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动画领域,不论配音水准高低,为何一些人觉得汉语配音不如日语配音「带感」?

回答
在动画领域,为何有些人觉得汉语配音不如日语配音“带感”,即使不考虑配音员的演技高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 文化历史、语言特性、行业生态、创作理念、听众习惯 等多个维度来探讨。

一、 文化历史与情感的积淀:

日本动画的“原生感”与文化认同: 日本动画自诞生以来,其配音就是其核心构成部分,随着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日语配音已经与日本的流行文化、二次元文化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对于许多中国观众而言,他们最早接触到的“带感”的动画配音体验,往往来自于日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及动画本身所承载的青春、梦想、热血等情感,通过熟悉的日语语音模式传递,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和情感链接。观众听着日语配音长大,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的节奏、语调和情感表达方式。
汉语配音的“外来感”与历史包袱: 相较而言,汉语配音的动画历史相对较短,并且早期引进的大部分是欧美动画,然后才逐渐转向日本动画。这使得一些观众对汉语配音动画本身带有一定的“外来”认知。此外,过去一些引进动画的配音水平参差不齐,也可能造成了一些负面印象的累积,即使现在水平提升了,有时也会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

二、 语言特性与表现力的差异:

日语的语调与情感表现: 日语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
拖长音与情感强调: 日语中经常会使用长音(如“〜〜”),这在表达惊讶、兴奋、痛苦、撒娇等强烈情感时非常有效,能够放大情感的层次和感染力。
语气词的丰富性与细腻度: 日语有非常丰富且多样的语气词(如「啊」、「呢」、「呀」、「哇」、「哦」等),这些语气词在对话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赋予角色更细微的情感色彩,例如表示疑问、感叹、确认、委婉等。
声调的抑扬顿挫: 日语的声调变化虽然不如汉语那么明显,但在日常对话和情感表达中,声调的抑扬顿挫也能够传递很多信息。一些语调的升高和降低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语调上升可能表示疑问或惊讶,语调下降则可能表示肯定或陈述。
“拟声拟态词”的运用: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非常发达,这些词汇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声音和状态,在动画中运用起来能够极大地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语的语言特点与配音挑战: 汉语拥有声调的特性,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其优势,但对于动画配音,尤其是模仿日配风格时,可能需要克服一些挑战:
声调的固化与习惯: 汉语的声调是固定的,即使配音员想要模仿日配的语调变化,也需要非常精妙的处理,否则可能听起来不自然。
语气词的运用与文化差异: 虽然汉语也有语气词,但其使用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与日语不尽相同。一些日语中自然而然的语气词在翻译成汉语时,如果直接照搬,可能会显得生硬或不地道。
语速与节奏: 日语的语速和节奏有时候会比较紧凑,或者在某些场景下会故意放慢以营造气氛。汉语在配音时需要找到适合动画和角色的节奏,这和日语的习惯节奏可能有所不同。

三、 行业生态与创作理念的差异:

日本动画配音的成熟体系与声优文化: 日本动画配音行业拥有非常成熟的培训和发展体系,声优不仅仅是配音演员,更是一种偶像文化和职业身份。
专业的声优学校与培养: 从小接受专业训练,拥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能力强。
声优的个人魅力与粉丝基础: 声优本人的人气和个性也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认知和喜爱程度。许多声优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对他们配音的作品也会格外关注和支持。
对角色情感的深入挖掘: 日本的配音导演和声优往往会对角色的性格、情感背景有深入的理解,并将其融入到配音中,使得角色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汉语配音行业的挑战与发展: 尽管汉语配音行业在不断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相较于日本,专业的动画配音人才培养体系还在发展中,优秀的声优数量可能相对不足。
对配音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一些观众和从业者对配音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认为其只是“翻译”的过程,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价值。
动画制作周期的影响: 中国动画制作周期可能相对紧张,为配音留下的时间和空间可能有限,影响配音质量的打磨。
商业化模式的侧重点: 商业化运作中,有时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画面制作和剧情本身,而配音的投入相对较少,影响了整体的“带感度”。

四、 听众习惯与审美偏好的影响:

习惯了日语配音的“语感”: 长期接触日语配音的观众,已经习惯了其中独特的语感、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当听到汉语配音时,即使技术层面合格,但如果其语感与他们习惯的日配有所差异,就可能觉得“不如”日配“带感”。
对特定声线的偏好: 很多观众可能对特定风格的声线(例如少年音、少女音、御姐音等)有偏好,而这些声线在日语配音中表现得更为丰富和极致。当汉语配音的声线类型不够多样化,或者与观众的期待不符时,也会影响“带感”的感受。
对“二次元感”的追求: “带感”在很多时候是与“二次元感”挂钩的。日语配音的许多表现方式,如夸张的语气、高昂的声调、戏剧化的情感爆发等,更能满足一部分观众对“二次元感”的期待。汉语配音如果过于贴近现实的语言习惯,反而可能被认为缺乏“二次元感”。

五、 翻译与本土化的挑战:

台词翻译的文化差异: 日语台词的翻译不仅仅是将意思传达,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其融入汉语的语境和表达习惯中。很多日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冷笑话、双关语等,翻译成汉语时很难做到完全神似,这也会影响配音的“带感度”。
配音指导与口型匹配: 在动画配音中,需要考虑配音的口型匹配问题。翻译后的台词长度和发音习惯需要与原动画的口型尽可能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时候为了口型匹配,不得不牺牲一些台词的自然流畅度,这也会影响听感。

