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有好几个,该如何有效地记住?

回答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かんじ),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沮丧。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让这个挑战变得迎刃而解。

为什么日语汉字会有多个读音?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溯一下日语和汉字的关系。汉字最初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在吸收汉字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自己的发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音读(おんよみ): 这是模仿汉字传入日本时,当时中国汉语的发音。由于汉字传入日本有多个时期,并且从不同地区传入,所以同一汉字可能会有多种音读。最常见的音读又可以分为吴音(ごおん)和汉音(かんおん)。
吴音 传说是最早传入的,主要受长江下游地区(如吴)发音影响。
汉音 是后来(唐朝时期)传入的,更接近当时长安地区的官方发音。
此外,还有一些从其他时期或地区传入的,但吴音和汉音是最主要的来源。

2. 训读(くんよみ): 这是将汉字的意思用日本固有的词汇来表达。例如,汉字“山”在中国读“shān”,但在日语中,表示“山”这个概念的固有词是“やま”(yama),所以“山”的训读就是“やま”。训读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与日语的语法结合得非常紧密。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汉字时,它很可能拥有至少一个音读和一个训读,而有些汉字甚至会有多种音读。

如何有效记忆日语汉字的多个读音?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将记忆过程变得更主动、更有趣,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

1. 理解汉字的构成和意义是基础

拆解汉字结构: 很多汉字本身就蕴含着意义。了解偏旁部首(部首:ぶしゅ),比如“氵”(さんずい)代表水,“木”(きへん)代表树木,“口”(くちへん)代表嘴或容器,这能帮助你联想到词语的含义。当你知道一个汉字的意思时,记忆它的读音就会更容易,因为你可以将读音与意义绑定。
例如,“海”(うみ)的“氵”旁,提示了它与水有关,而“每”(まい)则贡献了音读“カイ”。知道“山”是“やま”,你就更容易记住“山本”(やまもと)这个姓氏的读音。

联想记忆: 尝试将汉字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动作或概念联系起来。如果一个汉字有多个读音,试着去区分它们在不同词语中的运用。
比如,“生”这个字,训读是“い”(i)在“生きる”(ikiru,活着)和“生まれる”(umareru,出生)中;音读是“セイ”(sei)在“学生”(がくせい,学生)和“生活”(せいかつ,生活)中。你可以将“い”与“生命、出生”联系起来,将“セイ”与“学习、状态”联系起来。

2. 分类记忆,抓住主要规律

优先记忆常用读音: 每个汉字最常用的读音(通常是主要音读和最常见的训读)是你需要优先掌握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你自然会接触到更多的词语,也会慢慢熟悉这些常用读音。
区分音读和训读的运用场合:
音读 通常用于构成复合词,特别是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语”(じゅくご)。比如,“学校”(がっこう,gakkou),“電話”(でんわ,denwa)。
训读 更多地用于一个汉字单独成词,或者与日语的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组合成词语,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原形或变形。比如,“食べる”(たべる,taberu,吃),“高い”(たかい,takai,高)。
将这个规则内化,当你看到一个由多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时,首先会倾向于使用音读来发音。

归类记忆同音汉字: 将读音相同的汉字放在一起记忆。
例如,很多汉字都有“セイ”的音读。把“学生”(がくせい)、“生活”(せいかつ)、“製造”(せいぞう,seizou,制造)、“成功”(せいこう,seikou,成功)等词语一起学习,你就会发现“セイ”这个读音在这些表示状态、行为或结果的词语中很常见。
同样,很多汉字有“サン”(san)的音读,比如“参加”(さんか,sanka,参加)、“参考”(さんこう,sankou,参考)。

归类记忆同训读汉字: 将训读相同的汉字也放在一起。
例如,训读“はな”(hana)可以用在“花”(はな,hana,花)和“鼻”(はな,hana,鼻子)这两个汉字上。虽然它们的音读不同(花是カ,鼻是ビ),但它们的训读相同,这也能帮助记忆。

