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是诸葛亮?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

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圣人”形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呕心沥血,一生未曾懈怠。这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在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是最受推崇的品德之一。

忠诚不渝的标杆: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刘备死后托孤于他。在蜀汉国力弱小,北伐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北伐,即便是失败,也从未动摇过“兴复汉室”的初心。这种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他在后世眼中,成为了忠臣的典范。相比之下,司马懿虽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生涯更多的是围绕着家族利益和魏国政权的稳固展开。他辅佐过曹操、曹丕、曹叡,最后更是忍辱负重,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大权,为司马氏篡权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走向来看,他无疑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但那种“舍生取义”的道德光辉,却是诸葛亮所独有的。

智慧的化身与“神算”的传说: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这些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虽然很多情节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但这些故事已经构筑了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近乎神明”的形象。他不仅有军事谋略,更有治国才能,发明了木牛流马,平定南方,使得蜀汉政权得以稳定。这种多方面的才能,加上“神算”的光环,让他在人们心中成为智慧的代名词。司马懿当然也聪明,他的忍耐和布局才是他最大的智慧,比如他等待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的离世,才动手夺权,这是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但他没有诸葛亮那种“未卜先知”的传奇色彩,更多的是一种沉稳和算计。

二、 文学的塑造与艺术的升华:演义的力量

不得不提的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极大的篇幅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无疑是这部小说中最璀璨的明星。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极致描绘: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自带光环,每一次计谋都令人拍案叫绝。小说不仅强调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更突出了他的仁德、谨慎和牺牲精神。这些被反复放大和渲染的特质,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塑造了一个不可动摇的“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司马懿的角色定位: 相较于诸葛亮,《三国演义》对司马懿的描绘则复杂得多。他被塑造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对手,是诸葛亮北伐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小说中,司马懿的许多行为都被赋予了负面解读,比如他为了自保而装病,以及最终发动政变。虽然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展现,但作为诸葛亮的“反派”角色,他的形象自然不如诸葛亮那样光明磊落,难以获得普遍性的赞誉。

三、 文化心理与民族情感的投射:对理想化人物的渴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集体潜意识里,人们往往更渴望看到一些能够代表自己理想和情感寄托的人物。

“忧国忧民”情结: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忧国忧民”四个字来概括。他身处乱世,心怀天下,即使在蜀汉已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试图通过北伐来恢复汉室的荣光,解除百姓的疾苦。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resonate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mphasis on civic duty and public service. People see in him a reflection of their own aspirations for a just and prosperous society, and his failures are viewed with a sense of tragic nobility.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末路”的悲壮: 诸葛亮在相对弱小的蜀汉政权,面对强大的曹魏,能够屡次与之抗衡,他的成就显得尤为不易。而他最终北伐未成,病死五丈原,更是增添了一层“英雄末路”的悲壮色彩,这种悲壮感极具感染力,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敬意。司马懿虽然最终赢得了权力,但他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冷静的政治斗争,缺少了那种为理想而战、最终功败垂成的悲剧美感。

对“智者”的崇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智慧的传统。“智慧”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诸葛亮集忠诚、智慧、仁德于一身,他的形象完美契合了人们对“智者”的最高期待。人们愿意相信有这样一位全能型的贤臣,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而司马懿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权谋和隐忍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如诸葛亮的“巧思妙想”那样直观和容易被大众接受。

四、 历史评价的延续与演变:官方与民间的合力

历史评价并非一成不变,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却经久不衰,甚至愈发耀眼。

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自诸葛亮去世后,历代统治者都将他视为忠臣的楷模,大力宣扬。唐宋以后,更是出现了“武侯祠”遍布全国的现象,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这种官方的推崇,极大地巩固了他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民间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国演义》的流行,使得诸葛亮的故事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说书、戏剧,还是日常的聊天,诸葛亮的名字总是会被提及,他的事迹也代代相传。相比之下,司马懿虽然在学术界和政治领域受到高度评价,但在民间影响力上,却远不如诸葛亮那般家喻户晓。

总结一下:

