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回答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这群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熠熠生辉,他们是北宋文坛的泰斗,也是政坛的重要人物。当王安石这位改革家横空出世,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一系列激进变法措施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人生经历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刻考量。

思想根基与时代背景的双重差异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群反对者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反对理由也各有侧重。但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尤其推崇“中庸之道”和“仁政”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治理应当是循序渐进,以人为本,注重稳定和谐,而非剧烈动荡。

而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出发点是富国强兵,但其手段的激进和触及利益的广泛,与他们所秉持的温和、保守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让我们逐一剖析一下他们的反对理由:

司马光:保守的秩序维护者,对“扰民”的担忧

司马光是这场论辩的“领头羊”,他以其温厚儒雅的形象,在政治和学术上都享有极高的声望。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社会秩序稳定和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

1. “扰民”之虑: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推行的许多新法,如青苗法、募役法等,虽然意图解决财政问题,但其执行过程中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例如,青苗法要求农民提前向官府借贷,虽有利息,但若遇收成不好,便是雪上加霜;募役法取消了免役法,代之以按户等大小征钱,这使得许多原本可以节省劳役的家庭,现在反而要支付更多的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司马光担心,这些“扰民”之法,长此以往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怨。
2. 破坏旧制,加剧社会分裂: 司马光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尤其是在官员选拔和任用上,过于强调能力和效忠,忽视了门第和资历,这会动摇传统的社会结构,引发官僚阶层内部的深刻矛盾。他认为,变革应当是对旧有制度的修补和完善,而非彻底的颠覆。
3. 对“法”的理解差异: 司马光主张“以人为本”,认为法律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而王安石则更侧重于“以法治国”,认为制度的力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在司马光看来,王安石过于依赖和强调制度本身,而忽略了制度执行者的德行和能力,这容易导致制度的僵化和滥用。

欧阳修:文学巨匠的道德判断,对“君子”风范的坚守

作为一代文宗,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带有更强的道德判断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文化偶像,他的话语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 对王安石“过于自信”的警惕: 欧阳修为人诚恳,反对以强权压制异议。他认为王安石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中过于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他曾在给宋神宗的信中,称王安石“不思大体,好议朝政,专以欺君”,虽然言辞激烈,但也反映了他对君臣关系中“忠言逆耳”之道的尊重。
2. 质疑变法的“利”与“弊”: 欧阳修质疑王安石变法所谓的“利”,认为其所带来的短期利益,是建立在长远的隐患之上。他更看重的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士大夫阶层的道德风范,而王安石的变法,在他看来,是在破坏这种风范,甚至是在鼓励“小人”得势。
3. 倡导“宽仁”治国: 欧阳修是宋朝“仁宗盛治”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他推崇的是一种温和、宽仁的政治风格。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更多地来自于对民心的安抚和对士大夫的信任,而非严苛的法令。

苏轼:天才的幽默与深刻的忧虑,对“不合情理”的抵抗

苏轼,这位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享有盛名的全才,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更多的是一种源于其率真性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 “扰民”的切身体会: 苏轼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对民间疾苦有着天然的敏感。他曾写下许多诗文,描绘青苗法、保甲法等给百姓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他认为,再好的政策,如果违背了事物的自然规律和百姓的承受能力,都是不可取的。
2. 对“新法”执行的批评: 苏轼并非全盘否定变法,他也承认宋朝存在弊端,但问题在于他认为新法的执行方式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出现“滥用”和“滋扰”的情况。他反对的是“以法为治”,而更倾向于“因人而治”和“因事而治”。
3. 对“名正言顺”的坚持: 苏轼在政治上,更追求一种“名正言顺”的政治秩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虽然出发点好,但其方式和过程,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不近人情”,因此他无法认同。

苏辙:温和的理性派,对“损益”的审慎考量

作为苏轼的胞弟,苏辙在政治上表现得更为审慎和理性。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更多地体现在对变法细节和长远影响的分析上。

1. 对青苗法的具体批判: 苏辙对青苗法的反对尤为集中,他认为此法虽然能缓解部分农民的燃眉之急,但其弊端在于“高利诱民”,容易让农民养成依赖的恶习,并且可能被官吏滥用,成为盘剥百姓的工具。
2. 强调“循序渐进”: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中较为温和的一位,他更倾向于改革的循序渐进,认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应当在充分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王安石的“一刀切”做法,在他看来,风险太大。
3. 对“损益”的精细分析: 苏辙对每项新法的“损益”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王安石在考虑“利”的时候,可能忽视了“弊”,尤其是在对社会整体生态和人心的影响方面。