3. 通过词汇和例句来巩固

词汇是核心: 汉字的读音最终是要服务于词汇的。不要孤立地记忆一个汉字的读音,而是要在一个具体的词语中去学习和记忆。
当你学习到“山”这个字时,一定要同时学习“やま”(yama)这个训读,以及“山下”(やまもと,Yamamoto)这样的姓氏(训读),还有“登山”(とざん,tozan,登山)(音读)这样的词。
多看例句: 阅读日语文章、新闻,或者看日剧、动画片,都是接触真实语境的好方法。当你反复遇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中以不同的读音出现时,你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联系。
制作词汇卡片(Flashcards): 这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在一面写上汉字,在另一面写上它的常用读音和所属词汇。或者,一面写汉字,另一面写假名和意思。更进一步,可以在另一面写上一个包含该汉字和其读音的例句。

4. 运用工具和资源

日汉词典: 当你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或读音时,查阅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日汉词典会列出该汉字的所有常用读音,以及包含这些读音的词语。
手机APP和在线词典: 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学习日语的APP,它们通常带有汉字查询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读音和例词。
语法书和教材: 教材通常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教授汉字和词汇,并按照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安排读音的学习。遵循教材的进度也是一个好方法。

5. 循序渐进,保持耐心

不要试图一次性记住所有读音: 这是不现实的,也会让你感到挫败。先把最常用、最基础的读音记牢。
重复是关键: 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你会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相同的汉字和词语,每一次的接触都是一次巩固和加深记忆的机会。
享受过程: 把学习汉字读音当作是解开一个语言谜题的过程,找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这会让你更有成就感。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梳理一下记忆过程:

假设我们遇到汉字“本”。

1. 查阅资料: 你会发现它的训读是“もと”(moto),意思是“根基”、“开端”、“本来”。音读则有“ホン”(hon)。
2. 联想意义: “本”本身就是“书本”的意思。
3. 寻找例词:
训读“もと”:
“基本”(きほん,kihon)—— 这里用的是音读“ホン”。
“本来”(ほんらい,honrai)—— 这里用的是音读“ホン”。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nihonjin,日本人)—— 这里“日”的训读是“ひ”(hi),但“本”用的是音读“ホン”。
“书本”(ほん,hon)—— 这个是最直接的音读应用,也是最常用的。
“根本”(こんぽん,konpon,根基)—— 这里“根”用音读“コン”,“本”用音读“ポン”。
训读“もと”:
“木材”、“源头”、“根源”等可以用训读“もと”。例如,在一些古语或方言中可能保留这种用法,或者在特定语境下。不过,现代日语中更常见的是用假名“もと”来表达这个意思,例如“山の麓”(やまのふもと,yamano fumoto,山脚)。

4. 分类记忆:
将“本”与“ホン”这个音读联系起来,主要用于“书本”以及表示“基础”、“开端”的复合词。
将“本”与“もと”这个训读联系起来,表示“根源”、“源头”,以及一些古语或特定的表达。

5. 制作卡片或笔记:
一面写“本”,另一面写“ホン(書本)”、“基本”、“本来”、“日本人”,以及“もと(根源)”。
在笔记中,可以这样写:“‘本’,最常用的音读是‘ホン’,比如‘书本’(ほん)。它也常用于表示‘基本’(きほん)、‘本来’(ほんらい)。训读是‘もと’,意为‘根源’。”

通过这种方式,将汉字的结构、意义、读音和实际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记忆多个读音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反而会成为你理解日语词汇和文化的有趣过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练习和灵活运用各种记忆技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习日语汉字音,你会经历很多个阶段。

初级阶段:

1.1. 在五十音图还没背熟的阶段,只能死记硬背(从题主把ち打成了ら来看,也许题主还处于这个阶段)。

1.2. 五十音图背熟了之后,你会发现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有两种,一种叫音读,跟汉语有点像,另一种叫训读,跟汉语没关系。你也会大致掌握音读和训读的使用场合:一般单个汉字用训读,多个汉字连在一起用音读。

