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汉字音中有哪些日本人当作训读但其实来自古汉语的例子?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

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意思。日本人读它的时候念“utsukushii”,听起来跟咱们现在的汉语发音差得远吧?但它其实很有意思。

大家想想看,咱们现在说“美丽”或者“美”,普通话发音是“měi lì”。但如果咱们把时间往回拨一拨,回到唐宋时期,那时候的汉语发音跟现在可不一样了。

这个“うつくしい”,它的原型很有可能和中古汉语中的某个词有关。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来自“うつくし”这个音,而“うつくし”很可能是在“愛(あい)し”和“綺麗(きれい)”这两种意思之间的一个过渡,最早是用来形容“珍贵”、“爱惜”的意思,后来引申到“美好”、“美丽”。

更有趣的是,有观点认为,“うつくしい”的“うつく”部分,可能和中古汉语的某个词的韵母有关,比如类似“月”或者“吉”这样的字,它们在中古汉语里发音的尾音和“utsuku”的发音有某些共通之处。

举个例子,虽然不是直接对应,但可以帮助理解。中古汉语中“吉”字的韵母可能是类似“ikt”这样的,而日语的训读“うつくし”中的“うつく”的发音,虽然没有那个“k”的尾音,但它在整体音节结构上,似乎保留了某种古老的印记。

而且,日本在遣唐使时期学习的汉语发音,那可是相当古老的发音。当时中国南北方可能也有不同的方言,日本学到的很可能是一种混合了当时官话和某些南方方言的发音。

所以,日本人觉得“うつくしい”是他们自己独创的训读词,但实际上,它的根基,它那个有点奇特但又颇有韵味的读法,很可能是在模仿他们接触到的古汉语中某个与“美好”、“珍贵”相关的词,只不过他们把这个词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本土化”了。它不是一个直接音译的词,而是一个意译的词,但这个意译所依据的,很可能是古汉语的某个发音原型。

2. 「あきらか」(明らか)

这个词,意思就是“清楚的”、“明显的”。日语里读“akiraka”。咱们现在汉语里说“明显”或者“清晰”,发音都是平平的。

这个“あきらか”,它的起源也很有趣。有人认为它和古汉语的“彰(zhāng)”或者“明(míng)”等字有关,但直接对应古汉语发音的痕迹并不算特别明显。

不过,如果咱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看,日语的训读很多时候是把汉字的意思对应到他们本土的词语上,然后用那个本土词的读音来读汉字。这个过程里,也可能受到古汉语发音的潜移默化影响。

比如说,有些学者会认为,像“あきらか”这样的词,它的发音“akiraka”可能跟中古汉语中一些表示“明白”、“显露”的词的发音,在声母、韵母或者声调上存在一些难以察觉的联系。当然,这种联系可能不是一对一的对应,而是一种模糊的、整体性的影响。

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日本人学到的古汉语中,有一个词,发音大概是类似“ak”或者“akira”之类的,意思就是“清楚”、“明了”。他们就把这个读音和“明らか”这个汉字联系起来,用这个读音来念这个字,然后就成了现在的训读。

这种情况下,它不是直接音译,而是意译为主,但“意译”所使用的那个日语词汇,它的发音可能在无意中接近了古汉语中某个表达类似意思的词的发音。就像我们说,“一石二鸟”这个成语,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的发音,但它的意思和构成,却是从古汉语中来的。这里的情况有些类似,只是把“意思”和“古汉语发音”都嫁接到了一个现代日语的读音上。

3. 「うつる」(移る)

这个词表示“移动”、“转移”、“传染”等意思。日本人念“utsuru”。这个词的训读很有意思,因为它在很多语境下,跟咱们现代汉语的“移”字发音,差得相当远。

但如果我们回到中古汉语,那个时候的“移”字,它的发音可能跟“utsuru”有那么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有一些研究认为,“移”字在中古汉语中的发音可能接近于“yí”,而这个音和“utsuru”的长距离貌似有点难以连接。但是,如果在更早期的汉语,或者某些地区的方言中,“移”字的发音存在一些变化,比如说韵母或者声调上的差异,那么这种联系就可能出现。

