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势力更强的曹操,而是跟了刘备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

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需要一个“东家”,一个能够让他施展抱负的平台。

那么为什么不选曹操,偏偏选了刘备呢?这事儿得从以下几点细说:

一、 政治理念和人生追求的根本差异

诸葛亮,字孔明,年轻时就以“知天文、通地理、有经世之才”闻名。他读的书,可不是一般的杂书,而是《周易》、《孙子兵法》这些经世致用的典籍。他心中的抱负,是要辅佐一位明君,重整河山,安抚百姓,恢复汉室荣光。

曹操呢?他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在北方势力庞大,军事实力无人能及,但是他的政治手段和理念,却与诸葛亮心中的“仁德之治”格格不入。曹操是以权谋取天下,手段颇有些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些原则。诸葛亮看在眼里,心里恐怕会觉得曹操更像是一个乱世枭雄,而不是他所期望的那个能够实现“大同”的圣君。

再说得直白一点,诸葛亮是汉室忠臣,虽然当时的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但他心中的那份忠诚还在。曹操拥护汉献帝,但谁都知道,曹操才是实际的掌权者,他有取而代之的野心,甚至已经有了魏公的爵位。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那等于是助曹操篡位,这在诸葛亮看来,是违背自己“匡扶汉室”的初衷的。

而刘备呢?虽然当时刘备势力弱小,屡战屡败,还在颠沛流离,但他的“仁德”名声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他“三顾茅庐”的诚意,以及他爱民如子的形象,都深深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看重的不是眼前的实力,而是刘备这个人本身所代表的“仁义”和“正统”。他相信,凭借刘备的德行,加上自己的才智,终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且是值得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二、 历史的“天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相信“天命所归”。刘备虽然弱,但他是汉室宗亲,是名义上的汉朝继承者。这层身份,在很多人眼中,就带有一定的“天命”色彩。诸葛亮作为一个深谙历史和政治的人,他或许也看到了刘备身上这种潜在的“天命”因素。他相信,跟随刘备,才能顺应天意,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反观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他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即便他能统一北方,但这种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在许多有识之士看来是存疑的。诸葛亮如果去了曹操那里,即使能够得到重用,他的才能也可能会被用来巩固曹操的霸业,而不是他心中所追求的“恢复汉室”。

三、 个人发展与施展才华的空间

我们得承认,曹操那时候确实是势力最强的。如果诸葛亮去曹操那里,他可能会成为曹操麾下的一个重要谋士,但身处在曹操这样一个人才济济、势力庞大的集团中,他未必能立刻成为核心人物,也未必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施展才华。曹操手下有郭嘉、荀彧、程昱这些顶尖的谋士,诸葛亮去,还得慢慢磨合,甚至可能会受到排挤。

而刘备当时势单力薄,急需人才。诸葛亮去了,那就是“孤家寡人”的刘备身边最倚重的人物。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刘备的核心智囊团,甚至成为实际上的“军师祭酒”。这对于一个渴望施展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平台。他可以从零开始,与刘备一起打拼,一同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这种“从龙之功”,是任何实力强大的势力都无法比拟的。

四、 对刘备的“三顾茅庐”的深刻影响

这点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辞辛劳,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拜访。这种尊重、诚意和耐心,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诸葛亮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他能感受到刘备的真诚。如果他选择曹操,那只能是曹操发出招揽的命令,而不是这样一番礼贤下士的姿态。

这种“三顾茅庐”,不仅仅是请一个谋士,更是刘备对诸葛亮才华的高度认可和极大的尊重。这份尊重,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直接动力之一。他看到了刘备身上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尊重。

总结一下,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并非仅仅是因为刘备势力更“合适”,而是基于他对国家大义、政治理念、个人价值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考量。他看重的是刘备的“仁德”和“正统”,以及在刘备那里能够得到的尊重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他选择的是一条艰难但意义非凡的道路,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心中那个“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这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也是对个人抱负的忠实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应该来自于夜观天象得出来的全球变冷的观察,北方农业生产恢复长期不利,未来游牧民族可能南下,北方会形成腹背受敌之势。

于是,出山模型应该包括了:

第一,反复计算过曹操加自己,仍不足以统一中国。

第二,投靠刘皇叔当首辅的收益,比去曹营与其他诸公竞争的净收益大不少;

user avatar

家仇论就不要说了。

诸葛家还有个分支就在曹魏。东晋皇帝就有其血脉。

为何诸葛亮没投靠曹操?因为曹操没三顾茅庐啊!若是曹操能亲自去请诸葛,别说三顾,一次就够了。

为何刘备要三顾茅庐?单单因为诸葛亮有才吗?当然不是。一个省级干部会去亲自邀请一个连实习经验都没有的大学生吗?

因为诸葛亮虽是徐州人,但通过联姻融入荆州世族之中。其妻黄月英,大概率是出身江夏黄氏。

黄梅,黄安,黄石,黄冈,黄山。

而诸葛亮名气大,不一定才华大,但至少说明其与士人关系好,大家都爱捧他。

刘备若是能招揽诸葛亮,对其拉拢荆州士人有极大优势。为日后架空刘琦继承刘表基业定下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夏末的阳光如同泼下的铜汁,炙烤着这片本就饱受摧残的土地。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黄巾军声势浩荡,张梁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缓步来到阵前。他一身寻常布衣,却透着一股不屈的蛮劲,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对面那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都督——诸葛亮。张梁深吸一口一口气,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在这肃杀的氛围中.............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