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家篡权的时候,大部分曹操的老臣后代都没站出来保卫曹家?

回答
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老臣后代之所以大多未能站出来保卫曹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权力结构、政治环境、利益考量以及历史的必然性等诸多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

一、 权力基础的 erosion:曹操老臣及其后代的地位变化

老臣们的“世袭”权力衰退: 曹操时期,许多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在朝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力,甚至形成了一定的“世袭”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权的更迭(曹丕称帝,曹叡继位),这些老臣们已经离世。他们的后代虽然继承了爵位和部分官职,但其个人能力、政治影响力以及与皇室的亲密程度,早已无法与他们的父辈相提并论。
新贵崛起与权力分散: 曹魏政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政治力量崛起。曹丕、曹叡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也会提拔与自己关系更近、更听话的官员,包括一些新的家族。这导致原本属于曹操老臣后代的权力基础被稀释和分散。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权力斗争中,一些老臣后代可能因为政治站队失误、能力不足或被政敌陷害,而遭到排挤、贬谪甚至被杀。例如,一些家族可能在政治派系斗争中站错了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而削弱了他们守护曹家的能力和意愿。

二、 司马家精心布局与政治操纵

渗透与安插: 司马懿及其家族深谙权谋之道,他们在曹魏政权中长期经营,逐渐安插自己的亲信和同盟者,并渗透到各个重要的部门和官职中。这种渗透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布局。
分化瓦解: 司马家也善于分化瓦解反对力量。他们会通过拉拢、收买、恐吓等手段,离间本应团结在一起的曹家支持者,使得反对司马氏的力量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政治上的孤立: 在曹叡去世后,曹芳即位,年幼且能力不足。此时正是司马懿掌控军权、掌握朝政的关键时期。司马懿通过军事政变(高平陵之变)掌握了实际权力,之后他的儿子司马昭继续扩大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通过政治手段,逐步孤立和削弱任何可能支持曹家复兴的势力。
舆论的引导: 尽管史书大多由胜利者书写,但可以推测,司马家在掌权过程中也会利用当时的舆论环境,为自己的行动制造合法性,例如将曹魏政权描述为“德不配位”或“内乱不止”,而将司马家描绘成能够带来稳定和秩序的势力。

三、 曹家自身的问题与衰落

皇室内部的权力真空与不作为: 曹叡死后,曹芳即位,年幼且对朝政缺乏掌控力。在曹叡生前,他已经对一些权臣(如大将军曹爽)有所忌惮,并且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曹叡的早逝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曹芳的年幼,使得政权很容易落入权臣手中。
宗室力量的式微: 与同期的蜀汉或孙吴相比,曹魏的宗室力量在政治舞台上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统一的领导。许多宗室成员可能被限制在封地,或者没有能力介入中央权力斗争。当司马家逐渐掌握大权时,宗室未能形成有力的支援和抵抗。
军权旁落: 司马家通过高平陵之变,直接掌握了曹魏的军权,这是其篡权成功的关键。一旦军权旁落,即使有忠于曹家的人,也缺乏实际的军事力量来推翻司马家的统治。
皇位继承的争议和不稳定: 曹魏政权在后期也并非一片祥和,存在皇位继承的争议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问题削弱了皇室的权威和凝聚力,也为司马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 政治环境与生存考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传统: 曹操时期就曾出现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模式,这使得权臣通过控制皇帝来掌握权力成为一种政治常态。曹氏皇室虽然是天下共主,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其权威也并非绝对不受挑战。
对军阀混战的回忆与对稳定的渴望: 东汉末年经历了长期的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稳定和秩序有着强烈的渴望。当司马家以“稳定”和“秩序”作为口号时,一些原本可能支持曹家的人,也可能因为对混乱的恐惧而选择沉默或支持司马家。
个人的利益考量: 在政治斗争中,许多官员的站队更多是出于个人和家族的利益考量。当司马家展现出强大的权力趋势时,支持曹家可能意味着冒着巨大的风险,而投靠司马家则可能带来权力和地位的提升。在这样一种利益驱动下,选择明哲保身或顺势而为是许多人的选择。
形势比人强的无奈: 当司马家已经掌握了军权,并成功发动政变后,反对的声音会迅速被压制。那些有心保卫曹家的人,面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压迫,往往会感到无能为力,选择沉默是一种无奈的自保。