中级阶段:

2.1. 你会发现有些字的音读和训读还不是唯一的,似乎可以按意思区分。比如「楽」字的音读,读「がく」的时候是音乐的意思,读「らく」的时候是快乐的意思;「空」字的训读,读「そら」的时候是天空的意思,读「から」的时候是空白的意思。

2.2. 你会发现很多单字的读音在连成词后会发生变化,比如连浊(中国 ちゅう + こく = ちゅうごく)、连促(学校 がく + こう = がっこう)。

2.3. 你会发现有些多字词的读音是没法拆分到每个字的,比如「明日」(あした)、「紅葉」(もみじ)。

高级阶段:

3.1. 你会发现有时候仅凭意思并不能完全区分汉字的多种读音。有时候还要看汉字在单词中出现的位置,有时候则完全无法区分。题主举的「日」字的多种读音,就是在这个阶段才能完全掌握的:

a. 音读,有「にち」「じつ」两种:
a.1. 当「日本」讲的时候,一律读「にち」,「ち」可能与后面的音节发生连促,例如「日米」(にちべい)、「日産」(にっさん)、「来日」(らいにち);
a.1'. 「日本」这个词本身有「にっぽん」「にほん」两种读法,前者是规则的连促,后者是不规则音变;
a.2. 当「太阳」或者「天」讲的时候:
a.2.1. 若在词的开头,则读作「にち」,例如「日常」(にちじょう);
a.2.2. 若在词的结尾,则读作「じつ」,例如「翌日」(よくじつ)。
b. 训读,有「ひ」「か」两种:
b.1. 当「太阳」讲的时候,一律读作「ひ」,常见的几个词不连浊,如「朝日」(あさひ)、夕日(ゆうひ);
b.2. 当「天」讲的时候:
b.2.1. 单用时读作「ひ」,比如「子供の日」(こどものひ);
b.2.1'. 「日々」连浊,读作「ひび」;
b.2.1''. 「年月日」连促,读作「ねんがっぴ」;
b.2.2. 与前面的汉字构成复合词时连浊读作「び」,比如「記念日」(きねんび);
b.2.2'. 特别地,「曜日」读作「ようび」;
b.2.2''. 注意与 a.2.2 的区分:此条中去掉「日」还是个词,a.2.2 里「日」是词的一部分;
b.2.3. 接在 2~10、20 以及 10*k+4 的数字后面时,读作「か」,前面数字的读音也需要记忆;
b.2.3'. 「1 日」指每个月的第一天时,读音特殊,读作「ついたち」;指「一天的时间」时,读作「いちにち」;
b.2.3''. 「30 日」有「みそか」的读法,但现在只用于「おおみそか」(大年三十)了。

3.2. 你会发现音变的发生并不总是有规律的,比如「中国」连浊,「韓国」就不连浊;「夕暮れ」连浊,「夕風」就不连浊,似乎只能背。

3.3. 你会发现有些词明明有正常的读音,有时却硬是读成另一个词,并开始自己使用,比如「宇宙」读作「そら」,「地球」读作「ほし」,「季節」读作「とき」……恭喜你得了中二病。(这条本来想放在下一阶段的,但它的发病期往往比较早)

走火入魔阶段:

4.1. 你会发现汉字的音读分为吴音和汉音,它们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恭喜你掉进了音韵学的坑。

4.2. 你总结出了音变的一些规律,比如「ん+は行」几乎一定会连半浊;比如当后一半已经有浊音的时候就不会再连浊(3.2 的「夕風」就是受这条规律限制);比如吴音喜欢连浊,汉音不喜欢连浊……恭喜你掉进了词法学的坑。

