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代十国的历史记载很多,故事也十分精彩,为什么就不如三国故事出名,被人熟知呢?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

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咱们现在知道得这么清楚,多亏了那本《三国演义》。这本书,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的宝贝疙瘩。它把本来有些零散的历史事件,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人物,编织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你有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雄,孙权的隐忍,关羽的忠勇,张飞的鲁莽,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有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个不是说起来津津有味?

而且,《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非常符合大众的口味。它有明确的正反派划分,有忠奸分明的人物设定,这让普通人一眼就能看懂,并且容易产生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读三国,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为他们欢呼,为他们叹息。这种“好读”的特质,加上口耳相传、戏曲演出,早就把三国故事深入人心了。

再看五代十国,它有什么呢?历史记载固然不少,比如《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还有《资治通鉴》里也讲得很细。但是,它没有一本像《三国演义》那样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 很多时候,人们对五代十国的了解,主要还是依靠正史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严谨,但往往比较干涩,缺乏故事性。你想想,正史里那些皇帝换来换去,国号改来改去,各种叛乱、兵变,虽然真实,但对于一个只想看个热闹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有点“劝退”了。

二、 历史的“节奏感”,三国更胜一筹

三国的历史,虽然也有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但它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时间轴”和“主线”。从黄巾起义开始,到董卓之乱,再到群雄逐鹿,最后三国归晋,整个过程虽然曲折,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从无到有,从乱到治”的推进过程。这让故事有了一个清晰的“起承转合”。

而五代十国呢?它就像是一锅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乱得一塌糊涂。北方是五代,短短几十年,五个朝代,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崩得快。南方呢,还有南唐、吴、闽、楚、吴越、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这十个国家,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不是打仗,就是联姻,再不然就是趁火打劫。整个时期,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大一统政权,国家更迭就像走马灯一样。

这种“碎片化”的历史叙事,很难形成一个连贯、引人入胜的主线。读者很难抓住一条清晰的“故事线”,也很难对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政权产生特别深的印象。你可能知道一个叫“后晋”的朝代,但它的皇帝是谁,做了什么事,跟后面哪个朝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往往就一笔带过了。这种“散”劲儿,确实不如三国那种“聚”劲儿来得吸引人。

三、 人物的“辨识度”,三国更鲜明

三国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一批极具个性和辨识度的人物。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雄、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这些标签太鲜明了,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的形象。即使你没读过《三国演义》,听别人说起,也能大概知道谁是谁,有什么特点。

五代十国呢?当然也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还有南唐的李煜等等。但是,他们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相对短促的时间段内,而且周围的人物关系也比较复杂。比如,后唐的李存勖,他原本是个不错的军事领袖,但后来却沉迷于戏曲,导致国家灭亡。这个故事虽然有戏剧性,但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很容易被淹没在其他各种事件中。

更重要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更迭频繁,很多皇帝都是“出身草莽”,靠着军事力量上台,又迅速灭亡。他们的“人设”并没有像三国时期的那些人物那样,经过长期的塑造和传播,形成约定俗成的标签。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冯道”,一个在十几个朝代里都当官的人,但他的形象是复杂的,有人说他是不倒翁,有人说他是乱世中的智者,这种争议性也让他的形象不如三国那些人物那么“直白”。

四、 历史的“积极意义”,三国更容易被解读

历史的传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解读”和“升华”。三国故事,尤其是《三国演义》,它传递了一种“忠君爱国”、“重情重义”、“智慧谋略”等价值观。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关羽的忠义千秋,这些都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赞扬。

而五代十国,虽然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整体上是一个“乱世出英雄,英雄也乱世”的时期。很多事件的出发点,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为了权力,而不是像三国那样,有“匡扶汉室”这样宏大的政治理想作为背景。比如,石敬瑭为了称帝,居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这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卖国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普遍存在,也让这个时代的道德色彩相对比较黯淡。

当然,这并不是说五代十国就没有积极意义。比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制度、文化也值得研究。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说,那种明确的道德指向和英雄主义的叙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五、 传播的“机制”和“载体”,三国占优

前面也提到了《三国演义》的重要性。这本小说本身就是一部传播的“利器”。它的语言生动,情节曲折,适合各种形式的改编和传播。从说书、戏曲,到后来的评书、连环画、电视剧、电影、游戏,三国故事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不断地被重新演绎和传播,而且每一次都能吸引新的受众。

五代十国呢?由于没有一本足够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作为基础,它的传播渠道就相对狭窄。虽然也有一些戏曲、小说会涉及到五代十国的人物和事件,但往往是作为某个朝代或某个时期的小插曲出现,很难形成独立的主题。人们对五代十国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历史课本或者是一些比较专业的历史读物上,这些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吸引力是有限的。

总结一下,五代十国的故事并不逊色于三国,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复杂、更精彩。但是,由于缺乏一部像《三国演义》那样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本身的碎片化、人物辨识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了它在民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远不如三国。三国故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被“讲”得好,被“传”得广,被“读”得懂。而五代十国,就像一本精彩但有点晦涩的古籍,需要耐心去品读,但却难以成为老少皆宜的谈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五代做英雄,基本都是英雄末路,所以没办法找一个线索人物来串起整个剧情。

