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蜀国诸葛亮不效仿朱元璋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呢?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的江南相比,其疆域和人口都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兵力、财力和资源。
经济落后,产业单一: 益州虽然有沃野千里,但相比于北方的农业发达和江南的工商业繁荣,益州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过于依赖农业。这使得蜀汉在长期战争中,财政和物资的供应能力远不如曹魏和孙吴。
人才断层和流失: 刘备集团虽然汇聚了一批早期人才,但在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一批将领相继去世后,蜀汉的人才储备面临断层。而诸葛亮虽然贤明,但一人之力难以弥补整个国家的战略和人才短板。

2. 历史时期的不同背景:
朱元璋(明朝)的时代: 朱元璋建立明朝,是推翻元朝的统治。元朝虽然疆域辽阔,但统治腐朽,内部矛盾重重,为朱元璋提供了南北夹击、各个击破的机会。而且,朱元璋的对手是蒙古统治下的中原,并非一个坚如磐石、政权稳定的强大帝国。明朝的力量在统一过程中是逐步壮大的,并且南方在政治、经济上已相对独立于北方蒙古统治。
诸葛亮(蜀汉)的时代: 诸葛亮面对的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是当时实力最雄厚的政权,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经济、军事力量都远超蜀汉和孙吴。孙吴虽然也占据江南,但其军事实力和战略主动性也有限,并非一个可以轻易被蚕食的弱小政权。在这样的格局下,诸葛亮试图“先统一南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3. “北伐”的战略必要性:
蜀汉的生存空间: 蜀汉地处偏隅,地理条件虽然易守难攻,但也意味着其生存空间极其有限。若不能向外发展,则会被曹魏和孙吴慢慢蚕食。曹魏的强大和潜在的进攻威胁,使得蜀汉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寻找反击的机会。
政治合法性和号召力: 刘备集团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号召,北伐曹魏是实现其政治理想和合法性的核心诉求。停滞不前,就意味着放弃了这一核心目标,会动摇其政治基础。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个战略的核心是联合孙吴,以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并伺机北伐,并非先统一南方再北伐。荆州的重要性在“隆中对”中就已体现,但荆州最终被孙吴夺取,打乱了诸葛亮的原始战略。

4. 具体操作上的困难:
联合孙吴的困难: 尽管诸葛亮和刘备集团与孙吴结盟抗曹,但这种联盟是基于共同的敌人和战略需要,并非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双方在荆州归属等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裂痕。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孙吴内部政局动荡,也并非一个可靠的盟友。想通过外交手段“统一南方”(即收服孙吴)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内部稳定和后勤保障: 蜀汉内部虽然有诸葛亮的治理,但要发动大规模北伐,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后勤支持。诸葛亮在治蜀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减轻赋税,但即便如此,与曹魏相比,其国力仍然是杯水车薪。每次北伐,都耗费了蜀汉巨大的国力,导致其“国困民贫”。

总结来说,诸葛亮没有效仿朱元璋“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是因为:

蜀汉的体量和实力与明朝初期完全不同,其基础过于薄弱,无法支撑“先统一南方”的战略。
“南方”并非一个待统一的地域,而是存在着强大的孙吴政权,双方是盟友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军事手段轻易解决。
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兴复汉室”,而北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停滞不前意味着放弃核心目标。
历史时期和地缘政治环境不同,三国鼎立的格局决定了诸葛亮必须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而不是等待时机。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而努力,他的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客观上牵制了曹魏的兵力,为蜀汉政权的稳定赢得了时间。他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当时蜀汉的国情和三国鼎立的现实,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战略,而非未能效仿朱元璋的战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可能,我是说可能啊!诸葛亮不知道朱元璋是谁

user avatar

从道和术的角度说,先南后北、先吴后魏的路走不通。

一个政权的存续和内部团结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有一个维系兄弟们的纲领。蜀汉的纲领就是兴复汉室。这一点诸葛亮看的很清楚,蜀汉的重臣、尤其是刘备老班底也都很清楚。赵云对刘备不要伐吴的谏言就是这个思想的集中体现。“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从术上讲,三国博弈,蜀汉最弱。老三的最优竞争策略就是联合老二打老大,最不利的竞争局面就是被老大老二联合瓜分。所以,蜀汉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惹怒老二。

诸葛亮不是不想拿下根据地大后方,但国力如此,他手里牌实在太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如今围绕“诸葛亮是否是蜀国第一臣”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变化和对“臣子”这个概念理解的深化。这并非是对诸葛亮功绩的否定,而是基于更细致的史料解读和更宽广的评价维度。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方方面面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将.............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