诸葛亮之所以能千古流芳,不是因为他比司马懿“更伟大”或“更成功”,而是因为他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完美,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物的期待。他身上集聚了忠诚、智慧、仁德、牺牲等多种优秀品质,并通过文学作品的极致渲染,成为了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而司马懿,虽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形象更多地停留在现实的政治斗争层面,他的智慧更多地体现为隐忍和算计,这使得他在大众心目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都不及诸葛亮。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压倒”了司马懿,不如说诸葛亮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他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关于忠诚、智慧和理想的永恒象征,自然也就更容易赢得千古的赞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内容较多,建议分段观看


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死忠粉怒喷路人粉的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诸葛亮的粉丝,《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发问:“魏征和诸葛亮谁更贤能?(征与诸葛亮孰贤)”

宰相岑文本接过李世民的话茬,回答说:“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好丞相,而且是军事家,魏征的才能没法跟诸葛亮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再譬如李靖,历代武将中的诸葛第一吹: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

到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修撰《晋书》,主持修书的两个人,也是诸葛亮的铁粉,为了写《晋书》,这俩人就先开始翻《三国志》,翻着翻着,就翻出了事。

因为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评论诸葛亮的话: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真可谓是治国的良才,能与管仲、萧何所匹肩。然而连年兴师动众北伐,却未能成功,大概将兵韬略,不是他所擅长的。)

捅马蜂窝了。

我家葛公千古完人一个,你一个写史书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你懂个屁的诸葛亮。

有一说一,陈寿的评价算是很客观了,怎么着也算是个路人粉。

但这俩人不管那么多,直接在《晋书》里开始骂:

或云(注意这两个字)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据说丁仪、丁廙在魏国享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可以给我千斛米,我会给你们的父亲写传记”。丁家没有人给他,于是陈寿最终也没给他俩立传)

写史书,讲求的是真实严谨,即便是援引他人的史料,也要注明出处,譬如《三国志》中:

傅子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都是为此,大概类似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而“或云”的意思,是“有人说”、“我听说”。

重点还在后面: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所诛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被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所以陈寿给诸葛亮立传的时候才说“诸葛亮不擅长将兵韬略,没有应敌的才能”,又说“诸葛瞻只擅长工书,名不副实”,大家因为这一点都看不起陈寿)

整体概括一下,就是这俩写史书的编了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万恶的陈寿小人,卑鄙贪财,信口开河,修史不正,由于诸葛亮曾经处罚过陈寿的爸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看不起同僚陈寿,所以猥琐的小人陈寿投奔晋朝之后,才会挟私报复说“诸葛亮将略非长”。

有趣的是,这俩人的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另一位亮吹李靖的支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讲解诸葛亮阵法时曾特意记载:

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编)纂述以闻。

(这些史官很少有懂得兵法的,所以必然无法记录真实的阵法精要,但我李靖不敢不遵从皇帝的命令,所以尽快编纂好上呈。)

内涵的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此外,唐朝名相裴度也用委婉的语气说过:诸葛亮齐法厚德,存人举政,平四海,倾五服,陈寿他懂个几把。

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此所谓精义入神,自诚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
——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铭》裴度


守❤护❤全❤世❤界❤最❤好❤的❤亮❤亮

而开头所提到的主持编《晋史》,大骂陈寿的俩货,一个叫魏征,另一个叫房玄龄。

魏征后来亲自撰写了《诸葛亮纪功碑》。

房玄龄则题写了《李暠写诸葛亮训诫以勖诸子》。

不怕粉丝能打架,就怕粉丝有文化。


以下正文:

别说跟司马懿比了,就是茫茫华夏五千年,也很难找到几个皇帝、文臣、武将、人民这几大群体,不同阶级全都赞誉的人。


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东晋加封武兴王

唐太宗李世民:“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宋朝赐英惠庙,加号”仁济”

元朝加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帝王高”时,选从祀名臣37人,“忠武侯与拥焉”

努尔哈赤:“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文臣: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王羲之: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

李白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塑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双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地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杜牧

若非天夺去,岂复虑能支。子夜星才落,鸿毛鼎便移。

邮亭世自换,白日事长垂。何处躬耕者,犹题殄瘁诗。

元稹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刘禹锡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孟浩然

沿洄洲渚趣,演漾弦歌音。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岑参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杨万里:

人似隆中汉卧龙,韵如江左晋诸公。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掉头梁甫吟,羞与众争光。

