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后期出现连续的战略性战败?

回答
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早年征战四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无数辉煌战绩,奠定了魏国的基础。然而,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我们却能看到一些与早期判若两人的战略性失误和战败。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首先,战略重心偏移与盲目乐观是重要原因。 曹操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这场胜利彻底改变了北方局势,也极大地巩固了他的地位。然而,也正是这场胜利,让曹操似乎产生了一种“一统天下”的错觉,认为自己已经无往不胜。这种盲目乐观,导致他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信心爆棚,决心一举南下,荡平江南。但他严重低估了长江天险和东吴的抵抗意志。虽然他拥兵百万(即便这个数字有所夸大,其兵力也远超刘备孙权联军),但其军队却因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瘟疫流行等问题而战斗力大打折扣。更关键的是,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孙刘联盟的坚固性,以及周瑜、诸葛亮等人的卓越指挥能力。火攻的威力在赤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曹操的北府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也让他的南进战略遭受重创,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埋下了伏笔。

其次,政治与军事的内在矛盾愈发凸显。 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终究是一个政治家,而非纯粹的军事家。随着他在朝中权力的稳固,他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政治斗争和内政管理中。这使得他在军事上的投入和关注度自然会相对下降。

晚年的曹操,虽然依然能够指挥一些战役,但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能够亲自坐镇前线,运筹帷幄。例如,在汉中之战中,曹操虽然亲赴前线,但面对刘备阵营中以逸待劳、熟悉地形的张飞、黄忠、魏延等将领,他屡屡受挫,最终被迫撤兵。这次战败,不仅让曹操失去了汉中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曹操在面对同样强悍且有地理优势的对手时,其指挥能力可能已不如当年。当时,刘备的将领们士气高昂,而曹操的军队则因为长途奔袭、后勤不济而疲惫不堪。此战也证明了,即使是曹操,也有其战略上的短板。

再者,人才培养与使用上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曹操虽然广纳贤士,但他的用人策略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早期,他能够慧眼识珠,发掘出张辽、许褚、典韦等勇猛善战的将领,并给予充分信任。然而,到了后期,一些关键将领的离世或失势,以及新一代人才的成长尚未完全成熟,导致他在战场上的指挥官力量有所削弱。

例如,在官渡之战后,曹操虽然招揽了张辽、徐晃等优秀将领,但像郭嘉这样的顶级谋士英年早逝,对曹操的战略规划影响巨大。而他的儿子们,虽然也各有才能,但在军事上的造诣却难以与曹操本人比肩。在一些关键的战役中,曹操需要依赖的将领们,在面对同样优秀的对手时,可能无法拿出更出色的表现。

此外,战略目标的不清晰和战术的僵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曹操一生都在追求统一,但他的战略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在统一北方后,他似乎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南征,而忽略了对北方的巩固和对其他潜在威胁的防范。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虽然迅速调整,但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

在战术层面,虽然曹操以灵活多变为著称,但在后期面对一些固守坚城或利用地形的对手时,他的战术可能显得不够灵活。比如在汉中之战,面对易守难攻的蜀道,曹操未能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反而被刘备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消耗战,最终不得不撤退。

最后,疲劳战与“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也起了一定作用。 曹操毕生都在征战,虽然他个人精力过人,但长时间的征战难免会对军队和自身造成损耗。长期的军事行动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消耗,也容易导致军队的疲劳和士气波动。而任何一个强大的势力,都难以避免“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曹操晚年虽然依然强大,但与巅峰时期相比,确实出现了一些颓势的迹象。

总而言之,曹操后期出现的连续战略性战败,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其军事生涯后期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效应:包括早期胜利带来的盲目乐观,导致战略重心偏移;政治权力的固化,使得其精力更多地分散到内政;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局限性;以及战略目标的不清晰和战术上的偶尔僵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在生命晚期也遭遇了一些让他措手不及的挫折。然而,即便如此,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他为后来的三国鼎立格局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题主的标准 曹操何止是后期连续大败?明明是一生都在连续大败

败出了曹魏江山,败出了魏国基业


赤壁之战是大败不必多说 虽然曹操南征之前是没有荆州的 赤壁之战后还保住了南阳郡

但是先胜后败就是失败 得了100万吐出50万绝对是亏了 不如100万一开始就不得

所以曹操南征绝对的失败 大败!

这西征凉州看来也是败了 西征将凉州军阀体系基本摧毁 后续夏侯渊等人进行了收尾工作

凉州军阀在几十年自治后又回归中央控制

但是在题主看来 先败后胜是绝对的失败 曹操是败了 大败!

虽然攻下了汉中 但那是靠运气 运气懂吗?靠运气赢的不算赢 所以曹操又败了 大败!

汉中之战几至大败不就是等于大败了吗?曹操差点死了不就是等于是死了吗?