总结来说,司马家篡权期间,曹操老臣后代大多未能站出来保卫曹家,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曹操老臣后代的权力基础已经大大削弱。
司马家进行了长期、细致的政治渗透和操纵。
曹魏皇室内部存在权力真空和衰落。
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们对稳定的渴望,使得投靠强势的司马家成为一种更现实的选择。
许多个人和家族在关键时刻更注重自身利益和生存。

这并非意味着所有人都对曹家没有感情,而是当时的政治现实和权力格局,使得他们的努力难以成功,甚至可能引火烧身。历史的洪流往往是复杂而冷酷的,个人的选择也受到时代大势的深刻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看看曹操时代的老臣后代到高平陵之变前还有哪些有影响力:

1.诸夏侯曹后代。

曹爽兄弟。高平陵之变后被夷三族。

夏侯玄、夏侯霸。夏侯玄因李丰等人密谋以夏侯玄取代司马师被识破而夷三族,夏侯霸逃到蜀国。

其他人的后代在曹丕曹睿时代(尤其是孙资刘放变更辅政大臣时贬黜了一波)就地位不显了,曹爽执政时就已经没多大影响力了。值得一提的是,夏侯家和司马家也有联姻关系,除了司马师的妻子外,东晋元帝的母亲也是出自夏侯氏。曹植的庶子曹志和司马炎关系非常好,司马炎即位以后反倒是解除了汉宗室和魏宗室的禁锢 ,诸夏侯曹的部分后人在西晋做官,有的还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殉国了。

2.二荀后代。

荀彧荀攸死后荀家不显,荀彧长子虽是曹操女婿但与曹植交好,和曹丕关系不太好,且早逝,还有一个儿子娶曹洪女,妻子死后忧思而亡,荀彧一个女儿嫁给陈群,还有一个孙子娶了司马懿的女儿。直到有一天,司马懿看到了荀彧的另一个儿子荀顗,说“:(⊙o⊙)哇,这可是荀令君的儿子哟!”此后荀家才又得势,司马昭执政时期追赠荀彧为魏太尉。荀顗荀勖更是西晋重臣。

3.钟繇(楷书鼻祖,与王羲之齐名)后代。

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和司马家关系匪浅,二人帮助司马氏平定了淮南的叛乱。钟毓死的时候刚好是伐蜀刚开始,灭蜀后钟会反叛,当夷三族,不过司马昭也没株连钟家,钟毓的几个儿子还是官复原职(当然和钟会一起搞事情的几个被杀了)。

4.贾诩华歆王朗后代。

由于我只关注了曹魏老臣后代在曹魏时期、西晋早期的经历,漏了更晚时期的情况,经评论区提醒才发现贾诩后代贾疋仕晋惠帝及晋怀帝,累官至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地位极其显赫。

华歆儿子华表虽然态度不明显,但是其出任尚书时已经是司马昭时期。

王朗的儿子:汉儒-王学之祖王肃(曹魏、北朝用郑玄之说,两晋南朝用王肃之说,唐朝以郑学为主干,杂以王学合二为一,宋以后宋明理学大兴,郑、王之说皆式微)。唐太宗贞观年间作为22位先儒之一从祀孔庙,北宋真宗年间追赠司空。对于有玄学之祖之称的何晏以及喜好玄学的何晏一伙,他至少是没有好感的,他曾对公开对蒋济和桓范吐槽何晏一伙,后来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要谨慎点。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王司徒孙女生了司马炎。

5.郭嘉贾逵桓阶后代。

郭嘉后代不显,且配享太庙是在司马昭执政时期。有分析认为明帝郭皇后和郭嘉是亲族,但还没找有证据证明。

贾逵父子很讽刺,司马懿死前梦见被贾逵王凌索命,但是贾逵儿子是臭名昭著的贾充,孙女是贾南风。(有一点很有趣,贾逵王凌都是司马懿大哥司马朗的好友,不知道司马懿为什么刚好梦见他们俩……)