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范仲淹

留侯武侯者,将相俱能任。决胜神所启,受托天所谌。

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朱熹

英姿俨绘事,凛若九原作。寒藻荐芳馨,飞泉奉明酌。

公来识此意,顾步惨不乐。抱膝一长吟,神交付冥漠。

文天祥

几年荆益龙骧誉,一日潇湘鵩谶悲。天下皆传清献节,人心自有武侯碑。

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王阳明

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

(以上诗词特意挑选《三国演义》成书之前)


武将

李靖

“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

“臣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

“方生于步,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八阵为六,武侯之旧法焉。”

岳飞:读《出师表》而不泣,则其人必不忠也。

(感谢评论区纠正,这应该是南宋文人安子顺说的,但岳飞过武侯祠时曾亲自手书《出师表》,其碑刻现为项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人民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桓温征蜀,见一小吏,年百馀岁,即恪也。温问:“诸葛丞相今与谁比?”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对皇帝来说,他是鞠躬尽瘁的忠臣。

对文臣来说,他是为政有序的智者。

对武将来说,他是进退如风的武侯。

对人民来说,他是公正无私的贤相。

他凭什么不能千古流芳?


7.27更新

我之前曾经说过,有些人,需要获奖来证明自己。

而有些奖,则需要颁给合适的人,才能保证它的权威性。

像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李易峰和Angelababy获百花奖风波、迪丽热巴的金鹰水后、乃至于近年来饱受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都不外乎如是。

这种感觉,也同样适用于诸葛亮。

诸葛亮其实不需要我们评价他什么,一千八百年以来,对他的评价已经足够多了,给他评价的人排面也都足够大了,不在乎这几十年会有什么风波,真想翻案,先把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朱熹王阳明魏征房玄龄王安石李世民康熙乾隆这一票人打翻再说。

反倒是,能对诸葛亮做出正确评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智商在线,道德观正常的人。

我们也不是说非要把诸葛亮捧上神坛,那毛主席还说了:

“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他是人,他不是神。

毕竟无论如何,他确实没有完成他的夙愿,安汉兴刘,统一全国,对他来说遥遥不可及。

可他做完了一切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这就够了。

什么叫鞠躬尽瘁,什么叫死而后已,什么叫“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如果能选择,他肯定不会想做诸葛亮,他想做姜子牙,做张良。

可明知几乎做不到,却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希望越来越渺茫,依然没有放弃,直到最后那天到来,依然没有放弃。

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

想聊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当然有的讨论。

可非要去攻击他的人格,这难道不是鸡蛋碰石头?

而就算是比相对短板的军事能力,诸葛亮也完全不落下风,毕竟一矿打九矿,还能压着对面打,李世民都不由得对司马懿开嘲讽: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比为政能力,诸葛亮碾压司马懿。

比道德人格,更是秒的司马懿渣都不剩。

就好比学渣碰瓷学神,最强的一科还比不上人家最弱的一科。

这么个表现,哪里来的底气跟诸葛亮争“千古流芳”的名号?

也有人说,诸葛亮太假,我就是不相信会有这样的道德完人。

武汉大学的赵林教授推算过,从古到今,我们一共有过800亿人口。

八百亿分之一的概率是个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阴雨天拉一万三千多个人出去,然后这一万多人同时被雷劈死。

这八百亿个人里面,难道真的出不了那么一两个道德近乎完美的人?

以我们凡夫俗子的思想去揣摩诸葛亮的境界,无非是蟪蛄不知春秋罢了。

我们评价他,憧憬他,仰慕他,不是因为我们想让他变成什么样。

而是我们想让自己变成什么样。




7.28更新

有人会说诸葛亮以一偏远之地,连年北伐中原,这难道不是一种穷兵黩武的表现吗?难道对百姓不是一种压迫吗?

