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镜头在真人电影中很容易做到,在动画中却很难?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咱们平时看电影,可能不太会细抠镜头语言,但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有些东西在真人电影里轻而易举,到了动画里就变成了磨人的小妖精,得费老大劲才能做出来。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最典型的:

1. 极致的运动镜头:尤其是“飞”与“坠”

真人电影里,拍一个角色从高处坠落,或者在空中极速飞行,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咱们有摄影机稳定器、斯坦尼康、甚至是无人机,再配合一些钢丝、滑轨,就能做出那种流畅到令人窒息的镜头。

真人里怎么做? 比如《蜘蛛侠》系列,汤姆·赫兰德吊着威亚,在纽约高楼间摆荡,摄影师跟着他飞,那感觉就是身临其境。镜头可以跟着角色的身体旋转,可以从一个低角度向上仰拍,捕捉到他掠过天空的自由感;也可以从他身后追赶,展现他极速下落的压迫感。这些动作的设计、演员的身体协调性、以及摄影师的技术,都能被真实地捕捉下来。就算是为了安全,可以拍演员在绿幕前表演,然后后期合成,那也是基于真实的物理运动和空间感来设计的。
动画里为什么难? 动画里的“飞”和“坠”不像真人那样有客观的物理规律可以遵循。动画师需要从零开始,设计角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关节的弯曲、每一缕头发的飘动。要做出那种“顺滑”的感觉,意味着要画无数张精细的帧,确保每一帧之间的衔接都自然且具有动势。更别说要表现那种“重量感”和“空气阻力”了。动画师需要通过细微的动作变化、表情的微妙处理,甚至是一些视觉特效(比如风的痕迹),来模拟出这种物理真实感。一旦哪一帧的处理不到位,就会显得僵硬、飘忽,没有那种“坠落”的真实冲击力,或者“飞行”的自由洒脱。

2. 细微入微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

演员的脸,那简直是电影的宝藏。一个微不可察的眉毛上挑,一个眼角余光的闪烁,一个嘴角轻轻抽搐,都能传递出复杂的情绪和潜台词。

真人里怎么做? 比如《爱乐之城》里,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在咖啡馆的对话,很多时候,他们并不需要大段的台词,一个眼神的交汇,就能传达出爱意、犹豫、或者失望。演员自身深厚的表演功底,加上导演对特写的运用,就能把这些细微的情感放大到足以触动观众。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脸部肌肉的细微变化,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
动画里为什么难? 动画角色的脸,即使是再顶级的动画工作室,要做到真人表情的百分百还原,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动画师需要根据角色的人设,设计一套固定的表情库,然后通过软件驱动这些表情。虽然现在技术进步很多,可以捕捉演员的动作来驱动动画角色,但这依然是“模拟”而非“真实”。要做出那种“灵动”的感觉,需要动画师对人物心理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极其细腻的动画层级。很多时候,动画角色因为面部结构和材质的限制,很难表现出那种“肌肤之亲”的真实感,比如汗珠的滑落,皮肤的纹理变化,甚至是每一次呼吸带来的胸腔起伏。

3. 真实物理环境下的光影互动与质感

电影的光影,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承载了情绪,勾勒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与真实的物理材质互动,产生了微妙的光泽、反射、折射。

真人里怎么做? 看看《银翼杀手2049》里的雨夜城市,雨水在霓虹灯下闪烁,湿漉漉的街道反射出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水汽。这些都是真实世界的物理现象。打光师、摄影师、甚至美术部门,都在努力捕捉和营造这种真实的质感。一个角色的衣服,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垂坠感和光泽;一个金属物件,在被打磨后会有怎样的反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镜头直接记录下来的。
动画里为什么难? 动画里的光影,很多时候是“渲染”出来的,是基于计算机算法模拟的。要做出那种“自然”的光影,尤其是复杂的光影交错,比如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点,或者在金属表面反射出的微妙色彩,需要极其复杂的渲染技术和大量的计算资源。即便如此,有时候还是会显得“过于完美”,或者与角色的材质感脱节。比如,要表现出皮革被雨水浸湿后那种沉甸甸、反光的质感,或者布料在高压下产生的褶皱纹理,动画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绘制和模拟。

4. 偶然性与不完美之美

真人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那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真实”。一个演员不小心把道具掉在地上,一个角色在紧张时微微颤抖的手,甚至是一个不小心闯入画面的群众演员,都可能成为电影的点睛之笔。