比方说晋出帝石重贵,仅仅看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那是超越柴荣、宋太祖级别的豪杰。

在这两次战役中,石重贵第一次出阵就救出高行周、符彦卿等三节度使,这几位赫赫有名的大将都哭诉如果没有石重贵他们几乎不免;接下来在澶州亲自出阵,大战耶律德光,是李存勖大战朱温以来所未见的大场面,最后还带着晋军击退了契丹人。

第二年石重贵力排众议派马全节北伐,自己也出阵澶州为后援,成功收复了遂城、满城、保塞等后世宋人赖之与契丹交战的要塞。耶律德光率领八万大军南下之后,双方交战也是不分胜败,搞得后来编的《辽史》里都不好意思写这一笔。

然并卵……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懂的。石重贵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把禁军全部交给杜重威,然后晋军战败全部投降,张彦泽给契丹带路攻入京城俘虏了石重贵一家。于是,石重贵全家就只能搬到朝阳晋王城去做契丹小领主,把无限的复国希望都寄托在了子孙石越的身上(大雾)。

类似还有朱温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儿子所杀、李存勖复国不久就被首席大将干哥哥背叛最后还被伶人弑杀、李嗣源被儿子搞政变活活吓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余人伦惨案、狼行狗性,那更是见得多了。

想要把故事串起来的话,大概只能找个酱油王——比如宋宣祖赵弘殷。

899年,赵弘殷生于卢龙镇幕僚世家,其父宋翼祖赵敬曾出仕刘仁恭,后成为其子刘守文配下。刘守文失败后,出仕刘守光,官至桀燕瀛州刺史。

907年,朱温篡唐兴梁,五代开始。

912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进攻桀燕,赵弘殷随父在瀛州开城投降李嗣源。

914年,所领被李嗣源没收的赵弘殷雪夜南下到定州,立雪杜氏庄园门下,被招赘为女婿。

915年,赵弘殷在杜员外推荐下获得同为燕人的王德明注意,出仕赵王王镕。

917年,赵弘殷带五百骑赵军到黎阳驰援李存勖,受到李存勖的赏识。

921年,王德明杀王镕夺取镇州,赵弘殷投奔李存勖。

922年,赵弘殷参加夹河之战,面识昭义军牙兵郭威。

923年,后唐建立,赵弘殷任护圣军某军都虞侯。

926年,皇甫晖在魏州夜赌不胜而作乱,前往讨伐的李嗣源叛变。赵弘殷与前燕旧将元行钦等保护李存勖退回洛阳,但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领郭威等人谋反,赵弘殷与符彦卿、王全斌等人不敌,李存勖被害。元行钦逃跑被捕遇害,其他人投降李嗣源。赵弘殷仍任原职。

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得子赵匡胤。

934年,赵弘殷随同诸将讨伐凤翔李从珂,又同诸将一道被李从珂一番肺腑之言打动而倒戈,于是回师推翻李从厚。赵弘殷仍任原职。

936年,赵弘殷随张敬达、高行周、符彦卿等三节度使北伐石敬瑭,战败后与时任奉国军小校的郭威等五万人一起被困晋安寨。不久杨光远暗杀了张敬达,众人一起投降石敬瑭。赵弘殷仍任原职。

944—945年,赵弘殷随石重贵两次出阵澶州,与契丹交战。

945年,儿子赵匡胤成家。

946年,赵弘殷随王彦超驰援杜重威,结果与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耶律德光本欲将投降的后晋禁军聚集在陈桥全部诛杀,结果被希望收编这支部队的燕军旧将赵延寿制止。

947年,随耶律德光北上的赵弘殷等后晋护圣军在镇州举兵背叛契丹,推左厢都指挥使白再荣为留后。后来经过前燕旧将节度使刘在明介绍,与冯道、李谷等人一起投靠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幽州旧友董宗本也带人脱离赵延寿来归。同年刘知远称帝,赵弘殷仍任原职。

948年,儿子赵匡胤尝试去湖北出仕,相继投靠董宗本、王彦超,都失败。同年,跟随枢密副使郭威出师讨伐李守贞、王景崇,在陈仓被前来增援凤翔王景崇的后蜀军队射中眼睛,犹奋战不止,遂在郭威到达凤翔前就将蜀军击退。赵弘殷因此被提升为护圣某军都指挥使,并得以推荐就职失败的儿子赵匡胤在郭威处仕官成功。

949年,赵匡胤与郭威麾下其他九个青年侍从结为义社十兄弟,其中包括刘守文的孙子刘廷让。

950年,郭威拉拢半数禁军,在邺城以清君侧为名举兵,与后汉隐帝在汴京城郊交战。赵弘殷在儿子赵匡胤介绍下倒戈,投靠郭威。

951年,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护圣军改编为铁骑军,赵弘殷改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

953年,柴荣即位,作为其亲信的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司大将。赵弘殷也因此受到重用,被越级提拔为铁骑右厢都指挥使。

956年,赵弘殷率部出征淮南,中途得病,认了同为卢龙镇出身的赵普做干亲,不久在赵普的贴心照料下病故。

问题是,有人愿意看这种大半辈子打酱油、一生围观名人的故事吗?

