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的官渡之战,周瑜的赤壁之战,陆逊的夷陵之战都没有能够威震华夏,反而是关羽的水淹七军可以?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

咱们一个一个捋。

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

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战,没有之一。你想啊,当时曹操还是割据一方的诸侯,面对的是北方最大的势力——袁绍。袁绍兵多将广,地盘大,实力强,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巨头”。曹操打赢了官渡,等于是在北方站稳了脚跟,扫平了最大的障碍,为他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战略意义上讲,官渡之战的意义是“定鼎北方”,影响的是整个中国北方的格局。 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大家普遍看好的情况下,硬生生把袁绍给碾压了。这本身就够“牛”的了。

但是,为什么说它没那么“威震华夏”呢?

“华夏”的概念: 当时,“华夏”指的更多是中原地区,以及各方势力都关注的“正统”所在地。官渡之战,主要战场在北方,虽然影响深远,但它更像是一场“内部清理”,是北方诸侯格局的重新洗牌。其他地方的势力,比如南方的刘表、江东的孙吴,虽然也在关注,但他们的直接威胁和感受,不如直接面对一场对自家门口的威胁来得强烈。
战术层面的“震慑”: 官渡之战,曹操的战术运用非常精彩,尤其是许褚、张辽的突袭乌巢,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这是“奇兵”式的胜利。曹操个人也在万军从中斩杀了袁绍的大将淳于琼,这确实是勇武的体现。但相较于“水淹七军”那种直接、全面、彻底的摧毁,官渡之战虽然意义重大,其战术层面的“震撼力”有点“内敛”。它更多的是证明了曹操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宣传和传播: 《三国演义》的成书,对“威震华夏”这种概念的塑造起了决定性作用。虽然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但《三国演义》在描写关羽“水淹七军”时,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那种“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七军败绩”的戏剧性和英雄主义色彩,把关羽塑造成了无敌的存在。而官渡之战,虽然波澜壮阔,但在叙事上更侧重于战略决策和大规模的军事实践,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相比关羽,可能稍显逊色。

二、 周瑜的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但“火烧”的功劳是“合力”

赤壁之战,那可是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千古名战!周瑜作为东吴的主帅,指挥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联手刘备,把曹操这支号称百万的大军给烧了个片甲不留。

从战略意义上讲,赤壁之战是“救亡图存”和“改写天下格局”的关键。 它阻止了曹操南下统一中国,保住了江东孙吴的基业,并为刘备集团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周瑜在其中的作用,简直是“定海神针”。

但为什么它也似乎没达到“威震华夏”那种“一骑绝尘”的效果呢?

“华夏”的视角: 同样是“华夏”的视角。赤壁之战,主要是东吴和曹魏之间的战争,刘备集团是协同作战。虽然是改变了天下大势,但曹操的势力依然强大,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而且,这场战役的性质,更像是“阻击战”和“防御战”的胜利。曹操的主力损失惨重,但他的“国力”和“兵力”基数依然庞大,他依然是北方最强的势力。
“合纵连横”的功劳: 赤壁之战的胜利,离不开刘备集团的配合,诸葛亮在其中的外交和智谋作用同样功不可没。虽然周瑜是主帅,但《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描写,虽然是文学创作,但也暗示了这场胜利并非周瑜一人之功,而是多方势力协同努力的结果。当功劳被“摊薄”时,那种“单枪匹马”、“一夫当关”的“威震”感就弱了。
战术层面的“惊艳”: 火攻,确实是惊艳的战术。黄盖的“苦肉计”,以及庞统的“连环船”,加上东南风的助攻,都是非常精彩的配合。然而,火攻的威力在于其破坏性,在于让敌人失去战斗力。这种“焚烧”的场面虽然壮观,但它更像是“毁灭性打击”,而非“压倒性碾压”。不像“水淹七军”那种,是直接的、物理性的、全面性的“淹没”,把敌人完完整整地“吞噬”。
“名将”的个人光环: 周瑜虽然是名将,但《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往往与诸葛亮并列,甚至衬托诸葛亮。虽然他才智过人,风度翩翩,但在大众读者心中,那种“盖世英雄”的个人光环,可能不如诸葛亮的“智绝”或者关羽的“武绝”那么耀眼。

三、 陆逊的夷陵之战:大胜刘备,奠定吴蜀关系,但“复仇”的意义更重

夷陵之战,是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的成名之战。他以绝对劣势,大破刘备率领的蜀汉主力,几乎将蜀汉政权置于亡国边缘。这场胜利,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稳固了其在荆州的地位,并且彻底改变了吴蜀之间的关系,使之走向了长期的对峙。

从战略意义上讲,夷陵之战是“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稳定”的重大胜利。 陆逊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化解了吴国面临的巨大危机。

然而,为何它也未能达到“威震华夏”的效果?