恰恰错误,诸葛亮所做的与想做的,从来都不是压榨民力进行国家之间的战争倾轧。

举个不那么严谨的例子,魏国实力100,经济潜力100,魏国从这现有的100拿出50来运作战争,剩下的50用于人民。

蜀国实力50,经济潜力70,蜀国开发出了所有的经济潜力,用60运作战争,剩下的60用于人民。

所以我们能看到,三国里面,反而最弱小的蜀国“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而在对外作战上,却又“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

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三国的部分,分为了四个板块:

黄巾起义、三国鼎立、西晋统一。

还有一个板块,叫诸葛亮治蜀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挺不以为然——毕竟其他三个都是讲天下大势,突然插进来一个偏邦治国,还是有点突兀的。

看完以后,我却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治蜀这一集,是《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有关三国内容的部分中,最精彩,最有深度,最能升华内容的剧集。

来看诸葛亮治蜀都讲了些什么

第一,水利

李冰父子开凿了都江堰,这个大家都知道,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长久以来,自秦治蜀郡以后,都江堰一直处于废弃状态。



















在都江堰景区,有一个记载了后世护堰事迹及12位护堰名臣的碑刻,被称作堰功道,其中诸葛亮在碑刻上的名字及其青铜雕像,均排在第一位。


第二点,井盐。













发现了吗?诸葛亮从来不与民夺利,而是与民共利,其开发的盐井,至今在四川长宁、自贡等地还残存着大量遗址。

第三点,冶铁业

























第四,丝织业





















(带头资敌,魏国的内鬼找到了,建议击毙)




(看到这已经非常有跪感了)




(再次重复,诸葛亮一直就是与民共利,而非与民夺利)


















(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因为言语激烈被踢出直播间)




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发明吧:

馒头,别名“蛮头”,相传为诸葛亮发明;

蔓菁,别名诸葛菜,为诸葛亮担任军事中郎将时向当地百姓询问并推广种植的蔬菜;

诸葛鼓,佧佤族传统乐器,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铜鼓,佤族中仍然传颂着诸葛亮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耕种的歌谣。
















班洪事件:

1927年,英国侵略者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1933年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地区的银矿,激起佤族各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与班佬王邀集周围部落,剽牛立盟,效忠并供奉他们历代所尊崇的“阿祖阿公”神像——诸葛亮,誓逐英军,并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虽被英军炮毁十余村寨,仍坚持斗争,终于在当地兄弟民族支援下击退了入侵者,收复了失地。

根据傣族当地的传说,佛寺大殿屋顶也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诸如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地雷这些难以还原的发明,严谨起见就不说了。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穷兵黩武吗?

没有,相比穷兵黩武这个词,诸葛亮一直在做的,更像是富国强兵。

这还仅仅是益州一地,如果再加上荆州呢?如果真的能统一全国呢?

以诸葛亮的治国之能,很难不再出一个治世。

他本是治国之才,不是攻城陷阵之人。

他的军事家名号,明明就是被活生生逼出来的啊。

user avatar

因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古代什么职位最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东宫的太子,也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自古以来凡居此位者结局大多只有两个,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诸葛亮开创了权臣的第三个结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谓逆天。一般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依附自己,势力必然膨胀,皇帝很难不产生忌惮,再加之身边小人离间,保障君臣和睦难度很大。作为实际的执政者,在执行政策时难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权力极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条不断揽权以求自保的不归路。

从自身而言一朝掌握无上权力难免陷入利令智昏的地步,即便自己修养很高也保不住下面的家眷、家奴仗势欺人。霍光对于汉朝也可谓兢兢业业,但其妻霍显为了能让女儿上位居然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霍光的家奴也仰仗主子的权力作威作福,有首《羽林郎》的乐府诗便刻画了霍光家奴冯子都仰仗主子势力胡作非为的嘴脸。

所以自古以来托孤辅政大臣下场一般不外乎被清算或上位两种。从霍光、王莽、司马懿到西晋的杨骏,再到宇文护、杨坚,乃至明清的张居正、多尔衮、顾命八大臣皆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唯独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好色、不酗酒、不纵情歌舞,不以公谋私,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自表后主》

临终前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弟弟,却仍不忘以德勉励其子诸葛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诸葛亮几乎是汇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论才智萧何、韩信、王猛皆是一代人杰,丝毫不亚于诸葛亮,论权力司马懿、桓温、高欢、宇文护均独揽大权,论品德历史上坚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不少,但是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者只此诸葛亮一人。


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获得了知乎首个千赞的回答,纪念一下!撒花!撒花!撒花!

感谢广大知乎网友的支持,您的支持与关注就是我在知乎回答的动力!祝大家元旦吉祥!

其他回答


最后奉上一个回答,算是在元旦献给大家的福利吧


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此回答突破了两千赞,知乎的网友们,我爱你们!