曾巩:实事求是的学者,对“德政”的追求

曾巩是另一位重要的“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务实的风格而闻名。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更多地源于他对“德政”的追求和对变法执行的担忧。

1. 对“任官”的担忧: 曾巩认为,任何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执行者。他担心王安石过于依赖“新法”,而忽视了官员的道德操守和政治智慧。他认为,即使是好的制度,如果由不称职的官员去执行,也只会适得其反。
2. 对“民情”的关切: 曾巩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他关注变法是否真正能够惠及百姓,是否会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认为,政治应当以“惠民”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政绩。
3. 反对“急功近利”: 曾巩信奉“厚德载物”的道理,他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反对王安石那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留下隐患。

韩琦、富弼、文彦博:老成持重的宿将,对“稳定”的维护

这三位是宋朝的老臣,在宋仁宗时期就已经身居要职,他们更注重国家的稳定和政局的安宁。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更多的是一种维护既有秩序和反对激进变革的本能反应。

1. “祖宗之法”的捍卫者: 他们是宋朝“祖宗之法”的忠实维护者,认为祖宗之法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王安石变法,在他们看来,是对祖宗之法的破坏,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2. 对“权力”的担忧: 他们担心王安石的变法,过于集中权力于皇帝和少数改革派手中,这会对现有的官僚体系造成冲击,也可能给后来的统治者留下不良的先例。
3. 维护官僚阶层的利益: 作为曾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对变法中触及官僚阶层利益的措施,自然会持保留态度,这是一种出于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的自然反应。

总结而言,这群反对者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崇尚“中庸”、“仁政”与追求“富国强兵”在治国理念上存在冲突。
方式上的激进与保守: 王安石的变法手段过于激进,触及了太多既得利益,而反对者更倾向于温和、渐进的改革。
对“民”的理解不同: 反对者更侧重于“扰民”与否,以及对百姓长远福祉的关切,而王安石则更侧重于通过制度来解决国家财政和军事问题。
对“法”的认知差异: 反对者认为法律应服务于人,而王安石则更强调制度本身的力量。
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老臣们更倾向于维护祖宗之法和现有的政治稳定,反对对现有秩序的剧烈冲击。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部分积极意义,但从当时这些重量级人物的集体反对来看,王安石的改革确实触碰到了北宋政治、经济、社会多层面的敏感神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关于国家治理之道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是不同思想在碰撞中寻求国家发展最优解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规矩之一,回答问题前先说结论:题主提到的大部分人物对于自己无法从王安石所推动的官僚阶层内部改革中获得红利而感到不满。

===================================================================

老规矩之二,放点无关的东西:

===================================================================

“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好像这题下的很多答主都没有好好考虑过这句话的含义:作为官僚阶层,在没有确实可见的利益推动下是不会给统治阶级卖命的!

这就像欧洲国王们让他的封建领主们向他效忠时会允诺领主所辖领地的支配权一样,没有三分利,谁替你卖命?中国这边的官僚情况是相似的,可能只是吃相稍微好一点而已。你不能指望人人都像岳飞一样不图财不图色,天天思考“我怎么变强”,这种人百里无一。

那么对于官僚而言,什么才是他们的胡萝卜?

没错,就是更快地升迁。通过立下不世之功来攫取更大的权柄这是每个官僚都会自觉去做的事。所以仁宗年间,韩琦会在西北选拔能将、会在河北训练士卒、会在河东和契丹严正交涉;富弼会与辽主讨价还价、会在灾荒时节赈济灾民。

他们做这些,往好了说是为国为民,说实在点也是为了自己。

任用王安石的道理也一样,支持王安石新学成为官学的“一道德”就是棍子上的胡萝卜。王安石作为一代宗师,当然希望自己所学的学派能够流传千古,顺便自己学派的成员也会继续维持新法的推行,这种双赢局面老王和神宗哪里会拒绝?

