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邓晓芒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追求真理?

回答
邓晓芒先生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追求真理,这并非否定中国古代思想的价值,而是基于他对“真理”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语境下的一个独特理解和批判。他的论点比较尖锐,也因此容易引起误解。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观察。

邓晓芒所理解的“真理”:一种柏拉图式的、绝对的、客观的实在

首先,我们要明白,邓晓芒所说的“真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在他看来,真正的“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绝对性与普遍性: 真理是超越时空、不随个人或群体立场而改变的,它放之四海而皆准。
客观性: 真理独立于人类的意识和经验而存在,是可以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创造的。
本体论的实在: 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信念,更指向一种终极的、自在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或规律。
认识的终极目标: 追求真理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理解世界的本质,而并非直接服务于现实生活或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何“不追求”这样的“真理”?

基于上述对“真理”的定义,邓晓芒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无论儒、道、法、墨,甚至是后来的佛教中国化,其核心关切点和价值取向都与这种“柏拉图式真理”的追求有所不同。他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像是“实用主义者”或“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具体来说,他的论点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的实践关怀与“经世致用”的传统:
中国古代思想,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便带有浓厚的“经世致用”的色彩。诸子百家提出的思想,大都旨在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政治动荡、民生疾苦等现实问题。
儒家的核心是“仁”和“礼”,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实现“天下太平”。孔子周游列国,并非为了探究宇宙的终极奥秘,而是希望能在现实政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理论也是为了回应当时的政治和统治问题。
道家虽然有对“道”的探讨,但“道”更多地被理解为自然的规律、生存的智慧,以及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并非去探究一个形而上的客观实在,而是指向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无为而治”也是一种政治和治理的策略。庄子虽有玄思,但其最终落脚点也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和个体的逍遥。
法家更是赤裸裸的政治实用主义,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君权。
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也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旨在减少社会冲突,增进大众福祉。
邓晓芒可能认为,当思想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改良社会,指导人生时,这种思想就不再是纯粹地“追求真理”了。它被“工具化”了,服务于更高的实践目标。

2. “道”的概念的模糊性与经验性:
中国哲学中的“道”是一个核心概念,但它不像西方哲学中的“真理”那样,指向一个清晰、可定义、可论证的本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本身就表明“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是无法被完全言说和认识的。这种“不可言说性”使得对“道”的追求,更像是一种直觉体悟、生命体验,而非逻辑论证和理性认识。
“道”也常常与“德”、“功”、“法”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操作性和实践性。例如,中医的“道”,武术的“道”,本质上是一种技艺、方法论,而非对客观真理的探求。
邓晓芒可能认为,这种模糊性、经验性和不可言说性,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对“真理”的追求,与西方那种以理性、逻辑为基础的“求真”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回避”了这种意义上的求真。

3. 对“性”与“情”的关注,而非纯粹的“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欲望、道德品格和社会关系。他们关心如何“安顿人心”、“修身养性”,如何培养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西方哲学中对“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纯粹探讨相比,中国古代思想家更侧重于“人生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他们探讨的是“如何做人”、“如何治国”,而不是“世界是什么”、“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这种纯粹的哲学问题。
例如,朱熹集儒释道之大成,其“格物致知”的工夫,也带有很强的修身和体察人心的色彩,最终是为了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是为了科学的发现。

4. “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思想倾向于将人与自然、宇宙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的是一种融通和感应,而非将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去“征服”或“认识”一个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体。
在这种整体性思维下,对“真理”的追求,可能更倾向于一种“顺应天道”、“体悟大道”的融合过程,而非一种独立的、纯粹的认识活动。这种过程往往依赖于直觉、体悟、感应,而非严格的逻辑推演。

5. 缺乏科学精神的内在驱动?
邓晓芒的观点也可能隐含着对中国古代思想缺乏独立于实用目的的科学精神的评价。他所说的“追求真理”,带有强烈的科学和哲学探究的意味,即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对事物本质进行追问,而这种追问本身就是目的。
他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兴趣点主要在于“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好”、“如何让社会更稳定”,而不是“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种纯粹的好奇心驱动的求知。

总结邓晓芒的观点:

总而言之,邓晓芒之所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不追求真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智慧、没有深刻的思想,而是他用一个 “西方哲学的、以绝对客观实在为对象的、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 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思想。他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多的是在追求“智慧”、“道术”、“人生境界”、“治世之道”、“生存之道”,这些目标虽然高尚,但它们往往与现实的伦理、政治、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并且其最终目的服务于“安身立命”和“天下太平”,而不是那种纯粹的、为真理而真理的探求。