我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祝福大家新春吉祥。

user avatar

不谈能力、不谈理想、不谈忠诚,就看看二者手握利器时对待敌国百姓的表现:

诸葛亮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司马懿:

(襄平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陆逊在石阳打了一回草谷,祸害百姓千人,已经被裴松之诅咒为断子绝孙,报应不爽,试问司马懿之所为,还指望得到如何评价?

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两厢对比,诸葛亮为黎庶追思,以为口实,千余年歌颂不绝,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么?如果流芳的是司马懿之流,那只能说是民族的悲哀。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诸葛亮的民间口碑显著高于司马懿是罗贯中的原因。事实上罗贯中(甚至包括后来的毛宗岗父子)已经很努力地在美化宣王了——毕竟人家最后“为汉报仇”。我举几个例子:

①辽东破公孙渊,《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大行杀戮”“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然而对于如此血腥的屠杀行径,小说却是轻轻带过甚至加以文饰:“人民焚香拜投,魏兵尽皆入城。懿坐于衙上,将公孙渊宗族并同谋官僚人等,俱杀之,计首级七十余颗。出榜安民。”

②从曹睿身故到高平陵之变的十年,司马懿在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被架空,仍然掌握实际权力、参与朝政。《三国志》收录了司马懿改任太傅一事的诏书,里面有“持节统兵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故”一句。尤其考虑到司马懿后面还多次主导军事行动(正始二年六月南征、正始四年秋九月攻击诸葛恪)、参与军事决策(正始五年曹爽伐蜀、正始七年抵御吴军进犯柤中)并因此“勋德日盛”、子弟和亡父都在这一期间封侯(正始二年秋七月“子弟有十一人为列侯”,正始三年春“天子追封谥皇考京兆尹为舞阳城侯”)、司马师官居掌管禁军的中护军一职、司马昭甚至能够在正始五年曹爽伐蜀期间“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很难相信司马懿在曹爽上位之后即失势。事实上,史书中明确提到曹爽与司马懿之间产生矛盾要到正始八年,正是在这一年才出现了“帝称疾不与政事”的记载。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先是极力渲染司马懿被架空,将司马懿改任太傅视为司马懿的军权为曹爽所夺的标志:“自是兵权皆归于爽。”而后又将司马懿推病不出的时间延长,提前至司马懿担任太傅时开始,甚至将在此期间一直担任要职的司马师、司马昭也归入退职闲居的行列之中,从而塑造了著名的“蛰伏十年”的政治神话。使得读者容易同司马懿产生共情、将之后的高平陵之变视为司马懿对曹爽的自卫反击。对于曹爽一方,小说除了强调曹爽本人的荒淫与腐化外,对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等曹爽的亲信,乃至后来在高平陵之变中几乎扭转局势的桓范,均抨击为“此辈皆以谄谀事爽,因此各人并得荣贵”——这种话评价其他人尚可,形容桓范那真的是离谱到家,以致于毛宗岗都看不下去了,将如此直截了当的负面定性改为中性的“此数人皆爽所信任”,并明确将桓范赞为“智囊”。而且众所周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对于曹爽一方的政治清洗颇为残忍:“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然而在小说中,只保留了司马懿对曹爽兄弟三人夷三族,至于历史上同样被夷三族的曹爽党羽们,则是“但有曹爽门下一应人等,尽皆免死,有官者照旧复职。军民各守家业,内外安堵”。

③罗贯中为司马懿设置的临终时在两个儿子面前否认自己心怀篡逆的遗言某种程度上颇令人动容:“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读者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司马懿惺惺作态,但相当诡异的是,罗贯中在司马懿死后专门赋诗一首,诗中对司马懿不吝赞美之词:“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最后两句令人惊骇不已——司马懿在罗贯中眼里居然有资格居于诸葛亮之上!后来毛宗岗也觉得实在是不像话,将此诗删去并将司马懿遗言的后半部分改为:“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纵是如此,在毛宗岗的评价体系里,司马懿仍然是值得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的——相较于曹操而言:“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弒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最后提一下小说对于曹操与司马懿的死亡的不同呈现:曹操的死可以说是极为痛苦的,他死前饱受头痛折磨,先有预示政归司马氏的“三马同食一槽”之梦,后来又在幻觉中看到“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内,隐隐闻索命之声”,以致于连夏侯惇都在殿门前“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的死亡没有任何异状——尽管裴松之明载司马懿死前同样和曹操一样被为己所害之人的阴魂所折磨:“太傅有疾,梦淩、逵为疠,甚恶之,遂薨。”而这一记载也为《晋书·宣帝纪》所采信:“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然而罗贯中以及毛宗岗着力渲染曹操死前为伏皇后等人索命之事,对于司马懿的同样遭遇却略去不提,这背后显然隐含着对二人的评价高低之分。