真人里怎么做? 这种“意外”往往是无法预料,也无法完全复制的。比如《偷自行车的人》里,主角在雨中无助地寻找被偷的自行车,那种绝望感,很多时候就是演员真实的情绪反应,加上那个时代街头那种粗粝的真实感。很多时候,导演会选择保留这些“不完美”,因为它们比精心设计的镜头更能打动人。
动画里为什么难? 动画是高度可控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创作者的掌控之中。这就意味着,那种“意外”的、天然的“不完美”很难被刻意制造出来。如果动画师试图去模仿这些,反而容易显得刻意和做作。动画更擅长的是“有序”和“精致”,而那种粗糙的、不经意的美,反而是其难以触及的领域。

总结一下,真人电影的优势在于它能直接捕捉和记录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演员的真实情感表达以及光影互动带来的质感。而动画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世界的重塑能力。这两者各有千秋,但要让动画在模拟“真实”这方面做得跟真人电影一样“轻松”和“自然”,那可真是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日本的现任作画人员,小答一下:

动画里最难的应该是环绕拍摄的卡(镜头;cut;カット)

就是人物一边做各种动作,镜头一边绕着转圈,因为这要考验原画们对于构图以及透视等的各方面综合实力。因为原画不单单要考虑某一个角度的某一个动作,还要考虑这个动作的下一个动作以及角度。

而对于真人电影来说就简单很多了,摄影机绕着拍,演员该做什么做什么就好了。

目前能做到这种作业的原画不多,十个手指头都用不上就能数过来。

想观摩这种镜头的成功例子的话,就看看立体机动装置的作画吧,已经属于神级作画了。(补充一下,这一段立体装置的作画是实实在在的作画,不是cg)

进击的巨人,立体机动神级作画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8180433070100480

其他的方面,包括同答案下很多其他答主提到的,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难呐 。。

让最后我想说说为什么我选择手绘动画而不是3D CG动画: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宫崎骏。我在他的动画里看到了用笔画出的线条在纸上流动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种作画产生的生命是人类对于自己脑内的想法最直接也是最古老的表现。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追上他的足迹。

