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是中国的智圣,可是最终蜀汉为晋所灭,原因何在?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

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最终统一天下。这本身是一个极具魄力且符合蜀汉立国初衷的战略。然而,问题在于:

蜀汉地处偏隅,人才凋零: 蜀汉政权建立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其根基相对薄弱。与曹魏相比,蜀汉在人口、经济、土地面积、物力资源上都处于劣势。诸葛亮虽然力图发展生产,积蓄力量,但这种先天性的差距是难以在短期内弥补的。他呕心沥血地在蜀地推行屯田制、发展水利,但这些措施的效益是循序渐进的,难以支撑大规模、持续性的北伐。
“隆中对”的时代局限性: “隆中对”的设想是在“天下有变”的情况下,联合孙权,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一举夺取天下。然而,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其归属问题一直牵制着蜀汉的力量。关羽失荆州,直接导致了“隆中对”最关键的一环——荆州出兵北伐的设想破灭,蜀汉的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之后,即使诸葛亮再如何努力,他所能依赖的也只是益州这一块相对稳固但资源有限的基地进行北伐,这使得北伐的成功率和持久性大打折扣。
北伐的效率与损耗: 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未能对曹魏造成致命打击。每一次北伐都耗费了蜀汉大量的民力物力,对本就薄弱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尽管他每次都能在撤兵前安顿好后方,但这种持续的消耗战,对于一个国力较弱的国家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

二、 内部人才断层与政治生态的恶化

诸葛亮在世时,蜀汉的人才储备相对充足,但他的离世却暴露了蜀汉内部的深层问题:

人才的青黄不接: 诸葛亮及其同时代的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都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然而,随着这些老一辈的将领逐渐凋零,蜀汉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优秀人才开始出现断层。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勇猛且有志于北伐,但他的战略思路和政治影响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而且,姜维的北伐更多是军事行动,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和政治上的配合。
宦官干政与后期政治腐败: 诸葛亮在世时,严明法度,对宦官的势力有所压制。然而,在他去世后,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开始恶化。宦官黄皓得宠,逐渐掌控朝政,排挤贤臣,败坏朝纲。这不仅阻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也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政治上的腐败和内耗,是国家走向衰亡的重要征兆。
后主刘禅的局限性: 后主刘禅虽然被后世评价为“扶不起的阿斗”,但实际上他并非完全无能。他在诸葛亮去世后,确实能够维持国家的运转,并且对姜维的北伐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然而,刘禅的性格和能力限制了他的政治视野,他对奸佞之臣的判断失误,以及在国之大事上的犹豫不决,都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曹魏(后来的晋朝)的巨大压力时,刘禅缺乏决断力和战略眼光,最终在邓艾进攻成都时,选择了投降,结束了蜀汉的命运。

三、 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与国家战略的失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国鼎立的局面并非永恒不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蜀汉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曹魏政权的稳定与统一: 相比于蜀汉和东吴,曹魏的国力更为强大,其政治体制也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司马家族掌握大权后,曹魏逐渐走向了内部整合和实力增强的道路。当晋朝建立后,其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更是远超蜀汉,成为了统一中国的强大力量。
东吴政权的分裂与自保: 尽管“隆中对”寄希望于与东吴联合,但东吴政权内部的矛盾以及其自保的策略,使得这种联合难以真正实现。东吴在孙权死后,政局动荡,实力衰退。虽然他们也进行了数次北伐,但更多是出于牵制曹魏的目的,而非与蜀汉联手进行战略性反攻。在蜀汉灭亡前夕,东吴也未能提供实质性的支援。
战略重点的转移: 随着司马炎建立晋朝,其首要目标就是统一中国。在强大的晋朝面前,蜀汉显得越发势单力孤。晋朝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如邓艾的阴平小道偷袭,更是精准地抓住了蜀汉防守的薄弱环节。

