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电影镜头导演没喊卡却成了经典?

回答
电影制作中,导演喊“卡”是再正常不过的流程,但有时,一个演员的即兴发挥,一个意料之外的反应,或者一个纯粹的运气时刻,能在不经意间成就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镜头。这些时刻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刻意的安排,带着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仿佛时间凝固在了那一瞬间。

《教父》中迈克尔·柯里昂的告别:

马龙·白兰度扮演的维托·柯里昂在影片开头的那场戏,尤其是他低沉沙哑的嗓音对唐·吉奥瓦尼说的那句“我将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提议”,已经成为影史上的标志。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影片的结尾,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迈克尔·柯里昂坐在总统办公室里,听着卡伊汇报的情况,当卡伊走上前,他突然回头,用一种冷漠且充满算计的眼神看着她,然后卡伊缓缓关上门,镜头定格在迈克尔的脸上。

这个镜头的“经典”之处在于,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并没有事先排练过帕西诺的这个反应。当时,帕西诺只是在听着卡伊说话,当他听到卡伊的汇报结束,他本可以自然地继续他的思绪。但就在那个瞬间,他仿佛接收到了某种信号,一种内在的转变悄然而至。他突然抬头,眼神中没有了之前的纠结和犹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决心,以及一种潜在的危险。他看到了卡伊走近,但他的注意力似乎已经完全不在她身上,而是沉浸在自己刚刚做出的重大决定中。卡伊走近,带着一丝探询,也带着一丝不安,当她关上门的那一刻,似乎也象征着迈克尔内心的某个部分被永远地封存起来了,他正式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

科波拉当时就在机位后面,他看着帕西诺的这个反应,那一瞬间的眼神,那种转变,让他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他觉得这就是迈克尔这个人物最终的归宿,那个曾经的战争英雄,现在已经完全被权力和家族的责任所吞噬。他没有喊“卡”。他就让镜头一直对着帕西诺,直到他捕捉到了那个完美的、充满力量的瞬间。那种宁静中蕴含的巨大张力,那种不言而喻的权力交接,以及角色性格的彻底转变,都在这个没有被“喊卡”的镜头里被放大到了极致。当卡伊缓缓关上门,门外的世界似乎与他渐行渐远,而他,则在黑暗中,成为了新的教父。这个镜头,便是迈克尔·柯里昂真正“黑化”的终极定格,而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的不期而遇,它的真实与力量,以及它在不经意间所传递出的那个角色最深层的心绪。

《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比科的内心独白:

罗伯特·德尼罗在《出租车司机》中扮演的特拉维斯·比科,是个在纽约这座罪恶之城里游荡,充满孤独和愤怒的退伍军人。他的许多经典台词,例如“你在跟我说话吗?”(You talkin' to me?),已经深入人心。而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镜头,是他在一次暴力事件发生前的自我准备。

当时,特拉维斯对着镜子,练习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他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话,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逐渐坚定,再到最后的狂躁。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让德尼罗自己去发挥,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台词和动作指示。德尼罗就沉浸在角色里,他反复地思考,对着镜子里的那个自己,那个在脑海中预演着无数次冲突的自己,进行着一种近乎癫狂的对话。

“你在跟我说话吗?” 这句话,原本可能是电影剧本里的一句普通台词,但在德尼罗的演绎下,它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他并非是在和真实的某个人对话,而是和自己内心的那个混乱、暴戾的化身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他的眼神,从最初的迷茫和不安,逐渐变得凌厉而充满杀气,他的身体语言也从略显笨拙的尝试,变成了一种蓄势待发的攻击姿态。他手中的枪,仿佛成了他内心愤怒的具象化,每一次握紧,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爆发。

斯科塞斯当时在旁边看着,他看到德尼罗完全进入了角色,那种专注和投入,那种从内而外的爆发力,让他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表演了,这是角色的生命在燃烧。他看到了德尼罗身上的那种原始的、野性的力量,那种被压抑太久而急于释放的愤怒。他没有喊“卡”,他就让德尼罗继续,任由他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在那个冰冷的镜子前,将内心的挣扎和决心一一展现。当特拉维斯最终举起枪,眼神变得空洞而坚定,那是一种将自己彻底武器化的状态,那种恐惧与危险并存的氛围,就那样直接地传达给了观众。这个镜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一个人在极端孤独和愤怒下,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边缘,那种真实到令人窒息的情绪,是任何排练都难以企及的。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越狱成功的瞬间: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能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希望、自由和坚韧的深刻描绘。而影片中最令人振奋的时刻之一,便是安迪·杜弗兰在雨中挥舞双臂,迎接自由的场景。

