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代十国时期,一向以恭顺中原著称的吴越国,为何敢于以"上国"的身份册封后百济,并介入其与高丽的战争?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吴越国的处境、其战略考量以及吴越王钱镠及其后继者的政治智慧。

一、 吴越国的“恭顺”并非无底线:生存的智慧与战略的灵活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吴越国之所以“以恭顺中原著称”,并非因为它天生缺乏野心或独立意识,而是其地理位置和实力所决定的生存策略。吴越国地处东南沿海,相对远离中原战乱的中心,同时其军事实力也无法与北方的强大政权抗衡。因此,在五代乱世中,奉中原正朔、避免正面冲突,成为吴越国维持自身稳定和独立的最优选择。这种“恭顺”是一种策略,是基于现实的考量,而非绝对的臣服。

然而,这种“恭顺”并非意味着吴越国放弃了在区域事务中发挥影响力的可能性。相反,当机会出现,并且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战略目标时,吴越国也绝不会犹豫。册封后百济,恰恰是这种战略灵活性的一次体现。

二、 东北亚的权力真空与后百济的困境:吴越国的机遇

在十世纪初,朝鲜半岛正经历剧烈的政治变动。新罗王朝的统治日益衰微,最终分裂为后高句丽(后称高丽)、后百济和新罗(故土新罗)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之间战乱不断,彼此征伐。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局势动荡。然而,在后晋时期,为了换取契丹的军事援助,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这一举动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原王朝的军事防御能力,也间接为契丹(辽)的势力向南扩张打开了通道,进而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权力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以及中国北方与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对比,为吴越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三、 册封后百济:“上国”身份的象征意义与现实利益

吴越国册封后百济,表面上看是吴越国以“上国”自居,但其背后有着更深远的战略考量:

巩固区域影响力,制衡高丽: 后百济当时与高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后百济的王位继承和政治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势力的承认和支持。吴越国通过册封后百济,相当于承认了后百济的合法性,并与之建立了一种政治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视为吴越国在东北亚地区争取战略纵深和影响力的重要一步。通过支持后百济,吴越国能够有效地制衡日益强大的高丽,防止高丽势力过于向南扩张,威胁到吴越国的海上贸易和沿海安全。
“以夷制夷”的战略: 钱镠及后继者深谙“以夷制夷”的道理。他们清楚,自己无法直接与北方强大的政权抗衡,但可以利用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支持后百济,吴越国将自己置于一个可以操纵区域力量平衡的位置,避免直接卷入与北方政权的直接冲突。
获取海上贸易利益: 吴越国以海上贸易立国,其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稳定的海外贸易路线。后百济作为朝鲜半岛的国家,与吴越国在海上贸易上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册封并建立联系,吴越国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其在东亚海上贸易网络中的地位,获取经济利益。册封后百济,也是一种对后百济王权合法性的肯定,有助于稳定其国内局势,从而保证贸易往来的顺畅。
树立“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尽管吴越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只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通过册封后百济,吴越国能够以一种“上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声望和国际地位。这对于一个在分裂时期努力寻求合法性和正统性的政权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四、 介入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有限的军事支援与战略平衡

吴越国册封后百济后,自然也就被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尽管吴越国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并非直接的征服者,更多的是以军事援助、外交支持等形式出现,但这足以说明其介入的决心。

有限的军事援助: 吴越国派遣的军队数量可能有限,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支援,或是提供技术、粮草等后勤援助。其目的并非要灭掉高丽,而是要帮助后百济抵御高丽的进攻,维持其独立性,从而实现吴越国制衡高丽的战略目标。
外交手段的运用: 除了军事援助,吴越国还会通过外交途径,试图调和后百济与高丽的冲突,或者利用冲突来获取自身利益。例如,可能试图促成某种和平协议,但前提是保障吴越国的战略利益。
风险评估与控制: 吴越国在介入这场战争时,也必然进行了审慎的风险评估。它不会投入过多的兵力,以免削弱自身实力,或者引起北方更强大政权的注意。其策略始终围绕着“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

五、 钱镠及后继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吴越国敢于以“上国”身份册封后百济,并介入其与高丽的战争,归根结底在于吴越王钱镠及其后继者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们深谙“韬光养晦”与“适时出击”的辩证关系。

洞察时代潮流: 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当时东北亚地区权力格局的变化,看到了北方动荡以及朝鲜半岛政治分裂带来的机遇。
灵活的外交策略: 吴越国在奉事中原政权的同时,也积极拓展自身的区域影响力,而非仅仅满足于“偏安一隅”。
战略的长期性: 册封后百济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吴越国一项长远的区域战略。通过这种方式,吴越国试图在东亚大陆和海洋的交汇点,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环境。