4.3. 你会发现有些词的读音似乎能拆分,但是汉字不按拆法写,比如「向日葵」(ひまわり、日回り)、「狼」(おおかみ、大神)。恭喜你掉进了词源学的坑。

4.4. 你会发现有好多平时写成假名的词居然有汉字写法,比如「囁く」(ささやく)、「饂飩」(うどん),然后你会去故意搜集、记忆这种词。恭喜你可以去参加「汉字王」大赛了!

user avatar

可以按汉字多音产生的原理来分情况讨论,对日语汉字而言,产生多音的机理不外乎四种:

1. 音读/训读分别 2. 同字多个音读 3. 同字多个训读 4.音变现象


第一种,音读/训读分别,难点主要在两个以上的汉字组合后是按音读还是按训读来发音,比如在初学时常用来举例的生物(せいぶつ)和生物(なまもの、いきもの),以及接头、接尾词在组合中的发音,尤其是音读词汇+训读词缀(如血液型けつえきがた),或是训读词汇+音读词缀(如申込書もうしこみしょ)这种。

对于“生物”这一类的问题,采用训读的一般是能从口语中自然组合出来的概念,很多都可以把字拆成一句话,比如动词+动词复合(动词是连用形,如申し込み),以及名词+动词(动宾结构,可以加を),动词/形容词+名词(修饰结构,可以在中间加振り仮名),名词+名词(限定结构,可以加の)。而采用音读的一般是非口语自然产生,而是抽象地形容、描述某一个事物、动作、状态的词语,尤其是近代以来为了翻译西方事物而创造的大量抽象性词汇。音读词汇中的字很多时候无法连接成一个短语,甚至会出现违背日语规律的词语,如結婚、帰宅、禁煙、乗車这种动+宾语序的短语。另外对于名词+名词构成的词语,一般并列结构的短语也习惯说成音读(否则容易理解为中间有の),比如初学时常见的形容方位时的東ひがし+南みなみ,并列时要变成東南とうなん。

但是这个并不是绝对的规律,现实中两个字组合时按音读发音的几率还是比按训读发音要大,尤其是有些习惯上应该是训读的词语最后演变成了音读,比如心得り(こころえり)是训读,心配り(こころくばり)却变成了音读しんぱい。所以对于记忆来说,把按训读发音的词语特别拿出来记就行了,尤其要重点关注一些意义比较基础的汉字,比如名词的本、目、方、身、人、物、場、所等,动词的行、見、合等(行在复合词中一般读ゆき),形容词的大、小、高、長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现训读词语的字。另外接头、接尾词的音/训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只要记住其发音一般都可以类推,不论它们接的中心词是音读还是训读。


第二种,同一汉字不同音读,这个分两种情况:

其一是汉字在汉语的演变历程中本来便有两个独立存在、含义不相干的发音,比如乐的le和yue,觉的jué和jiào,率的shuài和lǜ,这在汉语和日语中都不常见(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不同音的多音字是单一发音的语音演变或文字的假借导致的)。日语中楽的らく和がく,率的そつ和りつ,区别和汉语完全一样,而覚的jiào音基本没有引进。这个应该没有什么区分的难度。

其二是所谓的“吴音”和“汉音”区别,这个其实没有必要关注这些术语,你需要记住的是,哪个读音早,哪个读音晚?(吴音早,汉音晚)直观上可以判断,出现得比较早的概念,典型如古典文化术语或佛教术语,比较可能发吴音,而出现得比较晚的概念,尤其是近代引进西方外来概念创造的新词,以及用于翻译西方的人文和自然科学词语而创造的术语,就很大可能要发更晚的汉音。比如人間/人類,两个词意义相近,但“人間”是佛教术语,出现得早,所以人发にん,而“人類”显然是近代的科学术语,所以人发じん。

然后,最好能够从一个读音中辨别出吴音还是汉音,两者各自的特征还是挺好记的,要结合两种发音的实例对比来记住基本规律:

1)拗音长音为吴音,清音长音为汉音,如:行 ぎょう‐こう 生 しょう‐せい

2)鼻音声母为吴音,浊音声母为汉音,如:人 にん‐じん 物 もつ‐ぶつ

3)さ、た行声母,浊音为吴音,清音为汉音,如:大 だい‐たい 地 じ‐ち

4)入声ち韵尾是吴音,つ韵尾是汉音;yaku尾是吴音,eki尾是汉音;iki尾是吴音,yoku尾是汉音(这两个正好相反),如:日 にち‐じつ 役 やく‐えき 力 りき‐りょく。

同样,吴音和汉音的规律也不是绝对的,但一般来说,当两者存在区别时,其中一个会是主流发音(多数是汉音),而另一个的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只要专门记忆数量较少的特例就行了。当然也有像“大”字的だい和たい这样几乎是各占一半且看不出什么规律的(然后还有一堆读おお的),这个就只能死记了。实际来说上面四条规则里面的3),即浊音和清音的吴音汉音分别一般会比较反早晚规律。


第三种,同一汉字不同训读,这个作为中国人来说应该没什么困难,因为即便不同训读也不会脱离汉字在汉语中的含义太多。而且训读有一个好处是,容易出现一字多训的一般都是非常基本的字,而这些字所对应的训读音通常还会存在几个比较高级的汉字(动词训读最常见),对于中国人来说,多把训读发音放到输入法中检验,借助输入法提供的其他同训字就可以很容易区分一字多训的用法了。常见的一字多训,比如上、下、生、空、閉等,这些应该都不难掌握。不过要注意同音训做不同字时不一定会表示同一个意思,但一字多训的字在其训读中一般会有一个镜像字存在。

也有一个字多训读但意思差不多的(可能还是有很微妙的差别),比如好く和好む,幸い和幸せ这种,这种就只能结合实际应用来区分了,不过一般考试之类的不会在这上面死抠。也有些是一个字除了常用训读音之外还有某个比较生僻的冷门训读法,这个训读有可能完全是一个意思,也有可能会是某个非常生僻的含义,这种一般也不需要去记。

训读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熟字训,即下手へた、明日あした、お土産おみやげ、吹雪ふぶき、流行る‐はやる等无法按单个汉字来标音的情况,这些也就只能死记了。一般出现熟字训的都是一些比较日常的事物,按常理来说应该直接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但有些事物实在找不到一个汉字来精确概括,于是就只能多用一个汉字了。这个其实先完全无视汉字,记住假名部分的读法,看到汉字时把它当一个整体来认读就行了,毕竟熟字训的情况还是很少见。另外,与熟字训相反的是多个训读概念复合后按一个汉字来表记,比如遡る‐さかのぼる,承る‐うけたまわる等。