桓阶子娶公主,官至太守,东兴之战战死,孙子在晋武帝时官至太守。评论区朋友提醒桓温是桓阶的后代,但我还是没找到相关说法的出处,只找到一个考证说桓温可能是桓范的后代。至于桓范和桓阶,桓范是谯沛大族,东汉大儒桓荣的后代,而桓阶是长沙人,祖父和父亲都在东汉为官,二者如果是一族的话应该有记载,所以我觉得二者只是同姓罢了。

6.陈群陈矫卢植后代。

陈群的儿子陈泰在高平陵之变时和许允一起去说降曹爽,在曹髦被杀后要求诛杀贾充而不得后就和司马家分道扬镳了,后代不显。

陈矫儿子陈骞西晋开国八公之一。

卢植儿子卢毓被何晏夺权,被毕轨枉奏而免官,高平陵之变后负责审理曹爽案。

6.满宠高柔郑冲卫觊卫臻孙礼。

满宠是司马懿亲家,儿子满伟在去平定诸葛诞的路上病逝,后来因为孙子满长伟在曹髦事件中的表现被贬为庶民。

高柔,高平陵之变的二号人物。

郑冲,西晋开国八公之一。

卫觊儿子卫瓘助司马昭平定钟会叛乱,并害死了邓艾 。传说中书法家王羲之师承的卫夫人据考证就是卫瓘族侄女,卫瓘也是个书法家,不过传说的卫夫人师承钟繇有点扯,钟毓钟会都死了(263年)卫夫人还没出生(272年)呢。

卫臻孙子在晋惠帝时任尚书郎。

孙礼一开始是曹爽的人,后来遭曹爽打压,高平陵之变后位至三公。

7.孙资刘放。二人曹操时代便是秘书郎,曹丕登基后改为中书监中书令,得曹丕曹睿信任,掌机要,后促使曹睿变更辅政大臣名单,无论司马氏还是曹爽都对二人不错,但二人在高平陵之变前两年由于看不惯曹爽的行事而改任它职,高平陵之变后相继去世,后代不显。

8.许褚典韦张辽徐晃朱灵乐进庞德张颌等等外姓将军的后代基本在第二代就不在魏国的权利中心了。许褚的儿子随便就被钟会砍了。

9.王凌。

他确实是反司马家,但是他谋立楚王曹彪这个操作确实属于谋反实锤,怎么看都不应该,而且高平陵之变他不起兵,曹爽被杀他不起兵 (曹爽被杀→蒋济请辞→王凌任太尉),后面又突然起兵。

10.毌丘俭。

这个真是大魏忠臣,不过他不反司马懿,不反司马孚,不反司马昭,反的只是司马师。他的目标是:

《春秋》之义,一世为善,十世宥之。懿(司马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师(司马师)以侯就第。弟昭(司马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太尉孚(司马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护军散骑常侍望(司马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奉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

高平陵之变和王凌叛乱他都支持或者默认司马家,司马师废曹芳导致毌丘俭起兵保护大魏。但是他起兵不反司马家,只反司马师,指出“司马师有十一大罪状,背离了司马懿的道路,是不忠不孝,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讨伐逆贼司马师,恢复老太傅司马懿忠贞辅政的路线,让司马孚和司马昭这样忠贞的人辅政”。最后毌丘俭兵败被夷三族,猪队友文钦跑路东吴,后面和诸葛诞叛乱时被杀。

11.诸葛诞。

这个蛋也很扯蛋,一开始是曹爽一派,和夏侯玄等交好,同时也是司马懿亲家(女儿的孙子就是东晋元帝,儿子诸葛靓和晋武帝司马炎青梅竹马,后来司马炎灭吴后想见诸葛靓,但诸葛靓因为父仇不愿见这位昔日好友,于是躲到厕所里,司马炎就追到厕所门口)。高平陵之后成为司马家走狗,平定王凌和毌丘俭功不可没,后来好友夏侯玄李丰等人被夷三族,应该是害怕了又反了司马家。后来诸葛靓的儿子还是出仕西晋了。

12.浮华党。何晏,丁谧,邓飏,夏侯玄等人(司马师疑似是)。

这伙人在魏明帝时期被禁止参政,曹爽执政后开始专政(司马师由于其父的缘故没有被视为自己人,傅嘏后来也是跟了司马师而非何晏一党),得罪了大部分曹魏老臣的后代或曹魏老臣,高平陵之变的罪魁祸首,高平陵之变后何丁邓等人被夷三族。