总结:

吴越国以“上国”身份册封后百济并介入其与高丽的战争,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基于生存需求、战略考量和政治智慧所做出的明智选择。这体现了吴越国并非单纯的“恭顺”,而是在维护自身独立和发展的基础上,展现出的区域影响力投射和战略上的灵活性。通过这种方式,吴越国成功地在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空间,并提升了其在东亚区域的政治地位。这恰恰证明了,即使是在一个以“分裂”为主旋律的时代,精明的统治者也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阳想侧重高丽方面,但因为文献不足征,这个问题没有正解,只能推测。在928年王建致甄萱书中,高丽对吴越使用的语句是“伏奉吴越国通和使班尚书所传诏书一道”、“上国之仁恩”,并对钱镠使用“殿下”的尊称(在古代是“以卑达尊”的用语,跟“殿下”敌体或更高级的人不会用),很明显就是称臣了。为什么要称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王建此前受过吴越国册封,缔结了君臣关系,还有一种就是像11世纪后期以后高丽对宋朝那样,在不具备君臣关系的情况下执臣礼。

第一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史载钱镠虽然称臣中原王朝,但对内采用帝制,自建天宝、宝大、宝正等年号,并且“遣使册新罗、渤海王,海中诸国,皆封拜其君长”。韩国庆尚南道晋州矗石楼(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名妓论介在此抱着倭将跳下此楼,在朝鲜半岛家喻户晓)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过“宝正十二……”铭文的瓦当,可知当地奉用吴越正朔甚至到了937年,足见吴越国对海东政治影响力之大。既然吴越国能册封新罗、渤海还有后百济,册封高丽自然不在话下,王建也有可能是钱镠“封拜”过的“海中诸国”“君长”之一。

不过,个人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此前甄萱致王建书中所录的吴越国诏书原文是:

前月七日,吴越国使班尚书至,传王诏旨:“知卿与高丽,久通欢好,共契邻盟。比因质子之两亡,遂失和亲之旧好,互侵疆境,不戢干戈,今专发使臣,赴卿本道,又移文高丽,宜相亲比,永孚于休。”仆义笃尊王,情深事大,及闻诏谕,即欲祗承。但虑足下欲罢不能,困而犹斗,今录诏书寄呈,请留心详悉

从上引史料来看,吴越国是给甄萱下“诏”,甄萱受过吴越官爵是有明确记载的,这不奇怪;而吴越给高丽则是“移文”,在用词规范极其严格的古代公文体系中,这个词汇很值得注意。《旧唐书》载“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曰关、刺、移”,是行用于互不统属的机构之间的文书,也就是说吴越和高丽应该没有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而是王建如此客气地执臣礼。王建所“伏奉”的“诏书”,可能未必是吴越国给他的“移文”,而是甄萱“今录诏书寄呈”中的“诏书”。

那么王建为什么要对吴越国毕恭毕敬呢?一来,这个书信不是给吴越国的,而是给后百济甄萱的,他和甄萱既然是敌体,吴越国又来调停两国冲突,那他在给甄萱的书信中将吴越国尊称为“上国”也算正常。二来可能就是考虑到与吴越国的友好关系。吴越国派人来调停,不可能白来,肯定要得到结果,说不定通和使班尚书还没走。高丽假如在回信中不接受吴越调停,甚至出言不逊,那等于与吴越为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就彻底关上了。所以,在回信中对吴越恭敬一点,也是为了保持对吴越友好的姿态,防止到处树敌的不利局面,以后还能继续交流。

这跟后来11世纪后高丽和宋朝的交往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当时与高丽有君臣关系的是辽,高丽当时的“上国”、“陛下”应该是辽朝和辽朝皇帝,但不妨碍高丽每每以“上国”来称呼宋朝,“陛下”来称呼宋朝皇帝。如朴寅亮所撰高丽文宗哀册写道:“比盛上国,称小中华。”高丽睿宗亲自写给宋徽宗的表文中也说“伏惟皇帝陛下,虞舜聪明而稽古,商汤勇智以济时”。这也是因为首先宋辽是平等的兄弟之国,高丽也算低宋一等;其次就是高丽与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马端临论及宋丽关系所言,高丽之所以肯对宋朝执臣礼,“盖欲慕华风而利岁赐耳”。

