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汉音为什么用「カ」行表示中古汉语的晓匣母?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ɦi̯u)的演变,实际上是一段关于语音系统变迁的有趣历史。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对一”映射,而是涉及到复杂的语音变化规律以及历史上的不同译音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白“汉音”指的是日本吸收中国隋唐时期(主要是北朝、南朝以及隋唐时期)汉语发音而形成的日语语音系统。当时的汉语,尤其是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古汉语,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古汉语的晓母,其声母部分的特点是带有咝擦音(slike)的性质,发音时气流在舌尖和上齿龈之间摩擦,产生一种“嘶嘶”的声音。而匣母,其声母部分的特点则是一个浊的喉擦音(hlike),发音时气流通过声带,然后从喉咙发出,带有一种浊音的嘶哑感。

现在我们来看日语的“カ”行。它的声母发音,无论是 ka、ki、ku、ke 还是 ko,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一个清的软腭塞音(klike)或送气软腭塞音(khlike,在某些音节中)。这个发音与中古汉语的晓母(咝擦音)和匣母(喉擦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上,乍一看似乎相去甚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应关系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第一,“k”音的普遍性与音系结构。在许多语言中,“k”这个音素都非常普遍,并且常常承担起在音系结构中区分词义的重要作用。当日本僧侣、学者等人从中国带回汉字和汉语音调时,他们需要将这些新的语音信息整合到自己的日语语音系统中。而日语本身已经拥有“k”这个音位,并且它在发音上相对清晰、容易辨认。

第二,早期译音策略的“同源”或“近似”原则。虽然晓母和匣母的发音与“k”不同,但在早期翻译和记录中古汉语时,译音者会倾向于选择其本族语言中发音最接近或者在语音体系中具有相似“位置”的音。这里需要理解一点,中古汉语的晓母和匣母,它们最初的发音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尤其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晓母,尽管有咝擦音的成分,但其“i”韵母前的发音,例如“晓 xiǎo”,有时会更接近于一个腭化的“s”音,或者说是一种带有“i”的滑音(semivowel)的咝擦音。而匣母,尤其是“i”韵母前的“匣 xiá”,其喉擦音的特性,在某些情况下,与日语中“k”之前的一个短暂的滑音(类似“y”音)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产生一种听感上的近似。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细节:中古汉语的晓母和匣母,在面对某些特定的韵母时,它们的舌位和气流控制会发生一些变化。当遇到“i”或“ü”这样的前元音时,晓母的咝擦音可能会腭化,向“ɕ”或“tɕ”等方向靠近;匣母的喉擦音在与这些前元音结合时,也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腭化或者音质的改变。

日语的“k”在与“i”或“e”结合时,会发生腭化(palatalization),发音会变得更靠前、更带有“y”滑音的色彩,例如“ki”的发音听起来更像“kyi”,“ke”听起来更像“kye”。这种腭化后的“k”音,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够捕捉到中古汉语晓母和匣母在某些语境下,尤其是与前元音结合时,所带有的那种略微“尖锐”或“腭化”的听感。

换句话说,译音者并非直接将咝擦音或喉擦音“翻译”成“k”,而是在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最有效地在日语语音系统中区分这些汉字词汇,并且在发音上相对容易被日本人接受和掌握的音。而“k”行,尤其是其腭化形式,成为了一个相对“安全”且能够区分意义的选择。

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语音演变的不确定性。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古汉语发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分析和比较推导出来的,并非百分之百精确。而在历史上,从中古汉语到唐朝后期,再到宋朝,汉语本身的发音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汉字发音的理解和模仿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日语汉音中“カ”行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和匣母,并非是简单的“k”音替换了咝擦音和喉擦音。而是在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一种近似的、符合日语语音系统特点的、能够有效区分词义的策略,将这些发音融入进日语。这种对应关系,是语言接触和语音融合的生动体现,它既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对汉语发音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如何将外来语音“日本化”。