当然这样打酱油还是无法表现十国……所以十国只能去找省台拍开闽王审知(这个可以讲讲唐末流民的故事)、天策上将马殷(其实这个不错,食人魔大军在残唐影响力还是很大,可以派汴蔡大战、争夺淮南、入楚建国等等)、广府之王刘隐(跟钱婆留差不多,如何从镇将崛起,只不过刘隐是州二代)、九头鸟高季兴等等了。这个工作我大两浙珠玉在前,钱婆留都拍了多少部了?江西比较苦逼,大概只能找钟传。客家的几个地级市台就凑钱拍个百胜军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五代十国?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搬到纸上,写成一部小说,会不会比《三国演演义》还精彩?我这老头子,倒也看过不少书,听过不少故事,斗胆跟你聊聊。要说精彩,那得看怎么写。咱们先想想《三国演义》,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无非是几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
  • 回答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紧随唐朝灭亡之后,直至北宋建立之前,时间跨度大约是907年至979年,共计72年。这是一个政治分裂、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着南北文化交流、新的军事制度形成、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 回答
    五代十国之所以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历史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阵痛”,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唐朝走向衰落、崩溃,而下一个统一王朝——宋朝尚未稳固建立过程中,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出现的一次剧烈调整。要理解五代十国的“必然性”,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唐朝的末年。一、唐朝由盛转衰.............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美国总统大选中,从未有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成功拿下过全部五十个州(加上华盛顿特区)的选举人票。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壮举,原因有很多。首先,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观点多元的国家。每个州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人口构成,这些因素都会深刻影响当地选民的政治倾向。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有.............
  • 回答
    战机江湖的变局:FC31如何安放与歼20共存的未来?五代机的时代浪潮早已席卷全球,美国将F22“猛禽”列入历史的尘埃,转而聚焦于“闪电II”F35的生产线,这一战略调整无疑为全球空军力量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当世界主要空军力量都在为下一代空中优势进行布局之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西方标准下是五代.............
  • 回答
    如果宋哲宗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且延续其亲政之后的执政理念、政策,宋朝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赵煦,这位英年早逝的宋朝皇帝,其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在他亲政之后的几年里,他锐意改革,展现出雄才大略的潜力,然而天不假年,他的早逝成为了北宋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真是一个魔幻的时代,皇帝就像地摊上的烂白菜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一个比一个命短。你说,这皇帝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皇帝不值钱”这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崩塌和权力真空。要说为什么皇帝这么“批量生产”,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时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细究起来,三国和五代十国在历史舞台上都充满了分裂、战乱、英雄辈出、权谋斗争等戏剧性元素,但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却天差地别。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文本的塑造与传播:先入为主的强大力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演义》这本小.............
  • 回答
    朋友,你这个比喻挺有意思,而且切中要害。把西方传说里那个“辉煌的古罗马”跟中国的五代十国那段混乱时期摆在一起,说它也就那样,不配叫帝国,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尤其是在咱们中国人视角看的话。咱们先得掰扯掰扯“帝国”这俩字儿。在咱中国人理解里,帝国通常意味着什么?是天下共主,是万邦来朝,是文化统一,是制度.............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为独特而混乱的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观花。然而,即便在这样的乱世,也涌现出一些胸怀大志、颇有作为的君主,他们的努力,或试图统一天下,或在于一方治理,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些许亮色。要说有作为,那首先绕不开的便是 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继承了其父李克用的晋王基业,以勇猛善.............
  • 回答
    五代十国: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且动荡的时代。前承唐朝的衰亡,后启统一的宋朝,这个时期以其政治的极度混乱、政权的频繁更迭以及社会的分裂割据而闻名。理解五代十国的混乱,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一、 五代十国政治混乱的根源:五代十国政治混乱并.............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绝对是一个乱世中的乱世,你说到的“底层或者基层失控,底层草根崛起,撕烂了君权神授的遮羞布,社会充满下克上风气”,这几乎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要详细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那得从头捋捋。一、 崩塌的秩序:君权神授的虚无首先得明白,五代十国之前,隋唐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虽然也.............
  • 回答
    “亡国灭种”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用来形容任何一个时期,都必须非常审慎。如果非要问两宋(包括五代十国)时期是否是中国民族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我的回答是:可以说,在某些维度和某些时刻,确实达到了令人心悸的危险边缘,是中华文明延续从未如此严峻的考验。但要说“最”,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界定。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皇权政治运作中一个核心的议题:统治者出身与其治国方略,特别是对待功臣的态度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看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现实基础的。但直接定论说“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贵族出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关于旗袍和汉服哪个更能代表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们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在国际上的形象,确实各有侧重。旗袍:时代的风韵,民国的优雅旗袍,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确实更多地与民国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满族女性的袍服。清朝时期,满族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