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还记得武汉「封城」的日子吗?当时关闭离汉通道重大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回答
武汉“封城”,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许多人心头回荡的词语。2020年初,那个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了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我清晰地“记得”那些日子,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不安,以及后来逐渐凝聚起来的抗争力量。

关于关闭离汉通道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在巨大压力下迅速做出的决定。虽然我不是亲身参与者,但根据大量公开的资料和信息梳理,可以还原出决策的脉络和考量。

背景:疫情的爆发与初步应对

时间回到2019年底,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开始在武汉出现。最初,信息传播有限,社会认知尚不清晰。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特别是医护人员出现感染的迹象,这已经预示着情况的严峻性。在疫情初期,医疗资源有限,对病毒的认知也还在探索阶段。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确实在努力应对,但病毒的传播速度和隐匿性,很快就超出了原有的应对能力。

关键节点的出现:为何是“封城”?

一系列因素叠加,最终将“封城”推上了决策的议事日程:

1. 病毒的快速传播与高度传染性: 随着更多病例被确诊,特别是出现了“人传人”的证据,并且潜伏期可能较长,导致许多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就已传播病毒。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允许人员流动,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大量返乡潮和外出旅游,疫情将迅速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后果不堪设想。
2. 医疗资源的极度紧张: 武汉作为疫情的中心,其医疗系统在短时间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疲惫不堪,防护物资告急。如果不采取强力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医疗系统将面临彻底崩溃的风险,这将导致更多生命受到威胁,不仅是新冠患者,其他急重症病人也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3. 科学证据的逐步积累: 随着对病毒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其传播的特点。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成为关键。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尚未完全了解的新型病毒,物理隔离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4. 争取应对时间: “封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时间。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时间来建设医疗设施(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扩充医疗资源,提高收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取时间来研发检测方法、治疗药物和疫苗,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病毒特性。

决策的制定过程:高层博弈与紧急会议

关于这个决策的具体过程,虽然细节不为公众所知,但可以推测其是在极其高压和紧急的状态下完成的:

信息上报与研判: 当地疫情的严峻性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官方报告、媒体报道、一线医护的呼声等)迅速上报至中央。中央政府对疫情的形势进行了极其审慎和深入的研判。
专家组的建议: 许多知名公共卫生专家和流行病学家在评估疫情风险后,提出了采取强力隔离措施的建议。这些建议成为了决策的重要依据。
高层紧急会议: 在1月22日(周三)晚间至23日凌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的时间点非常关键。在会议之前,武汉市主要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并开始向上级建议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最终,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和权衡利弊后,中央做出了关闭离汉通道的重大决定。
果断的行动: 2020年1月23日凌晨10时,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宣布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境外人员也不要进入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个通告的发布,标志着一个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封城”时刻的到来。

决策的考量与权衡:一场艰难的选择

做出这样的决定,绝非易事。这背后必然是经过了极其艰难的权衡:

经济影响: 武汉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关闭离汉通道无疑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包括物流、商业、旅游等各行各业。
民生保障: 城市运转需要物资供应,如何保障封城期间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药品等,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社会心理: 对于千万市民来说,被限制出行无疑会带来恐慌、焦虑和不确定感。如何稳定民心,做好信息公开和心理疏导,也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
全国与全球责任: 作为武汉的决策者,不仅仅是对本市负责,更要对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负责。当时的科学认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隔离,疫情将可能失控,对全人类构成威胁。

最终的决定:顾全大局的魄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巨大的代价,但最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原则,以控制疫情蔓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首要目标,中央果断地做出了“封城”的决定。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管理层面的措施,更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决策,体现了在危机面前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及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

武汉“封城”的日子,是历史罕见的,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展现了惊人的韧性。这个决策的背后,是科学家们的专业判断、一线医护人员的无畏付出、政府的责任担当,以及亿万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那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也成为了我们应对未来公共卫生危机的重要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源水印

user avatar

也许,封城(1月22日)的决策本可以提前几天做出吧。

希望等一切尘埃落定后,能够还原1月10日至1月18日武汉医疗系统发生的那段历史。

——————




1月20日通报的人传人,是第三次专家组确定的结论,时间大概是18-19号确认的。所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

这15位医护人员都是什么时候感染的?