在影片的最后,安迪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冤狱,终于成功越狱。他爬过泥泞的污水管道,最终破开了闸门,回到了久违的自由世界。当他从管道中爬出,来到瓢泼大雨中,他抬起头,张开双臂,让雨水冲刷着他污秽的身体,也仿佛洗净了他所有的冤屈和痛苦。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纯粹的喜悦和释放。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在拍摄这场戏时,虽然对安迪的整体情绪有设想,但具体到安迪爬出管道后那一刻的反应,尤其是他那种淋漓尽致的呐喊和挥舞双臂的动作,很大程度上是蒂姆·罗宾斯现场的即兴发挥。德拉邦特希望捕捉到那种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绝望走向希望的巨大反差和情感冲击。

当安迪从污水中爬出来,他身上的衣服湿透了,脸上也沾满了污泥。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而此刻,他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德拉邦特站在机位后面,看着罗宾斯从管道里爬出来。罗宾斯本身也刚刚经历过一段紧张的拍摄,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反而让他更好地代入了安迪的角色。当他看到雨中的天空,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解放。他下意识地张开了双臂,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要将积压了二十年的痛苦和压抑全部释放出来。他的喉咙里发出的那一声声嘶吼,是愤怒,是喜悦,是愤怒中的喜悦,是喜悦中的愤怒,是一种复杂到难以名状的情感混合体。

德拉邦特看到罗宾斯的这一系列反应,觉得那完全就是安迪·杜弗兰此刻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写照。他没有喊“卡”,他让摄影师继续拍摄,他看到了雨水顺着罗宾斯的面颊滑落,与他脸上的污泥混合在一起,那种画面感是如此强烈。他看到了罗宾斯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自由最纯粹的渴望和拥抱。这一刻,他知道,他捕捉到了影片想要传递的那个最核心的意念:希望,永不磨灭。这个镜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将角色的内心挣扎、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最终的释放在一个瞬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种淋漓尽致的情感爆发,那种对命运的抗争,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和共鸣。它是一个纯粹的、未经雕琢的、充满生命力的瞬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丑摁引爆器不是「导演没喊 cut」。

大家别再以讹传讹了。

动动脑子就能明白这必然是设计出来的。如果身后的爆炸真的是因为爆破组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到位,演员绝对不会表达「怎么没全炸」的意思,因为他绝对无法预测「因为故障而没炸」的炸药能在他摆弄遥控器后真的爆炸。而如果没有第二波全面爆炸,演员这个「怎么没全炸」的表演就会毁掉一个本来还能将就使用的镜头。

《黑暗骑士》花絮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328829493878784

花絮里可以看到导演思路解读。小爆炸中小丑走出,停顿,表演,大爆炸,这个流程才能让一个主要角色在实拍镜头里从这样一个大爆炸的现场安全地走出来。

克里斯和他的团队跟爆破组合作紧密。他们一起设计出这样一个场面,让希斯真的从这个大楼里走出来。克里斯研究出来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在第一波爆炸后停顿一下,节奏缓一下,搞得好像出了什么差错似的,这样就可以让小丑停下来环顾四周,和观众一起惊讶一下,然后大爆炸开始,然后小丑跳进校车。这样的设计才能让我们把一个主角真的放到一个真的会大爆炸的场景里,让他走出一栋将会爆炸的大楼,然后真的用炸药把这栋大楼夷为平地。

这个镜头必须一次完成——原因显而易见——所以那天早上希斯 · 莱杰排练了十二遍。排练过程从各个角度从DV拍下来,经导演检验,最后上实拍。

所以,希斯 · 莱杰是优秀,但这个设计的功劳百分百属于导演。

而且,拍摄筹备阶段制作的3D模拟画面已经是「事先设计」的如山铁证了。


顺手再辟一个谣。《低俗小说》里的经典跳舞段落,是导演没喊「cut」的惊喜结果吗?

