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想侧重高丽方面,但因为文献不足征,这个问题没有正解,只能推测。在928年王建致甄萱书中,高丽对吴越使用的语句是“伏奉吴越国通和使班尚书所传诏书一道”、“上国之仁恩”,并对钱镠使用“殿下”的尊称(在古代是“以卑达尊”的用语,跟“殿下”敌体或更高级的人不会用),很明显就是称臣了。为什么要称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王建此前受过吴越国册封,缔结了君臣关系,还有一种就是像11世纪后期以后高丽对宋朝那样,在不具备君臣关系的情况下执臣礼。
第一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史载钱镠虽然称臣中原王朝,但对内采用帝制,自建天宝、宝大、宝正等年号,并且“遣使册新罗、渤海王,海中诸国,皆封拜其君长”。韩国庆尚南道晋州矗石楼(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名妓论介在此抱着倭将跳下此楼,在朝鲜半岛家喻户晓)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过“宝正十二……”铭文的瓦当,可知当地奉用吴越正朔甚至到了937年,足见吴越国对海东政治影响力之大。既然吴越国能册封新罗、渤海还有后百济,册封高丽自然不在话下,王建也有可能是钱镠“封拜”过的“海中诸国”“君长”之一。
不过,个人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此前甄萱致王建书中所录的吴越国诏书原文是:
前月七日,吴越国使班尚书至,传王诏旨:“知卿与高丽,久通欢好,共契邻盟。比因质子之两亡,遂失和亲之旧好,互侵疆境,不戢干戈,今专发使臣,赴卿本道,又移文高丽,宜相亲比,永孚于休。”仆义笃尊王,情深事大,及闻诏谕,即欲祗承。但虑足下欲罢不能,困而犹斗,今录诏书寄呈,请留心详悉。
从上引史料来看,吴越国是给甄萱下“诏”,甄萱受过吴越官爵是有明确记载的,这不奇怪;而吴越给高丽则是“移文”,在用词规范极其严格的古代公文体系中,这个词汇很值得注意。《旧唐书》载“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曰关、刺、移”,是行用于互不统属的机构之间的文书,也就是说吴越和高丽应该没有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而是王建如此客气地执臣礼。王建所“伏奉”的“诏书”,可能未必是吴越国给他的“移文”,而是甄萱“今录诏书寄呈”中的“诏书”。
那么王建为什么要对吴越国毕恭毕敬呢?一来,这个书信不是给吴越国的,而是给后百济甄萱的,他和甄萱既然是敌体,吴越国又来调停两国冲突,那他在给甄萱的书信中将吴越国尊称为“上国”也算正常。二来可能就是考虑到与吴越国的友好关系。吴越国派人来调停,不可能白来,肯定要得到结果,说不定通和使班尚书还没走。高丽假如在回信中不接受吴越调停,甚至出言不逊,那等于与吴越为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就彻底关上了。所以,在回信中对吴越恭敬一点,也是为了保持对吴越友好的姿态,防止到处树敌的不利局面,以后还能继续交流。
这跟后来11世纪后高丽和宋朝的交往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当时与高丽有君臣关系的是辽,高丽当时的“上国”、“陛下”应该是辽朝和辽朝皇帝,但不妨碍高丽每每以“上国”来称呼宋朝,“陛下”来称呼宋朝皇帝。如朴寅亮所撰高丽文宗哀册写道:“比盛上国,称小中华。”高丽睿宗亲自写给宋徽宗的表文中也说“伏惟皇帝陛下,虞舜聪明而稽古,商汤勇智以济时”。这也是因为首先宋辽是平等的兄弟之国,高丽也算低宋一等;其次就是高丽与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马端临论及宋丽关系所言,高丽之所以肯对宋朝执臣礼,“盖欲慕华风而利岁赐耳”。
当然,正如本答案开头所说,这方面史料太少,尤其是没有高丽和吴越往来文书流传下来,除非发现新史料,否则这个问题目前无解。以上所说都是推测,大家姑妄听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