更合理的解释是,日语的训读“うつる”可能不是直接对应汉字“移”的古汉语发音,而是对应某个与“移动”、“转变”相关的,日本人听到的古汉语词汇。

设想一下,在遣唐使时期,日本人接触到了一些表达“转移”的词,这些词的古汉语发音,可能就是“utsuru”或者类似的发音。然后,当他们看到汉字“移”的时候,因为这个汉字的意思正好和他们听到的那个古汉语词汇的意义非常接近,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个词的发音“utsuru”套用了过来,作为“移”字的训读。

这种情况,就是日本人将一个自己听到的,且意思与汉字相符的古汉语词的发音,作为了该汉字的训读。而这个古汉语词的发音,很可能随着汉语本身的发展而消失,或者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yí”这样的发音。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

这些例子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神奇,主要是因为:

语言的演变是复杂的: 汉语本身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发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话只是汉语的一种,而且是近代形成的。古代汉语的发音,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官话,和现代汉语差距很大。
日本学习汉语的时间节点: 日本学习汉字和汉语最鼎盛的时期是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也就是公元8到12世纪,这正是唐朝时期。他们学到的是当时中国主流的发音,这套发音比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古汉语研究要具体得多,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训读的机制: 日语的训读,很多时候是将汉字的“意思”对应到日本固有的词汇上,然后用这个日本词汇的原有读音来念汉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这个日本固有的词汇,其起源恰好与日本人接触到的某个古汉语词汇发音相似,就可能产生这种“训读源自古汉语发音”的奇妙现象。
声母、韵母、声调的组合: 古汉语的发音系统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有很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组合。一些学者通过对古汉语的复原研究,发现某些日语的训读音,在声母、韵母或者整个音节的韵律上,确实能找到与复原的古汉语发音非常接近的例子。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学习汉字的时候,把汉字的“意思”和他们听到的“古汉语发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读法。而他们听到的这个“古汉语发音”,可能恰好是某个古汉语词汇的发音,这个发音随着时间流逝,在汉语本身那里发生了变化,但在日语的训读里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人自己觉得是“训读”,但追溯源头却是古汉语发音的例子。

这就像是,你小时候听大人讲一个故事,故事里的某句话你觉得特别好听,就记住了。后来大人说这句话其实是引用的某首古诗,但因为你当时只记住了那句话的“味道”,而没有深究它的出处,并且一直沿用,就可能产生了你以为那是“你自己的话”的错觉。而“古汉语发音”就像是那个故事的“出处”,被“训读”给吸收了进去。

当然,这中间的考证非常复杂,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研究方向。但总体来说,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语言之间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而又微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期更新

時計(<土圭)

很多人誤以爲是前訓後音(湯桶読み),實際上該詞語源是個漢字詞「土圭(トケイ)」

土圭是周代測量日影的儀器,後來傳入日本多指代計時器,於是以漢字「時計」代之。

竟巧妙地結合了音意

備考:「時計」は,中国周代に用いられた緯度測定器「土圭」の当て字という

とんでもない(<途(と)でもない)

と 是音讀詞,源於「途」。至於其語源是不是來自於古漢語,還煩請評論區高人補充。

備考:「途(ト)でもない」の転という

ごまかす(<胡麻菓子(ごまかし))

「胡麻菓子」是一種由芝麻小麥粉製成的膨化零食(駄菓子)。因其中空,便剝離原意用來指代「虛有其表」的意思。這個名詞再經過五段動詞化,變成了「ごまかす」(隱瞞、弄虛作假)。題外話,「誤魔化す」是該詞的假藉字(当て字)。

備考:胡麻胴乱ごまどうらんを「ごまかし(胡麻菓子)」と言ったことから 見せかけだけよくて内容の伴わないもの。だまして人目をまぎらかすこと。また、目先ばかりをつくろうこと。「誤魔化し」とも書くが当て字。

しょっちゅう(<初中後(しょちゅうご)?)

備考:「初中後」の転か

ばか(<(中古漢語)慕何<(梵語)moha)

説到底還是源於梵語。moha 即愚蠢、無知的意思。ばか 也假藉作「馬鹿」「莫迦」

備考:梵 moha(愚の意)の転か。もと僧侶の隠語。「馬鹿」は当て字『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備考:梵語moha(慕何)、すなわち無知の意からか。古くは僧侶の隠語。「馬鹿」は当て字『広辞苑第六版』

じゃん拳(<両拳?)