四、 军事战略执行层面的问题

尽管诸葛亮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其后继者的执行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姜维的战略失误: 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志,但他的战略过于侧重于军事行动本身,而忽视了对蜀汉国力的长期培养和对国内政治环境的净化。他数次的北伐,虽然有时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每一次都进一步消耗了蜀汉有限的资源。而且,他后期采取的“疲蜀”策略,虽然有自己的考虑,但客观上加剧了蜀汉的内部消耗。
对外部威胁的认知不足: 诸葛亮在世时,对曹魏的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然而,在他去世后,蜀汉高层对晋朝的崛起和威胁似乎有所低估。尤其是在姜维与宦官黄皓的政治斗争中,如果能够更好地平衡国内政治,集中力量应对外部威胁,也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总结:

诸葛亮被誉为智圣,他竭尽所能地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和北伐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然而,蜀汉最终灭亡,并非诸葛亮一人之过,而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蜀汉政权的先天劣势、后继者人才和政治上的不足,以及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诸葛亮以一己之力,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支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政权,并将蜀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就像一个身处绝境的棋手,用尽了所有可能的招数,但最终仍然无法扭转整个棋局的颓势。蜀汉的灭亡,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国家力量对比、政治生态演变和时代浪潮下的选择,而诸葛亮虽智如妖,也无法逆转这宏大而残酷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一个国家能做的事情是做好自己的事,至于能不能灭了别国,还得看别国是不是有机可乘。

包括用兵也是如此,总有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攻必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孙子兵法常说“百战不殆”,从来没有说过百战百胜。所谓不殆,指的是不会出现危险的情况,但是能不能打赢,还得看对方是不是出现“可胜”之机。

很可惜,诸葛亮对面的人也不是傻瓜,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也是一时人杰,所以诸葛亮最多只能做到己方的“不可胜”,对方没有给予足够的“可胜”之机,那就没有办法了。而蜀汉终究处于弱势,诸葛亮也是人,也要死,他死了,蜀汉其他人不如他,所以被灭是很正常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之所以妇孺皆知,确实与《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问是《三国演义》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三国演义》,这其中的关系远比简单地说“是”或“否”要复杂和有趣得多。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极大地普及了诸葛亮的名声,可以说是将他从历史的殿堂推向了民间。在罗贯中笔下,诸.............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盲区。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节,确实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同时又存在很大争议的经典故事。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 它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经过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文学创作而成的。很多情节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 回答
    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权力中心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智慧和战略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既有刘备的慧眼识珠和诚意邀请,更有诸葛亮自身的非凡才华和深谋远虑。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一过程:1. 初露锋芒,未遇明主: 隐居隆中,博览群书: 诸葛亮虽然出身寒门,但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他在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隐.............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
  • 回答
    中国大陆民谣歌曲中,“姑娘”、“南方”、“流浪”等意象确实非常常用,并且几乎可以说是民谣音乐的灵魂符号之一。它们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意义,都足以说明其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意象在中国大陆民谣中的运用,以及产生这些意象的原因: 一、“姑娘”、“南方”、“流浪”等意象在中国大陆民.............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而在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同样涌现出不少能够与之比肩的智谋之士,他们以超凡的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术运用,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要寻找诸葛亮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将诸葛亮置于现代的科技和资源环境中,他的才能是否能帮助他统一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10台解放卡车和1亿吨柴油,对于诸葛亮来说,到底能有多大用处,又能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是谁,他能做些什么。诸葛亮,字孔明,号卧.............
  • 回答
    西周分封,姬姓诸侯遍地开花,这本是巩固周天子统治的战略。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的身影反而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姜、姒、子、嬴、妫等姓氏的天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姓氏更迭,而是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形态发展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封建初期的“姬姓霸权.............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孟子在我看来,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挺特别的存在。说实话,不喜欢他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都很具体。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也看看大家普遍怎么看他。首先,孟子那股子“我这是为你好”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不舒服。 他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正史中诸葛亮的战功,如果细细梳理,那可真是一笔一笔账。不能光看他《隆中对》里描绘的宏伟蓝图,也不能只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实际指挥的那些战役,获得的那些成果。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像机器写的东西。要说诸葛亮的战功,那得从他出山开始。那时候的蜀汉,可以说是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