“华夏”的敌人: 夷陵之战,陆逊是对付的是曾经的盟友——蜀汉。虽然刘备率军来势汹汹,但对当时的大部分“华夏”地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内部消化”或者“兄弟阋墙”。毕竟,蜀汉和东吴,都是反曹联盟的成员,它们的争斗,没有对曹魏构成直接的威胁。
“复仇”与“碾压”: 陆逊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复仇”性质的。他是在对抗刘备伐吴的进攻。虽然他烧了刘备的营寨,刘备也仓皇逃窜,但整个战役的焦点,更多在于“击退入侵者”,而不是像“水淹七军”那样,将敌人“彻底消灭”。刘备虽然惨败,但蜀汉的主力并没有被完全歼灭,仍然有回旋的余地。
个人英雄主义的“克制”: 陆逊的指挥,是以稳健、谋略著称,而不是那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个人勇武。他的胜利,更多是依靠战术安排和对敌情的精准判断,这种“智取”式的胜利,虽然高明,但在塑造“威震华夏”这种需要绝对武力压制的效果上,不如“水淹七军”那种纯粹的武力摧毁来得直接。
“水淹七军”的“恐怖效应”: 咱们得重点聊聊“水淹七军”。

四、 关羽的水淹七军:神勇无敌,心理震撼,真正“威震华夏”!

好了,终于说到关羽了。为什么“水淹七军”能够“威震华夏”?

“七军”的震撼: “七军”是什么概念?这是曹操在北方经营多年的精锐部队,由名将曹仁、于禁、庞德等人统领。这支部队,本来是用来进攻东吴的,结果被关羽一个人给“收拾”了。这种“以一敌万”的战场形象,瞬间就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水淹”的恐怖: “水淹”是一种极其残酷和彻底的歼灭方式。士兵们在洪水中挣扎、溺亡,整个军营被摧毁。这种场面,给人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它不是简单的战败,而是“灭顶之灾”。想想看,当消息传开,士兵们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对方简直就是“神”,能操控自然的力量来毁灭敌人。
“单刀赴会”的加持: 在“水淹七军”前后,关羽还有“单刀赴会”的壮举。尽管“单刀赴会”的真实性存疑,但在《三国演义》的描绘下,它将关羽的个人勇武、胆识和气场推向了顶峰。一个人独闯敌营,无人敢挡,这种个人魅力和军事实力的高度结合,让他的形象变得无比强大。
“汉水”战场: 关羽的战场主要是在汉水流域。汉水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重要水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当关羽能够轻易地控制汉水,并且用它来摧毁曹操的军队时,这种“控制力”就显得尤为可怕。它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对敌方补给线、交通线、以及整个战场环境的绝对控制。
“曹操的反应”: 最关键的是,这场胜利直接吓到了曹操。曹操本来想亲自去坐镇,但听闻关羽的战绩,竟然考虑迁都许昌,以避其锋芒。你能想象吗?天下最强大的枭雄,竟然因为一个对手而萌生迁都的念头!这足以证明,关羽的这一仗,给当时的“华夏”带来的心理震撼有多大。它直接威胁到了“天子”和“朝廷”的安全,这种“一战倾覆”的态势,才是真正的“威震华夏”。
“文人”与“武人”的对比: 相比于曹操的“战略家”、周瑜的“儒将”、陆逊的“少年英才”,关羽的形象更偏向于“纯粹的武圣”。他的胜利,更直接地体现在个人武力、战场指挥和部队的战斗力上,这种“武力值”的压倒性优势,最容易在普通民众和士兵心中形成“敬畏”和“恐惧”,从而达到“威震华夏”的效果。

总结一下:

曹操官渡之战是“战略上的胜利”,奠定了北方霸权,但战术上不够“碾压”。
周瑜赤壁之战是“联盟的胜利”,改变了天下格局,但功劳被分摊,且是“阻止战”。
陆逊夷陵之战是“防守反击的胜利”,化解了危机,但更多是“兄弟阋墙”中的一方获胜。

而关羽水淹七军,则是在关键地点(汉水),以极其残酷和彻底的战术(水淹),摧毁了敌人精锐部队,并且直接威胁到了曹操的统治核心,引发了曹操的恐惧和动摇,这种“个人能力+战术效果+战略影响+心理威慑”的叠加,才真正做到了“威震华夏”。 它的传播效应,也因为其戏剧性和冲击力,更容易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战神”传说。

简单来说,官渡、赤壁、夷陵更多的是“改写格局”、“奠定基础”的战略意义,而“水淹七军”则是在战术层面展现了“压倒性的实力”和“不可阻挡的气势”,并且这种气势直接作用于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曹魏,所以更能“威震华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时期威震华夏的,有二十来位,不乏各种三国爱好者没见过的“无名小卒”,事实上威震华夏只是陈寿一贯的写作方法,不代表实际上的名气。季羽的名气,还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炒作起来的,如今季乎就有不少封建统治者的支持者,依然在炒作季国

