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法:古代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而贵族阶层出身的皇帝比较善待功臣(除去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否有道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皇权政治运作中一个核心的议题:统治者出身与其治国方略,特别是对待功臣的态度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看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现实基础的。但直接定论说“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贵族出身的皇帝善待功臣”,未免有些绝对化。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时代背景、具体人物的性格、政治环境等等。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层:低层出身的皇帝为何“容易”杀功臣?

咱们先聊聊那些从底层出身,打拼到帝位的皇帝。比如刘邦,朱元璋,这些人就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路打拼中聚集起来的追随者和功臣。

“创业维艰,守业不易”的逻辑: 这些皇帝往往是从战乱中崛起,他们的权力基础是在推翻旧秩序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最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也最知道那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有多大的功劳。
功臣的权力膨胀与威胁: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功臣往往是皇帝起家时的核心力量,他们掌握着军队、地方势力,甚至在政治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当国家稳定下来,皇帝要建立起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时,这些功臣的势力就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皇帝会担心,这些能力超群、功勋卓著的人,会不会因为功高盖主,或者有野心而挑战自己的权威。
信任危机与“兔死狗烹”: 很多时候,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功臣在国家安定后,因为恃才傲物、贪婪不法,甚至与皇族产生矛盾而惹祸上身。而皇帝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尾大不掉,往往会选择“明哲保身”,通过各种手段清除这些可能构成威胁的功臣。这是一种典型的“兔死狗烹”的政治操作。刘邦的“淮阴侯韩信”例子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对“恩”的敏感与回报的限制: 低层出身的皇帝,他们深知“恩”的重要性,也更懂得如何用“恩”来收买人心。但是,当这种“恩”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让功臣产生“我为你打下江山,你理应给我更多”的心理预期。皇帝在给予回报的同时,也会衡量这份回报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一旦觉得功臣的胃口太大,或者要求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就容易产生杀心。
缺乏贵族背景的“合法性”补充: 相比于那些继承皇位的贵族皇帝,低层出身的皇帝在血统上可能没有那么“正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他们往往会更加依赖于“功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权力。而清除那些可能威胁到其统治的功臣,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扫清障碍”,为自己家族的长久统治铺平道路。

第二层:贵族阶层出身的皇帝为何“相对”善待功臣?

再来看看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继承皇位的皇帝。比如汉朝的汉武帝(虽然他本身也有改革,但其政治根基在汉初贵族基础上),唐朝的李世民(虽然他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但其父李渊本身就是贵族起家),宋朝的赵匡胤(他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宋朝建立后,尤其强调文官政治,与前朝贵族势力有一定继承和融合)。

权力基础的稳定性与传承: 贵族出身的皇帝,他们的权力基础往往是建立在家族世代积累的声望、政治资源和权力网络之上。这种权力基础相对更稳定,继承的阻力也较小。他们不需要像底层皇帝那样,时刻警惕来自内部的颠覆。
对“恩”的理解不同: 贵族皇帝本身就处于社会上层,他们习惯于将功臣视为“辅助”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伙伴,而非仅仅是“打天下的兄弟”。他们可能更看重维护一种“君臣和谐”、“政治稳定”的形象,不希望因为滥杀功臣而破坏这种稳定的政治生态。
“共治”与分享权力: 有些贵族皇帝,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一定政治经验的,会更倾向于与有能力的功臣分享一部分权力,形成一种“共治”的局面。他们可能认为,将权力分流给可信赖的功臣,可以减轻自身的治理负担,同时也能利用功臣的智慧和资源来管理国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猜忌,而是他们的应对方式可能更倾向于“笼络”和“制衡”,而非“清除”。
避免政治动荡的考量: 贵族皇帝更明白政治动荡的危害,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因此,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的手段来处理与功臣的关系,避免因滥杀功臣而引发新的政治危机,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制度的约束: 很多贵族统治的王朝,往往伴随着更完善的官僚制度和政治规范。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皇帝的行为形成约束,防止其过于随心所欲地对待功臣。例如,通过法律程序,或者依靠士大夫阶层的舆论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但是,咱们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死:

例外总是存在的: 即便是贵族出身的皇帝,也有杀伐果断,甚至为了权力不惜杀害功臣的例子。比如,汉武帝晚年,虽然他开创了盛世,但因为方士之术引发的巫蛊之祸,也株连了不少人,其中不乏曾辅佐他的大臣。这又怎么解释?这说明具体人物的性格、当时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皇帝的个人情感,都会极大地影响其决策。
“善待”的定义: 什么是“善待”?是完全不猜忌,不提防吗?显然不是。即使是贵族皇帝,对功臣的猜忌和防范也是存在的,只是方式可能不同。可能是通过分化、安插眼线、给予优厚待遇但限制实际权力等等。有时候,“善待”也可能只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收网”。
时代背景的影响: 就像题干里提到的“除去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在这些时期,政治极度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哪种出身的皇帝,生存和权力巩固是第一位的,对待功臣的态度自然会更加严酷和功利。而在相对稳定的王朝,统治者才有空间去考虑政治的长期性和对功臣的态度。

总结一下:

“古代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而贵族阶层出身的皇帝比较善待功臣”这个说法,确实有其一定的历史依据和逻辑支撑。