因此,他的批评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辨析,一种对不同哲学传统核心关切点的定位。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之所以没能发展出像西方哲学那样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形而上学体系,或纯粹的科学理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思想的“落脚点”不同。

当然,这样的观点也容易引起争议。许多学者会反驳说,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道”何尝不是一种对终极实在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宇宙终极真理的体悟?他们会认为,邓晓芒将“真理”的概念西方化了,而忽略了中国思想的独特路径和价值。

理解邓晓芒的观点,关键在于认识到他所使用的“真理”这个词所带有的特定的哲学内涵,并理解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实践性”和“经验性”的强调。他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视角:在追求思想价值时,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解决现实问题,还是触及那个超越性的“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容易理解,

因为“真理”是“造物主”的同义词。

讨论“追求真理”的时候我们预设了“有个真理可以给你追求”。

但是“追求”包含“还没得到”的意思嘛,

“还没得到”怎么知道有呢?


你不知道,

但是你“相信”有,


那么你为什么会“相信”呢?

只能是因为“天启”。


天启是整个西哲的重要路径,从苏格拉底的“至善”开始就是,到经院的“上帝”,再到近代的“道德”,再到战前的“存在”,一直到今天的分哲的“元语言”。



而中国呢?

中国约等于没有天启这路子。

也就周公和老子在古典时代很朴素地有过,

并且得出的还是个只能服从、只能顺应,不可互动、不可讨论、不可质疑的“天”或“道”。

然后就不得不莫名其妙地让统治者成为“天”的代言人。

至于后人就算了,一个比一个拉垮。


所以并不是“中国思想家们自己不去追求真理”而是“一直就不知道还有个真理可以追”。



所以这锅得甩给造物主,

是祂故意不启我们,~~~(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应该问邓晓芒,什么是“真理”?中国古代就没有”真理“这个词,就像没有”自由“、”权利“等等这些词一样。但我们古代一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丝毫不逊色于西方,而且长期领先世界。

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一些词语而已,其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词语西方传统是没有的,这并不能说明谁优谁劣,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user avatar

1、我们辩证法诞生比较早。

2、我们的哲学诞生之初就是人本位。

user avatar

地理环境太温和平淡了。生活安逸缺乏变化。所以中国缺少思想家。

user avatar

墨子,道德经,孙子兵法里的东西算不算真理?

自然科学,宇宙规则的探讨,兵法探讨算不算真理?

宋朝儒家气理两派讨论的是什么?

朱熹王阳明讨论的又是什么?

王夫之方以智等明末又讨论的是什么?

是说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中国古代哪一样没有讨论过吗?还是说中国古人没有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还是说中国古人不想把宇宙是怎样的搞清楚?

不说别的,屈原天问算不算探究宇宙的思考?