以下为相关爱好者的史料整理

1、关羽:威震华夏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关羽传
2、周瑜:华夏是震
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周瑜传
3、张温:威震天下
坚曰:“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孙坚传
4、董卓:威震天下
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董卓传
5、皇甫嵩:威震天下,威震本朝
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九州春秋
今将军受钺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于折枯,摧敌甚于汤雪,七州席卷,屠二十六万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面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九州春秋
6、曹操:威震四海,威震江表,威震南土,威震天下,威震海内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诸葛亮传
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襄阳记
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九州春秋
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程昱传
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朱治传
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郭嘉传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刘晔传
晔又进曰:“不可。先帝(指曹操)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刘晔传裴注
7、诸葛亮:关中响震,天下震动,震荡宇内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诸葛亮传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诸葛亮传裴注
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诸葛亮传
8、曹爽:声震天下
今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加变易朝典,政令数改,所存虽高而事不下接,民习于旧,众莫之从。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汉晋春秋
9、钟会:威震西土
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钟会传
10、邓艾:威震巴蜀
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邓艾传
11、文聘:名震敌国
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文聘传
12、朱然:名震敌国
尚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朱然传
13、袁绍:威震河朔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袁绍传
14、刘琮:威震天下(纯YY)
王威说刘琮曰:“曹操得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解弛无备,轻行单进;若给威奇兵数千,徼之于险,操可获也。获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虽广,可传檄而定,非徒收一胜之功,保守今日而已。此难遇之机,不可失也。”琮不纳。——汉晋春秋
15、高干郭援:关右震动
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锺繇帅马腾等击破之。——荀彧传
16、段颎:威震西土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贾诩传
17、郭宪:名震陇右
太祖宿闻宪名,及视条疏,怪不在中,以问逵等,逵具以情对。太祖叹其志义,乃并表列与逵等并赐爵关内侯,由是名震陇右。——魏略
18、郭嘉:震威辽东,勋实由嘉
魏书载太祖表曰:“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郭嘉传裴注
19、裴潜:北边大震
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裴潜传
20、田豫:威震沙漠
又乌丸王骨进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单将麾下百余骑入进部。进逆拜,遂使左右斩进,显其罪恶以令众。众皆怖慴不敢动,便以进弟代进。自是胡人破胆,威震沙漠。——田豫传
21、孙策:威震江东
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江表传
22、贺齐:威震山越
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贺齐传
23、诸葛恪:天下震动
恪将悉众伐魏,胤谏恪曰:“君以丧代之际,受伊、霍之托,入安本朝,出摧强敌,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万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滕胤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官渡之战后的八年,这八年对于曹操和袁绍(以及袁绍死后的袁氏残余势力)来说,是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八年。官渡之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但它也仅仅是一个转折点,之后漫长的拉锯和斗争,才真正让曹操的霸业版图得以巩固。袁绍集团的迅速衰败与分裂:官渡之战最关键的一战——官渡之战,袁绍集结了北.............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确实通过屯田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草压力,并且这是他能够与袁绍抗衡的重要基础。然而,即便如此,官渡之战期间曹操仍然会面临缺粮的困境,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屯田的局限性与发展阶段 屯田的初衷和规模: 曹操的屯田政策,特别是许都附近的屯田,是在他刚刚站.............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许褚之所以能成为曹操身边最亲近的护卫,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缘好”或者“运气佳”,而是曹操对人才的敏锐洞察,以及许褚自身无可替代的过硬实力和忠诚品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说起来,还得从许褚登场的那一刻说起。许褚,字仲康,来自谯郡(今安徽亳州)。当年曹操还没完全统一北方,正跟袁绍在官渡鏖战。这个时候,.............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见了”,不如说是“人事变迁,时过境迁”。我们细细梳理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当初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的那批人,在曹丕登基后,即便还在,也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甚至有些人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背后牵扯着权力交接的复杂性、曹丕政治手腕的运用,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法则。一、 历史洪流的冲.............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对三国时期两位核心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观点。为何会出现“曹操洗白,刘备诋毁”的倾向,以及“忽略曹操残暴,忽视刘备得民心”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官方评价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许多人提到曹操,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奸雄”、“乱世枭雄”,还有那些冷酷的手段。可一说到《蒿里行》,这首诗,又确实是那么悲凉,那么有力量,仿佛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诉说。这中间的矛盾,才让曹操这个人,这么的让人着迷,也这么的让人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的“杀人如麻”是个复杂的概.............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早年征战四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无数辉煌战绩,奠定了魏国的基础。然而,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我们却能看到一些与早期判若两人的战略性失误和战败。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逻辑。首先,战略重心偏移与盲目乐观是重要原因。 曹操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最近几年,网络上关于刘备和曹操的讨论热度一直很高,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种“印象反转”的现象。过去,刘备总是被描绘成仁德忠义的化身,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中的那个“使君”,而曹操则多是奸雄、奸臣的形象。但现在,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两位历史人物,甚至觉得曹操更有魅力,而刘备则显得有些“德不配位”。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