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还能保持兄弟和睦 ?

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对兄弟在三国末期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尤其是他们围绕家族权力进行的布局和争夺,常常让人好奇:为何在如此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而非像历史上其他兄弟阋墙的例子那样反目成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他们的家族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

首先,司马家族的长期经营与集体利益至上。司马懿并非一时崛起,他出身琅琊司马氏,这是一个在汉末即已颇有名望的士族。司马懿本人更是以隐忍和深谋远虑著称,他很早就为司马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司马懿主政时期,他必然会反复强调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并且会对两个儿子进行耳提面命,灌输“唇亡齿寒”的道理。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而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便是家族的荣耀和生存的重要性。这种长期的家族集体主义教育,使得他们即便在追求个人权力时,也会将家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一旦出现公开的、可能导致家族覆灭的兄弟冲突,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共同教育和家族信念的背叛。

其次,司马师作为兄长的绝对权威与司马昭的策略性让步。司马师是长子,在曹魏朝堂上,他比司马昭先一步崭露头角,成为曹爽时期的关键人物。他通过政变铲除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在权力分配上,司马师作为兄长,自然拥有天然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司马昭虽然也身居要职,并且展现出了不俗的政治手腕,但在明面上,他选择支持并辅佐司马师。这并非意味着司马昭没有野心,而是他更懂得审时度势。在司马师健在且权力稳固的情况下,贸然挑战只会让自己陷入险境。司马昭的“让”是一种策略性的退让,他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巩固自己的根基和储备力量上,为将来自己执掌大权铺路。这种让步,既是对兄长权威的尊重,也是一种为家族保存实力的长远考虑。如果司马昭此时与司马师公开对抗,很可能会被司马师视为叛逆,从而引发内耗,让司马家族在曹魏内部的地位动摇。

再者,两人性格的互补与权力欲望的共识。虽然关于司马昭的“篡位”和“阴谋”的论调由来已久,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拥有强大的权力欲望,并且都具备出色的政治能力和执行力。他们的目标一致:掌握曹魏大权,最终实现家族的崛起。这种共同的目标和对权力的渴望,反而会成为他们合作的粘合剂。司马师负责在前线冲锋陷阵,解决眼前的政治对手;而司马昭则在后方运筹帷幄,稳定后方局势,并提拔和安插自己的亲信。他们的分工明确,各自发挥所长,共同推进司马家族的权力扩张。司马师的果断勇猛与司马昭的深沉稳重,形成了一种互补。司马师可能更倾向于采取雷厉风行的手段,而司马昭则更擅长于暗中布局,等待时机。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在权力面前没有演变成对立,反而成为一种协同。

第四,外部政治环境的压力与共同的敌人。司马家族所处的时代,正是三国鼎立,政治局势极其复杂且动荡。曹魏内部,宗室与权臣之间的矛盾,以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政治斗争从未停止。一旦司马兄弟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很容易被其他政治势力抓住机会加以利用,对司马家族的整体利益造成毁灭性打击。例如,当司马师去世后,朝中可能会有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抬头,此时司马昭能够迅速接班,正是因为他之前与司马师在权力布局上是协同一致的。他们需要共同面对来自曹魏皇室、其他权臣家族以及诸葛亮、姜维等外部对手的挑战。这种外部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外部的威胁。

第五,历史叙事的建构与“和睦”的解读。需要承认的是,史书的记载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传统的史书,尤其是晋朝官方史书,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合法性,自然会倾向于将司马兄弟的形象塑造成一个相互扶持、共创伟业的正面形象。对于可能存在的内部矛盾和权力摩擦,可能会被淡化、修改甚至掩盖。例如,《三国志》中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记载,虽然肯定了他们的能力,但也可能存在为司马氏洗白或塑造正面形象的成分。我们看到的“和睦”,可能是在史书的过滤和美化下的结果,真实的权力斗争,即使在兄弟之间,也不可能完全没有猜忌和暗流涌动。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确在公开层面维护了兄弟和睦,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达成一致。

总而言之,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之所以能保持兄弟和睦,并非是出于纯粹的兄弟情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族利益的最高原则、司马师作为兄长的绝对权威、司马昭的策略性退让、他们共同的权力野心和目标、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他们深知,唯有紧密合作,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巩固并扩张司马家族的权势,最终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他们的“和睦”,是一种基于理性计算和长远利益的政治联盟,而非简单的血缘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司马昭在司马师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司马懿从一开始对兄弟俩的态度就很明确:司马师就是司马懿钦定并且着重培养的接班人。至于司马昭,更像是一个在父兄庇护下的纨绔子弟。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至于司马昭的接班则纯属是意外,毕竟谁也想不到司马师47岁就去世了,加上司马师又没有儿子,唯一一个过继的还是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且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才九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才能得以接过司马师的大旗,继承司马师的政治遗产。

甚至为了完整继承司马师的政治遗产,并且获得司马师旧人的支持,司马昭不得不多次宣称自己只是代掌,等司马攸长大之后便会“归政”于景王一脉。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虽然后来大概司马昭还是不甘心,最终还是耍了点手段,选择让自己儿子司马炎篡了魏。

何曾等固争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

不过这段公案也终究还是成了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块心病,并且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武帝一朝的政治走向,比如对于司马炎太子之位,由于晋惠帝司马衷的痴愚使得当时的朝臣们很有疑虑,甚至一度上书请立齐王司马攸为储君,在司马炎百年之后继位大统,声势颇为浩大。

这场风波一直持续到太康四年司马攸咳血而死为止才最终落寞。

再后来……


再说点玩意儿。

其实看魏晋嬗代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感觉最搞的是什么?