襄樊战役这更差劲了 曹操居然让关羽死了 绝对是曹操的大失败!


曹操入主兖州靠屠杀黄巾军 不英雄 不算赢 失败

曹操击退袁术 是袁术顺利转进 不算赢 失败

曹操东征徐州搞大屠杀 欺负弱小 不算赢 失败

曹操击败吕布靠跪舔袁绍 不是自己实力 不算赢 失败

曹操西迎献帝是因为皇帝有威望 不是曹操厉害 不算赢 失败

曹操击败张绣 但无法吞并 所以不算赢 失败

曹操击杀吕布 是因为袁术故意让吕布送死 不算赢 失败

曹操官渡击败袁绍 是因为许攸叛变 运气 不算赢 失败

曹操吞并河北是因为袁家内讧 不算赢 失败

曹操北征乌桓过于冒险 不算赢 失败


我说 曹操这人一直在失败 绝对的实力不济啊

user avatar

有一个因素,一直被大家忽略 : 赤壁之战时,曹操已经54岁了。

汉代平均寿命不好统计,但是估计往大了说30岁上下也就是极限了,一个54岁的人,就已经是击败全国99.98%的长寿老者了。

所以为什么曹操急着打赤壁,不由得不急,这时候天下还那么多地方没有统一,统一后能不能让曹家坐稳江山还是一个未知数,换谁谁都急,人一急自然很多时候水平必然失常,这是其一。

第二是官渡之后太顺了,官渡之战有多强,强到一千多年后都无数人在吹,现在官方教材历史书上定性为“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应该是类似一句话,我学的人教版),你说强不强。

开到荆州,江南数一数二的大佬荆州刘表刚死,直接白给(此时,益州弟弟自不必说,江东孙家刚刚从江夏黄祖的阴影中走出来)

换你,你膨胀不膨胀?

所以曹操急匆匆打了赤壁,“今治水师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今天读来仍是满满的嚣张。孙权也是吓得够呛,开始琢磨如何投降了,连东吴大臣话事人张昭开始主降了,说明当时大批东吴臣子已经离心离德,开始准备换主子了。

那一天,东吴众臣想起了,被曹操支配的恐惧。

要不是周瑜,鲁肃给孙权吃下两颗定心丸,孙权直接就白给了,老曹直接统一,那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其实这是赤壁的第一战,是对东吴的心理战,而老曹险些取胜,熬过第一战,老曹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历史记载的参加赤壁的曹军高级将领很多,但是他们都是陆军泥腿子,缺乏指挥水军的经验,也许再多过两年,等曹仁,文聘成长一下,再战会更好,不过,这一输,就再没有机会了。

后期老曹战绩相当可以,马超也是个狠人,汉中败给大耳朵也属正常,毕竟大耳朵就高光了这一次。而且老曹早年战绩,emmmmm,更菜,正常水平,人家六十多了,孙阿谋六十多的时候正在杀自己儿子杀自己大臣乐此不疲呢。

最后说一下,之前不知道在哪儿看见说刘秀和曹操谁强这种搞笑问题,拜托,刘秀统一全国时候才41,年龄心态摆在这里,你咋不拿50岁的大司马和18岁的the shy比呢?

——————————————————

补一下关于曹操为何会崩溃以及孙权为何会吓尿

现在前几天我们这边中元节到处都烧纸,爷爷奶奶封建迷信就不说了,我妈居然也信这些怪力乱神,这都二十一世纪了,大家尚且如此,你想生活在一千多年前汉代的曹操、孙权这些人能摆脱天命论,天人感应这些封建迷信吗?

老曹官渡丝血翻盘,平袁尚袁谭,夺青幽并冀四州,北定乌桓,南得荆州,一路顺风顺水,换谁也会有一点天公助我,天命所在的想法。

你指望他们用科学的思想分析军事,看待胜败吗?对不起,真正的军事科学出现还要一千来年呢。这些人不是拿破仑,也不是麦克阿瑟,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三观(对世界的认识,方法论)可是与你截然不同,别用现在人的思想套古人。也许你觉得很荒诞,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是极其合理。

————————————

致一些歪杠

迷信释义:.相信神灵鬼怪等超自然的东西存在。

建国后都不许成精了,牛鬼蛇神就都别蹦哒了,我活在现在,那些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化石们,不用回复我了,我也没兴趣跟你们对话。

友情提醒:“文明祭扫,寄托哀思”,烧纸污染环境,林区易发山火,酹酒尚飨,亦是传统,不用明火也可以寄托哀思,林业部门和环保部门会给你点赞哦

——————————————

太多了,不能一一回复,统一说一下吧

关于平均寿命,我记得建国初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是40岁,民国也有统计,应该是30多,所以一千多年的汉朝说30绝对是往多了说。

但是古代无法统计人均预期寿命,因为取不到数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人均预期寿命的取样方法,特别繁琐,平均寿命加不加夭折率根本没意义,所以也没特意说这个事。因为数据取不到。

但是大家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是吧,世卫组织官网很多数据的东西都是公开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张嘴就“我觉得汉朝的平均寿命怎么也得有五十多”的回复就不用再发了,我还觉得银行的钱都应该是我的呢,现在也没有打我卡上来呀!