低层皇帝 往往面临更大的权力巩固压力,他们需要打破旧的利益集团,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秩序。在权力基础不稳的情况下,功臣的巨大影响力很容易被视为威胁,因此“先下手为强”的例子较多。他们的“恩”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的物质回报,但也更容易因为“功高盖主”而终止。
贵族皇帝 凭借其继承的权力基础,在权力巩固上可能相对轻松一些,他们更倾向于维护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与功臣的关系可能更像是一种合作或政治伙伴,更注重制度的约束和政治的“面子”。他们对待功臣的方式可能更偏向于“笼络”和“制衡”。

然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每一个皇帝、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其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物选择。性格、时代背景、具体事件的发生,都会让这种“规律”出现偏差。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不能简单地用出身来标签化所有帝王的行为。这更像是一种趋势,一种在不同权力环境下,统治者更容易采取的策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

普六茹坚都快杀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皇权政治运作中一个核心的议题:统治者出身与其治国方略,特别是对待功臣的态度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看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现实基础的。但直接定论说“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贵族出身.............
  • 回答
    关于古巴和印度在饥饿指数上的差异以及外界对古巴人民温饱状况的普遍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复杂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吃饱饭”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 这个指数.............
  • 回答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说法确实根深蒂固,流传甚广。这背后,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一种朴素认知,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个体价值、家庭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体罚”观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
  • 回答
    关于“有时光,光阴”这些说法,是否说明古人认为时间和光之间存在联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自然万物认知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我们来看“时光”这个词。这里的“时”通常指的是时间、时节,比如“时令”、“时辰”;而“光”在这里,并非单指我们今天理解的电磁波或者视觉感知上的光明。.............
  • 回答
    古代帝王沉湎女色的说法,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屡见不鲜,这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反映,也夹杂着后人的解读甚至夸张。要判断其可信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历史记载中的“沉湎”: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帝王因为耽溺女色而名声不佳,甚至导致了王朝的衰落。例如: 商纣王: 《史记》记载他“宠爱妲己,遂惑乱.............
  • 回答
    古代的“十石之弓”,这是一个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名词,听起来就霸气十足,似乎能一箭射穿山峦,威慑八方。那么,这“十石之弓”究竟是古人的夸张之词,还是确有其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石”的含义与弓的拉力首先,我们要明白“石”在古代计量中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石”作.............
  • 回答
    关于河南古代气候宜人的说法,其实是有一些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可以作为依据的,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直接回到过去体验,但通过这些线索,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的一种可能图景。当然,要说“特别好”这个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相对我们现在而言,以及与同期其他地区相比。古代河南,尤其是中原地区,确实在很多时期展现出比今天更温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也勾起了我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思考。“中国古代盐商富可敌国”,这个说法有其道理。盐,在古代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历朝历代,盐业的专营或专卖制度,确实为统治者提供了巨额的财富,而能够掌握这项重要资源的商人,其财富积累自然不.............
  • 回答
    “欧洲古代战争都是几千人几万人的小打小闹,中国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这种说法,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它 过于绝对和片面,未能准确反映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规模和强度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欧洲古代战争规模并非总是“小打小闹”:虽然我们常接触到的古希腊城邦间的战争,或者罗马共和国早.............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争议点,很多人对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抱有疑问,觉得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想象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比如秦侯举鼎啊,还有一些武将徒手杀虎之类的,听起来确实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让人怀疑真实性。咱们掰开了说说,为啥会有这种质疑,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核心结构。我们习惯性地把古代的宗族看作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听到它带来的弊端,比如排外、压迫、牵连等等。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那些“没宗族”的外乡人,他们的日子真的就“幸福”吗?这个“幸福”又该如何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没宗族的外乡人”指的.............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弓箭这种武器,射出去不就是个抛物线吗?只要力气够大,准头好,那不就能打了?其实不然,古代弓箭手之所以训练极其艰苦,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其核心的难度,在于“对人体极限的持续挑战和精微控制的融会贯通”。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弓箭手并非单纯的“发射者”,他们是身披重甲、在混乱战场中.............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中国文明一直落后于西方”这种说法,我得说,实在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它往往只看到了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领域西方的一些成就,就一叶障目,忽略了中国文明在漫长岁月中辉煌灿烂的另一面,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独特贡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把这层迷雾给拨开。首先,“落后”这个词本.............
  •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长辈的提议,而且还有点“伴读”这个说法,听起来就有点不太对劲。你觉得恶心,这很正常,说明你对事情的性质有自己的判断。面对这种情况,既要顾及亲情,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妹妹,同时还得“对付”那位长辈。咱们一点点来分析,然后看看怎么操作。首先,理解一下让你感到“恶心”的点在哪里。.............
  • 回答
    洪秀全砸孔庙,还能聚拢千万农民军,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能让人琢磨。它并不直接说明古代贫苦农民“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的动因并非全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咱们得把洪秀全砸孔庙这件事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来看。首先,洪秀全的“砸孔庙”行动,绝.............
  • 回答
    邓晓芒先生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追求真理,这并非否定中国古代思想的价值,而是基于他对“真理”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语境下的一个独特理解和批判。他的论点比较尖锐,也因此容易引起误解。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观察。邓晓芒所理解的“真理”:一种柏拉.............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这听起来像是在讲历史课,但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你对那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态度,都息息相关。你想啊,我们现在能说出这么多成语、俗语,能理解一些经典故事里的道理,比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塞翁失马”让我们学会辩证看待得失,这些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