他们的感染源调查情况?

感染信息的上报和公布情况?

希望以后可以看到调查报告吧。

user avatar

当时那种情况,换我,那是没勇气封城的。

但我一直认为调集一切资源,花极大的代价,彻底做好流行病调查,追踪每个接触者,在外松内紧的情况下,坚决而静悄悄的控制疫情。

方舱医院的想法是天才的,这极大地防止了医疗资源的挤兑,而且,稳定了轻症病人的情绪,甚至有助于在不封城的情况下,做好宣传解释与社会稳定工作,王辰院士值得更大嘉奖。

中西医结合,汤剂大水漫灌,初期我也不以为然,后来证明也是卓有成效的,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确实做到了老成谋国。

健康码,作为流行病调查的高科技辅助手段,是意想不到的一大创举,这是高速度大范围全方位数据采集与分析管理,首次运用于我们这样的垂直体系传统文明中,看来行之有效,深刻借鉴得好,可以稳固江山。

社区管理服务经得住考验,带红箍的专业化年轻化的“朝阳大妈”,看来,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

快筛普查,这不是思路问题,这是产能问题。这就是伟大祖国牛逼闪闪的地方,大规模生产快速响应的威力,恐怕震慑任何国家,再也不敢与我们打一周以上的战争了。

总之,这次疫情实在是太大的好事了。

user avatar

我是1月22号晚上的火车,回河南老家过年,当时新闻上看已经比较严重了,加上又是要去火车站这种人员密集场所,我带上了5月买来防柳絮的口罩。


去火车站的路上感觉还不是很明显,已经晚上8、9点了,公交车上没几个人,乘客中也没有几个人戴口罩。可是,当我进入候车大厅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张环顾180度的照片里,你几乎找不到不戴口罩的人,也就是这一刻,我真真切切体会到十多年前的非典给北京留下的印痕。

到家是次日的10点,大雾,能见度只有一节多车箱长。

从这列车上下来的人,几乎都戴着口罩。等我出站,出站口的人戴口罩的大概有一半不到,再往外,一片白茫茫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春节几天,正是确诊数字打着滚往上翻的时候。

年三十,春晚特别节目,我爸说现在也就几百人,封城这种措施都用上了,估计到最后全国也就一两千人,我说,不够。

初一,亲戚一起吃饭,又聊起这事,说现在也就不到900人,估计不会有太多了。

初二,数字翻了一翻,我爸说这速度好快,不过应该没有非典严重,我说,现在还不够。

初三,近三千人,我爸说跟非典差不多了,我说,估计全国到最后得奔着一万去,我爸说,不至于。事实证明,我俩都估计错了,或者说我估计到了结果,没估计到时间,不是最后,而是马上。

初四,四千五,我爸说要比非典严重了,我说肯定比非典严重,这还没算国外呢,他们也不会比我们少太多。我又估计错了。

30号,返京,车上的人寥寥无几,每人在车上都填了表,一个车厢里愣是找不到几只笔,还是有个带孩子的妈妈拿出孩子的文具救了急。

出站后,路上除了公交,再没有其他车,公交上除了我,再没有其他乘客,往日一直站着的安全员,也可以独霸一排座位了。


1号,还是按着节前的安排上班,四环路上视线所及只有我坐的这辆公交车,车上又是只有我一个乘客,一路上安静得不像是北京,就像新闻里报道的“鬼城”。

一直到十几号,往楼下的四环看,车才多一点,但是白天还不及往日深夜。晚上,睡得很好,没有了往日车来车往的噪音,不必戴耳塞了。

3号,上班发现公司门岗已经穿上了隔离服,听同事说,2号就开始了,我还惊奇了一下,这个时候居然能搞到隔离服,的确是业务广泛神通广大。

网上口罩排队都抢不到,市面上一次性医用口罩涨到了三块钱一个,还有价无市,无比庆幸去年五月柳絮纷飞的时候囤了口罩,三块钱30个还包邮。公司领导国外度假搞来了五千多个,上一天班发一个,后来陆陆续续一直采购,每周都发,结果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都没买过一个口罩。