————————————11.1

回复太多,懒得看(gang)了,有真想讨论的可以私信,所有诚恳礼貌且有益的讨论都会得到回复,谢谢。

user avatar

然而盖棺定论,是曹操以出色的战略布局强大的外交攻势,让劲敌孙权举国称藩,臣服于丞相魏王,到他去世前,两汉十三州实得九州,名义上得十二州,只留下刘备占据的益州一州。

《三国演义》一书是以刘备为主人公视角,着力将曹操作为一个对立面的反派大魔王来刻画,因而众多读者对曹操生平的了解,都集中在他和袁绍、吕布、刘备、孙权等群雄的多次战役,却对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举措近乎一无所知,因此,也自然就对曹操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并没有充足而全面的认识。

ps:比如刘备靠着坑骗同宗刘璋,好容易拿下一个州为立足之地的同时,曹操已经拿下了雍州和凉州两个州,并且四战巢湖,让精疲力竭的孙权最终求和臣服,才有了魏吴合攻荆州、围杀关羽的一出大戏。

曹操更有贡献巨大的一桩历史功绩,那就是他在军阀混战,十室九空的汉末乱世,几乎一人一军转战中原北疆,一共指挥了十一次对夷狄军队的大胜利,扫灭乌桓、压制匈奴、平定羌氐、降伏鲜卑,令各方夷狄在不能乘虚入中原为祸。

要知道,公元177年,也就是黄巾起义前七年,东汉王朝三路大军,合计5万铁骑去征讨统一大漠的鲜卑人,直接被敌军打了个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七八成人马,只逃回一两成。

至于西羌部族,更是拖着东汉打成了百年战争,令不堪重负的汉廷,朝堂议事时都一度打算放弃凉州了。最后,还是曹操和曹丕、曹真父子,解决了这个百年难题。

甚至可以说,东汉王朝二百年来,真正的武功最高光时期,除了窦宪燕然勒石扫灭北匈奴,班超在西域千里催战云,打垮统治中亚和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远征军,还就是曹操当丞相的那些年。

曹操生平败绩不少,可终究是削平中原群雄,两汉十三州得其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对比兄弟合力夺得三州的孙策孙权,苦战一生仅有一州的刘备,当然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当得起李世民「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的赞誉。

所以即使是立场敌对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也不得不对曹操的个人能力十分叹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在看看临死前的刘备,丢下的难道不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短短几年,荆襄和猇亭两次惨败,前后折损兵马超过十万人,大将重臣和军中骨干损失无数,(首席大将关羽、谋主马良、将领关平、冯习、张南、傅肜等战死;大将张飞遇刺;谋主法正、尚书令刘巴、大将马超、黄忠等病死;重将孟达、黄权等叛投敌国……)不论疆域、兵员、人才,和巅峰时期相比,均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

刘备说要将蜀汉江山让给诸葛亮“自取之”,难道还会是埋伏了刀斧手的试探?他是真的没脸了,那不是什么皇帝宝座,就是个说完蛋就立刻玩完的火山口,和袁绍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阳湖大败后的陈友谅政权一般无二。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之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历代乱世之中,如阿斗这种年少且不知兵、在军中中全无威望,在朝野亦无名望的孺子,是绝不可能和太平盛世那般,仅仅凭自己的血缘和长幼名分,就坐稳割据政权的首领位置,而令百官膺服的。

按历史的发展规律,不论曹魏南下还是东吴西进,蜀中群臣威吓刘禅拱手而降,才是这个政权的正常结局,北方曹魏帝国的诸多中原名士,如王朗王司徒便如此认为,刘备饮恨而亡后,他们再给诸葛亮等蜀中执事者几封书信,西蜀便可不战而下了。

就如在此之前,刘表死时,年少的刘琮也未必真不想抵抗,可荆州众臣一番威吓,就让他乖乖闭嘴了。如此一来,则刘备的最终历史地位未必强过袁绍或陈友谅,阿斗也只好去比袁尚袁谭,陈理或者吴世璠。

他们父子的最终历史地位,说白了就是沾了那位【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千古圣贤无双国士的光,所以名义上的【先主庙】,千百年来被所有人当成了【武侯祠】。

然而,曹操生前对刘备打出【9:1】的超高比分直接奠定了曹魏对蜀汉的绝对国力优势,也让诸葛亮不得不陷入“一州打九州”的窘境,纵耗尽心力、纵鞠躬尽瘁,终究无力回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