这几天又补充了一下曹魏的官制和表中人物的状况:其中薨和卒代表正常去世;出代表出京,与官职高低无官;迁代表升职或平调;诛代表自己被杀;夷三族就不用多说了。由于没有汇总每一年的情况,所以这些括号里的变化不一定是当年发生的,而是当年和下一列统计年之间发生的。(比如高平陵之变在249年正月,但249年没统计,所以在248年就标了曹爽夷三族)。而对于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表格里的人物,比如夏侯玄在241年后就不在这个表格了,而是出镇地方 ,所以写了后夷三族,并非是241年当年。





司马家夺权的脉络:

①高平陵之变,一场曹魏老臣(以司马懿,司马孚,高柔,蒋济,王观为首)、官二代、官N代对曹爽及浮华党的反攻,此时陈泰许允还帮忙去劝曹爽投降。

②夷曹爽等人三族,司马家以及少部分曹爽政敌的自私行为,直接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四号人物蒋济的请辞以及另一曹魏老臣王凌的叛乱,此时毌丘俭等人还跟随司马懿平叛。

③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位(司马懿辅政众望所归,没有争议,但司马师继承权利是什么鬼?),导致了曹芳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的不满 于是密谋除掉司马师,事败,皇后被废,其他三人夷三族,许允也被流放。

④本来司马师废后就行了,废帝是一件及其损害司马氏威望的事,但曹芳因为立王皇后的事情和郭太后闹翻了,在郭太后的推动下,司马师废帝。最后导致了毌丘俭和文钦起兵,此时诸葛诞等人仍然在追随司马师平叛。

说到郭太后,还得顺便提一下曹魏的大小宗问题。由于明帝无亲子,担心后世出现汉哀帝这样背弃大宗而追尊生父的皇帝,所以在生前就把自己的庙号烈祖给定了(曹魏用郑玄之说,以太祖,世祖,烈祖为魏三祖庙,万世不毁,其余四亲庙亲尽迭毁),并下诏小宗入继大宗不得追尊生父。曹芳张皇后被废后,曹芳在立后的矛盾上和郭太后产生了矛盾,导致曹芳被废(郭太后之弟娶司马师之女,且曾被曹爽迁居永宁宫,故推断郭太后应该与司马氏关系不错)。此时司马师等人打算立年长的彭城王,但郭太后以彭城王曹据辈分不对,应该为明帝过继后嗣为由坚持立曹丕亲孙曹髦为帝。

⑤平定诸葛诞叛乱。

⑥贾充指示成济弑君。这直接冲击了司马家的声望,停止了司马昭的禅代进程,陈泰也和司马家分道扬镳,满宠孙子被杀。

⑦通过灭蜀取得威望,同时钟会也自取灭亡,功臣邓艾也被卫瓘杀了,司马昭还没干啥呢,伐蜀三大主将中最有可能功高震主那两个就不明不白在混乱中死了,只剩下个没分量的诸葛绪,运气真的好。

自此,司马氏再无反对派或者潜在的反对派(当然,从司马孚司马望的表现来看,司马懿一系和司马孚一系的小矛盾还是有所暴露,但问题不大,且司马炎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在慢慢削弱司马孚一系很奏效)。

基本可以看出,除了曹爽兄弟和浮华党以外,大部分曹魏老臣或老臣的后代在高平陵之变时是支持司马家的,至少是默认这个结果的,仅有蒋济一人因反对杀曹爽未果而以请辞表达不满。

而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辅政的行为、司马师废帝的行为、曹髦事件三个节点都有少量曹魏忠臣或老臣后代的反抗,但都被平息。大多数老臣或老臣后代要么早已远离权利中心没力量搞事情,要么已经选择了司马家没心搞事情。

