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学日语,都会接触到“五十音图”这个说法。但只要你真正看过日语的五十音,就会发现它分明是一张表格(Grid)嘛,横竖都有很多格子,怎么会叫“图”呢?这其中确实有些门道,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它是“图”,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带着一点历史的沉淀和习惯的力量。但你要非较真,说它是“表”,那也完全没问题,因为它的结构本身就是典型的表格形式。
那为什么会有“五十音图”这个名字呢?这得从日语的语音系统和早期学习材料说起。
为什么叫“图”?
1. “图”的广义解释: 在中文语境里,“图”这个字并非仅仅指描绘画面的图画,它也可以泛指某种系统性的、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或者知识的归纳展示。比如我们说“家族图”、“组织图”、“流程图”,它们都是用图形化的方式来展示关系的。五十音,就是将日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假名,按照它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给系统地组织起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学习者记忆和理解。这种有条理的、系统化的展示,在古代的认知方式里,用“图”来概括也是很自然的。
2. 发音的“图景”: “图”也可能暗示着一种“发音的全貌”或者“发音的景象”。五十音图包含了日语所有基本辅音和元音的组合,通过这张表,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日语音节的构成方式,了解到哪些发音是相似的,哪些是不同的。它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日语发音“地图”,学习者通过这张“地图”可以导航学习日语的语音世界。
3. 早期教学材料的习惯: 早期的日语教学,尤其是在中国,学习材料的编排和命名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学术习惯影响。当学者们将日语的语音系统整理出来,需要一个形象的称谓时,“五十音图”可能就是当时最贴切、最容易理解的说法。毕竟,比起“五十音表”,“五十音图”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学习的整体和系统,更容易让人产生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结构更像“表”?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五十音的构成,其实是遵循了语音学的规律,用表格的方式来呈现是最科学、最直观的。
1. 行(あ行、か行、さ行…)与段(あ段、い段、う段…): 你会看到,五十音图的每一“行”,比如あ行(a, i, u, e, o)、か行(ka, ki, ku, ke, ko)等等,是根据开头的辅音来区分的。而每一“段”,比如あ段(a, ka, sa, ta…)、い段(i, ki, shi, chi…)等等,是根据后面的元音来区分的。这种“行”和“段”的交叉排列,正是表格最典型的特征。
2. 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更细致地说,五十音图的排列方式,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发音的规律。比如,纵向来看(同一段),大部分是同一个元音(a, i, u, e, o),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发生变化。横向来看(同一行),大部分是同一个开头的辅音(如k, s, t, n等),元音在发生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呈现,用表格来展示最合适不过了。
3. 便于记忆和查找: 表格的形式可以非常高效地帮助学习者记忆。你可以通过“行”和“段”的组合来记住每一个假名的发音和写法。当你想查找某个音时,也可以快速定位。
总结一下:
所以,“五十音图”之所以这么叫,更多的是一种 命名习惯和对学习系统性的强调。它虽然在形式上是张 表格,但这个表格承载的是一套完整的日语发音规则和基础单位,它“描绘”了日语发音的整体图景,所以用“图”来称呼,也恰如其分。
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 “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关于日语发音的图景”。就像我们说“五线谱”,它也是一系列线条和符号组成的“谱”,但它描绘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所以叫“谱”。五十音图也是类似,它用表格的形式,描绘了日语发音的“地图”。
所以下次看到“五十音图”,别纠结于它是不是像画一样有图画,而是理解它代表的是一套系统化的、可视化的日语发音学习工具,而表格是实现这种工具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