回到题主的问题,题主所举的人物主要有两类:

第一是如韩琦、韩维、富弼、文彦博、欧阳修这些或多或少参与过庆历新政的政客。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在熙丰年间,他们的地位几乎算得上“位极人臣”了。

对他们而言,参加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太大的好处。比如韩琦,"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他的能力不需要一场改革再来证明,他的地位其实也不需要新的政绩来巩固,他这个级别的臣子,按照当时的宋朝官场游戏规则,哪怕是在岗位上屁事不干,皇帝都不会拿他怎么样。所以,当宋神宗即位以后向富弼问政,富弼来一句“愿陛下三十年不言兵”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路线,而是在暗示“我的出场费,陛下你出不起。”

讲道理,宋神宗也的确没办法拿出这些大佬们满意的出场费。哪怕后来他们集体反对新法,得到的待遇依然只是在洛阳或老家安度晚年,逢年过节皇帝还各种发福利送温暖,死后给个国公称号,封妻荫子。要是他们当时积极支持新法,神宗还能拿什么奖励他们?生前封国公吗?神宗倒是敢给他们敢要吗?

所以这帮老狐狸,出于“养望”的目的也好,出于“高瞻远瞩对宋神宗的真实目的有所警惕也好”,都决定了他们在熙丰年间必然要摆出一副公知范儿。什么新政策都要哔哔两句,什么朝廷时政都要投反对票或者弃权票。既能显示自己存在,又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处罚,万一改革派真的捅了大篓子他们作为发对派还能立刻上位,何乐而不为?

第二是如苏轼、苏辙等熙丰年间这样的中间派和旧党。

这些人的特点是,比较年轻,才名很高但是没有很多地方治理的经验。和楼上很多人所误认为的“王安石的新法不接地气”的论调相反,这些反对者才是真正的缺乏对当时社会矛盾的认识。

比如苏轼,苏轼早年反对新法是出于一种典型的官僚思维。他反对免役法的理由:

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然后看他反对科举改革: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况于学校贡举乎?……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必有道,何必由学乎?

一言以蔽之:“陛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老子才是替你皇帝老儿干活的,快好好把咱伺候爽了。

这样的官僚,一句话就是欠收拾。果然后来把苏轼往地方上一丢,人家三观立马变了。赈灾筑堤各种正能量,甚至对新法的态度都转变了。人毕竟还是有一点自我实现之类的愿景的,但是这毕竟不能当饭吃。

最后说一句,变法这种事和造反一样,都是you can you up 的活计,庆历新政推行没多久就失败了,法度基本没有留存下多少;元祐年间旧党上台的表演,可以看这里知道一二(

如果把王安石的政治能力换成张居正的政治能力,熙宁变法的结局乃至北宋走向会有什么不同?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相比之下,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法度虽然中间多有反复,但是的确有执行到南宋甚至南宋末年的例子。哪个更行?不用我多说吧?所以不要什么锅都推新法头上。

user avatar

题主若真心想细细了解。
《宋史十讲》、《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两本书读完基本上就完全明白了。读完这两本邓广铭先生的书,基本上局势你就一清二楚了。

但题主诚心问,我就说说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其实大宋的形势早在熙宁变法前的几十年就已经很不好了,要不然范仲淹也不会弄出个“庆历新政”来。
当时官僚机构里但凡有识之士都知道要改,大家都知道要变。
韩琦几十年前上过陈事八条、司马光也设计过类似“免役法”的变革,苏辙也在各地考察过,知道全国农田荒芜情况十分严重,更不用说军队这个谁都知道的老大难问题。
但为何,王安石的变法全是针对这些问题来的,他们还要反对?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在于王安石这个人。
王荆公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特别新想法新思维的年轻人。”他的思维太过超前。市易法不就是宏观调控的意思吗。何况,他还真有“天变不足畏”的念头……
在当时的儒家体系里,他是很难被完全接纳的,也就只有宋神宗这位年轻敢闯的皇帝才敢用他。
所以很多成名人士背后指摘,说他是“借名高以压人”、“习申商刑名之术,而文之以六经”,“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等等,先不说那些政策,连思想都不能接纳,遑论支持?
当年王荆公的《淮南杂说》甫一问世,便被人称为:“愿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可谓于孟轲相上下”的奇书,可见当时名声。奇怪的是,可这本书在南宋就失传了?注意,是在雕版印刷发达,私人印刻繁荣的大宋哦……因为打压。
政治是政治,思想是思想,哪怕你真的能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但你扭过来的乾坤、化过来的神奇到头来不属于我们老派儒家、老派士大夫了,那可是万万不行的。


五年后再看的想法:

各位的点赞让我看到了自己五年前的回答,看后实在羞愧,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这篇回答里有很多偏颇的地方,总体来说论点和论据都很幼稚,希望大家不要被我误导,但还是感谢大家的点赞。后面写我五年后的愚见。

为什么这些耆旧功勋都反对王安石呢?反对熙丰变法呢?那还得从熙丰变法的起源说起。

先说大背景:

1.仁宗无后,致使帝王世系改变。英宗自己身体太差,在位四年里一大半时间无法理政,政务基本是曹太后和韩琦富弼来主导的,等于英宗实际上没有掌握大宋帝国。之后又是突然去世,韩琦短短几年时间“相三帝扶二主”,进一步导致神宗当政早期不免出现主弱臣强的现实局面。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当时,韩琦富弼曾公亮们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在当时那个时代环境下,帝王心术很重的神宗的担心是很正常的,毕竟皇权富贵险中求,没人能担保什么。所以神宗他需要变化,不管是政策也好,人事也好,都需要一场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要有相当的成绩,让他能够在庙堂之上威重九重。

2.大宋帝国政治建设、经济体制、国内外环境确实出了问题。三冗、西北二虏、土地兼并等等,问题一个个冒出来,虽然都不会马上动摇帝国根基,但确实也踏进了温水煮青蛙的局面,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3.神宗本身是一个极具帝王心术且锐意进取,心比天高,想有大作为的皇帝。面对国力舒缓的局面,他内心深处那种一统中原的理想实在是收不住了。但他确实又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急功近利且身体欠佳。

4.王安石本人是一个水平极高的宰相。文学、经术、人品、施政俱佳,而且是在地方从政多年的实战派,他不是司马光那种走台谏官上位的路线,他太清楚底下的人是怎么做的了,也太清楚大宋帝国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他不在位就算了,既然在位他必然要奋力一博。而且他总结了范仲淹的失败,明白不能太早对吏治下手,要集中精力改变经济,待中央财政和地方民众经济好转之后,再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最终统一国家意识形态:一道德。

以上四点是我个人认为变法发动的最主要原因,大背景基本说完,开始说过程。

第一阶段:变法的预备跑。

神宗即位后,通过相关手段挤走了扶他上位的韩琦(王陶事件),紧接着又一石二鸟的找回了富弼来做首相,既稳住了朝堂,也敲打了韩琦。但是韩琦也好,富弼也好,曾公亮也好,都是很老成持旧的臣子。

神宗曾问富弼如何施政,富弼曰:愿陛下二十年口不言兵。在富弼看来这是对的,陛下未及弱冠,富于春秋,你等的起。前面几位又确实太折腾了,也必须等。可在心急的神宗看来这可不行,但放眼望去,朝中无人啊。

只好另辟蹊径。于是乎,神宗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远在江左,十几年不复出的人。早在神宗做太子的时候,韩维就像他推荐过王安石,说他经术致用,品行高洁,神宗于是马上召回了他以备大用。两人一见面,真如汤武偶相逢,变法大幕拉开。

第二阶段:变法的进行时。

王安石就位后开始着手改革,发现了和神宗一样的问题:朝中无人啊!

没人就没办法实施改革,于是乎找人。这一时期,吕惠卿、曾布、章惇、邓绾、蔡确等等新法骨干纷纷上线,提拔极快且都身居要职,但新法也确实因此快速的铺开了。

这时候耆旧开始真正发难了,手段一般的直接从政策下手,说地方民众苦不堪言、新法推进过速,一法未经验证第二法又接踵而至等等;手段老辣一点的从人事下手,说如今朝中执政、要职都是南人、闽人,提醒神宗要异论相搅。

而神宗本身又确实优柔寡断,疑心病极重,异论相搅不需提醒,曾公亮去了后,吕公弼文彦博哪一个不是变法的对立面,哪怕王安石最为得宠的时候,神宗也一直想让司马光备位政府。而政策上面,神宗也是疑心重重以至于后面变法时有反复,再加上王安石制定的政策提拔的官员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底下看风色的地方官们当然也执行的不伦不类,极左极右的现象层出不穷,初衷与实际相背离,以至于民意沸腾。

