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十八路诸侯战华雄,曹操没有派将士出战,为什么反而把人情给关羽?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何曹操甘当“出头鸟”的“陪衬”,却将机会留给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武将?

要理解曹操的这一举动,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大背景、各方势力的盘算以及曹操自身的战略眼光来细细剖析。

一、 十八路诸侯的尴尬境地:名义上的联军,实则各有算计

表面上看,十八路诸侯聚集在酸枣,誓讨国贼董卓,气势磅礴。但实际上,这十八路诸侯,说白了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自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名存实亡的汉室权威: 尽管打着“勤王”的旗号,但大部分诸侯已然割据一方,对汉室的忠诚程度并不高。他们更多的是借着讨伐董卓的名义,试图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甚至从中渔利。
诸侯间的猜忌与推诿: 谁是这个联盟的真正领导者?谁应该第一个冲锋陷阵?这其中充满了猜忌和推诿。袁绍虽然名义上是盟主,但其号召力不足,又担心过早暴露实力,引来董卓的重点打击。其他诸侯也同样如此,都想让别人去当这个“探路石”。
华雄的威慑力: 华雄,这位猛将,在汜水关以一夫之勇,接连斩杀了诸侯手下的数员大将,包括鲍信、孙坚(虽书中后文有提及孙坚),更是斩了袁术麾下的俞涉、潘凤等。这给诸侯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不敢轻易冒进。

在这种情况下,无人敢主动请缨,诸侯们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二、 曹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隐藏的战略棋局

曹操之所以没有派自己的名将出战,并非他畏惧华雄,也不是他没有好将领(他麾下猛将如云,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乐进、李典等,只是当时尚未像关羽、张飞那样声名远扬)。他的不作为,恰恰是他高超战略眼光的体现。

避免成为“出头鸟”,暴露实力: 曹操深知,这场联军作战,最关键的不是眼前的华雄,而是最终的胜利果实。如果他一马当先,派将士与华雄硬碰硬,即使取胜,也会让其他诸侯看到他曹操的实力,从而对他产生戒心,甚至联合起来打压他。这种“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曹操怎会不明白?他更愿意做一个“看客”,在关键时刻才露出獠牙。
观察和试探: 曹操需要通过观察其他诸侯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真实实力和意图。当大家都在沉默时,他更加确定了这个联盟的虚弱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独立发展的想法。
借刀杀人,消耗对手: 曹操并不急于亲自出马,他更希望有人能够替他试探华雄的实力,甚至消耗华雄的力量。如果其他诸侯的手下能斩杀华雄,那是最好不过,既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又消耗了盟友的力量。

三、 将“人情”送给关羽:一举数得的妙棋

那么,既然曹操不愿亲自出战,为何又主动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关羽呢?这背后蕴含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抬举刘备集团,拉拢潜在盟友: 此时的刘备,虽然关羽、张飞在战场上勇猛无匹,但刘备本人在十八路诸侯中,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曹操将这份“人情”送给关羽,无疑是在众多诸侯面前,公开抬举了刘备集团。这不仅能让刘备感激涕零,更是为日后与刘备结盟埋下了伏笔。曹操深谙“得道多助”的道理,他看到了刘备集团未来的潜力,也看到了与他们联合的可能性。
解决当前的尴尬局面,缓和气氛: 诸侯们因为无人敢出战而僵持不下,气氛十分尴尬。曹操此举,如同投下一颗石子,打破了僵局。他以一种看似“退让”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机会抛给了刘备,这是一种巧妙的“以退为进”。
检验关羽的实力,为日后所用: 曹操虽然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对于关羽的真正实力,在当时可能也只是略知一二,并未完全掌握。他让关羽出战,也是在检验关羽的真实武艺。如果关羽能斩杀华雄,那么他就会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也让曹操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日后如何对待关羽(无论是拉拢还是打压)做好了准备。
试探袁绍的反应: 曹操也可能是在试探袁绍的态度。袁绍作为盟主,理应承担起责任,但袁绍的袖手旁观,也暴露了他的领导无能。曹操将这份“人情”让给关羽,也等于给袁绍一个“敲打”,让他明白,这个联盟并不是袁绍一个人说了算。

四、 关羽的“单挑”: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在曹操的“成人之美”下,关羽抓住机会,慨然出战。最终,正如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关羽在汜水关,温酒未冷,便斩杀了华雄。这一战,不仅为诸侯联军解了围,更让关羽一战成名,声震天下。

曹操的这一举动,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他没有被眼前的功利蒙蔽双眼,而是放眼长远,利用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关系,巧妙地为自己赢得了最大的利益。他没有直接派兵,而是将“人情”给了关羽,这看似是“拱手相让”,实则是“借力打力”,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为自己赢得了声望和潜在的盟友,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保存了实力,为日后争霸天下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初,对关羽的“这一送”,便是他纵横捭阖、权谋无双的精彩开端,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政治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罗导演的艺术创造了,话说我们这些小咖不要老想着改剧情,因为我们的水平都很烂,改了之后是没人看的。

废话不多说,先上一段《三国演义》原文: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读罢罗导演的原文,我们就似乎明白了点他老人家的意图。本段文字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二爷的神勇表现出来。至于这么表现呢,那当然就是要借别人来衬托啦。首先出场两个小咖,俞涉和潘凤,不出意外被华雄轻松斩落马下。后面引来袁绍哀叹:“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此时罗导演安排二爷出场,如果袁绍直接夸赞二爷神勇,急忙令其出战将华雄斩杀,不给曹操镜头,那故事情节就比较淡了,也不好看。同时又没有刻画出,袁绍识人无术,曹操机警等特点。

至于罗导演为什么不给曹操机会,让其派将士出战。那是因为罗导演尊刘贬曹,这是他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段捧的就是二爷,其他人都是配角。在剧组里,导演说了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非你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当导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