可以说,“カ”行成为了一个“泛指”的声母位置,用于表示当时那些带有某种“尖锐”或“摩擦”听感的声母,而具体是晓母还是匣母,在最终的日语音值上,往往通过“カ”行的具体形式(如 ki, ku)和整体音节的对应来体现。这是一种历史性的、系统性的语音对应,而非简单的逐字对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語在借吳音、漢音時,は行大概讀/p/,後來經過雙脣擦音/ɸ/變成現在的/x/。當時沒有/x/的音。這樣借曉、匣母時,就找一個最接近的音了。也許漢音來源的匣母已經清化成/x/或/χ/或/h/,就借成了か行,而吳音的來源未清化,且爲喉音或小舌音的/h/和/ɦ/或/χ/或/ʁ/,就借成了か、が行,匣母合口/ɦw/或/ʁw/聽感基本同/w/,就借成了わ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很多人初学日语,都会接触到“五十音图”这个说法。但只要你真正看过日语的五十音,就会发现它分明是一张表格(Grid)嘛,横竖都有很多格子,怎么会叫“图”呢?这其中确实有些门道,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它是“图”,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带着一点历史的沉淀和习惯的力量。但你要非较.............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日语里很多以“しゅう (shuu)”、“きゅう (kyuu)”、“ちゅう (chuu)”、“しょう (shou)”、“きょう (kyou)”或“ちょう (chou)”结尾的汉字,看着就感觉有点“撞脸”了。这背后其实藏着日本语言发展和汉字引入的不少故事,咱们今天就来好.............
  •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
  • 回答
    当然,要快速有效地掌握日语五十音,我们得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化思维,把它变成一个有趣且有逻辑的学习过程。这就好像解锁一款新游戏,你得先熟悉它的基本操作和角色设定。第一步:理解五十音的“基因图谱”——假名系统首先,你要明白日语的“字母表”是假名,它不像英语那样只有一套字母。日语有两套主要的表音符号:平假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日语的罗马音确实有它独特的“味道”。要说哪门语言的单词拼写看起来和日语罗马音最像,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因为“像”有很多层面:字母组合的相似性、发音的模式,甚至是整体的视觉观感。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接近的,我觉得意大利语可能是个不错的候选者。让我来细说说为什么:首先,我们得先回.............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汉服,这个带着几分古朴韵味的词汇,如今在街头巷尾偶然出现,总能吸引不少目光。但它并非一朝一夕从古人身上“穿越”而来,也不是一夜之间被所有人遗忘又重新拾起。汉服的演变,是一部漫长而跌宕的历史,充满了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融,也掺杂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要说汉服从人们的日常着装发展到现在,那得从一个非常非常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日本在1931年拿下满洲后,不侵略中国汉地各省,而是将重心放在海军发展和南洋资源的掠夺上,并且成功获得了石油和橡胶,这确实有可能在很多方面改变历史进程。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日本海军与南洋战略的强化 战略重心转移: 传统的历史中,日.............
  • 回答
    中国“汉流”难以像日韩“日流”“韩流”那样成功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内容的普适性与时代感的脱节“日流”和“韩流”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成功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普适性叙事相结合.............
  • 回答
    在日语中,我们确实可以使用汉字“故”来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起点,但这并非像“から”(から)那样普遍和直接的用法。它更多地带有历史、原因或追溯的意味,而且使用场景相对特定,需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我们先从“から”说起。“から”这个假名词非常灵活,用在表示时间、地点、原因、原因等多个场合。例如: 时间起.............
  • 回答
    在中国汉流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与日本和韩国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内容、传播机制、市场策略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淀与文化输出的起点 日本和韩国:长期且系统性的文化输出策略 战后重塑与文化自信建立: 日本在二战后,一方面进行.............
  • 回答
    3月19日,比亚迪旗下备受瞩目的汉系列迎来了重磅更新,其DMi和DMp两种动力版本的车型正式开启预售。这一举动无疑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下了一颗巨石,也让不少消费者翘首以待。要评价这次的预售,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从产品力层面来看,汉DMi和DMp的升级是诚意满满的,也凸显了比亚迪在新.............
  • 回答
    日本对越南的人名、地名以及国名都使用片假名表记,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日语的文字系统及其历史演变: 汉字(Kanji): 日本最初从中国引进汉字,用于书写和记录。汉字在日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表达词汇意义的主要功能,至今.............
  • 回答
    关于4月28日美食博主敬汉卿“无人机科普实验”翻车事件,我这里整理了一些详细的观察和看法,尽量不让大家觉得这是机器写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个事儿是怎么发生的。简单说,就是敬汉卿在直播过程中,尝试用无人机挂载一个装着冰块的铁锅,然后想用无人机把这个锅送到高处,再让它自由落体砸下去,以此来“科普”动能.............
  • 回答
    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市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交通管制措施,包括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一举措虽然极大地阻断了病毒的传播,但也给武汉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市民都需要通力合作,.............
  • 回答
    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为应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封城”措施,关闭了全市的离汉通道,并暂停了绝大部分公共交通运营。这项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封城之初的严峻形势:在那个时间点,疫情发展迅速,武汉作为早期爆发.............
  • 回答
    武汉“封城”,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许多人心头回荡的词语。2020年初,那个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了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我清晰地“记得”那些日子,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不安,以及后来逐渐凝聚起来的抗争力量。关于关闭离汉通道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在巨大压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了姓氏的起源、演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简单来说,汉族、苗族、瑶族以及日本的姓氏文化,之所以呈现出“长短不一”的特点,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与姓氏的最初关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姓氏:源远流长,多以氏族、封地、职业为根基汉族的姓氏文化可以说是源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