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架空皇帝?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司马懿家族崛起时的曹魏,性质是不同的。

蜀汉,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政权。刘备集团起初不过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的一股力量,是所谓的“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诸葛亮之所以鞠躬尽瘁,他内心深处怀揣的是匡扶汉室、恢复汉祚的理想。他效忠的是汉朝,是刘备的儿子刘禅,而不是一个被他自己一手捧起来的傀儡。他不是一个想建立新王朝的开创者,而是致力于复兴一个旧王朝的“忠臣”。

反观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没有篡位,但曹丕最终代汉,建立了曹魏王朝。司马家族则是曹魏内部的权臣,他们看着曹丕如何一步步从“魏王”变成“魏帝”,又看着曹氏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步步将曹魏皇位收入囊中。这个过程中,有的是机会,有的是诱惑,也有的是前车之鉴。

其次,诸葛亮的政治哲学和个人操守是关键。

诸葛亮这个人,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恪守信义的人。他“受刘皇叔三顾茅庐之恩”,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一份“受托孤”的责任。他向后主刘禅许诺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是辅佐刘禅,帮助蜀汉强盛,而不是取而代之。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力量太弱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在围绕着如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展开。他知道,蜀汉没有像曹魏那样雄厚的国力和庞大的人口基础。如果他要强行架空刘禅,首先,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会引发内部的不稳定。其次,他个人的威望和能力,固然很高,但要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曹魏,还要在内部处理好与其他官员的关系,稳固自己的权力基础,这难度太大了。一旦他露出丝毫架空皇帝的意图,很可能就会面临群起而攻之的局面,毕竟,当时的士族门阀势力,尤其是那些依附于刘备的旧臣,对权臣的警惕性是很高的。

再者,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诸葛亮个人的处境也不同。

司马懿家族能够最终得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曹魏内部权力斗争的机遇,并且在与蜀汉、东吴的对抗中积累了巨大的军功和政治资本。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家族在政治舞台上步步为营。

而诸葛亮,他是蜀汉政权唯一的支柱。他一旦倒下,蜀汉可能就真的撑不下去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蜀汉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续命。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如何取代刘禅”这种更遥远、也更危险的权力游戏。他的心思,都放在了北伐的战略部署、后勤保障、内政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继承他遗志的君主,而不是一个需要他一手遮天的臣子。

而且,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也值得深思。

虽然刘禅在许多人眼中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始终以“君主”来对待他,并且不断教导、激励他。他在奏疏中对刘禅的称呼,都是以臣对君的身份。这背后,可能也有他个人的判断:也许他认为刘禅并非完全没有可塑性,或者他认为即使刘禅不才,自己也应该尽忠职守,做好本分。要知道,如果他真的有架空的意思,大可以像曹操那样,先从“加九锡”、“赞拜不趋”这些开始,逐步侵蚀皇权,但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我们从《出师表》中就能看到,诸葛亮对刘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亲贤臣,远小人”,能够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刘禅铺路,希望刘禅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而不是让他成为一个摆设。

可以说,诸葛亮的选择,是他的政治信仰、个人操守、对蜀汉前途的考量以及他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是一个被理想和责任驱动的人,他的目标是复兴汉室,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诸葛氏王朝”。他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园丁,悉心照料着一棵本已枯萎的幼苗,希望它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将其连根拔起,种上自己的树。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不如说他的追求和他的处境,决定了他不会走上那条路。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也更纯粹的道路:尽忠君主,兴复汉室。即使这条路最终未能如愿,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本话题下的回答很适合搭配《三国志·简雍传》食用: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所以主张不行篡逆是因为高风险的,大体可以推导如下:这位【有具】的答主之所以见到美女,没有兽性大发霸王硬上弓,是慑于警察叔叔神威,犯罪风险太高。易言之,若法治松懈,此公大体是要虎躯大震的。

同样,主张不行篡逆是因为家族势力不振的,大体可以推导如下:这位【有具】的答主之所以见到美女,没有兽性大发霸王硬上弓,是碍于功能性障碍,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易言之,若药到病除,此公大体是要虎躯大震的。

倘若大耳朵是如以上答主的见识,那就不是大笑了,而是大怒,抓来那男的,直接收缴犯罪工具。但大耳朵毕竟智商在线,故一笑而罢。捎带现代法治崇尚的是无罪推定,故这两位不辞以最大恶意揣测先贤的答主的犯罪预备工具才没被有司没收了账。

有阳具就要强奸,不强奸就是碍于客观限制不能为——某些看官一头骂着彭宇案的娘,一头却支持这种混账王八蛋逻辑大行于道,可发一笑。更可笑的是本题针对三国演义而设,演义中的孔明不篡逆是不想为还是不能为,这还有任何讨论的余地?

一道无聊的题目,引出几个无耻的答案,如是而已。

user avatar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有一个逻辑悖论:刘禅想北伐吗?如果刘禅想北伐,罗贯中就不应该让刘禅背撤兵的锅。如果刘禅不想北伐,诸葛亮说我是忠于先帝的,不是忠于你刘禅的,我就要出兵,那就是不忠。这个悖论,罗贯中本人肯定想到了,所以把刘禅的人设改成弱智,讲不通就扔进这个筐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