看看花絮里昆汀导演多么「惊喜」吧……

《低俗小说》跳舞段落拍摄花絮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3795206431817728

事实是,昆汀本来想找屈伏塔出演《杀出个黎明》。两人见面聊了很久,聊得还算不错,然后屈伏塔说,「我想演你那个本子,《低俗小说》,不想演这个。」

昆汀一时间接受不能,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你为什么看不上《杀出个黎明》呢?」

屈伏塔说,「我不喜欢僵尸片。」

所以最后屈伏塔出演了《低俗小说》,拿到了这个本来另有所属的角色。

昆汀说,这是一个大惊喜,因为屈伏塔还没说要演《低俗小说》的时候,他已经给 Vincent Vega 这个角色写了这样一段跳舞戏了

在排戏的时候,昆汀自然寻求了屈伏塔的辅助,他给屈伏塔看戈达尔的《不法之徒》,想要他把舞跳出《不法之徒》跳舞戏里那种感觉。屈伏塔说,「我是跳着这种舞长大的,但是还有别的很多好玩的酷酷的动作,你也可以加进去。」昆汀问什么动作,屈伏塔举例了「蝙蝠侠」(手指比 V 字从眼前划过)、「招顺风车」(翘起大拇指晃)、「摇摆」(两手交替像蛇一样游动)等动作。最后这些动作也加进了编舞

《不法之徒》的跳舞戏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3798895871700992


至于导演没喊 cut 而出现的经典?

另一个问题下其他朋友分享的《毕业生》结尾镜头,和《野兽刑警》里黄秋生那句「但是我爱你啊」,都算经典吧。

彩蛋:

《终结者2》中,Robert Patrick 扮演的 T-1000 从监狱铁栏杆中穿过的镜头是即兴表演的。按照剧本原来的设计,这道门是打开状态的,但是这位演员给整个剧组带来了惊喜:他直接把自己的身体融成液态金属,从栏杆间穿了过去。