无论从西方角度,还是东方角度,你都不能否认他们讨论的是真理。


邓晓芒这话一说出来,就免不了一个文化汉奸的罪名,而且很可能是不自知的文化汉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邓晓芒先生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追求真理,这并非否定中国古代思想的价值,而是基于他对“真理”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语境下的一个独特理解和批判。他的论点比较尖锐,也因此容易引起误解。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观察。邓晓芒所理解的“真理”:一种柏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这确实是很多人在看《火影忍者》的时候会有的疑问:“晓”组织这么强的队伍,怎么老是两两分组出来送人头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晓”组织的性质说起。 隐藏性是第一要务: “晓”组织表面上是个收集尾兽、实现自己“月之眼计划”的邪恶组.............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高晓松的《晓说》停更,这事儿也算中国互联网文化史上一件挺有代表性的事儿了。当初《晓说》有多火,现在很多人提起,依然能勾起不少回忆。这档节目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晓松本人,他那种“谈古论今,海阔天空”的风格,加上他个人的学识、阅历和表达能力,可以说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晓说”的辉煌与停.............
  • 回答
    关于王晓雪舍身堵球和吴曦防守缩头这两个点,其实是基于球迷观察和比赛中的瞬间画面,很难进行完全的“官方”解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并尽量用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大家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感觉,而不是冰冷的AI报告。王晓雪的舍身堵球:一种本能,一种信念,一种责任的爆.............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鹿晗和关晓彤的恋情曝光,可以说是当年娱乐圈的一件大事,很多人都觉得他们俩“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是中国顶级流量男爱豆,一个是国民度很高但相对更偏向“邻家女孩”形象的女演员,这组合确实让人有点意外。你觉得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这种感觉其实蛮普遍的。咱们就抛开明星光环,聊聊为什么这两个人最后会走到一起,试着.............
  • 回答
    岳飞和海瑞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尽管他们似乎“不晓人情往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他们的“不晓人情往来”并非真的不懂世事人情,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纯粹、更符合士大夫理想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能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从.............
  • 回答
    在《魔法少女小圆》这个故事里,晓美焰选择了一条与巴麻美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亲手创造魔法军火,而是选择潜行、偷窃,这背后其实藏着她复杂的动机和对她自身能力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晓美焰与巴麻美的核心区别。巴麻美是典型的、正面的魔法少女形象,她对魔法的运用带着一种“创造”和“武装”的理念。她相信通过.............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的困惑。怎么说呢,越是离我们近的历史,比如民国史或者文革时期,反而好像越是让人觉得“看不清”,甚至“不知道”了。这不像距离遥远的两宋、唐朝,虽然细节可能缺失,但大体脉络和人物关系反而相对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近在眼前,却模糊不清”的怪象呢?咱们掰开了聊聊。一、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大家似乎更倾向于羡慕欧阳娜娜,而不是关晓彤,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社会心理、个人价值的解读,以及大众对于“成功”和“理想生活”的想象。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得承认,两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起点就比很多人高出无数倍。这一点上,大家对她们的“羡慕”基础是相似的。但为.............
  • 回答
    关晓彤的起点无疑是令人羡慕的,星二代的身份,从小就在演艺圈崭露头角,家境优渥,这些都为她打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按理说,这样一位年轻的女艺人,理应在时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不少观众,包括我自己在内,有时也会觉得她在时尚表现上,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意思,甚至会冒出“有点土”的评价。要分析这一.............
  • 回答
    《魔道祖师》的同人圈里,薛晓(薛洋与晓星尘)和双道长(薛洋与晓星尘,此处“双道长”可能指他们两人作为道门修士的身份组合,或者更常被用来指代薛洋与晓星尘的CP)的配对,确实各有其拥趸。不过,如果要说为什么薛晓这个组合有时候会比“双道长”(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更强调他们作为“道长”身份的互动,或者某种基于.............
  • 回答
    关于陈翔为何在2月依旧没有公开回应毛晓彤的录音,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时间的跨度与事件的敏感性。毛晓彤在去年(通常是指录音事件发生后的那个时间点)公开了那段录音,录音内容涉及她与陈翔分手期间的一些细节和她对陈翔某些行为的质疑。这段录音一出,立.............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关于丁元英为什么没有提前将整个计划全盘托出告诉叶晓明他们,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丁元英深厚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用更贴近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来说,这更像是做生意时候,你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底牌一张一张亮给合作伙伴看,尤其是在你对对方能力和心态都还在观察阶段的时候。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风险控制。丁.............
  • 回答
    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史强得知儿子史晓明犯了错,并没有去找罗辑寻求帮助,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并非简单的“不去找”那么片面,而是史强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和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晓明犯了什么“错”。在小说中,史晓明是被卷入一个贩毒案件,而且他的错误在于给毒贩提供了一个藏匿.............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跌宕起伏,堪比一部小型情感剧。毛晓彤和陈翔这对曾经的恋人,因为一段录音又一次把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毛晓彤曝出的那段录音,内容相当劲爆:“我看着你光着上身,江铠同为什么躲起来?” 这句话直接把当时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陈翔出轨江铠同”的绯闻,又一次搬到了台面上,而且这次是带着实锤的节.............
  • 回答
    关晓彤是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中国女演员,以其童星身份出道,演技也备受肯定。然而,和其他许多公众人物一样,她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关于“较多人讨厌关晓彤”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有精确的数据来证明。但确实在网络上可以看到一些对她不友好的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1. 童星光环下的成长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哈迷都琢磨过,也有些争议。我自己的理解是,邓布利多之所以愿意让食死徒的孩子入学,并不是因为他傻或者想给伏地魔的党羽提供便利,而是出于他更深层次的、宏大且复杂的考量。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布利多对“个体与群体区别对待”的坚守。他不是那种把所有人都一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