比如青苗法的本意是为了缓解地方底层民众经济压力,结果变相摊派下,成了政府敛财的工具。

还有市易法直接就是与民争利,保甲法甚至出现自残避保甲的情况。

而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新法骨干提拔过速,吸引了很大一批投机分子,借机上位,导致侥幸之门大开,权发遣就是那时候走上政治舞台的;财政上,成立置制三司条例司分权三司,很多新法收上来的财税直接收归条例司,神宗可以直接使用。在当时看来,这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新法,无可厚非。可很多人就指出,若是换个败家子只怕以后财政要出大问题,果然徽宗时期就出现了挥霍无度的情况最终导致北宋经济出现大问题,最终覆灭。

第三阶段:罢相之后。

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整整八年多的时间里虽然新法一直在进行,甚至在元丰年间还发动了元丰改制这样关于吏治的改革,神宗都没有复召过王安石来震慑朝堂。这时候很多人都看清了,就变法而言,王安石或许是发起人,但就这个帝国而言,王安石其实也不过是神宗的棋子,变法也不过是神宗加强集权的手段。与其说反对王安石,实际上还是反对宋神宗,反对自己的权利被削弱,但是他们也不能明说啊,还是只能反对王安石。

最后说个总结:王安石在熙丰变法时期的很多政策确实太过于超前,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不可避免会出现走样,变成政府敛财的工具。而他为了开展变法又过速提拔了太多人,导致侥幸之门大开,最终对北宋的政治体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当时韩琦、富弼文彦博们明显也发现了这点,反对变法也是自然了。

user avatar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桑弘羊甚至商鞅这类本质上都差不多,大幅度压榨平民暴增中央财税及增强军事实力。

宋常年被辽,西夏两国同时虎视,中前期还要与唃厮啰之类的吐蕃势力交战,所谓冗员冗费冗兵,其实大部分财政支出都给了军队,边境有着大量的常备兵,冗员冗费对比冗兵只是小巫见大巫。同时宋神宗志向远大,典型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皇帝,这类皇帝基本上都是大幅度收拢权利,增强皇权,削弱士大夫制衡能力,使得达到一个“独裁专制”的局面以提高自身施策效率。

欧阳修,富弼这类人以前都是庆历新政的拥护者,为了鼓吹王安石变法把他们想象为保守派属实不妥。事实上这些人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士大夫,除了富国强兵外,民生是他们更看重的事,就像庆历新政的主要改革对象是官僚,而不是从民间攫取财富,所以保守派官僚都聚集在吕夷简的旗下反对对自身利益的改革。而王安石变法是想要从民间搜刮财富用来加强国家财政,军事力量,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的迷弟欧阳修成为反对者是必然的,范仲淹一生都在为民生奔波,欧阳修寻着自己偶像的路必然会反对王安石变法对民间的压榨。而神宗当时一系列的集权改革,甚至成为了徽宗朝猝死的一大原因,因为士大夫失去了制衡皇权的能力同时又遇到了轻佻不可君天下的端王。

当今网络的人鼓吹王安石变法只是因为受了时代,教育之类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武皇流风格,民生如何无所谓,民族尊严,扩张第一,集权,集权,爆兵爆兵,打打打,扩核扩核,本质上喜欢的都是军国主义,fxs,就像你看如今经常会评价这个,黑谁,吹谁政治正确很明确的百度历史吧,主要受众可都是当初二战吧暴毙后流窜过去的那些自五工业党fxs,fxs能怎么评价历朝历代还需要多说吗?nazi德国做智商测试的一个题目竟然是考有关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知识。

user avatar

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宗旨就是错的

一个政治措施,包括发起的宗旨,也就是要达到什么目标;路线,也就是为实现目标而规划的指导原则;政策,也就是按原则制定的具体办法;执行,通过实际工作把政策落实下去;结果,也即是目标是否完成

现在讨论王安石变法,现在一些人总是在政策、执行层面讨论是非,也就是政策是好的,执行被扭曲了,背离政策的初衷,所以遭到反对,才失败

但是,根本原因,是前者对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就不认同;前者主张的是“民富国强”,而王安石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也就是,民,在王安石变法要做到的目标里,是摆在很朝后的考虑,甚至,是可以牺牲的利益相关方;这与前者把民富做根本的追求,是基本原则对立

而两者对立如何在具体措施里体现呢?说司马光上台后所谓尽费新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现在有人(郑峰)把司马光的改动与新法的措施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国策的区别来了:

1.青苗法,彻底废除;这中间也有反复,元祐元年二月废除青苗法后,不久范纯仁又提出类似的政策,开始司马光同意了,理由是范纯仁的办法反对抑配(摊派),是所谓与司马光对立的苏轼跑到司马光家里,苦口婆心让司马光认识到,只要新法还考核利息收入,青苗法一定会抑配而走上害民的路,这是以商业牟利搞高利贷一定会有的真需要的因为高风险而不贷、没风险的不需要贷款而被强制贷款缴纳利息;除非像现在搞政策扶贫贷款,不考核生息而考核脱贫,不怕折本,不然青苗法一定只会是害民;最后明白过来的司马光带病上朝,把范纯仁骂了一顿,彻底废掉了青苗法

2.免役法:司马光废免役法,但是并不是直接恢复成差役法,他废除免役法后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

免役法里对衙前役的办法保留继续实施免役法,但是明确承担衙前役时首先选派地方官府里的吏胥服役,理由是他们常在官府走动,对官府的行为方式熟悉,能减少损失,他们是内行,而且不容易被官府压榨;另外就是有钱,出事可以找他们赔偿

其他乡役则废除收免役钱,恢复差役法,而理由呢,因为现实里自从实施保甲法后,地方官府把乡役转嫁给保甲免费负担,省下来的钱都当财政收入了;这种现象熙宁七年神宗就问过王安石:现在乡役都由保甲负担还不给人家支付劳务费,这与当初实施免役法的说辞不符,该不会失信与天下吧;结果还是继续,免役钱收着,差役还继续出;司马光就干脆,钱那就别收了

合法化代役,代役是老百姓请人代替自己服差役,本来是私下的操作,司马光给他阳光化了,百姓不愿意出差役可以自行找人代自己去服役,价格自己去谈,只要有人去把差当了,不限制一定是本人;而这个政策的发展的结果,就是南宋时乡村出现义役,啥意思呢?就是乡里几十户人家一起凑钱,安排一个专门去服差役的去官府当差,其他人安心在家从事生产;这种安排里与王安石免役法的区别,是把选择权交给了老百姓自己,而雇役的价格,也是老百姓自己定,免去了贪官污吏中间过一边手

因为服役是按户等负担不同的差役,所以重新核实财产等级,为了避免官吏把穷人户等升高增加负担,引入行政复议制度,老百姓觉得自己划等不对,可以提出重新划等的要求,一起查实财产,确定应负的差役等级

从司马光的改动看的出来,司马光的改革宗旨,核心就是赋权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参与决定自己出差役的方式和参与决定自己差役水平的过程

3.保甲法:废除团操(不论农闲农忙,每五天一次训练),实施每年冬天一个月的训练;这不能叫废除,只能说是调整;

4.保马法:恢复官府养马,延长保马法农户的交马时间,减轻养马户的负担;这实际上也不是废除,而只是改良

5.将兵法:开始准备废除,但是经与兵部讨论,将兵法继续,恢复了更戍法,反而把旧法里那些军职给废除了;这里体现司马光对将兵法改革只是对造成官僚体系肿大不满,至于瘦身,只要减少官吏,对于采用那种制度他并不固执;

6.农田水利法:保持,继续推进

这是司马光对新法的态度,我们看实际上司马光并不是对新法的具体措施不满,改的是针对害民的部分进行调整,实际除了青苗法外,其他都没搞一刀切,而是按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而原则,是扩大百姓的自主权,搞官退民进

再如苏轼在元祐任杭州刺史期间,按阶级分析法对免疫法和差役法在民间进行了利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杭州百姓中间,富裕地区拥护免役法,贫困地区支持差役法,而同一地区,富户和贫户支持差役法,中等户支持免役法;等等,最后得出结论,是:免役法伤害的是富户和贫户,得利的是中等户;而差役法相反;经济原因是:富户有利承担差役,免役法让他们同等的差役支付更多的免役钱,而贫户差役法不负担差役,免役法收助役钱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是中等户基本前后负担差异不大,而省下时间可以自主安排生产,有好处;苏轼的调查,也说明,司马光他们说的为民,并不是现在人所谓民是富人,差役法除了方便了富户外,差役法也确实是受贫困户、困难户欢迎的