第四种,音变问题,一般就是促音便和浊音便,这个就不细说了,网上有很多文章讨论。这两个都有一定规律,但有都有特例存在。音读的音变一般比训读的音变有规律,比如促音和浊音不能共存(包括转外来语时也适用),か行和さ、た、は行碰到时一般不促音便(用语音学的概念解释就是前音在舌根后音在舌尖/嘴唇,发音通道还是畅通的),汉音的音读一般不出现浊化,这些规律还是比较普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かんじ),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沮丧。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让这个挑战变得迎刃而解。为什么日语汉字会有多个读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溯一下.............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了日本古代社会结构、贵族制度以及姓氏的演变。简单来说,这个“の”其实是表示“所有”或者“属于”的意思,它连接的是主人的名字和附属人的名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日本古代,尤其是平安时代。那时候,日本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人们更多的是以家族名、居住.............
  • 回答
    日语中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下,会省略假名,只保留汉字,这种情况在现代日语中虽然不像古代那样普遍,但仍然是存在的,并且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与其说是一种“省略”,不如说是对汉字本身书写力量的一种“强调”。这种只写汉字的用法,可以追溯到汉字传入日本的早期。那时日本还没有假名,书写自然是以.............
  • 回答
    确实,日语中存在一些特别精炼的词汇,它们所传达的意思,在汉语中要完整说清楚,可能就需要一长串的解释。 这并非说汉语表达能力不足,而是语言的侧重点和文化背景不同所致。下面我来聊聊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希望能说得细致些,让大家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差异。1. 「なつかしい」(Natsukashii)这个词,.............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语言天赋!一个人能够同时精通英语、汉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日语、葡萄牙语以及斯瓦西里语,这绝对是一个极其罕见且令人钦佩的壮举。想象一下,这个人就像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万花筒,他的大脑里仿佛住着一个跨文化的交流中心。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不同的.............
  • 回答
    在动画领域,为何有些人觉得汉语配音不如日语配音“带感”,即使不考虑配音员的演技高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 文化历史、语言特性、行业生态、创作理念、听众习惯 等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文化历史与情感的积淀: 日本动画的“原生感”与文化认同: 日本动画自诞生以来,其配音就是其核心构成部分,随着.............
  • 回答
    日语词语接龙(しりとり),玩到“ん”这个结尾,确实是让许多玩家头疼的难题。因为日语中以“ん”结尾的常用词汇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在しりとり的规则中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常常被忽略的点。通常来说,しりとり最核心的规则是: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假名必须是上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假名。所以,当上一个词以“ん”结尾时.............
  • 回答
    .......
  • 回答
    在国军和日军的编制中,“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官职类型,而更多地是一种带有辅助、参谋性质的任职状态或者说一种职务安排。它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兵种或作战任务的职位,而是为了填补某些岗位、提供人力支持、或者给予特定人员(如预备役、进修人员、或是有特殊专长但暂无合适岗位的人员)一个职务编制而设。要理解.............
  • 回答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那天,金牌榜的最终排名一出,很多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尤其是美国队的粉丝们。经历了整个赛程的胶着和几番戏剧性的逆转,美国队最终以39枚金牌,力压中国的38枚金牌,登上了金牌榜的榜首。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超越,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终点的冲刺,充满了汗水、泪水,还有不为人知的坚持。要说这事儿怎.............
  • 回答
    提到日本动漫里自卫队,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制服笔挺、技术精湛,总是英勇地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形象。这种“正义”的标签,是不是日本老百姓对自卫队普遍抱有好感的结果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动漫确实是一个很能影响大众观念的载体。在很.............
  • 回答
    想要起一个充满“中二感”的日本名字,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一些技巧和对日式动漫、游戏文化中那些酷炫、张扬、甚至有点不羁的名字的理解。别以为随便找个好听的汉字组合一下就行,那也太没灵魂了!咱们得深入挖掘,玩转文字的力量,让你的名字自带BGM和闪光效果!第一步:理解“中二病”名字的核心精髓“中二病”.............
  • 回答
    一家公司的人文关怀,往往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一次性的大型福利活动,而是藏在那些琐碎、日常,但却能触动人心的地方。这些细节,如同生活中的阳光雨露,润物细无声,但却能让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的温暖。关于工作的细节: 弹性工作的边界感: 这不是说公司完全不管你,而是对工作时间的灵活安排和对个人生.............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看了这两张图,这明显是日本战国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铠(OYoroi)。它之所以能一眼被认出,主要就是因为它那硕大的肩膀护甲,也就是“绪垂”(Odaru),以及围绕脖子那一圈厚重的“菎”(Kōbari)。大铠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室町时代武士阶层的标志性装备,到了战国时代虽然有所演变,但其基本结.............
  • 回答
    宫本武藏,这个名字在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初期划时代的武将、剑客身上,承载了太多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将他简单地定论为“欺世盗名之辈”,恐怕是过于武断了,至少不能忽视他身上那些实实在在的闪光点和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妨先从他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的原因说起。最主要的证据,或者说最常被提及的质.............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日本留学考学部“关关同立”这四所大学的经验。很多准备去日本读本科的同学在选择学校时都会把“关关同立”作为目标,这四所大学确实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都非常出色。不过,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实力和知名度,所以竞争也相当激烈。很多同学在咨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