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邮票”在日语汉字中写作“切手”?

回答
“邮票”在日语中写作“切手”(きって),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和词源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切手”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以及邮票在日本的早期发展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看“切手”这个词在日语里的基本意思。

切(き)る (kiru):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切、剪、断”。
手(て) (te):这个名词的意思是“手”。

将两者组合起来,“切手”字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指向“邮票”的含义。然而,它的引申义,或者说其作为邮票名称的由来,与它的功能和性质息息相关。

“切手”作为邮票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切割与黏贴的动作: 早期的邮票,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邮票一样,都是带有齿孔的,方便人们将它们从纸张上“切”下来,然后“贴”在信件上,作为支付邮资的凭证。这种“切割”和“粘贴”的动作,正是“切手”这个词最直接的联想。人们通过“切”下邮票,并用“手”将其贴上,这个过程本身就赋予了这个物品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

2. 权利的象征与凭证: 在古代,尤其是在寄送邮件需要付费的时代,邮票不仅仅是邮费的凭证,也代表了获得邮政服务这项“权利”。这张“切下来的手(可用于服务的凭证)”就成了实现这项权利的标志。这有点像早期的“凭证”或者“票据”,而“切手”正是这种“可切割、可使用”的凭证。

3. 与“实物”的直接关联: 相比于一些抽象的名称,将事物与其制作或使用过程中的关键动作联系起来,是语言发展中很常见的一种方式。“切手”就非常直观地反映了邮票被使用前的状态——它需要被从大张的印刷品上“切”下来。

4. 历史发展和历史词汇的继承: 邮票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邮政的兴起而传入日本的。当时,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同时,也需要给这些新事物命名。考虑到当时日本已经有了一些与“切”或者“凭证”相关的词汇,以及“手”作为人行动的参与者,将“邮票”命名为“切手”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

早期文献考证: 在日本引进邮票的早期,例如幕末到明治时期,对于邮票的称呼曾有过一些变化和讨论。但最终,“切手”作为最能代表其功能和形态的词汇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一些文献显示,在邮票制度正式确立之前,用于支付邮资的票据或凭证,可能已经存在一些以“切”相关的词语来指代,而“切手”的说法正好契合了邮票“可以被切下使用”的特性。

5. 与“手形”等词语的类比: 日语中也有其他词汇将“手”与某种凭证或证明联系起来,例如“手形”(てがた)可以指手印、签名、甚至是早期的一种票据。虽然“切手”与“手形”在具体含义上不同,但都暗示了与“手”的关联,以及作为某种“凭证”的功能。

为什么不直接用“邮”或“票”相关的词?

“邮” (ゆう):在日语中,“邮”通常与“邮便”(ゆうびん,邮递)或“郵便”(ゆうびん,邮政)连用。直接使用“邮”作为邮票的名称,虽然也能理解,但不如“切手”那样具有象形或象义的直观性。
“票” (ひょう):日语中也有“票”这个汉字,但“票”通常指代更广泛的凭证,比如“乗車券”(じょうしゃけん,乘车票)、“入場券”(にゅうじょうけん,入场券)等。用“票”来命名邮票,则可能显得不够独特,无法突出邮票特有的“可切割性”。

总结来说,“切手”这个词之所以成为日语中“邮票”的称谓,是因为它巧妙地捕捉了邮票作为一种需要被“切”下并由“手”粘贴才能使用的凭证的本质特征。 这种命名方式直观、形象,并与邮票的功能和使用方式紧密相连,使其在历史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事物本身的物理属性和使用行为中提炼出来的。

现在,很多场合我们也会直接使用片假名 “スタンプ” (sutanpu),这是英语 "stamp" 的音译,尤其在指代集邮品、图章等时更为常见。但作为“邮票”这个功能性的商品,“切手” 依然是标准且具有历史深度的日语词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切手其实是略称。

全名叫”切符手形(きっぷてがた),本来的意思是商品交换卷。

江户时代早期,比如米的兑换卷就叫"米切手"。有点像以前我国的粮票。

除此以外还有像酒,鳗鱼,羊羹都有相对应的切手。

而到明治时代,邮票出现,需要一个词来证明发件人已经交过邮资,于是便使用切手一词,而此时大部分其他含义的切手已经被别的单词替代(切手→商品券),这个叫法便定着下来,切手的含义也变成了邮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