所以说,诸葛亮的历史地位远高于司马懿,真的不是一二文人墨客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作品将司马懿的评价拔高到曹操之上(今人提及这两位,恐怕都认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曹操要胜过反复无常的司马懿)乃至与诸葛亮齐平,在武侯高尚的政治人格以及被历史条件激发到极致的天纵之才面前,宣王仍然显得如此渺小而不堪。

user avatar

诸葛亮死后一千七百年,班洪事件,蛮夷之地中的蛮夷之地中的蛮夷之地的佤族还把他奉为精神旗帜。

司马懿死后四十年,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司马家丢掉中原搞了个衣冠南渡,和他们眼中的南方蛮子挤在江南。


什么是千古流芳,这就是千古流芳。通常讲这个千字就是个虚指,但是人家连字面意义都给你做到了,相比而言你家宣王连五十年都没流下去!

user avatar

因为历史转折中的司马懿,选择了一条见利忘义的不归路,透支了自己的信誉啊= =。

司马懿和诸葛亮其实是有过短暂的“齐名”的阶段的,像这种评价: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这种评价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或许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司马懿确实是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不然当时其他的曹魏高干也犯不上为他发的誓而让自己晚节不保甚至搭上性命,如果他此前不是一个言出必行的长者形象,曹爽也不至于傻到连他的话都信。

但大多数人都没想到的是,司马懿这个“公忠体国”的老干部形象,最后变成了一个可以为权力而舍弃的虚假“偶像人设“,直接从陈岩石快进到了赵立春。

所以……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

一个69岁的老同志,居然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我这已经被迫下岗了的青年干部,这好吗?

曹爽觉得这不好,司马懿也知道这不好,但司马懿表示当偶像已经拯救不了曹魏这个要被废弃的国家了,老夫再也不当女装大佬了。

……什么?你说曹魏本来还能支棱起来,远没到要破产的地步,是我们司马家自己打算废弃它的?

算了,这些细节不重要。

于是,原本的粉丝和路人开始被司马懿和司马家劝退脱粉和路转黑,甚至开始反戈一击(淮南三叛)。

对此司马家表示偶像行为不要下沉到粉丝,我们表演的是高危的专业动作,出于安全考虑,大家切勿模仿,我们就不勉强你们喊什么“忠!诚!”了,你们只要“孝顺”就有肉吃,大家就这么凑合着过吧,还能离是咋滴?

所以到最后,尽管司马家下克上成功,晋朝也基本一开国就展现出了一派末世之相。


但司马懿的恶劣影响更在于,此后在权力斗争中,也很难再有人完全相信各种“老干部”的人设了,任何看起来“忠智至公”的“社稷之臣”,都有可能只是在憋大招准备坑一波大的,哪怕他功勋卓著,著作等身,好话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受其影响,任何仁德之士,在怀疑论者眼里,都会显得大伪似真,大奸似忠,似乎人只要表现的太好了反而显得很虚伪(对此刘备委屈巴巴地点了个踩)。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坏得很!”成了此后各种年轻人无法完全相信自己老前辈们的充分理由。


而这样的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比,正好相映成趣。

一个大大拉低了现实政治勾心斗角的下限,另一个则大大拉高了理想主义良善政治的上限。

自然,不论从君王还是百姓的角度,都会更倾向于诸葛亮而非司马懿,哪怕他的手段能力有一说一并不低,也堪称大才。

“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司马仲达父子,”后世这样评价道。

道德上的瑕疵,会让一切成功看起来都显得毫无成色,成功越是辉煌越是如此。


所以相对而言,人们更愿意把才能和人品更匹配的周瑜和诸葛亮并列起来,把各种有CP感的好对手们称为“一时瑜亮”。

就是这种感觉吧╮(╯_╰)╭。

user avatar

诸葛亮的治蜀治绩,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数千年来,治国施政的最高水准,在后世一千八百多年里,被无数名士贤臣推崇,并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地位更隆高得无以复加。