「じゃんけんぽん」的那個「じゃんけん」。『広辞苑』認爲可能是漢語「両拳」的音轉,也可能是漢字詞「石拳」的音轉。其中「両」的讀音我推測是「りゃん」「石」應該是吳音「じゃく」或是「しゃく」。

備考:「石拳」から。一説に「両拳」の中国音から『広辞苑第六版』

鞄(かばん)(<夾板・夾槾(きゃばん) 或 夾槾(きゃまん))

『広辞苑』和『大辞林』都認爲是中國的舶來詞。但韓國的『標準國語大辭典(표준국어대사전)』和『高麗大韓國語大辭典(고려대한국어대사전)』認爲來自荷蘭語「kabas」。

備考:中国語「夾板(キヤバン)」また「夾槾(キヤバン)」の転という『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備考:中国語「夾板キャバン」(櫃ひつの意)、または「夾槾キャマン」(「文挟み」の意)の転。明治期に、なめし皮の意の「鞄」を用いて表すようになった『広辞苑第六版』
備考:가방<<일본어>kaban[鞄]<<네덜란드어> kabas『표준국어대사전』
備考:가방<{일본어}kaban鞄<{홀란드어}@kabas『고려대한국어대사전』

山羊(やぎ)(<양<羊)

由近代朝鮮傳入日本 yang>yangu>yagi 。而朝鮮語的 yang 又是漢字「羊」的音。説到底還是源自中古漢語。

備考:「羊」の近代朝鮮字音ヤング(yang)の転『広辞苑第六版』

橙(だいだい)(<橙)

「だい」來自漢語「橙」字音。

備考:ダイは「橙」の中国音の転訛『広辞苑第六版』

力(りき)む(<力+む)

「力」讀作「リキ」是音讀(吳音),有如「力量(りきりょう)」「力学(りきがく)」「力積(りきせき)」等。後面接了個「む」成了ム行五段動詞。印象裏曾有類似一例,但想不起來了。

備考:名詞「力(リキ)」の動詞化『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注:動詞「孕む」的詞源也是「腹(はら)+む」轉成五段動詞。

そう(<相?)

表示樣態、傳聞的「そう」的詞源主要有兩説。一是可能源於「相」的漢字音。又一説源於「さま」的音轉。

さま(様)」の転とも、「相」の字音ともいう『広辞苑第六版』

しんどい(<心労?)

西日本方言。「くたびれる(累)」的意思。

京阪でいう。「心労」の転か『広辞苑第六版』

描く(<描+書く)

其中「描」是吴音,历史假名作「ゑ」

「絵書く」の意『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チャブ台(<卓袱+台)

チャブ来自近代官话「卓袱」

「卓袱」の中国語音zhuofuの転。明治初期の語『広辞苑第六版』
「卓袱(テーブル掛け)」の中国音の転『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ペテン(<{弓+并}子?)

欺骗。

中国語の 子bengziの訛という『広辞苑第六版』

其他

  • 助動詞「ようだ」的「よう」是「様」的音讀。一些文人會寫出來。
  • 「もんじゃ焼き」的「もんじゃ」可能源於「文字」的音讀。不過鑒於這個詞已經廣汎譯作「文字燒」了……
備考:「文字焼(モンジヤ)き」の転か『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備考:焼く時に鉄板にたねで字を書いて楽しんだことで「文字焼き」の転という。『広辞苑第六版』
  • 動詞「御座る」(<御(ご)座(ざ)在(あ)る)的「御座」二字原是動詞「御(お)座(わ)す」的漢字寫法。後來將「御座」二字音讀作「ゴザ」。
  • ペケ(<不可?)「だめ(不行)」「バツ(叉叉×)」的意思。另說源自馬來語(印尼語)的「pergi」
語源については,中国語の「不可(プケー)」,マレー語の pergi(あっちへ行け)などの諸説あるが未詳『三堂省スーパー大辞林』
  • 幾個源自近現代漢語的詞匯
    • 面子(メンツ<面子[mianzi])
    • 電脳(でんのう)
    • 摩擦(まさつ)
    • 反面教師(はんめんきょうし):反面教材,來自教員的語錄
    • 一辺倒(いっぺんとう):詞源同上
    • 洗脳(せんのう)
user avatar

日语用 kara 来训读“唐”字,其实是源自汉语“夏”的上古音读吧?