总结来说,认为汉语配音不如日语配音“带感”,并非简单的配音员演技问题,而是由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基因的差异和长期的文化接触带来的习惯: 观众对日语配音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
语言本身的特性差异: 日语在情感表达的细腻度和表现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汉语在模仿日配风格时需要克服的挑战。
行业发展阶段和生态差异: 日本成熟的声优文化和配音体系,以及对配音艺术的深刻理解,是汉语配音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听众的审美偏好和对“二次元感”的期待: 许多观众已经习惯了日配的夸张和戏剧化表达,对汉语配音也有着类似的期待。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语配音的进步和努力。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配音演员和配音团队正在涌现,他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力求为观众带来更“带感”的视听体验。 未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汉语配音也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带感”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声优控,在日本生活了4年,业余时间参加了大量声优的见面会/握手会/演唱会等,甚至到声优养成学校试听过一节课。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理解楼主题目中所说的「带感」,借用王国维的概念,就是「隔」与「不隔」的区别。日语配音「不隔」,而国语配音「隔」。具体言之,就是不能和剧情画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法无缝融入内心。

究其原因,首先,就像上面很多答案说的一样,你在动漫里听到的日语,和日本人生活中说的日语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是普通的日本人,连声优本人,在我近距离接触过的声优中,也只有花泽香菜、钉宫理惠、丰崎爱生等寥寥几人的本音很接近配音。普通日本人说日语的语气很平,语速很快而且缺少起伏(相对动画中而言)。如果以这种标准看动画中的配音,就跟我们听「话剧腔」一样。以我更熟悉的女声优来说,她们在配音时的音调会比平日说话高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日本女生在生活中天生声音尖细,会被叫做アニメ声(动画腔?)。如果这个女生不是宅,那反而会觉得自己很丢人。

说这些是为了说明,日本声优在配音过程中追求的并不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模拟,而是一种夸张。同话剧腔对汉语的夸张没有什么区别。而这种夸张正是为了配合动画本身的夸张。日本有很多声优同时也为外国电视剧电影配音,像平野绫,朴璐美这样的大牌也会参加。如果你对比听一下她们配动画和配电视剧就会发现,虽然电视剧的配音也不同于本音,但夸张程度远远小于动画,这就是因为电视剧更追求写实而不是夸张之故。

说到这里就可以回答楼主的问题。不论懂不懂日语,如果不是在日本社会生活过,基本融入日本的语言环境,是很难体会到这种夸张的。你会将这种夸张视为正常,因而产生了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一般的效果。但在日本人自己听来动漫配音,却会觉得「隔」,因为这与他们的正常说话不一样。

而当我们看国语配音时,因为有日常生活经验做对比,也会觉得「隔」。我觉得这是我们觉得国语配音不带感的主要原因。

其次,就要谈到日本声优界和国内配音界的现状了。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日本的配音精英集中在动画界,而中国的配音精英则在译制片界。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有动画大牌声优配外国电视剧,在日本会是一个很大的卖点。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宝莲灯》,《梁祝》等动画电影都以影视明星配音作为噱头(题外话,陈佩斯老师在《宝莲灯》和《超人家庭》中的配音相当精彩,不愧是话剧出生)。上面有答案也说了,国内大牌配音演员的片酬是很贵的,动画根本用不起。楼主如果只拿动画配音做中日比较,就像田忌赛马中拿上驷比下驷一样,本身就是很不公平的。

而且日本声优界近年来高度产业化,声优的偶像化和专业化越发明显。很多声优本身都带上了浓浓的属性,如钉宫理惠的傲娇,中原麻衣的腹黑,丰崎爱生的天然呆,等等。动画制作在选择声优的时候会选择跟角色属性最贴切的一个,有时候甚至会在设计角色时就考虑到声优因素。反观国语配音时,即使有能力使用大牌配音,选择面也窄得多。大家都知道台湾著名配音演员刘杰是《名侦探柯南》中工藤新一的配音,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同时也是剧中的小嶋元太、长门光明、高木涉、本堂瑛祐、山村操、赤井秀一(后期)、横沟参悟、横沟重悟的配音呢?不可否认刘杰老师以其高超的能力诠释了这些性格各异的角色,但一人之力,又怎能与高度专业化的众人之力匹敌呢?

最后一点,可以说是「配音」或者是「翻译」的「原罪」(这里单指国内对日本动画的配音)。因为我也做汉化组的翻译,我想大多做翻译的人也能体会到这一点,那就是本身就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可译的东西!说诗意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但很多语气和情感,又何尝不是会在翻译中丢失呢?文字中都存在让人「隔」的翻译腔,更何况更生活化的声音呢?有些台词真的只有日语中才有对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汉语语境中绝对不会有人那样说话,这又让人怎样翻译、怎样配音呢?很多人提到《搞笑漫画日和》的出色配音,但我觉得《日和》配音最大的亮点,是对台词进行了高度本土化的二次创作,即不是让声音去配合台词,而是让台词来配合声音,从而在另一个角度实现了「不隔」和「带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