诸葛亮治国的方略,便是“明法”“正身”,他制定蜀科,严格法度,赏罚必信,开诚布公,虚心纳谏,奖励直言,如董和曾因某事连续和他争论十次,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公开嘉奖,大加鼓励。

蜀军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自作聪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导致街亭之战失利。诸葛亮战后自贬三级为右将军,更向全天下通告自己用人不当的错失,(【布所失于天下】)更要求同僚们尽可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勤攻吾之缺)】,经过数年整训,终于练出一只令魏军只敢坚壁固守,不敢与之野战的强兵,克复武都、阴平两郡,名正言顺复职。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的执政者,诸葛亮真正身体力行做到了廉洁自守,不蓄私产,大公无私,以国为家。

刘备夺取益州时,曾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诸葛亮却将这些丰厚赏赐尽数充公府库,他从出草庐起,出仕二十余年,执政十余载,一生宦囊所积,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勉强供一家温饱。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这一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不图私我,他的施政自然为世人人信服,哪怕施以严刑峻法,也让举国百万官民乐于接受。大小官吏同样不敢轻越雷池,起贪墨之心,极大提高了政权的组织和行政效率。

对比后世许多权臣,虽然也见识高远,试图革除制度弊病,但因为自身难以克制私欲,立身不正,生活奢靡,因此他们的变革措施便被同僚和世人认为是假公济私,打击异己,难以达到良好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不免人亡政息如张居正,误国害民如贾似道。

诸葛亮又安抚百姓、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劝农课桑,在他的执政期,蜀地织锦远销中原和外域,给蜀汉国家带来大量收入。他主持修建的山河堰堤历时一千八百余年,迄今完好,仍在造福当地百姓。

诸葛亮又亲率大军,深入险峻丛林,克服烟瘴侵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令南中百姓从此真正接受蜀汉统治,当地的人员兵力、耕牛战马、金银矿产、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断地充作蜀军军资,使蜀国获得了一个稳定而资源丰富的大后方。(【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因此,蜀汉虽然连年北伐,屡屡用兵,律法森严,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极大提高,百万百姓养兵十万而毫无怨言。朝堂上下共同为了“兴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而齐心协力。

凭借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诸葛亮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不止是为蜀汉江山续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许多举措遗泽后世千百年。

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官员,他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因街亭兵败被诸葛亮判削发之刑,然而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治蜀,却是: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抬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五丈原噩耗传出,刘禅以天子之尊,换上白色丧服,无数百姓痛哭流涕,自发在街郊巷尾祭祀。

那些被诸葛亮收服的蛮夷部众,同样在野林荒郊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位中原汉人的圣贤。

哪怕是与诸葛亮为政敌的的李严、对诸葛亮有非议的廖立,他们在自己流放之地,一听说诸葛亮的死讯,便痛哭流涕,彻底绝望而死。因为他们皆知道,唯有诸葛亮才有足够的心胸和气魄来赦免他们。诸葛亮一死,便彻底断绝了他们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希望。

百年之后,东晋大司马桓温挥军西征,入据蜀中后,特意寻访到曾见过诸葛亮的小吏,时年已百余岁。桓温问「诸葛丞相可与当今何人相比?」小吏云:「诸葛丞相在时,尚且感受不到他的伟大,自诸葛公逝后,一百年来,世人无人能比」一生倨傲自得的桓温,为之叹服。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唐朝名相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诸多贤臣良相,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诸葛亮也。并赞颂诸葛亮施政「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可与伊尹、周公、管仲、萧何、张良等历代先贤齐名并肩,流芳青史。

篇末更以「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寄遥思于千古,写尽了诸葛亮治蜀之功,是如何声越千年,万古流芳。

user avatar

(´・㉨・`)哪有那么多道道。

“希望带你长大的人是诸葛亮一样的人,老板是诸葛亮一样的人,配偶是诸葛亮一样的人,属下是诸葛亮一样的人。”