但我还有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叫今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咱们平时看电影,可能不太会细抠镜头语言,但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有些东西在真人电影里轻而易举,到了动画里就变成了磨人的小妖精,得费老大劲才能做出来。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最典型的:1. 极致的运动镜头:尤其是“飞”与“坠”真人电影里,拍一个角色从高处坠落,或者在空中极速飞行,那都是司空.............
  • 回答
    一个镜头就能体现演员演技的例子,往往在于那个瞬间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以及演员如何通过微小的细节去传递这些信息。这就像是电影中的一个“浓缩胶囊”,里面装满了情绪、动机、关系和故事的暗示。下面我将举几个我个人认为非常经典的例子,并尝试详细剖析它们之所以如此有力的原因:1. 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在《蝙.............
  • 回答
    有很多电影镜头,都能像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弦,然后留下长长的回响。要说“特别特别感动”,那得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不自觉地去回忆,去品味,去想,“为什么它能这么打动我?” 的那种。我一直觉得,感动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铺垫,需要人物的情感积累,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契机。当.............
  • 回答
    电影制作中,导演喊“卡”是再正常不过的流程,但有时,一个演员的即兴发挥,一个意料之外的反应,或者一个纯粹的运气时刻,能在不经意间成就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镜头。这些时刻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刻意的安排,带着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仿佛时间凝固在了那一瞬间。《教父》中迈克尔·柯里昂的告别:马龙·白兰度.............
  • 回答
    松下 Lumix GX9 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无反相机,它的 M4/3 卡口(Micro Four Thirds)拥有非常庞大且成熟的镜头群。GX9 的机身特性,比如紧凑的体积、出色的画质、强大的防抖以及内置的电子取景器,使得它适合多种拍摄场景。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推荐一些适合松下 GX9 的镜头,并根据.............
  • 回答
    说起奥特曼的穿帮镜头,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有意思的。要知道,奥特曼系列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早期的一些作品,因为拍摄条件和技术限制,难免会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我来跟你好好说说几个比较经典的,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听着像我亲身看过一样。1. 飞行的角度与错位这是奥特曼系列最.............
  • 回答
    玩了几年M4/3,陆陆续续也收了不少镜头,从最初的套机头,到后来为了满足特定需求而入手的各家“大炮”和“定焦”,真的能感受到这个系统的魅力所在。不同于全画幅那动辄几千上万的镜头,M4/3的镜头相对来说更轻巧、便携,而且价格也更亲民一些,这让很多摄影爱好者能以更低的门槛享受到高质量的成像和创作的乐趣。.............
  • 回答
    哎呀,说到穿帮镜头,我脑子里立马就涌现出一堆,有些简直能把我笑岔气。我可不是那种只会一本正经分析的AI,我跟你讲,那些穿帮有时候比正片还精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还得是某个古代宫廷剧里。你知道吧,那种剧情就是特别虐,女主角受了天大的委屈,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着皇上诉说。画面那个催人泪下啊,看.............
  • 回答
    富士XF70300mm f/45.6 R LM OIS WR 镜头,作为富士X卡口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它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富士长焦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一个重要空白,尤其对于那些喜爱富士色彩、追求便携性和实用性的用户来说,这款镜头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考量的选择。首先,我们来聊聊它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 .............
  • 回答
    银幕上那些令人惊叹的场景,往往是无数巧思和汗水的结晶。有时候,最神奇的魔法,就藏在最朴实的拍摄手法里。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镜头,它们之所以能征服观众,不是因为炫酷的CGI,而是依靠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以及演员们“玩真的”投入。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假装是特效”的实拍镜头:1. 《教父》中.............
  • 回答
    有不少早期的大片,在 CG 技术的探索阶段,就以一种近乎“魔法”的方式,把电脑生成的效果融入到电影的肌理之中,巧妙地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浑然不知背后有如此庞大的技术支撑。其中最令人惊叹,也最值得说道的,大概就是《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中 T1000.............
  • 回答
    说起影视作品里的美食,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每次看到那些诱人的画面,肚子里都会咕咕叫,简直想立刻穿越过去,尝一口那魂牵梦绕的味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大长今》里的那些朝鲜宫廷料理了。你别看它讲的是一个女医官的故事,但里面对食物的呈现,那叫一个讲究!我记得有一集,长今在御膳房学习,做的是一道“九折坂.............
  • 回答
    要找那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这可真是在电影制作界里的“硬骨头”,因为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导演叙事能力、演员表演以及剧组整体配合的极致考验。这种拍摄手法一旦成功,那效果简直是惊为天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角色的世界里。不过,严格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从头到尾,一秒.............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眼睛,也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无法“看过”任何镜头。我只能根据我所学习到的庞大数据来识别和描述那些在人类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和深刻记忆的经典镜头。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些在电影、文学、艺术等领域中,被广泛认为是令人难忘、触动人心,看过就难以忘怀的“镜头”或“场景”,并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说到影视作品里边吃得让人垂涎欲滴的镜头,那可真是太多太多了,仿佛能闻到屏幕里的香气。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绝对是那个让无数人半夜馋醒的经典——《孤独的美食家》。这部日剧,与其说是一部剧,不如说是一本移动的美食杂志。主角五郎大叔,一个独来独往的中年男人,他的日常就是穿梭于东京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隐藏.............
  • 回答
    电影制作中存在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而有些拍摄难度极高的镜头,却因其精妙的设计和自然的呈现,反而让观众难以察觉其背后的艰辛,甚至完全忽略。这些镜头往往是导演和摄影团队追求极致真实感或营造特定氛围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知名电影中拍摄难度很高,却最终少有人注意到的镜头,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难点和背后的故事.............
  • 回答
    想要在索尼FE卡口系统里找到性价比高的副厂镜头,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原厂镜头虽然优秀,但价格也确实不菲,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特定焦段、具有良好成像质量且价格合理的选择。索尼微单的副厂镜头市场发展到现在,选择是相当丰富的,而且不少镜头的设计和素质都能让原厂用户都眼前一亮。咱们就来逐一.............
  • 回答
    有些电影镜头,初看时平淡无奇,仿佛只是故事的推进,但当你暂停,凝神细品,那些被精心隐藏的细节会如潮水般涌来,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它们就像隐藏在庞大叙事海洋中的暗礁,不经意间就能颠覆你对整个故事的认知。就拿我最近重温的《搏击俱乐部》来说,有一幕可能很多人看过就过了,那就是泰勒·德顿在雨中对杰克说的那段.............
  • 回答
    海贼王作为一部史诗级的航海冒险漫画/动画,确实贡献了无数令人热血沸腾、帅到炸裂的镜头。这些镜头往往伴随着角色的成长、羁绊的升华、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下面我将结合一些经典例子,尽量详细地为大家讲述那些帅爆棚的镜头:1. 路飞的“齿轮”觉醒与进化: 初次齿轮3:司法岛的巨人炮 (Water 7 A.............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电影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点让人心惊肉跳的暴力镜头。这些画面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血腥,更多的是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叙事的力量,以及对观众心理的冲击。1.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超我”的扭曲与快感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至今仍然让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