作为行政经验丰富、对历史兴衰教训铭记在心的前者那些名臣们,当然知道,老百姓过不下去是要造反的,这种过不下去,不是所有人过不下去,而是只要一部分最穷的人过不下去,就要出事;任何政策的制定,他要能保底;看着王安石变法在增加那些底层贫困人口的负担,他们当然会反对:你富国强兵,不要在外战没搞出什么名堂的同时,再把内部搞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这群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熠熠生辉,他们是北宋文坛的泰斗,也是政坛的重要人物。当王安石这位改革家横空出世,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一系列激进变法措施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人生经历以及对国家.............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要探究司马光评论历史人物时何以如此理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史学思想以及他所遵循的治史原则。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这位北宋名臣兼史学家的独特历史观。一、 时代背景:熙丰变革与保守派立场首先,要理解司马光的理智,就不能不提他所处的北宋中期,尤其是熙宁变法时期。王安石推.............
  • 回答
    关于《少年司马光》第一部观看人数不如预期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首先,从题材本身来说,《少年司马光》虽然以“少年”冠名,主打的是司马光童年的成长故事,但它毕竟是历史题材的改编。即便加入了许多戏剧化的处理,让司马光在少年时期就展露出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并且将“砸缸”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作.............
  • 回答
    在探讨司马光是否“把河湟地区卖给西夏”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历史事实,并避免以现代的“卖国”观念来套用古代的政治行为。首先,司马光本人并没有在生前“卖”过河湟地区给西夏。河湟地区(大致指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属于吐蕃故地)是在北宋时期,由于与西夏的长期军事对峙和战略考量,经过一系列复.............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些在正史中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怎么到了小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丑角”?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叙事、文学创作、读者期待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一、 文学创作的“戏剧化”需要:忠实历史vs.好看故事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历史小说.............
  • 回答
    司马光,这位千古留名的史学家,以其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这部巨著,历时十九载,集史学、政治、军事、哲学等大成,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文献。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位洞察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的大家,为何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未能为北宋的皇帝献上足以扭转乾坤的.............
  • 回答
    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老臣后代之所以大多未能站出来保卫曹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权力结构、政治环境、利益考量以及历史的必然性等诸多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权力基础的 erosion:曹操老臣及其后代的地位变化 老臣们的“世袭”权力.............
  • 回答
    司马懿的形象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妖魔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其中确实包含统治者出于政治考量而进行的宣传和塑造,但并非唯一因素。这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文学创作、民间传说、政治策略以及后世解读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统治者的需要:为晋朝政权的合法性奠基这是司马懿被“.............
  • 回答
    关于司马懿穿上诸葛亮送的女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历史段子,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它更像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通常是基于《三国演义》或其他民间演绎。我们不妨就从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来细说。故事的起因,通常是为了描绘诸葛亮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在《三国演义》中.............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司马懿:严苛家教下的政治野心与子孙的成功之路司马懿的家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苛”。他本人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政治嗅觉敏锐,对权力的渴望更是赤裸裸的。这种性格必然会渗透到对子孙的教育中。1. 严酷的训练与政治洗礼:司马懿深知,在曹魏政权下,想要立足甚至更进一步,靠的绝非一时之勇,而是长久的隐忍.............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司马迁将陈胜写入《史记》的世家之列,这在当时是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也因此引发了后世许多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以及陈胜起义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史记》的体例。司马迁设“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分别对应着帝王、诸侯、一般.............
  • 回答
    司马懿与德川家康:一壁之隔的“奸臣”与“英雄”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常常被后世反复咀嚼、争论不休。司马懿和德川家康,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相似的政治手腕,相似的权谋手段,相似的在乱世中崛起的经历,却为何一个被冠以“奸臣”之名,一个却被奉为“英雄”?这其中的缘由,.............
  • 回答
    说起终结乱世、开创盛世的君主,人们往往会想到秦始皇、汉光武帝刘秀等人。相比之下,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似乎没有那么高,这其中的原因也颇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的差异与王朝的性质首先要明白,司马炎终结的“乱世”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
  • 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对兄弟在三国末期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尤其是他们围绕家族权力进行的布局和争夺,常常让人好奇:为何在如此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而非像历史上其他兄弟阋墙的例子那样反目成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他们的家族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道.............
  • 回答
    空城计之所以成了千古流传的计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司马懿最终选择了“不放一箭”离开,而不是选择杀死诸葛亮。这其中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权谋和对局势的精妙判断,绝非简单的一时疏忽或心慈手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司马懿的冷静判断与对诸葛亮的深刻认知: 诸葛亮的声望与能力: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
  • 回答
    好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实力对比以及历史时势的博弈。同样是“托孤”,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可谓环环相扣,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从 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接受的是曹叡的托孤。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年纪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