你肯定特高兴。

若是我把诸葛亮换成司马懿。

大耳帖子早上来了。

我之前说某个权粉(备黑),希望你爸如孙权。

他勃然大怒,说辩论不能带家人。

他甚至不肯用刘备来形容我爸。

令人心累。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若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智者,能够放下彼此的恩怨,在一盘小小的棋盘前对弈,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决战开始之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这不是寻常的对弈,而是两位宿敌智慧与谋略的直接碰撞,是多年沙场上的心照不宣在棋盘上的具象化。诸葛亮,这位“卧龙”,.............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组“相爱相杀”了,司马懿和诸葛亮,一个魏国的擎天之柱,一个蜀汉的国之栋梁,硬要说谁“更厉害”,恐怕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掌握的资源、所面临的挑战,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如果从各自的成就、能力、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细细剖析,倒是能看出.............
  • 回答
    要评价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能简单地用“谁更厉害”来概括,而是要放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来分析。这两位都是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军事大家,但他们的风格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战略家与战术家,但受制于蜀汉国力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军.............
  • 回答
    正史里说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这就像问张三和李四谁更牛,得看从哪个角度说,而且这俩人都有点“遇强则强”的意思。不过,如果要较真掰扯掰扯,我们还是得从史书里找找线索,别被那些演义小说给带偏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正史,特别是《三国志》,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添油加醋,更注重的是事实.............
  • 回答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一位坚韧不拔的战略大师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司马懿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在无数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常被与智慧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抛开这位“卧龙”,司马懿自身的军事造诣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与耐心等待的时机:司马懿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权力更迭和历史人物的定位。要回答“如果司马氏没有篡魏,司马懿能否和诸葛亮一样的后世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设想不同的历史走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后世地位”。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后世地位”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要论司马懿、诸葛亮、陆逊这三国时期三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谁的能力最强,其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采取的策略都有所不同。硬要比个高下,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失之偏颇。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番,力求客观,也避免那些让人一眼看穿的 AI 式套话。首先,我.............
  • 回答
    要探讨司马懿携杨修能否在军事和谋略上胜过诸葛亮,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起阵阵涟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能”或“不能”,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这三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星辰,从他们的过往、性格、以及各自的优势劣势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他们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实际军事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规划、战术运用、治军能力、对敌判断以及最终的战绩。一、 战略层面: 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但受制于国力 《隆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争论,也是很多三国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这俩人可以说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活”,要硬分个高下,还真得从不少方面掰开了揉碎了去看。咱们先说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绕不开。他的厉害,绝大多数体现在他那颗忠心耿耿、为了蜀汉鞠躬尽瘁的心。军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如果把古代这些大佬们放到现代,他们谁更招女生喜欢,这得从他们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人设”来分析了。我觉得吧,这几个可都是顶级的男性魅力代表,只不过类型不同,吸引的女生类型也会不一样。我来掰扯掰扯,咱们一个一个捋捋:1. 司马懿:老狐狸的稳重成熟与野心勃勃司马懿在现.............
  • 回答
    想要深入理解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精彩对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你来我往,而是要走进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体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智慧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哲学、军事思想,甚至是人生态度的碰撞。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对话”,很多时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赋予他们的。虽.............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晋书》中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虽然出自司马懿之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包含的评价是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司马懿这位对手的视角和考量。咱们一点点地来掰扯掰扯。首先,“亮志大而不见机” “志大”: 这个很好理解,诸葛亮胸怀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
  • 回答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进攻时,选择坚守不出而非决战退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和对当时局势的深刻理解。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司马懿这一策略的合理性与高明之处:一、 司马懿的优势与诸葛亮的劣势分析首先,理解司马懿选择坚守的原因,需要先分析当时双方的客观态势: 司马懿.............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在《晋书》中,关于司马懿大败诸葛亮,俘斩万计的记载,我们需要仔细辨析,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首先要明确的是,《晋书》作为一部史书,记载的内容并非全是绝对准确的,其中也夹杂着当时人的认知、评价和一定的侧重。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军事较量,历史上最著名的无疑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史称五丈原之战。这次战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判断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人生更“成功美满”,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成功美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胜负来衡量一切,更要看他们各自的抱负、实现程度以及生命晚期的状态。从“成功”的角度来看: 司马懿: 司马懿的人生终极目标是“辅佐曹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