂,票子女人就都有了。这个选择谁不会做?

难的是偏偏不肯跪下,偏偏要拿一条性命,去换一个连章都盖不了的公道。

而这才可贵不是么?也正因如此,曹老板才会看着关羽留下的宅院金银,想到那一路的风雨和决绝,说出那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一个人,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很可能是因为,他本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至于蔡瑁,之所以在千年以下,形象越来越不堪,道理也是一样的。

他本就是个不堪的人。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

刘备一无所有的时候,跟关羽吃的是同一桌菜,盖的是同一床被。

刘备只有徐州的时候,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大本营直接给了。

刘备带着一帮平头百姓跟曹操骑兵赛跑的时候,唯一的希望是赶到江边,上船跑路,而船给了关羽,就是命给了关羽。

刘备坐拥荆州和益州的时候,荆州就姓了关。

后来,刘备成为汉中王的时候,关羽封前将军,假节钺。假节钺用电视剧的话解释,叫如朕亲临。

再后来,因为一件事,六十岁的刘备,毫无商量地选择了跟孙权玩儿命。而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事。

关羽这辈子,始终对得起刘备,而刘备,也从未辜负过关羽。

对一个人好,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

更不要把它当成理所当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曹操性格中一个颇为矛盾和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为什么曹操对关羽和蔡瑁的态度会如此不同。首先,得从“忠诚”这个概念说起。在曹操眼中,忠诚是绝对重要的,但这里的忠诚,更多的是指对“曹氏政权”本身的忠诚,而非对某个特定个人的忠诚。关羽,即便身在曹营,他心中念.............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权力斗争场景。康熙擒拿鳌拜与汉献帝诛杀曹操,虽然都发生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但两者的背景、条件、操作方式乃至最终结局都大相径庭。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关门”这个说法,在现代语境下常常带有一种私密、突然且掌控局面的意味。在古代宫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一些最受读者喜爱和关注的角色。将赵云和关羽的命运进行对比,确实能引出许多关于人物能力、历史背景、以及演义小说创作角度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正史。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所.............
  • 回答
    关羽凭三郡之力挑战曹操,并一度压制,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辉煌战绩。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关羽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曹操战术上的失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得说清这“三郡”的分量:这里说的“三郡”,指的是荆州北部,也就是当阳、樊城、襄阳一带。这地方在汉末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徐晃,这位曹魏阵营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其武勇与谋略皆备,在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操之所以能将他比作汉朝名将周亚夫,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徐晃多年来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治军严明的深度认可。徐晃的实力:稳健、坚韧、有勇有谋要评价徐晃的实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卓越的统帅才能.............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想想看,他起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这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他一生的功业、治国的方略,以及他在那个乱世中扮演的角色来下的定论。首先,理解“治世之能臣”这几个字。什么是“治世”?那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国家稳定,政通人和。什么是“能臣”?就是在这样的“治世”中,能够独当一面.............
  • 回答
    曹操年轻时的志向:为何独钟“征西将军”?曹操年轻时的抱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言:“吾既不能救天下,亦不能安百姓,岂能封征西将军乎?” 这句话看似一句自谦之语,实则透露了他当年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规划。然而,为何在众多将军封号中,他独独看中了“征西将军”?这背后,藏着他独到的时代洞察和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许多人提到曹操,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奸雄”、“乱世枭雄”,还有那些冷酷的手段。可一说到《蒿里行》,这首诗,又确实是那么悲凉,那么有力量,仿佛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诉说。这中间的矛盾,才让曹操这个人,这么的让人着迷,也这么的让人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的“杀人如麻”是个复杂的概.............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曹植能获得谢灵运“才高八斗”这样的赞誉,绝非偶然。这背后既有曹植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有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一位极具鉴赏力的文学家,对他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要理解为何曹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究竟有多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谢灵运的“才高八斗”之说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确,“才高八斗.............
  • 回答
    曹原,这个名字在中国学术界,乃至世界科学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年纪轻轻却在顶尖科学期刊《Nature》上屡屡发表文章的天才少年,他的出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当他以25岁的年纪,第5次在《Nature》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时,人们除了惊叹,更会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出色的?又是什么驱动着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