至于钟会诸葛诞这样的叛乱,很难说他们是大魏忠臣。真正的大魏纯臣应当以毌丘俭为标准。

————————————————————————

最后来一个配享曹操太庙的功臣表:

user avatar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吾等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大军面前妄称忠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老臣后代之所以大多未能站出来保卫曹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权力结构、政治环境、利益考量以及历史的必然性等诸多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权力基础的 erosion:曹操老臣及其后代的地位变化 老臣们的“世袭”权力.............
  • 回答
    那会儿,曹魏这棵大树还没彻底倒下,司马家族就已经开始在暗中布局了。司马炎篡魏,那可是西晋建立的开端,发生在公元265年。你要说那时候“五胡”大佬们在干啥,那就得把时间线稍微往前推一推,甚至拉开一点来看。咱们得明白,当时的“五胡”还不是一个固定、成型的概念,更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所谓“五胡”,是指.............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就像你在打拼一个大家庭,到最后发现这家庭的主心骨换了姓,而跟着一起干活的人,这时候大多已经到了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说,他们自身的“奋斗”也进入了尾声。话说曹魏从曹操开始,那真是披荆斩棘,打江山的过程。曹操时期,那些出生入死的猛将谋臣,像是夏侯惇、曹仁、张辽、徐晃,还有郭嘉、荀彧、贾诩这.............
  • 回答
    司马氏不篡魏,曹魏能否统一天下,又能否开创与汉、唐比肩的伟大王朝,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如”命题,也牵涉到三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当时曹魏的国情、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在曹操父子手中,已经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汉末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权臣家族命运的解读。要说清楚曹家篡汉和司马家篡魏的区别,以及为何后者的“道德败坏”形象更为突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人物行为、以及后世的叙事构建。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件事的性质:曹家“篡汉”——从辅佐到代汉.............
  • 回答
    好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实力对比以及历史时势的博弈。同样是“托孤”,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可谓环环相扣,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从 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接受的是曹叡的托孤。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年纪尚.............
  • 回答
    司马氏篡魏,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里头盘根错节,说起来能写一本厚厚的史书。简单点说,就是司马家看曹魏政权不行了,自己又势力够大,抓住了机会,一步一步把曹家的江山给端了。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曹操那会儿算起。曹操是魏武帝,他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他终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还是汉臣。他.............
  • 回答
    嵇康和山涛的关系,是魏晋风度下文人情谊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正是这段关系,牵出了嵇康一生悲剧的序幕。要理解嵇康为何拒绝司马家的拉拢并最终被杀,我们得从他们关系的深层解读,以及嵇康本人的性格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一、 嵇康与山涛:亦师亦友,情深义重嵇康和山涛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朋友”二字概括。他们之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聊到“王导不夺取司马家的天下”,这里面牵扯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指东晋初年的王导家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要说清楚为什么他们没有自己动手,取而代之,这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白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王导所处的地位。王导是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司马睿南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曹魏雄踞一方,号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其中缘由复杂。而司马家,在曹魏衰落的缝隙中崛起,以一种近乎雷霆万钧之势,最终完成了“风卷残云”般的统一,这之间的转变,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曹魏为何未能完成统一。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奠定了曹魏的基业,但他的雄心壮志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方式虽然不同,但结果和后世的解读,以及当时和后世对“好”的定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简单来说,刘裕虽是武力夺权,但他做的事情,和司马炎的“和平禅让”带来的结果,在后世看来,刘裕的“善”和“功”更显而后司马家虽然“和平”,但其“恶”和“祸”也同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司马懿的形象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妖魔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其中确实包含统治者出于政治考量而进行的宣传和塑造,但并非唯一因素。这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文学创作、民间传说、政治策略以及后世解读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统治者的需要:为晋朝政权的合法性奠基这是司马懿被“.............
  • 回答
    关于司马懿穿上诸葛亮送的女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历史段子,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它更像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通常是基于《三国演义》或其他民间演绎。我们不妨就从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来细说。故事的起因,通常是为了描绘诸葛亮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在《三国演义》中.............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这群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熠熠生辉,他们是北宋文坛的泰斗,也是政坛的重要人物。当王安石这位改革家横空出世,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一系列激进变法措施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人生经历以及对国家.............
  • 回答
    司马懿:严苛家教下的政治野心与子孙的成功之路司马懿的家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苛”。他本人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政治嗅觉敏锐,对权力的渴望更是赤裸裸的。这种性格必然会渗透到对子孙的教育中。1. 严酷的训练与政治洗礼:司马懿深知,在曹魏政权下,想要立足甚至更进一步,靠的绝非一时之勇,而是长久的隐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