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死代表了“幻灭”。
三国演义尊蜀,刘关张三人流离半世,终于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达到了巅峰。蜀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荆州关羽威震华夏。
小说里的剧情都是怎么写的?从此横扫中原,活捉渣权,三兄弟登上人生巅峰啊。
继承东汉大统,成就千古佳话啊。
然而并没有。
活生生的美梦幻灭在这一刻。
关羽死得悲壮,然之后张飞死得窝囊,再然之后刘备死得凄然。
连黄忠也中了暗箭跟着走,马超更是一笔带过病死蜀中。
不对啊,剧本不能这么写啊,男主男配黄金军团怎么一个个就这么死掉。这故事还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着发展就没意思了,诸葛丞相无力回天。
七擒孟获有什么用?小打小闹的,火烧藤甲军把自己的寿元都烧尽了。
六出祁山有什么用?上方谷一场雨浇熄最后的执念。
点灯续命有什么用?这灯注定是要被吹灭的,魏延无辜担了个罪名罢了。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丞相在五丈原军营,想起关云长威震华夏时那差一点点就能实现的先主伟业,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再然后呢,姜维穷兵黩武,处心积虑,偏是他死得最惨烈,死无全尸。
最后安乐公在晋帝面前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他可会想到,这天下差一点点就是他的?
这样的小说注定是要上差评榜的啊。
给一个梦想,在最宏大的时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后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无奈的挣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么能接受桃园梦断,就此幻灭?倒宁可小说结束在关云长意气风发的那一刻,像石头记一样存个半本也就罢了。
我想罗贯中也是想写个美好的结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写得呼风唤雨,无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军,连死了还能吓退个活司马,但却还是敌不过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
多无奈,是历史,也是人生。
题主你不想看?我也不想看。谁想看呢,认命的感觉最不好了。
先是关羽死了不想看了。
然后是刘备死了不想看了。
最后是诸葛亮死了不想看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看的倒背如流,到现在居然连三国后面十几回讲的什么都不知道,连羊祜杜预这些名字都是玩游戏才知道的,直到现在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再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了烈士暮年,凋零的时候只能留给你匆匆的一幕,刘关张尚能留得半页纸加个“后人有诗曰”,而有些戏份、但又当不成主角的二线的豪杰们戎马半生,往往只能被一笔带过,有些连溘然长逝的场景都没有:
“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人报大将军夏侯惇病危,丕即还邺郡。时惇已卒,不为挂孝,以厚礼殉葬”……
”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亡“……
“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
有时候真的挺恨罗贯中的,任你拔矢啖睛,料敌决胜,杀的阿瞒割须弃袍,让东吴小儿不敢夜啼,不管你前面有多牛逼,上回合还在运筹帷幄,下回合没来头的就一个字,卒,一笔带过,再无下文,不仔细看的读者连他们死了都注意不到,怎一个残忍了得,更别说那些三四流的人物了。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老兵戎马倥偬,到头来就这样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把明天让给一下代年轻人,没有醉卧沙场、马革裹尸,不是织田信长那种“岂有长生不灭者”的豪迈,而是廉颇老矣的凄然一笑,近乎窝囊地死在病榻之上,宛如李鸿章辞世时的那句“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那种生命终究敌不过天命的无力感,看的真的是悲凉又落寞。
三国就是一部来去匆匆的舞台群像剧,它只会给你演出的时间,却留不出谢幕的刹那。多年以后,我仍然能想起元让、文远、孟起、文和们的匆匆谢幕,以及陨大星丞相归天的那个夜晚,一代人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属于一代人的时代也就结束了,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徒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为默默地追随着他们身影一百多回的读者,后面的十几回也就真的没什么好期待的了。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吕蒙擒杀之后,曹操紧随其后一个月就没了。张飞死于宵小,昭烈皇帝逝于白帝城,前中期小说的主要人物,基本就剩丞相,领托孤重任,苦苦支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六出祁山,最终秋风五丈原。
是不是觉得后面的剧情太悲伤了?
其实再了解下三国归晋和更后面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等历史,才知道那段悲伤的剧情只不过是一段预演。再回头看关羽败走麦城,我们会觉得,那不仅是季汉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华夏汉人的一个转折点。
关羽的象征意义在于,他是自秦汉以来,华夏汉人崇文尚武、仁德忠义之集大成者。而在关羽败亡,秭归蹉跌之后,去看看司马氏三代夺权的历史,完全就是把"忠义"二字踩在脚下的三级片。得国不正,惟恃武力权谋的上位史由此持续了两百多年。以司马氏开的这个头,北方五胡僭称天命,南方门阀以皇权为吉祥物,而后无论南北,只要改朝换代,前代皇族无不诛杀干净。忠义的人如嵇绍、毛德祖、祖逖等,不是死于异族之手,便是本方见死不救,要不就是自己人掣肘而壮志难伸,不得好死。这两百年,是一个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都值得大哭一场的至暗时代。
所以关羽死后的《三国演义》,无论是孙十万败于合肥城下的滑稽剧,还是诸葛丞相"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悲情剧,又或是司马昭当街杀曹髦的三级片,无不透露出华夏汉族精神力全面衰弱的趋势。这样的大势之下,不想看是正常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笑,恐怕也是苦笑吧。
@子衿-小路
分享一篇外国人写他读到关羽之死时的感受:
The Death of Greatness很长,很生动,开始非常想笑,到后面几乎要掉泪。这是一个从来没被“剧透”过的人,对于孙权和吕蒙的布置,他不屑一顾:“你们怎么可能打败关羽?” 直到关羽败走麦城、乃至后面被伏兵包围时,他都还觉得这会是一场绝地反击,关羽会提刀跃起,杀出重围。“想什么呢?就凭你们还想抓住或杀死无敌的关羽?”然而罗贯中立刻就宣告了关羽的死亡。他扔了书,开始发抖,甚至冲到屋外的夜雨里,哆嗦着抽烟,头脑一片空白,绝望,茫然,继而开始思考人生和各种形而上的历史命题。
“He’s in books, movies, and video games; but none of it matters. His life was washed away, leaving me feeling empty.” 这应该也是我们中的许多人第一次读完走麦城和五丈原后的感受吧……只不过对外国人来说,他没有任何由其他渠道得来的哪怕模糊信息,他甚至不会知道最后是魏灭了蜀,而纯然按照小说的逻辑,此时由高峰突转及下的衰落,随后接踵而来的关羽、张飞和刘备的死亡……他们应该觉得罗贯中比乔治·马丁更可怕
转自微博@子衿-小路
哪个视力模糊看不清字给我举报的。
重复一遍,我已经标明是转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