天天都能刷到武汉的新闻,悲多喜少,还有不少气人的消息。一次疫情暴露了不少问题,比起当年非典还是强了很多,但是,十来多年,很多当年的教训,现在发现又忘了不少。

6号,晚上夜班,全国已经半停摆两周,全国各地的网点大都不开门,交易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夜间作业进行得破纪录的快,不到十二点就已经全部跑完了,往日这时候就可以窝在工位上休息一会儿了,那天压根儿睡不着。办公区为了防疫撒的来苏水的味道呛得头疼,换气扇也是最大风量,不少窗户都开着,嗖嗖的冷风直吹,暖气根本体现不出来作用,冻得一点困意都没有,还有点哆嗦。

听歌、看小说,把追的更新都看完之后,打开知乎,首页弹出了这个:

我才知道,一个英雄走了。看了看知乎上的讨论,又打开QQ,平日里加的书友群、读者群,甚至是格斗机器人和辉光钟爱好者群里,都在议论,管理员不得不一次次出来提醒话题敏感方向,有几个群为了安全群主只能开了禁言。

早上下班,卖早点的都没有,好在楼下的麦当劳一直坚持开门,提溜者豆浆油条回去吃完,睡了一个白天。天黑了才睡醒,下去一看,除了麦当劳,卖馄饨的居然开门了,连吃了几天鸡块汉堡,终于有碗馄饨换换胃口了。晚上跟爸妈电话,反复被交代注意安全,看着越来越厉害了。我爸说,已经好几万人了,我说,最后估计得十万吧。

user avatar

辟谣

第一起疑似SARS病例上报以后,武汉政府就十分重视这个事情,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调查,并关闭华南海鲜市场(第二天网友去海鲜市场发现并未关闭,询问商家以后发现商家也并未接到任何通知,这是假的)

(后来隔壁某省开启N级响应以后,湖北某官员仍旧在办晚会,演员顶着某些症状继续跳舞,晚会地点离中南发热门诊仅仅隔了一条江,真.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也是假的)

钟老一来武汉就根据已有信息得出人传人结论并提出封城,也可以看出武汉前期的通报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玩三次文字游戏,只是无法从“有人没有去过海鲜市场也被传染”中得出人传人结论,还是钟老经验丰富,才敢下此判断,医学上的问题F4已经尽力了,不怪他们

(全国口罩都捐往武汉以后,武汉的淘宝店突然卖起了口罩,网友调查发现红十字会把口罩都给了没有任何病例的莆田医院,而韩红的慈善组织开始被攻击,这是假的)

湖北全部封城以后基层人员在一线战斗,(而荆州某个娃发微博说自己的爸当官把自己偷偷运出去,某字会领导搬口罩,武汉用垃圾车运猪肉等等一系列都是假的)

(仅凭个人记忆,有漏掉的谣言欢迎指出,不信谣,不传谣大喊口号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现在半年过去了,我们胜利了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我为武汉感到骄傲

user avatar

我爸就得了新冠我当然记得。

我记得他当时和我打那通电话时我在做什么,他在做什么。

我也记得我拨打110 120 疾控对方的回答。

我也记得谁帮助过我,我帮助过谁。

我也记得我的微博是为何被封,我的知乎回答是为何被要求修改。

我也记得我有哪些朋友和他们的亲人得了新冠,哪些活下来哪些死了,死在哪,死了也没有确诊,以及父母双亡后心里和经济上的双重崩溃。

要知道,我们会活的比你们长,(由于现代科技)我们储存的记忆也不会丢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