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架空皇帝?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司马懿家族崛起时的曹魏,性质是不同的。

蜀汉,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政权。刘备集团起初不过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的一股力量,是所谓的“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诸葛亮之所以鞠躬尽瘁,他内心深处怀揣的是匡扶汉室、恢复汉祚的理想。他效忠的是汉朝,是刘备的儿子刘禅,而不是一个被他自己一手捧起来的傀儡。他不是一个想建立新王朝的开创者,而是致力于复兴一个旧王朝的“忠臣”。

反观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没有篡位,但曹丕最终代汉,建立了曹魏王朝。司马家族则是曹魏内部的权臣,他们看着曹丕如何一步步从“魏王”变成“魏帝”,又看着曹氏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步步将曹魏皇位收入囊中。这个过程中,有的是机会,有的是诱惑,也有的是前车之鉴。

其次,诸葛亮的政治哲学和个人操守是关键。

诸葛亮这个人,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恪守信义的人。他“受刘皇叔三顾茅庐之恩”,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一份“受托孤”的责任。他向后主刘禅许诺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是辅佐刘禅,帮助蜀汉强盛,而不是取而代之。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力量太弱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在围绕着如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展开。他知道,蜀汉没有像曹魏那样雄厚的国力和庞大的人口基础。如果他要强行架空刘禅,首先,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会引发内部的不稳定。其次,他个人的威望和能力,固然很高,但要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曹魏,还要在内部处理好与其他官员的关系,稳固自己的权力基础,这难度太大了。一旦他露出丝毫架空皇帝的意图,很可能就会面临群起而攻之的局面,毕竟,当时的士族门阀势力,尤其是那些依附于刘备的旧臣,对权臣的警惕性是很高的。

再者,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诸葛亮个人的处境也不同。

司马懿家族能够最终得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曹魏内部权力斗争的机遇,并且在与蜀汉、东吴的对抗中积累了巨大的军功和政治资本。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家族在政治舞台上步步为营。

而诸葛亮,他是蜀汉政权唯一的支柱。他一旦倒下,蜀汉可能就真的撑不下去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蜀汉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续命。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如何取代刘禅”这种更遥远、也更危险的权力游戏。他的心思,都放在了北伐的战略部署、后勤保障、内政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继承他遗志的君主,而不是一个需要他一手遮天的臣子。

而且,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也值得深思。

虽然刘禅在许多人眼中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始终以“君主”来对待他,并且不断教导、激励他。他在奏疏中对刘禅的称呼,都是以臣对君的身份。这背后,可能也有他个人的判断:也许他认为刘禅并非完全没有可塑性,或者他认为即使刘禅不才,自己也应该尽忠职守,做好本分。要知道,如果他真的有架空的意思,大可以像曹操那样,先从“加九锡”、“赞拜不趋”这些开始,逐步侵蚀皇权,但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我们从《出师表》中就能看到,诸葛亮对刘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亲贤臣,远小人”,能够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刘禅铺路,希望刘禅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而不是让他成为一个摆设。

可以说,诸葛亮的选择,是他的政治信仰、个人操守、对蜀汉前途的考量以及他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是一个被理想和责任驱动的人,他的目标是复兴汉室,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诸葛氏王朝”。他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园丁,悉心照料着一棵本已枯萎的幼苗,希望它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将其连根拔起,种上自己的树。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不如说他的追求和他的处境,决定了他不会走上那条路。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也更纯粹的道路:尽忠君主,兴复汉室。即使这条路最终未能如愿,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本话题下的回答很适合搭配《三国志·简雍传》食用: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所以主张不行篡逆是因为高风险的,大体可以推导如下:这位【有具】的答主之所以见到美女,没有兽性大发霸王硬上弓,是慑于警察叔叔神威,犯罪风险太高。易言之,若法治松懈,此公大体是要虎躯大震的。

同样,主张不行篡逆是因为家族势力不振的,大体可以推导如下:这位【有具】的答主之所以见到美女,没有兽性大发霸王硬上弓,是碍于功能性障碍,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易言之,若药到病除,此公大体是要虎躯大震的。

倘若大耳朵是如以上答主的见识,那就不是大笑了,而是大怒,抓来那男的,直接收缴犯罪工具。但大耳朵毕竟智商在线,故一笑而罢。捎带现代法治崇尚的是无罪推定,故这两位不辞以最大恶意揣测先贤的答主的犯罪预备工具才没被有司没收了账。

有阳具就要强奸,不强奸就是碍于客观限制不能为——某些看官一头骂着彭宇案的娘,一头却支持这种混账王八蛋逻辑大行于道,可发一笑。更可笑的是本题针对三国演义而设,演义中的孔明不篡逆是不想为还是不能为,这还有任何讨论的余地?

一道无聊的题目,引出几个无耻的答案,如是而已。

user avatar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有一个逻辑悖论:刘禅想北伐吗?如果刘禅想北伐,罗贯中就不应该让刘禅背撤兵的锅。如果刘禅不想北伐,诸葛亮说我是忠于先帝的,不是忠于你刘禅的,我就要出兵,那就是不忠。这个悖论,罗贯中本人肯定想到了,所以把刘禅的人设改成弱智,讲不通就扔进这个筐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