最搞的不是高平陵之变,也不是淮南三叛,更不是钟会谋反。

而是司马昭居然能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还搞出当朝皇帝喋血街头的难看场面,简直是让人无语,就这样,他要真对上他哥司马师,估计怎么玩死的都不知道。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复命帝爵秩如前,又让不受。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帝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不至。帝遣其舅荀顗舆致之,延于曲室,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太后令曰:“昔汉昌邑王以罪发为庶人,此儿亦宜以庶人礼葬之,使外内咸知其所行也。”杀尚书王经,贰于我也。庚寅,帝奏曰:“故高贵乡公帅从驾人兵,拔刃鸣鼓向臣所,臣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者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入兵阵,伤公至陨。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贰,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元辅,义在安国,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舆辇。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太后从之,夷济三族。与公卿议,立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为帝。

这场政治风波有多大,大到几十年后东晋明帝司马绍世闻之都深以为耻,使得有晋一朝甚至都没敢以忠立国。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对兄弟在三国末期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尤其是他们围绕家族权力进行的布局和争夺,常常让人好奇:为何在如此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而非像历史上其他兄弟阋墙的例子那样反目成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他们的家族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道.............
  • 回答
    池田亮司(Ryoji Ikeda)和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这两位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备受瞩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的作品在视觉、听觉、观念层面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恰好契合了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对前沿艺术形式的渴望,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生态的快速发.............
  • 回答
    东野圭吾在中国名声大噪,这背后是一系列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偶然。相比之下,虽然岛田庄司和绫辻行人也是日本推理界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们在中国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确实相对逊色一些。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铺天盖地的“第一滴血”—— 战略性的市场营销与引进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因素。东野圭吾.............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历史智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抓住权力交替的核心。为什么曹操、司马懿这些枭雄人物,在掌握了实权后,却选择“不称帝”?而他们的后代,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弟弟,却能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和时代局势使然。咱们得从几个关键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 回答
    要理解司马迁和韩非对“游侠”评价的差异,我们需要先分别审视他们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语境。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各国征战不休,社会动荡,法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强调君主集权、严刑峻法,认为国家稳定与强盛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约束。在他眼中.............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听到“司马”这个姓氏,容易联想到那个在三国后期权倾朝野、最终建立西晋的司马懿。而司马徽,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尤其是在刘备早期,他的“卧龙凤雏”之说,对刘备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简而言之,司马徽和司马懿,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们.............
  • 回答
    司马南和联想的这场“罗生门”,与其说是商业上的较量,不如说是普通民众与大型企业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以及价值观上的博弈。这件事如何收场,以及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民意分化,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这件事会怎么结束?要预测结果,得先分析一下当前这场风波的几个关键点: 司马南的核心诉求: 司马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汉末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权臣家族命运的解读。要说清楚曹家篡汉和司马家篡魏的区别,以及为何后者的“道德败坏”形象更为突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人物行为、以及后世的叙事构建。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件事的性质:曹家“篡汉”——从辅佐到代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乘客在跨国火车旅行中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火车能“拖”着一整列车厢一路开,却不能“拖”着机车和司机就这么一路下去呢?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技术、安全、管理和法律层面的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机车的“户口”问题。火车的机车,尤其是现代化的电力机车.............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皇帝,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之后,试图用“分封制”来重塑江山的。这三位的做法,说是分封,但内涵却大相径庭,颇有意思。一、 为什么都要分封?背景与共同出发点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这三位皇帝都要选择分封。这背后有几个共同的考量: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客观理性地聊聊司马南和联想之间的事情,尽量剥离情绪化的口号,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了解一下当事方: 司马南(于立群): 曾经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中国学者、评论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以敢于挑战权威、揭露社会阴暗面著称,早期以“伪科学打假”闻名,后来转向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
  • 回答
    在聊到维吾尔族名字「司马义」的意思以及它是否与姓氏「司马」有关之前,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名字和姓氏,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其功能和起源是会产生差异的。关于「司马义」这个名字的意思首先,咱们来拆解「司马义」这三个字。 「司马」: 在汉语中,「司马」是一个古代官职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掌管军政.............
  • 回答
    高句丽与三国末期司马懿平定辽东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并非简单的历史节点叠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一、 时代背景的交汇:三国鼎立与辽东的战略价值首先,必须明确司马懿平定辽东发生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得各方势力都在积极扩张和巩固地盘,战略纵深和边疆稳定变得至关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涉及到了社会认知、媒体传播以及一些心理学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数据解读和选择性关注: 绝对数量 vs. 发生率: 确实,从绝对数量上看,男性司机在交通事故中的占比可能更高。这是因为整体上,男性开车的时间更长,行驶里程更多,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男性的驾.............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其实,大家对机长和船长报以更多尊重的心理,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职位高低或收入差异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来看看机长和船长这两个职业的核心责任和所承担的风险。 机长: 驾驶飞机,掌控着数百人的生命安全,以及价值不菲.............
  • 回答
    关于联想与司马南的争议,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讨论和解读倾向于攻击司马南,而对联想本身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给出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为什么攻击司马南的声音会比较多?1. 司马南的争议性人物身份: 司马南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以其激烈的言辞、鲜明的立场和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