当然,正如本答案开头所说,这方面史料太少,尤其是没有高丽和吴越往来文书流传下来,除非发现新史料,否则这个问题目前无解。以上所说都是推测,大家姑妄听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为独特而混乱的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观花。然而,即便在这样的乱世,也涌现出一些胸怀大志、颇有作为的君主,他们的努力,或试图统一天下,或在于一方治理,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些许亮色。要说有作为,那首先绕不开的便是 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继承了其父李克用的晋王基业,以勇猛善.............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分裂,后汉与南汉作为割据政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流,以及如何称呼对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后汉和南汉各自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格局。后汉(Later Han Dynasty),又称后晋、后周、后汉,这几个名字其实指的是同一时期,也就是五代十国.............
  • 回答
    “亡国灭种”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用来形容任何一个时期,都必须非常审慎。如果非要问两宋(包括五代十国)时期是否是中国民族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我的回答是:可以说,在某些维度和某些时刻,确实达到了令人心悸的危险边缘,是中华文明延续从未如此严峻的考验。但要说“最”,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界定。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总有些特别的烙印。比如“乱世出英雄”,或者“盛世出才子”。但要论起那种翻天覆地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苦难,有几个时期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真是让人生畏。我们常说的“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三个时代,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乱世之最”?又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相对的“太平”可言呢?.............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仍。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荆南(又称南平)作为一个疆域狭小、兵力薄弱的政权,却奇迹般地存活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南方时才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堪称乱世中的一个“生存奇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真是一个魔幻的时代,皇帝就像地摊上的烂白菜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一个比一个命短。你说,这皇帝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皇帝不值钱”这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崩塌和权力真空。要说为什么皇帝这么“批量生产”,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时代是.............
  • 回答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群雄逐鹿,其间不少藩镇节帅最终落得个自焚的悲惨下场。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当时政治、军事、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五代藩镇的“根基”并不牢固。与唐朝盛世时期的藩镇不同,五代时期的藩镇更多是前朝.............
  • 回答
    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确实出现了不少名字中带“彦”字的人物,这并非偶然,而是 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氛围以及取名习俗的演变密切相关。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彦”字的本义与引申义首先,我们来理解“彦”字的含义: 本义: “彦”的本义是 美士、贤.............
  • 回答
    要弄清楚五代时期越南独立领袖曲承美、吴汉、杨廷艺的族属,我们需要回溯历史,深入了解当时越南地区的族群构成以及他们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历史上,“汉人”通常指的是主要居住在中国汉地、操汉语、具有汉族文化认同的人群。“京族”则是指居住在越南北部,后来发展成为越南主体民族的族群,他们也.............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与民族融合的时代,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烽火连天。在这乱世之中,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悄然崛起,那就是乞活军。提起乞活军,你不能不想到他们那令人胆寒的战斗力,以及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留下的赫赫威名。乞活军,顾名思义,是以“乞活”为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草莽英雄的野.............
  • 回答
    “近距离空战时代”这个说法,在五代机出现之后,经常被提起,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和一些评论文章中。但要说五代机真的“又”回到了近距离空战的时代,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于简化,甚至有些误导。我们要理解,五代机之所以被称为“五代机”,核心在于它综合了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能力、高机动性、以及信息化作.............
  • 回答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美国海军在这场惨烈的海空战役中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舰。然而,对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来说,这场失败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他雄心勃勃的太平洋扩张计划上。就在舰队遭受重创之际,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浮现:如果.............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五代十国: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且动荡的时代。前承唐朝的衰亡,后启统一的宋朝,这个时期以其政治的极度混乱、政权的频繁更迭以及社会的分裂割据而闻名。理解五代十国的混乱,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一、 五代十国政治混乱的根源:五代十国政治混乱并.............
  • 回答
    五代十国之所以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历史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阵痛”,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唐朝走向衰落、崩溃,而下一个统一王朝——宋朝尚未稳固建立过程中,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出现的一次剧烈调整。要理解五代十国的“必然性”,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唐朝的末年。一、唐朝由盛转衰.............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绝对是一个乱世中的乱世,你说到的“底层或者基层失控,底层草根崛起,撕烂了君权神授的遮羞布,社会充满下克上风气”,这几乎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要详细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那得从头捋捋。一、 崩塌的秩序:君权神授的虚无首先得明白,五代十国之前,隋唐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虽然也.............
  • 回答
    五代十国?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把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搬到纸上,写成一部小说,会不会比《三国演演义》还精彩?我这老头子,倒也看过不少书,听过不少故事,斗胆跟你聊聊。要说精彩,那得看怎么写。咱们先想想《三国演义》,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无非是几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