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亮曰:我观云长将星陨落……,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是如何确定关羽将星的?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文学手法与象征意义:

“将星”的由来与寓意: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占卜学中,天上的星宿被认为与地上的政权和人事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特定的星宿,比如北斗七星中的“破军星”、“贪狼星”等,常常被认为是代表着君王、将帅的吉凶祸福。所谓“将星”,就是指那些与将帅命运相关的星宿。当某个重要的将帅面临生死关头,或者已经死去,对应的“将星”就会“陨落”,即在人们的感知中消失或黯淡。
诸葛亮的“神算”形象: 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时,极力渲染了他的智慧和预知能力。他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家,更是一个近乎“半仙”的角色。这种“观星”的描写,是用来强化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神奇光环,让读者更加信服他的判断。
事件的重大性: 关羽是刘备集团中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的死对蜀汉来说是灾难性的打击。通过将星陨落这样的意象来预示他的死,能够瞬间烘托出事件的沉重和悲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故事背景下的推断依据(并非科学依据):

虽然说是文学手法,但小说中也试图为诸葛亮的判断提供一些“合情合理”的“依据”,尽管这些依据在现实逻辑下并不成立:

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从关羽战败身死(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到消息传到诸葛亮这里(通常发生在公元220年初),需要一段时间。诸葛亮可能是在收到一些来自前线(比如荆州方面)的零散信息,或者听到了一些不祥的预兆,然后才结合自己的推测,最终“观星”确认。
对关羽的了解与分析: 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军师,对关羽的性格、作战风格、所处的位置、以及当时战局的危急程度都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知道关羽孤军深入,腹背受敌,粮草不济,又有东吴的背叛,形势极为不利。当收到前线传来的关于关羽失利的消息时,他很可能已经推测到关羽凶多吉少。
梦境或“感应”的文学描写: 在一些古代故事中,重要的政治或军事人物,在与他们命运紧密相关的大事发生时,往往会有一些奇特的感应,比如做梦、身体出现不适等。小说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暗示诸葛亮“知道”了什么。
“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天象的变化会预示人间的吉凶祸福。诸葛亮作为当时的“智者”,被描绘成能够理解和解读这些天象信息的人,这符合当时人们的认知和期望。

3. 为什么是诸葛亮?

小说之所以让诸葛亮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身上承载了“智慧的化身”这一角色定位。如果换成其他人说出这句话,其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这种设定,既是为了展现诸葛亮的非凡之处,也是为了深化关羽之死的悲剧色彩。

总而言之,诸葛亮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是一种典型的文学表现手法,用以烘托诸葛亮的智慧和预知能力,以及关羽之死的重大性和悲剧性。它并非基于真实的科学观测,而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占卜学以及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艺术化处理。可以说,这是一种“诗意的真实”,而非“科学的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啊,按三国演义里写的,仅靠观星并不能看出谁死了,还得经过一些推断才行。

举个例子,关羽死的时候,诸葛亮“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

观星,只能看出荆州附近有个大将死了。


比如周瑜死时候,诸葛亮也看到将星坠地了。虽然小说中没写方位,但很可能就是周瑜的方向。

诸葛亮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就推测出周瑜死了:

1.星星方位

2.哪里有战争

3.诸葛亮自己写信气的周瑜,因为啥死的他也门儿清


换到关羽身上,也差不多。


不过周瑜死后,诸葛亮说过这么一句话:

“…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

将星聚于东方,说明一大堆武将去吊丧周瑜了。

那么看来一颗星星代表一个武将,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

但那又如何判断哪一颗将星是谁呢?书里没说,也没有证据。


不过,既然将星有方位这么个特点,我猜三国里的擅观星者,可能是通过方位来确定将星属于谁的。

比如我昨天看到一颗将星在我正上空。

第二天再看,这颗星往东走了。恰巧我二大爷往东去了。

第三天,这颗星星又回到原位了,正好我二大爷也到家了。

那么这颗将星就代表我二大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关羽去世后产生不想继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心情。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陨落确实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关羽的死会让您不想继续看下去,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心理和情感原因:1. 精神支.............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部中,关羽斩杀华雄的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正是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让关羽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初期就一战成名,奠定了他“万人敌”的名号。那么,关羽是如何有如此十足的把握,能够确信自己能斩杀华雄的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诸侯们面对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趣!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大家常常会发现的小细节,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啊?!”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文学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史实,但又加入了很多艺术加工和戏剧化的成分。所以,小说里描写的很多细节,尤其是武器、武艺以及兵种的划分,未必完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咱们不妨抛开书本上的数字回合,仔细揣摩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特点,它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作者罗贯中在描绘战况时,常常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为了衬托他英勇无双,在众多武将束手无策的情.............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许多读者在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都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为什么小说中几乎找不到“关羽”这个名字的完整出现?反倒是“云长”、“关公”、“将军”这些称呼更为常见。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文学创作的考量,甚至还牵扯到民间信仰的演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于赵云与文丑厮杀六十回合,以及关羽三刀解决文丑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些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首先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记录。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他们的个人武勇.............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我,孔秀,是这函谷关的把守者,平日里也算是尽忠职守,不敢有半分懈怠。怎奈今日,竟遇到了这等硬茬!)“来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关将军?”我拱手问道,心中已是警铃大作。倒不是我怕了关羽,而是这函谷关乃是朝廷重地,规矩森严,无凭无证,擅闯关卡,那是何等罪名?我孔秀若因此连累了全家,岂不冤枉?关羽果真点了点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脱下《三国演义》那层神乎其神的锦袍,单论史实,关羽与张辽究竟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分出高下,得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战绩、军事才能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影响等多方面来比较。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关羽: .............
  • 回答
    提到旧版《三国演义》中暗中相助关羽,并与关羽家乡一河之隔的高士,那说的是这位隐藏在乱世洪流中的一位隐士——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此人,在《三国演义》中算是个响亮的名号,虽然他并非叱咤风云的武将或谋士,但他对天下大势的洞察以及提拔贤能的功劳,却是不可磨灭的。他生于荆州襄阳,这襄阳地处汉.............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