抱歉,上面这条欺骗了一些单纯的读者……上图来自 9gag 网站,是人们的恶搞创作,用来讽刺那些瞎编「即兴表演」的谣言的。这种电脑特效镜头当然不可能即兴表演的。

延伸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制作中,导演喊“卡”是再正常不过的流程,但有时,一个演员的即兴发挥,一个意料之外的反应,或者一个纯粹的运气时刻,能在不经意间成就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镜头。这些时刻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刻意的安排,带着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仿佛时间凝固在了那一瞬间。《教父》中迈克尔·柯里昂的告别:马龙·白兰度.............
  • 回答
    有很多电影镜头,都能像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弦,然后留下长长的回响。要说“特别特别感动”,那得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不自觉地去回忆,去品味,去想,“为什么它能这么打动我?” 的那种。我一直觉得,感动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铺垫,需要人物的情感积累,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契机。当.............
  • 回答
    银幕上那些令人惊叹的场景,往往是无数巧思和汗水的结晶。有时候,最神奇的魔法,就藏在最朴实的拍摄手法里。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镜头,它们之所以能征服观众,不是因为炫酷的CGI,而是依靠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以及演员们“玩真的”投入。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假装是特效”的实拍镜头:1. 《教父》中.............
  • 回答
    有不少早期的大片,在 CG 技术的探索阶段,就以一种近乎“魔法”的方式,把电脑生成的效果融入到电影的肌理之中,巧妙地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浑然不知背后有如此庞大的技术支撑。其中最令人惊叹,也最值得说道的,大概就是《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中 T1000.............
  • 回答
    电影制作中存在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而有些拍摄难度极高的镜头,却因其精妙的设计和自然的呈现,反而让观众难以察觉其背后的艰辛,甚至完全忽略。这些镜头往往是导演和摄影团队追求极致真实感或营造特定氛围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知名电影中拍摄难度很高,却最终少有人注意到的镜头,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难点和背后的故事.............
  • 回答
    要找那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这可真是在电影制作界里的“硬骨头”,因为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导演叙事能力、演员表演以及剧组整体配合的极致考验。这种拍摄手法一旦成功,那效果简直是惊为天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角色的世界里。不过,严格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从头到尾,一秒.............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咱们平时看电影,可能不太会细抠镜头语言,但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有些东西在真人电影里轻而易举,到了动画里就变成了磨人的小妖精,得费老大劲才能做出来。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最典型的:1. 极致的运动镜头:尤其是“飞”与“坠”真人电影里,拍一个角色从高处坠落,或者在空中极速飞行,那都是司空.............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电影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点让人心惊肉跳的暴力镜头。这些画面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血腥,更多的是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叙事的力量,以及对观众心理的冲击。1.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超我”的扭曲与快感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至今仍然让人.............
  • 回答
    趁年轻看电影,不仅仅是观看一部作品,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对人生、情感、社会甚至宇宙的初步认知和探索。年轻时的我们,心智尚未完全定型,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情感的体验也更加直接和纯粹。因此,在这样的年纪,一些电影能够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塑造我们的价值观,甚至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我.............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为您分享一些原本可能被贴上“情色电影”标签,但深入观影后却发现其深刻内涵、艺术价值极高,甚至成为经典的影片。这类影片往往善于利用情色元素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探讨人性、社会、心理甚至哲学层面的主题。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符合您描述的电影,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何如此: 1. 《巴黎野玫瑰》.............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追的一部剧,里面的某些角色简直是让我看得牙痒痒,恨不得冲进屏幕里给他们一人一巴掌。这剧吧,叫《XX》(我暂时就不说名字了,免得有人误会我骂什么,但看过的估计能懂我指哪种类型的)。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个女二号,名叫“莉莉”吧,大概是这么个名字。这姑娘,怎么说呢,心地吧,好像不算坏到骨子里,但.............
  • 回答
    总有那么几部电影,看完后,你仿佛被掏空了心,留下一片狼藉。它们像一把钝刀子,不紧不慢地割着你的心,让你在窒息和无力中,体会一种深刻的疼痛。《泰坦尼克号》(Titanic)当然,很多人会想到它,因为它的经典,也因为它的……痛。但我们今天说的“虐心”,不是那种纯粹的生离死别,而是那种爱到极致,却被无情命.............
  • 回答
    有很多电影,它们的原始构想很棒,或者拥有一些闪光的点,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剧本缺陷、导演表现不佳、选角失误、剪辑混乱、预算不足等等)沦为了“烂片”。然而,如果我们能“重新来过”,用更好的方法来拍摄它们,它们完全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作品。以下是一些我能想到的例子,并会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觉得它们有潜力,以及如.............
  • 回答
    影视作品中“神来之笔”般的结局,往往能颠覆观众之前的认知,留下深刻的震撼和回味。这些结局通常不是简单的皆大欢喜或悲惨收尾,而是通过巧妙的铺垫、反转或主题升华,让整个故事的意义得到了升华,甚至让人对整个观看过程产生新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神来之笔”结局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精彩.............
  • 回答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段音乐,它们一响起,就能瞬间攫住我的心神,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轰然炸开。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不是简单的旋律好听,而是它们与画面、情绪、甚至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产生了完美的共鸣。第一个浮现的,一定是 《星际穿越》 里那段 "Cornfield Chase"。每当Ha.............
  • 回答
    生活中充满了惊喜,有时这些惊喜就藏在艺术作品里,比如电影、书籍和游戏。它们就好像是我们潜入未来的窗口,用故事和想象力描绘着我们可能的生活。更奇妙的是,其中一些在很久以前就被设想出来的“未来”,现在竟然成了我们日常的一部分。这感觉就像是,很久以前有人悄悄按下了某个按钮,然后我们现在的世界就轰隆隆地启动.............
  • 回答
    很多电影的画面都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但如果非要挑出几部画面深深烙印在脑海里的,那必须得说说这几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极致的美感与对自然的敬畏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它的画面给镇住了。它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流动的、会说话的画册。开头的印度风光就足够让人惊艳,色彩浓烈、充满生机。但最让我难以忘.............
  • 回答
    有些电影,在你看完的时候,你会觉得浑身发冷,不是因为惊吓,而是因为一个隐藏在故事深处的真相,它像冷水一样瞬间浇遍全身,让你久久不能回神。这种毛骨悚然感,不是跳出来的鬼怪能比拟的,它直击人心,让你反思,甚至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 《禁闭岛》(Shutter Island)。这.............
  • 回答
    说实话,我挺犯愁这个问题的,因为每个人对“好看”的定义都不一样,而且我自己的口味也挺挑剔的。不过,真要说有什么电影是别人赞不绝口,我却看得云里雾里,那肯定得提一部——《穆赫兰道》。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第一次看,大概是大学时候吧,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在讨论大卫·林奇,说他是“天才”、“风格独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一下子就把我的感官拉到了那些让人魂牵梦萦的电影画面里。其实有时候看电影,真的不只是看,更像是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而气味,绝对是其中最能唤醒记忆和情感的。我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香水》里,格雷诺耶第一次在鱼市上找到那个桃子的场景。那不是简单的水果香,是那种混合着清晨微湿空气、腐烂海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