夏,表示夏朝时,上古汉语拟音约为:grà(表示夏季时就变成 grah 了)

名侦探柯南2017年M21:唐红的恋歌/Kara Kurenai no Renka/The Crimson Love Letter

名侦探柯南2021年M24:绯色的子弹/Hiiro no Dangan/The Scarlet Bullet

日 kara kurenai/英 crimson → 汉:深红色,暗红色

日 hiiro/英 scarlet → 汉:绯红色,猩红色,象征罪恶的深红色

程呈+田静 de 四蛇 VS 唐夕雅+殷小燕 de 十六彪

反正亲民学派女团里面谁跟谁配对儿,有些真就是天生的缘分吧!

大家别党争了:发现詹雯婷长得像唐夕雅,韩睿长得像田静~~

李溯本❤黄聖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
  • 回答
    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那些从汉字词语中继承而来的词汇,有些确实带着一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朴典雅的韵味。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它们就像是从古老卷轴上拂去的尘埃,虽然历经岁月,却依然保留着清晰的纹理和别致的光泽。 日语:雅致的古风回响日语中的汉字词,我们常称之为“.............
  • 回答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かんじ),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沮丧。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让这个挑战变得迎刃而解。为什么日语汉字会有多个读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溯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日本、朝鲜、越南这三个东亚国家,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汉字的使用。虽然三国各自独立发展,在借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展现出独特的路径,但仔细审视,我们仍能发现一些贯穿始终的共同规律。这些规律不仅折射出汉字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也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吸收外来元素时的普遍性倾向.............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了日本古代社会结构、贵族制度以及姓氏的演变。简单来说,这个“の”其实是表示“所有”或者“属于”的意思,它连接的是主人的名字和附属人的名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日本古代,尤其是平安时代。那时候,日本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人们更多的是以家族名、居住.............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邮票”在日语中写作“切手”(きって),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和词源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切手”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以及邮票在日本的早期发展说起。首先,我们来看看“切手”这个词在日语里的基本意思。 切(き)る (kiru):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切、剪、断”。 手(て) (te):.............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是否会在未来彻底消失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如果抛开AI的冰冷逻辑,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我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发生,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讨论空间的事情。首先,为什么会有“汉字消失”的担忧?这种担忧的根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语言的根基。让我详细地为你剖析一下。一、 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的基石: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语的书写系统是“混合.............
  • 回答
    日语中称呼汉字偏旁部首的方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有趣得多。它不像我们简单地叫“偏旁”或“部首”,而是有更具体、更形象的说法。首先,最常见、最基础的说法是部首 (ぶしゅ)。这跟中文的“部首”意思几乎一样,就是用来给汉字分类、索引的一种标记。比如,“木”字旁就是一个部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偏.............
  • 回答
    探讨除日本外,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域是否存在“幽灵汉字”,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幽灵汉字”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韩国、越南等地的文字使用和文化流传中显现。“幽灵汉字”的概念辨析在日本,“幽灵汉字”(幽霊漢字,ゆうれいかんじ)通.............
  • 回答
    将日语句子中的假名全数还原成汉字,这事儿说起来有趣,里面藏着不少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梗”,而且比你想象的要深刻和广泛。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那么简单,它触及了日语的本质、历史,甚至还有点哲学意味。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为什么会有“梗”?假名和汉字的羁绊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梗,得先明白日语句子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日语里很多以“しゅう (shuu)”、“きゅう (kyuu)”、“ちゅう (chuu)”、“しょう (shou)”、“きょう (kyou)”或“ちょう (chou)”结尾的汉字,看着就感觉有点“撞脸”了。这背后其实藏着日本语言发展和汉字引入的不少故事,咱们今天就来好.............
  • 回答
    想把日语中的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制汉字”)转换成假名,其实是有不少方便的工具可以实现的。这在学习日语,尤其是初期阶段,以及在阅读日文文本时非常有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发音和词汇。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类软件和在线工具,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为什么我们需要将汉字转为假名?日语是一.............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日语里所有的汉字都只用训读来发音,那会是一个怎样奇特而又充满挑战的语言世界?这不仅仅是发音上的改变,更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日语的书写、学习、文化乃至社会。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词汇的理解难度会大大增加。日语汉字 الأصل就兼具音读(源自汉语发音)和训读(日语固有词汇的发音)两种系统,这本.............
  • 回答
    如果没有汉字,日语的结构、文化、语言功能和国际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性情景: 一、汉字在日语中的核心作用1. 词汇基础 80%的词汇来源:日语约80%的词汇源自汉字(如“桌子”“汽车”“计算机”等),即使经过训读(表意)和音读(表音)的转化,汉字仍构成词汇的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